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肌电感知机器人辅助训练联合成对关联刺激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功能的影响
1
作者 柏敏 曹丽华 +2 位作者 叶子琦 周定杰 李雪萍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505-512,共8页
目的探讨肌电感知机器人辅助训练联合成对关联刺激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功能的影响。方法2023年12月至2024年12月,南京市浦口人民医院(东南大学附属两江医院)脑卒中偏瘫患者120例,按照随机信封法分为对照组(n=60)和试验组(n=60)。两组... 目的探讨肌电感知机器人辅助训练联合成对关联刺激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功能的影响。方法2023年12月至2024年12月,南京市浦口人民医院(东南大学附属两江医院)脑卒中偏瘫患者120例,按照随机信封法分为对照组(n=60)和试验组(n=60)。两组均行药物治疗和常规康复训练,对照组给予传统肌力训练联合成对关联刺激,试验组给予肌电感知机器人辅助训练联合成对关联刺激。分别在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采用Fugl-Meyer评定量表上肢部分(FMA-UE)、改良Barthel指数(MBI)、改良Ashworth分级量表(MAS)进行评定。采用表面肌电图(sEMG)检测肱二头肌、肱三头肌的均方根值(RMS)和积分肌电值(iEMG),并计算协同收缩率(CR)。结果对照组脱落9例,试验组脱落4例。治疗后,两组肱三头肌的RMS、屈肘位的CR、FMA-UE和MBI评分均提高(|t|>2.219,P<0.05),且试验组优于对照组(|t|>2.084,P<0.05);试验组肱二头肌RMS和伸肘位的CR较治疗前显著改善(|t|>3.863 P<0.001),且试验组优于对照组(|t|>2.498,P<0.05);试验组肱二头肌MAS评分较治疗前显著改善(Z=-4.097,P<0.001),且试验组明显优于对照组(Z=-3.459,P<0.01)。结论肌电感知机器人辅助训练联合成对关联刺激可有效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肌电感知机器人辅助训练 成对关联刺激 上肢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机器人辅助训练对脑卒中患者上肢屈肌痉挛的疗效观察及表面肌电图分析 被引量:26
2
作者 朱琳 席艳玲 +2 位作者 黄海霞 严会荣 陈祢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954-958,共5页
目的:研究机器人辅助训练对脑卒中上肢屈肌痉挛患者的治疗效果,分析其对患者表面肌电信号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8年12月在本院康复医学科病房住院治疗的脑卒中上肢屈肌痉挛患者100例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单盲法分为研究组和对... 目的:研究机器人辅助训练对脑卒中上肢屈肌痉挛患者的治疗效果,分析其对患者表面肌电信号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8年12月在本院康复医学科病房住院治疗的脑卒中上肢屈肌痉挛患者100例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单盲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训练,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上肢康复机器人辅助训练。收集患者治疗前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评分、简式Fugl-Meyer运动量表上肢部分(FMA-UE)评分、改良Ashworth痉挛评价量表(MAS)、肘关节主动伸展角度、肱二、三头肌的积分肌电值(iEMG)和协同收缩率(CR)水平。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ADL、FMA-UE评分显著高于治疗前(P<0.05),且研究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MAS评分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且研究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肘关节主动伸展角度显著高于治疗前(P<0.05),且研究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患者治疗前后关节伸展角度变值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肘关节屈曲肱二头肌、肱三头肌及伸展肱三头肌iEMG水平显著高于治疗前,且研究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肘关节伸展肱二头肌iEMG水平显著低于治疗前,且研究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屈肘时的肱三头肌和伸肘时的肱二头肌CR值显著低于治疗前,且研究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机器人辅助训练对脑卒中患者上肢屈肌痉挛有较好的治疗效果,可显著改善患者上肢功能障碍,缓解上肢屈肌痉挛,增加肘关节主动伸展角度,协调上肢系统张力平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上肢屈肌痉挛 机器人辅助训练 表面肌电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机器人辅助训练对上运动神经元损伤所致上肢痉挛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12
