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机床动力学特性的NURBS曲线直接插补 被引量:2
1
作者 刘可照 彭芳瑜 +1 位作者 吴昊 胡建兵 《机床与液压》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1期19-22,共4页
提出了一种基于机床动力学特性的NURBS曲线实时插补方法。该方法利用NURBS曲线在小范围内的相似特性 ,采用合理的近似计算 ,保证了计算的实时性 ;通过建立低速点的参数链表 ,实现了满足机床动力学特性的NURBS曲线自适应插补控制。
关键词 NURBS 实时插补 机床动力学特性 自适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连续小直线段高速高精插补中的动力学约束条件 被引量:17
2
作者 彭芳瑜 李黎 +1 位作者 陈徐兵 李斌 《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2期1812-1816,共5页
针对连续小直线段高速高精插补算法中起始点和终止点的速度规划,建立了包含机床加减速性能、转接处误差控制、最大加速度以及机床负载功率等的速度约束条件·通过仿真实验得出:当连续小直线段间拐角较小时,机床加减速性能是影响加... 针对连续小直线段高速高精插补算法中起始点和终止点的速度规划,建立了包含机床加减速性能、转接处误差控制、最大加速度以及机床负载功率等的速度约束条件·通过仿真实验得出:当连续小直线段间拐角较小时,机床加减速性能是影响加工效率和表面精度的最主要因素;当拐角增大到一定程度时,误差的限制成为约束速度提高的主要矛盾;当拐角较大时,机床的最大驱动力矩起到主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连续小直线段插补 机床动力学 速度约束条件 高速高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机床沿曲线高速进给加工的最大安全恒定进给速度的确定 被引量:1
3
作者 华茂发 张建华 左健民 《机床与液压》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26-28,68,共4页
分析了曲线、曲面轮廓数控加工中,刀具路径曲线的几何特性与机床运动学特性的关系,建立了机床沿曲线恒速进给的运动学方程;基于虚功原理推导出刀具路径几何特性、机床特性及电机特性等之间关系的动力学方程。并用解析法,计算了在各坐标... 分析了曲线、曲面轮廓数控加工中,刀具路径曲线的几何特性与机床运动学特性的关系,建立了机床沿曲线恒速进给的运动学方程;基于虚功原理推导出刀具路径几何特性、机床特性及电机特性等之间关系的动力学方程。并用解析法,计算了在各坐标轴加速度、伺服电机额定转矩及额定转速约束条件下,机床沿曲线进给时的最大安全恒定进给速度。在最大安全恒定进给速度范围内,选择合适的进给速度,既能使加工表面粗糙度均匀,保证加工表面质量,同时又能获得较高的高速加工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速数控加工 曲线路径 机床运动学 机床动力学 虚功原理 恒定进给速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五自由度并联机床虚拟样机建模与仿真 被引量:5
4
作者 陈修龙 邓昱 赵永生 《农业机械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155-159,共5页
为了验证五自由度完全并联机床的设计方案和理论模型,将虚拟样机技术应用于该并联机床的设计开发过程。利用三维机械CAD软件Solid Works建立该并联机床的虚拟样机模型,应用OLE接口技术实现了该并联机床的数控加工仿真、刀具轨迹显示验... 为了验证五自由度完全并联机床的设计方案和理论模型,将虚拟样机技术应用于该并联机床的设计开发过程。利用三维机械CAD软件Solid Works建立该并联机床的虚拟样机模型,应用OLE接口技术实现了该并联机床的数控加工仿真、刀具轨迹显示验证和仿真过程中自动换刀与毛坯的自动设计,采用多体动力学仿真软件ADAMS实现了该并联机床的动力学分析和仿真。计算机仿真结果证实了理论模型的正确性,验证了设计的合理性和可靠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并联机床虚拟样机仿真动力学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型立加机床进给系统刚柔耦合分析 被引量:1
5
作者 赵修平 石艳 +2 位作者 胥云 廖映华 李志荣 《机床与液压》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140-144,69,共6页
进给系统作为立式加工中心的重要部件之一,其振动特性对产品的加工质量具有重要影响。以某大型立式加工中心为研究对象,建立了滚珠丝杠进给系统的刚柔耦合模型,分析进给系统的丝杠动态特性,研究了丝杠在不同转速范围内的振幅变化规律,... 进给系统作为立式加工中心的重要部件之一,其振动特性对产品的加工质量具有重要影响。以某大型立式加工中心为研究对象,建立了滚珠丝杠进给系统的刚柔耦合模型,分析进给系统的丝杠动态特性,研究了丝杠在不同转速范围内的振幅变化规律,分析了滚珠丝杠的静态和动态力学响应。模拟仿真的结论验证该大型立加机床进给系统能达到设计要求,并为大型立加机床进给系统的设计优化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进给系统 机床动力学 刚柔耦合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URBS曲线高速插补中的前瞻控制 被引量:21
