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比较机器人与胸腔镜手术治疗前纵隔肿物的近期临床疗效,探讨机器人辅助前纵隔肿物切除的优势。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的方法,收集2016年10月至2018年9月陆军军医大学(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收治的111例行微创前纵隔肿物切除手术患...目的比较机器人与胸腔镜手术治疗前纵隔肿物的近期临床疗效,探讨机器人辅助前纵隔肿物切除的优势。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的方法,收集2016年10月至2018年9月陆军军医大学(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收治的111例行微创前纵隔肿物切除手术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111例患者中,56例行达芬奇机器人手术,设为机器人组;55例行电视胸腔镜手术,设为胸腔镜组。对两组患者的病变直径、直径≥5 cm例数、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中转开胸率、术后引流量、术后胸引天数、联合扩大切除例数、术后住院日、并发症发生率和住院费用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全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无围术期死亡。机器人组对比胸腔镜组,在病变直径[(4.6±2.2)vs(3.3±1.6)cm,P=0.002]、直径≥5 cm比例(22/56 vs 11/55,P=0.026)、术中失血量[(54.1±51.6)vs(89.9±91.0) mL,P=0.013]、联合扩大切除率(8/56 vs 1/55,P=0.04)、住院费用[(7.5±2.0)vs(4.2±1.4)万元,P<0.001]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在手术时间、中转开胸率、术后引流量、术后胸引天数、术后住院日、并发症发生率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机器人辅助前纵隔肿物切除术安全可行,但费用较高;与胸腔镜手术比较出血更少,在大血管周围和深部狭小空间内操作有一定优势,对直径较大或有明显外侵需联合大血管切除的前纵隔肿瘤更为适用。展开更多
背景与目的作为20世纪最伟大发明之一的达芬奇机器人手术系统代表了精准微创外科的发展方向,本文旨在比较达芬奇机器人与电视胸腔镜辅助肺癌根治术的近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4年1月-2017年1月在我院行达芬奇机器人手术以及行电视...背景与目的作为20世纪最伟大发明之一的达芬奇机器人手术系统代表了精准微创外科的发展方向,本文旨在比较达芬奇机器人与电视胸腔镜辅助肺癌根治术的近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4年1月-2017年1月在我院行达芬奇机器人手术以及行电视胸腔镜辅助手术治疗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相关临床资料,两组各纳入45例并进行配对的病例对照研究。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术中淋巴结清扫数量、淋巴结清扫站数、术后带管时间、术后住院天数、术后第1日胸引液的量以及术后胸引液的总量。结果两组均无中转开胸及围术期死亡病例。机器人组与胸腔镜组的术中失血量[(50.30±32.33)m L vs(208.60±132.63)m L]与术后第1日胸引液的量[(275.00±145.42)m L vs(347.60±125.80)m L]比较,机器人组均少于胸腔镜组;机器人组与胸腔镜组的淋巴结清扫数量[(22.67±9.67)个vs(15.51±5.41)个]及淋巴结清扫站数[(6.31±1.43)站vs(4.91±1.04)站]比较,机器人组均多于胸腔镜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的其他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达芬奇机器人行非小细胞肺癌根治术安全、有效,在近期术后疗效上优于胸腔镜组。展开更多
背景与目的目前未见对全电视胸腔镜手术与胸腔镜辅助小切口手术治疗非小细胞肺癌临床疗效和安全性的系统评价。在本meta分析中,我们比较两组手术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效果。方法系统地检索7个主要的医学期刊数据库:PubMed、Embase、C...背景与目的目前未见对全电视胸腔镜手术与胸腔镜辅助小切口手术治疗非小细胞肺癌临床疗效和安全性的系统评价。在本meta分析中,我们比较两组手术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效果。方法系统地检索7个主要的医学期刊数据库:PubMed、Embase、CNKI、VIP、ISI Web of Science、the Cochrane Library和CBM,收集时间涵盖2006年5月-2016年5月的有关完全电视胸腔镜手术与胸腔镜辅助小切口手术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随机对照研究(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RCT)。