3
作者 毕胜 纪树荣 +3 位作者 季林红 顾越 王子曦 王广志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32-34,56,共4页
目的为观察机器人辅助训练对上运动神经元损伤所致上肢痉挛的疗效并探讨其机制。方法22例慢性脑卒中和脑外伤患者参加了这项研究,训练前4周,训练开始前1天和结束后1天使用改良Ashworth量表评价患侧上肢肘关节屈肌与伸肌的痉挛状态。训... 目的为观察机器人辅助训练对上运动神经元损伤所致上肢痉挛的疗效并探讨其机制。方法22例慢性脑卒中和脑外伤患者参加了这项研究,训练前4周,训练开始前1天和结束后1天使用改良Ashworth量表评价患侧上肢肘关节屈肌与伸肌的痉挛状态。训练时间为4周,每周训练5天,每次45min。结果机器人辅助训练后,肘关节屈肌的痉挛评分降低,与基线相比有显著的差异性,而肘关节伸肌的痉挛评分有降低的趋势,但没有达到显著性水平。结论机器人辅助训练对上运动神经元损伤所致上肢痉挛有一定的减轻作用,主要通过重复性牵伸和反复运动来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痉挛 机器人辅助训练 上运动神经元损伤 脑卒中 脑外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机器人辅助训练改善脑卒中患者下肢功能障碍的系统评价 被引量:16
4
作者 郭佳宝 杨雨洁 +1 位作者 岳雨珊 朱毅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701-709,共9页
目的系统评价机器人辅助训练对脑卒中患者下肢功能障碍的康复效果。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Medline、EM-base、Cochrane Central Register of Controlled Trials(CENTRAL)、ISI Web of Knowledge、Ovid、中国知网、万方和维普数据库... 目的系统评价机器人辅助训练对脑卒中患者下肢功能障碍的康复效果。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Medline、EM-base、Cochrane Central Register of Controlled Trials(CENTRAL)、ISI Web of Knowledge、Ovid、中国知网、万方和维普数据库中关于机器人辅助训练改善脑卒中患者下肢运动功能障碍的随机对照试验,同时检索已纳入文献的参考文献。检索时间从建库至2013年3月。2名独立的研究人员依据Cochrane协作网推荐的偏倚风险评估方法,对纳入文献的质量进行严格评估及资料提取,对符合标准的随机对照试验进行Meta合并分析。统计分析采用RevMan 5.1软件。结果共纳入12个随机对照试验。Meta分析显示,机器人辅助训练后,脑卒中患者的Fugl-Meyer评分法下肢部分评分(WED=3.97,95%CI:2.84~5.10,Z=6.89,P〈0.00001)及Berg平衡量表评分(WED=3.13,95%CI:0.80~5.45,Z=2.63,P=0.008)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步频(WED=8.40,95%CI:-0.95~17.75,Z=1.76,P=0.08)及步速(WED=0.03,95%CI:-0.02~0.07,Z=1.18,P=0.24)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纳入文献质量的Jadad评分,低质量4篇,高质量8篇。结论机器人辅助训练在一定程度上能改善脑卒中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器人辅助训练 脑卒中 下肢 系统评价 随机对照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机器人辅助训练改善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障碍的系统评价 被引量:12
5
作者 朱昌娥 余波 +1 位作者 陈文华 张雯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786-789,共4页
目的:系统评价机器人辅助训练改善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障碍。方法:计算机检索Pub Med、Science Direct、The Cochrane Library、Web of Knowledge、CNKI、万方、维普数据库中关于机器人辅助训练偏瘫上肢的随机对照试验(RCT),检索时间均... 目的:系统评价机器人辅助训练改善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障碍。方法:计算机检索Pub Med、Science Direct、The Cochrane Library、Web of Knowledge、CNKI、万方、维普数据库中关于机器人辅助训练偏瘫上肢的随机对照试验(RCT),检索时间均从建库至2015年2月,2名研究者按照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和质量评价后,采用Rev Man 5.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最终纳入9个RCT,共356例患者。与常规康复训练比较,机器人辅助训练改善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障碍更加有效。结论:机器人辅助训练改善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障碍优于常规康复训练,但仍需进行大样本、高质量和长期随访的临床随机双盲对照试验以提供证据的可靠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器人辅助训练 脑卒中 上肢 META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机器人辅助训练对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效果的Meta分析 被引量:12
