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机械通气模式对呼吸机相关性膈肌功能障碍的影响 被引量:22
1
作者 李钰 徐建国 +1 位作者 徐敏 潘娅静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238-242,共5页
目的:比较不同机械通气模式对呼吸机相关性膈肌功能障碍(VIDD)的影响。方法:收集笔者所在ICU中接受有创机械通气的下腹部外科术后患者,按通气模式进行分组,并对结果进行分析。再按脱机结果分为2组,以脱机是否成功为因变量,以有统计学意... 目的:比较不同机械通气模式对呼吸机相关性膈肌功能障碍(VIDD)的影响。方法:收集笔者所在ICU中接受有创机械通气的下腹部外科术后患者,按通气模式进行分组,并对结果进行分析。再按脱机结果分为2组,以脱机是否成功为因变量,以有统计学意义的临床指标为自变量,用Logistic回归分析对呼吸机撤机的影响。结果:不同通气模式组间比较,A/C模式组的机械通气时间、48 h重新插管率、ICU滞留时间显著高于SIMV模式组和PSV模式组,脱机成功率显著低于SIMV模式组和PSV模式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脱机成功组的3种通气模式比例和脱机失败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脱机情况为因变量,以APACHEⅡ评分、ALB、通气模式等3项指标为自变量,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的进入法进行分析。APACHEⅡ评分、通气模式是脱机成功与否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SIMV模式和PSV模式较A/C模式在下腹部外科术后患者机械通气过程中VIDD影响更小,撤机成功率更高。SIMV模式和PSV模式对撤机影响无明显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械通气模式 呼吸机相关性功能障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CU机械通气病人握力水平与膈肌功能的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8
2
作者 吴月红 杨蓉 +3 位作者 席芳 梁红霞 翟萌龙 杨博 《护理研究》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345-348,共4页
目的:探讨重症监护室(ICU)机械通气病人握力水平与膈肌功能的相关性。方法:于2020年10月—2021年3月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某三级甲等医院呼吸科ICU的70例机械通气病人作为研究对象。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对病人进行调查,采用手持式电子握力... 目的:探讨重症监护室(ICU)机械通气病人握力水平与膈肌功能的相关性。方法:于2020年10月—2021年3月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某三级甲等医院呼吸科ICU的70例机械通气病人作为研究对象。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对病人进行调查,采用手持式电子握力器评估病人握力,采用床旁超声机测量病人膈肌移动度以诊断病人膈肌功能障碍发生情况。分析握力和膈肌功能障碍的关系。结果:42例病人发生膈肌功能障碍,发生率为60%,28例病人未发生膈肌功能障碍,未发生膈肌功能障碍病人握力为(18.37±5.38)kg,大于发生膈肌功能障碍病人[(11.90±4.13)k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病人握力与其膈肌功能障碍呈显著负相关(r=-0.572,P<0.001)。结论:ICU机械通气72 h后病人膈肌功能障碍发生率较高,其握力水平与膈肌功能障碍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症监护室 机械通气 握力 功能障碍 移动度 影响因素 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膈神经电刺激对机械通气大鼠膈肌神经肌肉接头的影响 被引量:2
3
作者 涂锐 张菊梅 +1 位作者 关发升 刘力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8期2537-2543,共7页