由两名研究者对文献质量独立进行评价并提取相关数据,采用Rev 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3篇RCT,共1,605例患者。其中完全电视胸腔镜组(video-assisted thoracoscopic surgery,VATS)815例,胸腔镜辅助小切口组(video-assisted mini-thoracotomy,VAMT)790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全胸腔镜手术与胸腔镜辅助小切口手术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相比,手术时间(SMD=13.56,95%CI:4.96-22.16)、术中出血量(SMD=-33.68,95%CI:-45.70--21.66)、胸腔引流管留置时间(SMD=-1.05,95%CI:-1.48--0.62)、胸腔引流量(SMD=-83.69,95%CI:-143.33--24.05)、术后疼痛程度(SMD=-1.68,95%CI:-1.98--1.38)、术后住院时间(SMD=-2.27,95%CI:-3.23--1.31)、两组淋巴结清扫数目(SMD=-0.48,95%CI:-0.80--0.17)等方面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两组术中的并发症发生率(SMD=0.83,95%CI:0.54-1.29)、手术死亡率(SMD=0.95,95%CI:0.55-1.63)和1年复发率(RR=0.87,95%CI:0.34-2.2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完全电视胸腔镜手术与胸腔镜辅助小切口切除术相比,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并发症发生率和手术死亡率相当,但二者在淋巴结清扫数目、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胸腔引流量、胸腔引流管留置时间、术后疼痛程度和术后住院时间等方面有差异。现有的临床资料显示:相比胸腔镜辅助小切口手术,全胸腔镜手术是治疗早期非小细胞肺癌更好的选择。展开更多
文摘目的比较机器人与胸腔镜手术治疗前纵隔肿物的近期临床疗效,探讨机器人辅助前纵隔肿物切除的优势。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的方法,收集2016年10月至2018年9月陆军军医大学(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收治的111例行微创前纵隔肿物切除手术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111例患者中,56例行达芬奇机器人手术,设为机器人组;55例行电视胸腔镜手术,设为胸腔镜组。对两组患者的病变直径、直径≥5 cm例数、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中转开胸率、术后引流量、术后胸引天数、联合扩大切除例数、术后住院日、并发症发生率和住院费用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全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无围术期死亡。机器人组对比胸腔镜组,在病变直径[(4.6±2.2)vs(3.3±1.6)cm,P=0.002]、直径≥5 cm比例(22/56 vs 11/55,P=0.026)、术中失血量[(54.1±51.6)vs(89.9±91.0) mL,P=0.013]、联合扩大切除率(8/56 vs 1/55,P=0.04)、住院费用[(7.5±2.0)vs(4.2±1.4)万元,P<0.001]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在手术时间、中转开胸率、术后引流量、术后胸引天数、术后住院日、并发症发生率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机器人辅助前纵隔肿物切除术安全可行,但费用较高;与胸腔镜手术比较出血更少,在大血管周围和深部狭小空间内操作有一定优势,对直径较大或有明显外侵需联合大血管切除的前纵隔肿瘤更为适用。
文摘背景与目的作为20世纪最伟大发明之一的达芬奇机器人手术系统代表了精准微创外科的发展方向,本文旨在比较达芬奇机器人与电视胸腔镜辅助肺癌根治术的近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4年1月-2017年1月在我院行达芬奇机器人手术以及行电视胸腔镜辅助手术治疗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相关临床资料,两组各纳入45例并进行配对的病例对照研究。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术中淋巴结清扫数量、淋巴结清扫站数、术后带管时间、术后住院天数、术后第1日胸引液的量以及术后胸引液的总量。结果两组均无中转开胸及围术期死亡病例。机器人组与胸腔镜组的术中失血量[(50.30±32.33)m L vs(208.60±132.63)m L]与术后第1日胸引液的量[(275.00±145.42)m L vs(347.60±125.80)m L]比较,机器人组均少于胸腔镜组;机器人组与胸腔镜组的淋巴结清扫数量[(22.67±9.67)个vs(15.51±5.41)个]及淋巴结清扫站数[(6.31±1.43)站vs(4.91±1.04)站]比较,机器人组均多于胸腔镜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的其他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达芬奇机器人行非小细胞肺癌根治术安全、有效,在近期术后疗效上优于胸腔镜组。