6
作者 张丽英 王杰宁 于小明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56-166,共11页
目的系统评价机器人辅助训练对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障碍的治疗效果。方法检索PubMed、Medline、Embase、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中国知网、万方数据、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和维普数据库中关于机器人辅助训练对脑卒中... 目的系统评价机器人辅助训练对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障碍的治疗效果。方法检索PubMed、Medline、Embase、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中国知网、万方数据、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和维普数据库中关于机器人辅助训练对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效果的文献,时限均为2019年7月1日至2022年7月1日。两名研究人员独立筛选文献并提取数据,评估方法学质量。使用Rev Man 5.4进行Meta分析。结果纳入19项随机对照试验,共1258例受试者。试验组Fugl-Meyer评定量表上肢部分(SMD=0.55,95%CI 0.40~0.71,P<0.001)、改良Bathel指数(MD=7.55,95%CI=6.55~8.54,P<0.001)、运动活动日志(SMD=-0.84,95%CI-1.38~-0.31,P=0.002)评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间Brunnstrom分期上肢部分(SMD=0.61,95%CI-0.08~1.30,P=0.08)和改良Ashworth量表(MD=-0.51,95%CI-1.18~0.17,P=0.14)评分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机器人辅助训练对脑卒中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机器人辅助训练 上肢 运动功能 META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运动想象的手部机器人辅助训练对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疗效 被引量:20
7
作者 侯莹 高琳 +2 位作者 陈苗苗 张茹椒 王庆娟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81-85,共5页
目的观察基于运动想象的手部机器人辅助训练对脑卒中患者手功能及上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 2016年11月至2018年5月,脑卒中后手功能障碍患者55例,随机分为对照组(n=25)和观察组(n=30),对照组采用常规手功能活动,观察组采用手部机器人辅... 目的观察基于运动想象的手部机器人辅助训练对脑卒中患者手功能及上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 2016年11月至2018年5月,脑卒中后手功能障碍患者55例,随机分为对照组(n=25)和观察组(n=30),对照组采用常规手功能活动,观察组采用手部机器人辅助训练,共4周。于治疗前(t0)、治疗1周(t1)、治疗后即刻(t2)、治疗后2个月(t3)采用简式Fugl-Meyer评定量表上肢部分(FMA-UE)、Wolf上肢运动功能评价量表(WMFT)和改良Barthel指数(MBI)进行评定。结果 t1时,观察组WMFT评分较t0改善(P <0.05),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Z=-0.901, P> 0.05)。t2、t3时,两组FMA-UE评分、MBI评分和WMFT评分均较t0时改善(P <0.05),观察组FMA-UE评分和MBI评分优于对照组(Z>-2.073, t> 2.034, P <0.05)。结论基于运动想象的手部机器人辅助训练比常规手训练更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上肢功能 运动想象 手部机器人 机器人辅助训练 康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okomat机器人辅助步行训练对偏瘫儿童下肢运动功能的效果
8
作者 周天添 张通 +4 位作者 张琦 梁艳华 张燕庆 岳青 李思佳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711-720,共10页