6
作者 彭芳瑜 何莹 李斌 《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625-629,共5页
利用二次遗传算法对NURBS曲线进行预处理,找到曲线上的曲率极大值点集———刀具进给方向突变点集;建立机床动力学性能和曲线几何性能的混合约束条件,生成曲线插补的前瞻控制信息,包括进给方向突变点的安全进给速度与加速度,以及极大值... 利用二次遗传算法对NURBS曲线进行预处理,找到曲线上的曲率极大值点集———刀具进给方向突变点集;建立机床动力学性能和曲线几何性能的混合约束条件,生成曲线插补的前瞻控制信息,包括进给方向突变点的安全进给速度与加速度,以及极大值降速点.在NURBS曲线的插补中,利用前瞻控制信息实时优化进给速度,以提高插补的精度、效率以及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URBS曲线 前瞻控制 遗传算法 机床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精度数控内圆磨床开发设计中的关键技术研究 被引量:3
7
作者 胡如夫 孙庆鸿 +2 位作者 陈南 陈新 毛海军 《兵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97-101,共5页
结构动力学优化设计是提高机床加工精度的有效途径。本文分析了高精度数控内圆磨床开发设计中的几项关键技术 :部件结构动力学优化的灵敏度分析、结合面动力学模型修正、主轴系统模型修正与优化的BP神经网络、分布频率的多重调谐阻尼器 ... 结构动力学优化设计是提高机床加工精度的有效途径。本文分析了高精度数控内圆磨床开发设计中的几项关键技术 :部件结构动力学优化的灵敏度分析、结合面动力学模型修正、主轴系统模型修正与优化的BP神经网络、分布频率的多重调谐阻尼器 (MTMD)抑制振动。利用上述技术开发的MK2 12 0A新型数控内圆磨床内孔磨削圆度已达 0 0 0 0 8~ 0 .0 0 11mm ,圆柱度 0 .0 0 15mm ,粗糙度Ra0 .1μm ,消除了表面的磨削振纹 ,而且整机重量比原磨床有大幅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控内圆磨床 机床动力学优化设计 转子系统 加工精度 部件结构 结合面 主轴系统 BP神经网络 模型 多重调谐阻尼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Metal Cutting Theory—New Perspective and New Approaches”一书
8
作者 师汉民 《中国机械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1380-1385,共6页
笔者撰写的新书"Metal Cutting Theory—New Perspective and New Approaches"(金属切削理论——新观点和新途径)最近由Springer(斯普林格)出版社出版了。该书内容包括"非欧氏刀具几何学"、"非自由切削力学"和"非线性机床动... 笔者撰写的新书"Metal Cutting Theory—New Perspective and New Approaches"(金属切削理论——新观点和新途径)最近由Springer(斯普林格)出版社出版了。该书内容包括"非欧氏刀具几何学"、"非自由切削力学"和"非线性机床动力学"三个部分。为适应制造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笔者试图在前人所建立的"欧氏刀具几何学"、"自由切削力学"和"线性机床动力学"的基础上,为金属切削理论及其应用的发展作出某些新的尝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ETAL 金属切削理论 机床动力学 切削力学 制造技术 出版社 几何学 非线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时滞作用下切削系统的时频响应特性研究 被引量:7
9
作者 刘显波 何恩元 +1 位作者 龙新华 孟光 《振动与冲击》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8-14,58,共8页
在车削、铣削、钻镗孔等机械加工过程中,由于再生切削效应,刀具-工件系统的运动方程存在时滞环节,导致系统的动力学特性发生改变。以车削过程为工程背景,定量研究了单自由度二阶线性时滞微分系统在受到外激励时的动力学响应。通过推导... 在车削、铣削、钻镗孔等机械加工过程中,由于再生切削效应,刀具-工件系统的运动方程存在时滞环节,导致系统的动力学特性发生改变。以车削过程为工程背景,定量研究了单自由度二阶线性时滞微分系统在受到外激励时的动力学响应。通过推导系统输入输出随时滞刚度及时滞量大小变化的传递函数关系,在参数空间得到了系统的幅频响应曲面。结果显示时滞将使得系统的工作模态发生改变,幅频响应出现多个共振峰,其中时滞刚度主要影响共振峰的峰值,而时滞量则主要影响共振峰的数量。同时,通过解析求解共振峰的脊线簇的方程,得到了共振峰在参数空间的分布规律。此外,数值求解得到了共振峰数目的定量分布图,结果显示,随着时滞刚度与时滞量的增大,共振峰的数目从1呈连续整数增加直至无穷,而系统阻尼对这一增长趋势无明显影响。通过车削试验平台上的模态锤击试验,验证了理论推导的时滞系统时频响应特性的相关结论。该研究在机床工作模态分析、整机动力学响应分析等方面具有潜在的学术与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时滞系统 再生切削 工作模态 时频特性 机床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lastodynamic modeling and joint reaction prediction for 3-PRS PKM 被引量:4
