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融合动力学模拟的机器学习三维成矿预测:以安徽铜山铜矿为例 被引量:1
1
作者 毕晨曦 刘亮明 周飞虎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03-116,共14页
三维定量预测是成矿预测中最重要的前沿方向。由于成矿系统的复杂性,这种预测也最具挑战性。理论驱动的动力学数值模拟和数据驱动的机器学习是进行复杂系统预测的两种最重要的技术手段。本文以融合了动力学模拟结果的机器学习对安徽铜... 三维定量预测是成矿预测中最重要的前沿方向。由于成矿系统的复杂性,这种预测也最具挑战性。理论驱动的动力学数值模拟和数据驱动的机器学习是进行复杂系统预测的两种最重要的技术手段。本文以融合了动力学模拟结果的机器学习对安徽铜山铜矿的找矿潜力进行三维定量预测。铜山铜矿是个勘探程度相当高的老矿山,找矿难度大,但其积累的大量勘探和研究成果为动力学模拟和机器学习预测创造了有利的条件。首先基于矿区内所有的勘探资料建立该矿床的三维地质模型和三维电阻率模型,展示了矿体与地质要素及电阻率之间的复杂空间关系。在三维地质模型的基础上建立成矿系统的三维动力学模型,进行时间控制的多过程耦合动力学数值模拟,再现成矿系统动力学因素及其结果的时空变化。从三维地质和地球物理模型以及动力学数值模拟结果中选择了8个量化的特征变量,通过改变变量组合建立了四种不同的机器学习模型,利用机器学习的随机森林算法进行三维成矿预测。研究结果表明,四个模型在测试样本和验证样本上都获得了很好的预测效果,融合动力学模拟结果、地质因素和电阻率模型的预测效果最好,其在测试集和验证集上的AUC值分别能达0.998和0.999,其前7%的高概率区基本能包含全部已知矿体,同时显示了在矿区东南部的深部具有一定的找矿潜力,可作为进一步勘查的靶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建模 动力学数值模拟 机器学习预测 铜山铜矿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机器学习方法预测地浸过程中铀浸出金属量的变化 被引量:4
2
作者 余东原 罗跃 +1 位作者 梁大业 李立尧 《有色金属(冶炼部分)》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92-98,共7页
在地浸采铀过程中,准确预测铀浸出金属量具有重要意义。使用多元线性回归、多层感知机(MLP)和随机森林(RF)多种机器学习方法分别建立预测模型。结果表明:1)相比于传统的多元线性回归算法,MLP和RF两种方法能够得到预测性能更好的模型。2... 在地浸采铀过程中,准确预测铀浸出金属量具有重要意义。使用多元线性回归、多层感知机(MLP)和随机森林(RF)多种机器学习方法分别建立预测模型。结果表明:1)相比于传统的多元线性回归算法,MLP和RF两种方法能够得到预测性能更好的模型。2)多层感知机(MLP)模型在预测铀浸出金属量变化的上性能表现最佳(R 2=0.91)。3)在相同的预测精度下,RF模型比MLP模型耗时更短,超参数设置更加简单。4)在以总流量和每平米铀量为铀浸出金属量的关键因素进行分析时,总流量对铀浸出金属量的权重占比为81.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浸采铀 线性回归模型 机器学习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出口贸易隐含碳的趋势预测及结构转移研究
3
作者 胡剑波 麦骏南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62-74,共13页
基于特征选择的Lasso方法分别确定影响中国出口贸易隐含碳排放(CO_(2))总量和强度的核心指标,并由此构建BO-BiLSTM模型对总量变动和强度演进的趋势展开预测,同时采用Markov链进一步探讨中国出口贸易隐含碳排放的结构转移现象。结果表明:... 基于特征选择的Lasso方法分别确定影响中国出口贸易隐含碳排放(CO_(2))总量和强度的核心指标,并由此构建BO-BiLSTM模型对总量变动和强度演进的趋势展开预测,同时采用Markov链进一步探讨中国出口贸易隐含碳排放的结构转移现象。结果表明:(1) 2021—2035年间中国出口贸易隐含碳排放总量呈现阶梯式减少的趋向,预计2030年达到1.98 Gt,在2035年降为1.83 Gt,出口贸易规模扩大和国际经贸形势改善是关键影响因素。(2) 2021—2035年间中国出口贸易隐含碳排放强度保持稳中有降的态势,预计2030年减至0.91 t/万元,相较于2005年减少67%,出口贸易结构变迁和环境规制强度提高是重要驱动因素。(3) 2021—2035年间中国出口贸易隐含碳排放结构仍偏重知识密集型制造业,其存在较大减排潜力,而资本密集型服务业和资本密集型制造业具有减排周期较长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出口贸易隐含碳 投入产出模型 机器学习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苏省农田生态系统固碳时空分布特征与趋势预测 被引量:2
4
作者 邱子健 李天玲 申卫收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26-236,共11页
为探讨江苏省农田生态系统固碳时空分布特征及未来固碳趋势,利用固碳速率法对江苏省2005—2020年农田固碳进行估算,重点分析2005、2010、2015年和2020年时空分布特征,并运用机器学习的方法对2021—2060年全省农田生态系统固碳进行预测... 为探讨江苏省农田生态系统固碳时空分布特征及未来固碳趋势,利用固碳速率法对江苏省2005—2020年农田固碳进行估算,重点分析2005、2010、2015年和2020年时空分布特征,并运用机器学习的方法对2021—2060年全省农田生态系统固碳进行预测。结果表明:在时间序列上,江苏省近年农田生态系统固碳量整体呈现升高的趋势,2020年估算量为282.55万t·a^(-1)(以C计,下同),在全省陆地生态系统固碳总量中占比达20.17%;在空间分布上,固碳贡献最大的是苏北地区,无论是施用肥料还是秸秆还田贡献的固碳量,苏北地区均呈现高于苏中、苏南地区的态势;根据机器学习的重要性分析,秸秆还田量是最为重要的影响因素;两种模型中,BP神经网络相较于随机森林具有更高的预测精度,该模型预测2021—2060年农田生态系统固碳量仍会在短期内持续升高,但随后将进入较稳定的平台期,其中2021—2026年间固碳量将持续升高并达峰值,为365.26万t·a^(-1),而到2060年固碳量则为348.12万t·a^(-1)。研究表明,江苏省农田生态系统固碳量已逐步提升,但未来增长速率将趋于减缓,有必要进一步强化固碳措施,重点是提升秸秆还田率及其固碳效率,同时现有研究方法也有待于进一步优化,未来应将有机肥施用、绿肥还田、轮作等因素考虑在内,从而实现对农田生态系统固碳更为精准、全面的估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苏省 农业碳中和 土壤固碳 农田生态碳汇 机器学习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LS-SVM的TBM掘进参数预测模型 被引量:28