目的 探讨Lokomat机器人辅助步行训练对偏瘫儿童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 2023年10月至2025年1月,北京博爱医院收治的偏瘫儿童5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n=26)和观察组(n=26)。两组均接受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增加Lokomat机器人辅助步行训练,... 目的 探讨Lokomat机器人辅助步行训练对偏瘫儿童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 2023年10月至2025年1月,北京博爱医院收治的偏瘫儿童5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n=26)和观察组(n=26)。两组均接受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增加Lokomat机器人辅助步行训练,共4周。干预前后,比较10米步行测试的自选步行速度(SWS)和最大步行速度(MWS)、6分钟步行距离(6MWD)、生理消耗指数(PCI)以及步态线长度比、单支撑线比、站立相比和步长比。结果 干预后,两组SWS、MWS和6MWD均明显改善(|Z|> 2.910, P <0.01),观察组优于对照组(|Z|> 2.069, P <0.05);两组PCI均显著降低(|Z|> 4.458, P <0.001),观察组优于对照组(Z=-2.435, P <0.05);两组步态线长度比、单支撑线比和站立相比均增加(Z=3.398,|t|> 2.211, P <0.05),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Z=2.802,|t|> 2.107, P <0.05)。结论 Lokomat机器人辅助步行训练可以提高偏瘫儿童的步行速度和步行耐力,降低能量消耗,提高步行效率,改善步态的对称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偏瘫 儿童 机器人辅助步行训练 下肢 运动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复经颅磁刺激联合机器人辅助步态训练对缺血性卒中患者下肢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3
9
作者 吉桧媛 朱冬燕 +6 位作者 王梁 曹月姣 徐倩 韩珍真 高静 卢红建 陈伟观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27-235,共9页
目的探讨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联合机器人辅助步态训练(RAGT)对缺血性卒中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平衡功能、步行功能的影响。方法前瞻性连续纳入2022年12月至2023年9月在南通市第一人民医院康复医学科就诊的缺血性卒中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 目的探讨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联合机器人辅助步态训练(RAGT)对缺血性卒中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平衡功能、步行功能的影响。方法前瞻性连续纳入2022年12月至2023年9月在南通市第一人民医院康复医学科就诊的缺血性卒中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符合纳排标准的患者分为对照组、rTMS组、RAGT组和联合组,每组各21例。4组患者在病情平稳后接受常规康复治疗,包括肌力训练、转移训练、坐站平衡训练、步行训练以及日常活动能力训练,物理因子治疗等,1次/d,5 d/周,持续3周。rTMS组患者在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给予rTMS,每个脉冲频率1 Hz/s,持续12 s,间隔2 s,共1200个脉冲,累计1400 s;1400 s/次,1次/d,5 d/周,持续3周。RAGT组患者在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给予RAGT,30 min/次,1次/d,5 d/周,持续3周。联合组在常规康复治疗基础上,rTMS治疗结束后立即接受RAGT治疗,方法与单用rTMS或RAGT相同。分别采用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评定(FMA-LE)量表、Berg平衡量表(BBS)、运动范围测试、Holden步行功能分级评价4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下肢运动功能、平衡功能、运动范围和步行功能。结果(1)4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灶侧别、病程、患侧下肢Brunnstrom分期的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2)对照组、rTMS组、RAGT组和联合组治疗前FMA-LE量表评分分别为(14.4±2.9)、(13.6±3.0)、(13.5±2.8)、(14.3±3.0)分,对照组、rTMS组、RAGT组和联合组治疗后FMA-LE评分分别为(20.4±2.4)、(23.1±3.1)、(22.8±2.4)、(27.1±3.4)分,4组患者FMA-LE量表评分时间主效应、组别主效应和组别与时间的交互效应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1083.102、6.535、23.522,均P<0.01);与本组治疗前比较,4组患者治疗后FMA-LE量表评分均升高(均P<0.05);治疗后rTMS组、RAGT组和联合组FMA-LE量表评分均高于对照组,联合组评分高于rTMS组和RAGT组(均P<0.05)。