文摘背景与目的目前未见对全电视胸腔镜手术与胸腔镜辅助小切口手术治疗非小细胞肺癌临床疗效和安全性的系统评价。在本meta分析中,我们比较两组手术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效果。方法系统地检索7个主要的医学期刊数据库:PubMed、Embase、CNKI、VIP、ISI Web of Science、the Cochrane Library和CBM,收集时间涵盖2006年5月-2016年5月的有关完全电视胸腔镜手术与胸腔镜辅助小切口手术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随机对照研究(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RCT)。由两名研究者对文献质量独立进行评价并提取相关数据,采用Rev 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3篇RCT,共1,605例患者。其中完全电视胸腔镜组(video-assisted thoracoscopic surgery,VATS)815例,胸腔镜辅助小切口组(video-assisted mini-thoracotomy,VAMT)790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全胸腔镜手术与胸腔镜辅助小切口手术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相比,手术时间(SMD=13.56,95%CI:4.96-22.16)、术中出血量(SMD=-33.68,95%CI:-45.70--21.66)、胸腔引流管留置时间(SMD=-1.05,95%CI:-1.48--0.62)、胸腔引流量(SMD=-83.69,95%CI:-143.33--24.05)、术后疼痛程度(SMD=-1.68,95%CI:-1.98--1.38)、术后住院时间(SMD=-2.27,95%CI:-3.23--1.31)、两组淋巴结清扫数目(SMD=-0.48,95%CI:-0.80--0.17)等方面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两组术中的并发症发生率(SMD=0.83,95%CI:0.54-1.29)、手术死亡率(SMD=0.95,95%CI:0.55-1.63)和1年复发率(RR=0.87,95%CI:0.34-2.2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完全电视胸腔镜手术与胸腔镜辅助小切口切除术相比,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并发症发生率和手术死亡率相当,但二者在淋巴结清扫数目、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胸腔引流量、胸腔引流管留置时间、术后疼痛程度和术后住院时间等方面有差异。现有的临床资料显示:相比胸腔镜辅助小切口手术,全胸腔镜手术是治疗早期非小细胞肺癌更好的选择。
文摘背景与目的越来越多的胸科医生选择电视辅助胸腔镜手术(video-assisted thoracoscopic surgery,VATS)来治疗早期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目前,仍然没有随机试验来比较VATS和体部立体定向放疗(stereotactic body radiotherapy,SBRT)的临床疗效。为此,在本meta分析中,我们比较了电视辅助胸腔镜手术和体部立体定向放疗在治疗早期NSCLC患者过程中的疗效,以期为今后对此两种疗法的选择提供参考。方法系统地检索5个主要的医学期刊数据库:中国知网、维普网、PubMed、Embase和ISI web of science,收集时间涵盖2010年1月-2016年2月的应用电视辅助胸腔镜手术和体部立体定向放疗治疗早期NSCLC的所有文献。最后,纳入了拥有足够患者数量和放疗剂量的原创中英文研究成果。在校正了中位年龄和可手术患者人数之后,应用多变量随机效应模型比较了电视辅助胸腔镜手术和体部立体定向放疗治疗后早期NSCLC患者的总生存率和无疾病生存率。结果纳入相同时期的14个电视辅助胸腔镜手术研究成果(包含3,482个患者)和19个体部立体定向放疗研究成果(包含3,997个患者)。VATS组中位年龄和随访时间分别为64岁和43.4个月,SBRT组中位年龄和随访时间分别为74岁和29.5个月。VATS组校正前1年、2年、3年、5年平均总生存率分别为93.5%、84.9%、77.0%、76.3%。SBRT组校正前1年、2年、3年、5年平均总生存率分别为89.0%、73.3%、59.0%、36.7%。VATS组校正前1年、2年、3年、5年平均无病生存率分别为93.6%、88.6%、85.6%、75.6%。SBRT组校正前1年、2年、3年、5年平均无病生存率分别为79.3%、72.1%、64.9%、58.9%。然而,以中位年龄和可手术程度进行校正之后,预期VATS组1年、2年、3年、5年总生存率为94%、92%、84%、71%,预期SBRT组1年、2年、3年、5年总生存率为98%、95%、87%、83%。预期VATS组1年、2年、3年、5年无病生存率为97%、94%、85%、75%,预期SBRT组1年、2年、3年、5年无病生存率为88%、81%、74%、63%。结论在校正前,施以体部立体定向放疗的患者临床表现(总生存率和无病生存率)并不如施以电视辅助胸腔镜手术的患者。但考虑到年龄与可手术程度,施以体部立体定向放疗的患者年龄偏大,可手术程度偏低。以年龄和可手术程度进行校正后,我们发现两种疗法治疗早期NSCLC的总生存率和无病生存率并没有显著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