目的 研究机械通气以及机械通气联合膈神经电刺激对大鼠膈肌神经肌肉接头形态学的影响。方法 实验分组:对照组(CON组,n=6)、机械通气18 h组(MV组,n=6)、机械通气18 h联合假电刺激组(S-MS组,n=6)、机械通气18 h联合电刺激组(MS组,n=6)。... 目的 研究机械通气以及机械通气联合膈神经电刺激对大鼠膈肌神经肌肉接头形态学的影响。方法 实验分组:对照组(CON组,n=6)、机械通气18 h组(MV组,n=6)、机械通气18 h联合假电刺激组(S-MS组,n=6)、机械通气18 h联合电刺激组(MS组,n=6)。通过生物信号采集系统检测膈肌收缩力,拟合刺激频率-收缩曲线,计算膈肌疲劳指数。通过HE染色观察膈肌标本肌纤维横截面积(cross-section area, CSA);通过膈肌整体免疫组织化学染色(IHC)联合激光共聚焦技术,观察神经肌肉接头(neuromuscular junction, NMJ)终板膜面积。结果 与CON组相比,MV组、S-MS组离体膈肌收缩力下降;与CON组(0.686 8±0.049 42)相比,MV组(0.360 3±0.066 89)、S-MS组(0.367 9±0.034 94)离体膈肌抗疲劳性下降,MS组(0.536 2±0.054 38)相对降低程度更低;与CON组[674.3(523.9,863.6)]相比,MV组[374.5(293.3,522.7)]、S-MS组[392.8(309.5,542.6)]膈肌CSA减少,MS组[592.7(425.1,820.0)]相对降低程度更低;与CON组[393.7(293.5,471.3)]相比,MV组[289.7(227.0,354.2)]、S-MS组[243.1(190.8,331.7)]膈肌终板膜面积减少,MS组[331.0(262.8,413.7)]相对降低程度更低。结论 机械通气导致大鼠膈肌功能障碍,且膈肌NMJ终板膜面积下降。通过10 min/h的双侧膈神经电刺激可改善机械通气引起的膈肌功能障碍和膈肌NMJ终板膜面积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电刺激 机械通气相关性膈肌功能障碍 神经肉接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INK1/parkin介导的线粒体自噬在机械通气导致的膈肌功能障碍中的作用 被引量:4
4
作者 雍辉 刘力 魏继承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1787-1793,共7页
目的:研究PTEN诱导激酶1(PTEN induced putative kinase 1,PINK1)/parkin介导的线粒体自噬在机械通气(mechanical ventilation,MV)导致的膈肌功能障碍和萎缩中的作用。方法:将24只成年雄性SD大鼠随机分成Control组(n=6)、MV-6h组(n=6)、... 目的:研究PTEN诱导激酶1(PTEN induced putative kinase 1,PINK1)/parkin介导的线粒体自噬在机械通气(mechanical ventilation,MV)导致的膈肌功能障碍和萎缩中的作用。方法:将24只成年雄性SD大鼠随机分成Control组(n=6)、MV-6h组(n=6)、MV-12h组(n=6)和MV-24h组(n=6)。Control组大鼠未经任何处理,MV-6h组大鼠机械通气6 h,MV-12h组大鼠机械通气12 h,MV-24h组大鼠机械通气24 h。采用RM6240生物信息采集系统测量膈肌复合肌动作电位(compound muscle action potential,CMAP),HE染色测量膈肌肌纤维横截面积(cross-sectional area,CSA),Western blot检测膈肌肌肉萎缩蛋白(muscle atrophy F-box,MAFbx)、肌肉特异性环指蛋白1(muscle specific ring finger 1,MURF1)、线粒体裂解蛋白1(dynamin-related protein 1,drp1)、线粒体融合蛋白2(mitofusin-2,mfn2)、线粒体自噬相关蛋白PINK1、parkin、P62及微管相关蛋白轻链3(microtubule-associated protein 1 light chain 3,LC3)水平。结果:MV-12h组[(3.15±0.52)mV]和MV-24h组[(2.44±1.26)mV]膈肌的CMAP幅值明显下降(P=0.000);MV-24h组[(7.05±0.61)ms]膈肌的CMAP时程明显延长(P=0.000);与Control组[(5308.67±228.18)μm2]相比,MV-6h组[(3378.33±393.40)μm2]、MV-12h组[(2969.67±35.16)μm2]和MV-24h组[(2115.33±130.23)μm2]膈肌的CSA均明显减少(P=0.000);与Control组相比,MV-12h组(2.59±0.19)、MV-24h组(4.11±0.19)的MAFbx明显升高(P=0.000),MV-12h组(1.96±0.26)、MV-24h组(2.88±0.29)的MURF1明显升高(P=0.000);与Control组相比,drp1在MV-24h组(5.55±0.36)明显上升(P=0.000),mfn2在MV-12h组(0.47±0.13)、MV-24h组(0.35±0.10)明显降低(P=0.002);与Control组相比,PINK1在MV-12h组(2.53±0.25)和MV-24h组(4.78±0.31)明显上升(P=0.000),parkin在MV-24h组(3.73±0.16)明显上升(P=0.000),P62在MV-12h组(2.28±0.06)和MV-24h组(3.69±0.17)明显上升(P=0.000),LC3Ⅱ/Ⅰ比值在MV-24h组(1.57±1.32)明显上升(P=0.002)。结论:MV可以引起PINK1/parkin介导的线粒体自噬发生改变,并引起膈肌功能障碍和萎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械通气 功能障碍 线粒体自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机械通气诱导膈肌功能不全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5