(3)对照组、rTMS组、RAGT组和联合组治疗前BBS评分分别为(25±5)、(25±6)、(25±6)、(26±6)分,对照组、rTMS组、RAGT组和联合组治疗后BBS评分分别为(30±5)、(34±6)、(35±6)、(43±6)分,4组患者BBS评分时间主效应、组别主效应和时间与组别的交互效应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1057.204、6.377、59.140,均P<0.01);与本组治疗前比较,4组治疗后BBS评分均升高(均P<0.05);治疗后rTMS组、RAGT组和联合组评分均高于对照组,联合组评分高于rTMS组和RAGT组(均P<0.05)。(4)对照组、rTMS组、RAGT组和联合组治疗前前后向运动范围测试评分分别为(7.3±0.8)、(7.4±0.8)、(7.4±0.8)、(7.6±0.7)分,治疗后前后向运动范围测试评分分别为(8.8±0.7)、(9.3±0.7)、(9.4±0.7)、(9.9±0.6)分;治疗前左右向运动范围测试评分分别为(7.1±0.7)、(7.2±0.8)、(7.2±0.8)、(7.3±0.7)分,治疗后左右向运动范围测试评分分别为(8.3±0.8)、(8.9±0.9)、(9.0±0.9)、(9.7±0.8)分;4组前后向、左右向运动范围测试评分时间主效应、组别主效应和组别与时间的交互效应均有统计学意义(前后向:F值分别为818.773、3.834、6.075,左右向:F值分别为1935.147、3.114、40.516;均P<0.05);与本组治疗前比较,4组治疗后前后向、左右向运动范围测试评分均升高(均P<0.05);治疗后rTMS组、RAGT组和联合组评分均高于对照组,联合组评分高于rTMS组和RAGT组(均P<0.05)。(5)rTMS和时间(OR=1.948,95%CI:1.465~2.590)、RAGT和时间(OR=2.043,95%CI:1.529~2.728)、联合组和时间(OR=4.376,95%CI:3.116~6.146)交互效应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以治疗前分级作为参照,4组患者治疗后Holden步行功能分级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1.948,95%CI:1.592~2.383,P<0.01);以对照组为参照,rTMS组、RAGT组和联合组患者Holden步行功能分级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rTMS联合RAGT可改善缺血性卒中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平衡功能及步行功能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颅磁刺激 机器人辅助步态训练 卒中 下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皮电神经刺激在机器人辅助上肢运动训练中对表面肌电信号的影响 被引量:14
10
作者 黄立男 陈宏伟 +2 位作者 叶晓勤 季林红 谢雁鸣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0期963-969,共7页
目的:通过表面肌电信号sEMG分析,研究经皮电神经刺激TENS对机器人辅助运动训练sEMG变化的规律性,以便于研究其对训练效果的影响。方法:对4名健康男性进行两轮各20min机器人辅助上肢自主循迹运动训练,并分别在其中一轮运动的过程中结合T... 目的:通过表面肌电信号sEMG分析,研究经皮电神经刺激TENS对机器人辅助运动训练sEMG变化的规律性,以便于研究其对训练效果的影响。方法:对4名健康男性进行两轮各20min机器人辅助上肢自主循迹运动训练,并分别在其中一轮运动的过程中结合TENS。实验过程中采集sEMG,并以希尔伯特-黄变换HHT方法得到平均频率MNF进行评定。结果:持续的TENS对肱二头肌在运动训练过程中的MNF谷值均值的变化率有较明显影响,而有刺激和没有刺激的运动训练中的MNF谷值回归线的截距和斜率的变化率则没有明显规律性。同一刺激模式下,不同肌肉所受的影响并不相同,肱桡肌和肱三头肌上没有明显的规律性。结论:在机器人辅助上肢自主循迹运动训练的过程中加入TENS对某些上肢肌肉有兴奋作用。但是,持续同一刺激对不同肌肉有不同的刺激效果,因此针对运动训练的不同动作阶段,应对不同的肌肉给予相对应的刺激,而不是单纯地给予持续的刺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康复机器人 机器人辅助训练 经皮电神经刺激 表面肌电图 循迹训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肢机器人辅助康复治疗中变换作业面对复合运动训练的影响 被引量:8
11
作者 王子羲 陈里宁 +2 位作者 姚重阳 谢群 季林红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65-67,共3页
目的:分析上肢机器人辅助康复治疗在肩肘配合下引入斜面训练对于水平面训练的影响,以及对于肩关节训练的影响,解决现有的上肢偏瘫康复机器人在肩肘配合下对肩关节训练的不足。方法:12例健康男性参加本研究。在上肢复合运动(UECM)康复机... 目的:分析上肢机器人辅助康复治疗在肩肘配合下引入斜面训练对于水平面训练的影响,以及对于肩关节训练的影响,解决现有的上肢偏瘫康复机器人在肩肘配合下对肩关节训练的不足。方法:12例健康男性参加本研究。在上肢复合运动(UECM)康复机器人平台上,分别将机器人倾斜0°、15°、30°、50°和-10°,用视频捕捉系统和肌电采集系统采集上肢运动信号和表面肌电信号。结果:平面变换为正角度时三角肌前部和中部肌力加强,变换为负角度时肱二头肌肌力获得加强。此外,肩关节和肘关节的活动度有一定程度的改善。结论:在肩肘配合训练模式下,调整平面为斜面时肩关节的训练获得加强,利用一定的适当斜面变换可以对不同肌群进行有针对性增强的重点训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器人辅助训练 康复 斜面训练 表面肌电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康复机器人辅助步行训练对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步行能力的影响 被引量:20
12