5
作者 张哲铭 李晓瑜 姬建 《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373-379,共7页
针对目前TBM数据挖掘能力和掘进参数优化预测分析的不足以及对未来TBM实现无人驾驶的展望,将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LS-SVM)机器学习应用到TBM掘进参数预测中,从吉林引松工程TBM掘进数据中提取掘进上升段的刀盘扭矩、刀盘推力、总推力、推... 针对目前TBM数据挖掘能力和掘进参数优化预测分析的不足以及对未来TBM实现无人驾驶的展望,将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LS-SVM)机器学习应用到TBM掘进参数预测中,从吉林引松工程TBM掘进数据中提取掘进上升段的刀盘扭矩、刀盘推力、总推力、推进速度这4个重要参数建立LS-SVM预测模型,预测4个参数在稳定段的均值,并讨论了模型训练集大小、参数选取等对预测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以原始数据中均匀提取的样本、RBF核函数和10折交叉验证建立的LS-SVM模型可以较为准确地预测稳定段中上述4个参数,验证了LS-SVM机器学习预测TBM掘进参数的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隧道掘进机(TBM) 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LS-SVM) 掘进参数 机器学习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achine-learning-aided precise prediction of deletions with next-generation sequencing
6
作者 管瑞 髙敬阳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16年第12期3239-3247,共9页
When detecting deletions in complex human genomes,split-read approaches using short reads generated with next-generation sequencing still face the challenge that either false discovery rate is high,or sensitivity is l... When detecting deletions in complex human genomes,split-read approaches using short reads generated with next-generation sequencing still face the challenge that either false discovery rate is high,or sensitivity is low.To address the problem,an integrated strategy is proposed.It organically combines the fundamental theories of the three mainstream methods(read-pair approaches,split-read technologies and read-depth analysis) with modern machine learning algorithms,using the recipe of feature extraction as a bridge.Compared with the state-of-art split-read methods for deletion detection in both low and high sequence coverage,the machine-learning-aided strategy shows great ability in intelligently balancing sensitivity and false discovery rate and getting a both more sensitive and more precise call set at single-base-pair resolution.Thus,users do not need to rely on former experience to make an unnecessary trade-off beforehand and adjust parameters over and over again any more.It should be noted that modern machine learning models can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field of structural variation predic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ext-generation sequencing deletion prediction sensitivity false discovery rate feature extraction machine learning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