作者 刘刚 李军梅 +1 位作者 李香彭 杨和平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7期736-737,共2页
关键词 机械通气 功能不全 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右美托咪定与丙泊酚对机械通气患者膈肌功能及撤机的影响 被引量:11
6
作者 伍松柏 戴瑶 +4 位作者 何峻 吕爱莲 黄康 方向 吕建磊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4期1852-1856,共5页
目的比较右美托咪定与丙泊酚对机械通气患者膈肌功能及撤机的影响。方法140例机械通气患者,随机分为右美托咪定组(72例),丙泊酚组(68例),在常规治疗及布托啡诺镇痛的基础上,分别使用右美托咪定及丙泊酚镇静,使用超声进行膈肌功能评估,... 目的比较右美托咪定与丙泊酚对机械通气患者膈肌功能及撤机的影响。方法140例机械通气患者,随机分为右美托咪定组(72例),丙泊酚组(68例),在常规治疗及布托啡诺镇痛的基础上,分别使用右美托咪定及丙泊酚镇静,使用超声进行膈肌功能评估,比较两组首次自主呼吸试验时呼气末膈肌厚度、膈肌增厚率及膈肌位移,首次撤机成功率、机械通气时间的差异。结果两组首次自主呼吸试验时膈肌功能有显著差异,右美托咪定组呼气末膈肌厚度、膈肌增厚分数、膈肌位移均高于丙泊酚组(P<0.05);右美托咪定组首次撤机成功率高于丙泊酚组,机械通气时间少于丙泊酚组(P<0.05)。结论与丙泊酚相比,机械通气患者使用右美托咪定膈肌功能影响更小、能够提高机械通气撤机成功率、缩短机械通气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右美托咪定 丙泊酚 机械通气 功能 撤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通气模式对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膈肌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6
7
作者 黄佳伟 焦宇倩 +3 位作者 王娴雅 何林丹 施勤 张邓新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1125-1130,共6页
目的探讨压力控制通气(PCV)和容量控制通气(VCV)模式对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术后膈肌功能以及术后肺部并发症(PPCs)发生率的影响。方法选择择期全麻下行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66例,年龄18~64岁,BMI 18~30 kg/m^(2),ASAⅠ或Ⅱ级。采用随机数... 目的探讨压力控制通气(PCV)和容量控制通气(VCV)模式对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术后膈肌功能以及术后肺部并发症(PPCs)发生率的影响。方法选择择期全麻下行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66例,年龄18~64岁,BMI 18~30 kg/m^(2),ASAⅠ或Ⅱ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两组:PCV通气模式组(P组)和VCV通气模式组(V组),每组33例。麻醉诱导完成后均使用VCV通气,P组在气腹开始后切换为PCV至手术结束;V组在气腹开始后维持VCV直至手术结束。记录机械通气时间、人工气腹时间、气腹结束至拔管时间、苯磺顺阿曲库铵总量、拔管后即刻警觉/镇静观察评分(OAA/S评分)。记录麻醉诱导前、拔管后即刻、拔管后30 min的膈肌移动度(DE)、膈肌收缩速度(DCV)、膈肌浅快呼吸指数(D-RSBI)。记录拔管后即刻和拔管后30 min后膈肌功能障碍发生率、术后第1~3天PPCs发生率。结果与V组比较,P组拔管后即刻DE明显增快(P<0.05),拔管后即刻和拔管后30 min DCV明显增快(P<0.05),术后第1天PPCs发生率明显降低(P<0.05)。两组D-RSBI、机械通气时间、人工气腹时间、气腹结束至拔管时间、苯磺顺阿曲库铵总量、拔管后即刻OAA/S评分、拔管后即刻和拔管后30 min的膈肌功能障碍发生率、术后第2、3天PPCs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在妇科腹腔镜手术中,与使用容量控制通气模式比较,使用压力控制通气模式不能降低术后膈肌功能障碍的发生率,但可以减轻患者膈肌吸气力量的减弱,降低术后第1天肺部并发症的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 功能障碍 压力控制通气 移动度 收缩速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膈肌保护性通气的概念及进展 被引量:3
8