作者 林海丹 张韬 +2 位作者 陈青 李宏伟 白定群 《自动化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1832-1838,共7页
为探讨康复机器人辅助步行训练(Robot-assisted gait training,RAGT)对不完全性脊髓损伤(Incomplete spinal cord injury,ISCI)患者步行能力的影响,将16例ISCI患者随机分配至对照组(常规康复治疗+地面步行训练)及试验组(常规康复治疗+RA... 为探讨康复机器人辅助步行训练(Robot-assisted gait training,RAGT)对不完全性脊髓损伤(Incomplete spinal cord injury,ISCI)患者步行能力的影响,将16例ISCI患者随机分配至对照组(常规康复治疗+地面步行训练)及试验组(常规康复治疗+RAGT).治疗前及治疗4周、8周、12周后,分别进行下肢运动功能评分(Low extremity motor score,LEMS)及脊髓损伤步行指数II(Walking index for spinal cord injury II,WISCI II)评定.治疗后,两组患者LEMS均有提高(P<0.05),但试验组LEMS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后各时间点WISCI II均较治疗前改善(P<0.05),试验组在治疗8周及12周后WISCI II较治疗前改善(P<0.05),但试验组WISCI II在训练12周后较对照组有明显提高(P<0.05).RAGT与地面步行训练在提高肌力上比较无明显差异,但在改善步行能力上RAGT优于地面步行训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康复机器人辅助步行训练 地面步行训练 脊髓损伤 步行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机器人辅助步态训练对痉挛型脑性瘫痪患儿运动和步行功能的效果 被引量:23
13
作者 马婷婷 张皓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1260-1265,共6页
目的探讨机器人辅助步态训练促进痉挛型脑瘫患儿运动和步行功能恢复的疗效。方法2020年10月至2021年4月,北京博爱医院儿童物理疗法科收治的34例痉挛型脑瘫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n=17)和试验组(n=17)。对照组行常规物理治疗60 min,试验组... 目的探讨机器人辅助步态训练促进痉挛型脑瘫患儿运动和步行功能恢复的疗效。方法2020年10月至2021年4月,北京博爱医院儿童物理疗法科收治的34例痉挛型脑瘫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n=17)和试验组(n=17)。对照组行常规物理治疗60 min,试验组行常规物理治疗30 min和机器人辅助步态训练30 min。训练前、训练8周后、训练结束后随访1个月,采用10米步行测试(10MWT)、6分钟步行距离(6MWD)、生理消耗指数、粗大运动功能测试D区和E区、压力中心包络面积、步行功能分级进行评定。结果脱落4例。试验组训练后各项指标均有改善(|t|>3.219,P<0.05),1个月随访时除10MWT明显降低外(|t|>3.491,P<0.01),其他指标没有显著变化(|t|<1.565,P>0.05);训练后和随访时,除6MWD外,其他指标试验组优于对照组(|t|>2.108,P<0.05)。结论在传统物理治疗的基础上进行机器人辅助步态训练,可进一步改善痉挛型脑瘫患儿的运动、平衡和步行,疗效可持续至少1个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性瘫痪 痉挛型 机器人辅助步态训练 运动 平衡 步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卒中患者机器人辅助步态训练体验的质性研究 被引量:9
14
作者 王开 金爱萍 +5 位作者 李燕 杨晓培 费文玲 于晓丽 孟桂林 朱晓萍 《军事护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5-19,共5页
目的 了解脑卒中患者机器人辅助步态训练应用体验,为制定相关护理方案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描述性质性研究方法,以目的抽样法选取2021年6月至2022年3月上海市某综合性医院神经内科康复中心治疗的脑卒中肢体功能障碍患者12例进行半结构式... 目的 了解脑卒中患者机器人辅助步态训练应用体验,为制定相关护理方案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描述性质性研究方法,以目的抽样法选取2021年6月至2022年3月上海市某综合性医院神经内科康复中心治疗的脑卒中肢体功能障碍患者12例进行半结构式访谈,根据Colaizzi现象学分析法对资料整理分析。结果 训练体验可归纳为4个主题和8个亚主题,即认可辅助康复效果;辅助康复的积极体验(增加康复积极性、积极反馈促进自我成就感提升);辅助康复的消极体验(体验新鲜事物的畏惧感、训练未达预期导致的挫败感、康复训练中的生理不适感);机器人辅助康复训练的需求(延续性康复训练的需求、对减轻经济负担的需求)。结论 机器人辅助步态训练整体呈现较好康复效果和体验,但仍存在问题和诉求。医护人员应根据其需求,探寻应对策略,完善机器人康复护理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康复 机器人辅助步态训练 体验 质性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机器人辅助上肢康复训练中训练者主动参与度估计方法研究 被引量:5
15
作者 康俊 施长城 +8 位作者 张勤 王嘉津 王昱 张佳楫 马冶浩 柴澄 沈巍 谢凯 左国坤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978-983,991,共7页