10
作者 张俊 赵艳芹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15年第8期2971-2979,共9页
To gain a thorough understanding of the load state of parallel kinematic machines(PKMs), a methodology of elastodynamic modeling and joint reaction prediction is proposed. For this purpose, a Sprint Z3 model is used a... To gain a thorough understanding of the load state of parallel kinematic machines(PKMs), a methodology of elastodynamic modeling and joint reaction prediction is proposed. For this purpose, a Sprint Z3 model is used as a case study to illustrate the process of joint reaction analysis. The substructure synthesis method is applied to deriving an analytical elastodynamic model for the 3-PRS PKM device, in which the compliances of limbs and joints are considered. Each limb assembly is modeled as a spatial beam with non-uniform cross-section supported by lumped virtual springs at the centers of revolute and spherical joints. By introducing the deformation compatibility conditions between the limbs and the platform, the governing equations of motion of the system are obtained. After degenerating the governing equations into quasi-static equations, the effects of the gravity on system deflections and joint reactions are investigated with the purpose of providing useful information for the kinematic calibration and component strength calculations as well as structural optimizations of the 3-PRS PKM module. The simulation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elastic deformation of the moving platform in the direction of gravity caused by gravity is quite large and cannot be ignored. Meanwhile, the distributions of joint reactions are axisymmetric and position-dependent. It is worthy to note that the proposed elastodynamic modeling method combines the benefits of accuracy of finite element method and concision of analytical method so that it can be used to predict the stiffness characteristics and joint reactions of a PKM throughout its entire workspace in a quick and accurate manner. Moreover, the present model can also be easily applied to evaluating the overall rigidity performance as well as statics of other PKMs with high efficiency after minor modificat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arallelkinematic machine (PKM) 3-PRS PKM Sprint Z3 head elastodynamic modeling joint react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