作者 程卫 隆云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740-746,共7页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发展至今五十余年,从最初的机械通气治疗到呼吸机相关肺损伤的识别,肺保护通气策略已成临床诊疗共识,但这一策略限制了呼吸机或患者自身呼吸努力对肺部施加的机械压力,脱机困难发生率日趋增加,膈肌功能障碍作用日趋明...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发展至今五十余年,从最初的机械通气治疗到呼吸机相关肺损伤的识别,肺保护通气策略已成临床诊疗共识,但这一策略限制了呼吸机或患者自身呼吸努力对肺部施加的机械压力,脱机困难发生率日趋增加,膈肌功能障碍作用日趋明显,膈肌保护性通气策略应运而出,优化机械通气参数和膈肌负荷,减少人机不同步,可减轻或避免膈肌损伤。但肺保护仍然是机械通气首要考虑的因素,通过最佳方式来降低机械通气的并发症,优化患者呼吸努力,从而达到同时保护肺和膈肌的作用。本文就膈肌保护性通气的概念和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机械通气 肺保护性通气 功能障碍 保护性通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体外膈肌起搏器在ICU脱机困难患者中的应用 被引量:26
9
作者 陈王峰 张春梅 +1 位作者 林孝文 张帆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74-76,共3页
目的:对体外膈肌起搏器(EDP)在ICU脱机困难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进行分析讨论。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研究方法,选择2019年5月—12月收住ICU的符合纳入标准脱机困难患者60例,使用SPSS随机数字法分为EDP组30例与对照组30例两组,对照组给予常规呼... 目的:对体外膈肌起搏器(EDP)在ICU脱机困难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进行分析讨论。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研究方法,选择2019年5月—12月收住ICU的符合纳入标准脱机困难患者60例,使用SPSS随机数字法分为EDP组30例与对照组30例两组,对照组给予常规呼吸康复治疗,EDP组在常规呼吸康复治疗的基础上加上EDP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经治疗后的机械通气时间有无显著性差异,并采用超声观察其膈肌移动度的变化。结果:两组患者的机械通气时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亚组分析发现,对照组的撤机失败和撤机成功患者的机械通气时间均比EDP组长,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两组患者30d撤机成功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束治疗前两组患者的DE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亚组分析发现,EDP组撤机失败患者的DE大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EDP组撤机成功患者的DE大于对照组,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EDP治疗能增加膈肌移动度,提高膈肌肌力和耐力,一定程度改善脱机困难患者的膈肌功能,从而改善通气功能,减少机械通气时间,使患者的自主呼吸能力满足自身需求,尽早恢复自主通气,撤除机械通气支持,可应用于ICU脱机困难患者的早期康复治疗,具有较高的临床使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械通气 脱机困难 体外起搏 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儿童膈肌康复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0
作者 姚叶林 陆恺 +1 位作者 陈康 王素娟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1727-1732,共6页
人体在平静状态下,75%—80%的呼吸功是由膈肌完成的。我国重症监护病房的患者72%会进行机械通气[1],随着机械通气时间的延长,膈肌功能出现障碍并呈时间依赖性加重,称为机械通气相关性膈肌功能障碍(ventilator-induced diaphragmatic dys... 人体在平静状态下,75%—80%的呼吸功是由膈肌完成的。我国重症监护病房的患者72%会进行机械通气[1],随着机械通气时间的延长,膈肌功能出现障碍并呈时间依赖性加重,称为机械通气相关性膈肌功能障碍(ventilator-induced diaphragmatic dysfunction,VIDD)[2]。膈肌厚度与ICU住院时间呈负相关,与康复前后功能评分的变化呈正相关[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呼吸功 机械通气时间 功能评分 功能 重症监护病房 时间依赖性 康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