目的:针对现有患者在康复训练过程的主动参与度评估方法存在主观性强或操作复杂等问题,提出一种基于康复机器人系统的训练者主动参与度定量化评估方法。方法:本研究针对末端牵引式上肢康复机器人辅助训练任务的特点,通过实时获取电机关... 目的:针对现有患者在康复训练过程的主动参与度评估方法存在主观性强或操作复杂等问题,提出一种基于康复机器人系统的训练者主动参与度定量化评估方法。方法:本研究针对末端牵引式上肢康复机器人辅助训练任务的特点,通过实时获取电机关节转矩与位移信息计算特定动作周期内的电机做功情况,结合标定检测过程分别获取机器人单独完成与人机共同完成训练任务的做功信息,在此基础上估算受试者训练过程中的主动参与度。招募了12例健康受试者,他们通过控制上肢发力水平分别模拟出四种不同的主动参与度(被动、半主动、主动与抗阻),采用提出的方法计算主动参与度。同时,采用基于表面肌电信号的主动参与度评估方法对提出的方法的性能进行验证与比较。结果:基于做功计算方法的主动参与度计算结果为:被动:0.06%±9.65%、半主动:42.46%±20.47%、主动:90.73%±17.15%;抗阻:239.96%±84.23%。基于表面肌电探测方法的主动参与度计算结果为:被动:-3.33%±6.32%;半主动:40.85%±22.34%;主动:100%±16.28%;抗阻:193.65%±73.42%。两种方法的计算结果具有趋势一致性。结论:基于康复机器人做功计算的方法能够方便地估算出受试者康复训练中的主动参与度,通过标定检测的方法可以避免复杂的人体肢体动力学建模,该方法在康复患者主动参与度估算方面具有巨大的潜力。同时,该方法无需训练者佩戴额外传感器,操作简单,具有临床应用推广的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器人辅助康复训练 做功计算 训练者主动参与度 康复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卒中患者机器人辅助步态训练康复方案的最佳证据总结 被引量:4
16
作者 王开 李燕 +5 位作者 金爱萍 杨晓培 费文玲 于晓丽 孟桂林 朱晓萍 《护理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01-105,共5页
目的提取并汇总国内外卒中患者机器人辅助步态训练康复护理及管理的最佳证据,为制订适合我国的卒中患者机器人辅助步态训练康复方案提供参考。方法按照循证资源“6S”模型,系统检索国内外各数据库及指南网关于卒中患者机器人辅助步态训... 目的提取并汇总国内外卒中患者机器人辅助步态训练康复护理及管理的最佳证据,为制订适合我国的卒中患者机器人辅助步态训练康复方案提供参考。方法按照循证资源“6S”模型,系统检索国内外各数据库及指南网关于卒中患者机器人辅助步态训练的证据,包括临床决策、指南、证据汇总、系统评价、专家意见/共识、随机对照试验,检索时间为2016年1月1日至2021年12月31日。由2名研究人员独立对文献进行整体评价,选择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纳入并提取证据。结果共检索文献3314篇,去除重复、结果指标不明确或不相关、质量不达标及不完整的文献,最终纳入19篇,包括指南4篇、证据总结3篇、系统评价8篇、随机对照试验4篇。总结的最佳证据包括评估、干预计划、干预时机、干预频率、干预前准备、参数调整、注意事项、效果评价和健康教育9个方面23条推荐意见。结论该研究总结的卒中患者机器人辅助步态训练康复方案最佳证据具有一定的前沿性与科学性,可以为临床医护人员实施机器人步态康复训练提供相应的循证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 机器人辅助步态训练 康复 循证护理 证据总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运动想象结合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对脑卒中患者步行障碍的影响 被引量:39
17
作者 王俊 廖麟荣 +2 位作者 杨振辉 刘海兵 唐丹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542-546,共5页
目的:探讨运动想象结合Lokomat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对脑卒中患者步行障碍的影响。方法:4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各组20例,两组均进行基础康复治疗,包括神经发育疗法、主/被动牵伸、日常生活活动(ADL)训练、必要的... 目的:探讨运动想象结合Lokomat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对脑卒中患者步行障碍的影响。方法:4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各组20例,两组均进行基础康复治疗,包括神经发育疗法、主/被动牵伸、日常生活活动(ADL)训练、必要的矫形器应用、传统中医治疗等。观察组:第一疗程(4周),在基础治疗的基础上进行Lokomat下肢康复机器人辅助步行训练,治疗强度和时间长度是40%的减重支持,75%的引导力量,1.5km/h的步行速度,步行持续时间30min/次,1次/d,5次/周;第二疗程(4周),在基础治疗的基础上进行运动想象结合Lokomat下肢康复机器人辅助步行训练,治疗强度和时间长度是40%的减重支持,75%的引导力量,1.5km/h的步行速度,步行持续时间30min/次,1次/d,5次/周;对照组患者在基础治疗的基础上进行30min以提高步行能力为目标的治疗师辅助步行训练,1次/d,5次/周,为期8周。在治疗前、治疗4周后、治疗8周后分别采用Fugl-Meyer下肢评定表(FMA-LE)、改良Ashworth痉挛评价下肢肌痉挛(MAS)、功能性步行量表(FAC)和6min步行能力测试(6MWT)、采用Berg平衡量表(BBS)进行评定。结果:治疗8周后,两组患者的FMA-LE评分、MAS、FAC、6MWT和BBS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观察组各项评定得分与对照组比较均具有显著差异(P<0.01);观察组第一、第二疗程各项评定得分与对照组比较均具有显著差异(P<0.01);此外,对照组患者2个疗程各项评定得分改善值差异无显著性(P>0.05),而观察组患者第二疗程的各项评定得分改善值高于第一疗程(P<0.05)。结论:应用运动想象结合Lokomat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能更有效改善脑卒中患者的步行能力,且疗效高于单用Lokomat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运动想象 机器人辅助步态训练 步行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康复机器人结合镜像疗法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功能的效果 被引量:49
18
作者 荣积峰 丁力 +4 位作者 张雯 王卫宁 邓梅葵 熊莉 贾杰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709-713,共5页
目的研究上肢机器人结合镜像疗法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功能的效果。方法2017年1月至2018年6月,将56例脑卒中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28)和观察组(n=28)。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增加上肢康复机器人结合镜像疗... 目的研究上肢机器人结合镜像疗法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功能的效果。方法2017年1月至2018年6月,将56例脑卒中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28)和观察组(n=28)。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增加上肢康复机器人结合镜像疗法治疗。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分别采用Fugl-Meyer评定量表上肢部分(FMA-UE)、Wolf运动功能评价量表(WMFT)、功能独立性评定量表(FIM)和改良Barthel指数(MBI)对患者进行康复评定。结果治疗4周后,两组FMA-UE、WMFT和MBI评分均优于治疗前(t>2.959,P<0.05),观察组显著优于对照组(t>4.732,P<0.001)。结论上肢机器人结合镜像疗法可以改善脑卒中患者的上肢运功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偏瘫 机器人辅助训练 镜像疗法 上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步态训练方法对慢性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步行功能效果的Meta分析 被引量:6
19
作者 李建民 郝正玮 赵雅宁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83-188,共6页
目的用Meta分析方法评价不同步态训练方法对慢性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步行功能的临床效果。方法通过PubMed、CNKI、万方数据库和Google学术搜索引擎检索关于慢性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步态训练的随机对照试验的临床疗效,按照循证医学系... 目的用Meta分析方法评价不同步态训练方法对慢性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步行功能的临床效果。方法通过PubMed、CNKI、万方数据库和Google学术搜索引擎检索关于慢性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步态训练的随机对照试验的临床疗效,按照循证医学系统的评价方法,逐一评价纳入研究的质量,提取有效的数据,采用RevMan 4.2软件进行相关的Meta分析。结果经过Meta分析,步态训练能改善慢性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的步行功能,尤其是提高步行速度;减重步行训练结合功能性电刺激(FES)的疗效较为肯定,治疗师辅助训练和机器人辅助训练的效果尚不肯定。结论步行训练能够改善步行功能,提高步行速度。但是目前关于康复训练临床试验研究的高质量文献较少,证据仍不充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损伤 步态训练 随机对照试验 META分析 功能性电刺激 人工辅助训练 机器人辅助训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卒中后心肺适应性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9
20
作者 何庆权 刘畅 张志强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1290-1293,共4页
脑卒中后患者的心肺适应性下降,可能与骨骼肌系统、胰岛素、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等发生改变相关。有氧训练可改善脑卒中患者的心肺适应性,而机器人辅助下的运动训练被认为是脑卒中后超早期及重度脑卒中患者心肺康复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 脑卒中 心肺适应性 有氧训练 机器人辅助训练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