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重复经颅磁刺激联合机器人辅助步态训练对缺血性卒中患者下肢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3
1
作者 吉桧媛 朱冬燕 +6 位作者 王梁 曹月姣 徐倩 韩珍真 高静 卢红建 陈伟观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27-235,共9页
目的探讨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联合机器人辅助步态训练(RAGT)对缺血性卒中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平衡功能、步行功能的影响。方法前瞻性连续纳入2022年12月至2023年9月在南通市第一人民医院康复医学科就诊的缺血性卒中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 目的探讨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联合机器人辅助步态训练(RAGT)对缺血性卒中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平衡功能、步行功能的影响。方法前瞻性连续纳入2022年12月至2023年9月在南通市第一人民医院康复医学科就诊的缺血性卒中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符合纳排标准的患者分为对照组、rTMS组、RAGT组和联合组,每组各21例。4组患者在病情平稳后接受常规康复治疗,包括肌力训练、转移训练、坐站平衡训练、步行训练以及日常活动能力训练,物理因子治疗等,1次/d,5 d/周,持续3周。rTMS组患者在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给予rTMS,每个脉冲频率1 Hz/s,持续12 s,间隔2 s,共1200个脉冲,累计1400 s;1400 s/次,1次/d,5 d/周,持续3周。RAGT组患者在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给予RAGT,30 min/次,1次/d,5 d/周,持续3周。联合组在常规康复治疗基础上,rTMS治疗结束后立即接受RAGT治疗,方法与单用rTMS或RAGT相同。分别采用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评定(FMA-LE)量表、Berg平衡量表(BBS)、运动范围测试、Holden步行功能分级评价4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下肢运动功能、平衡功能、运动范围和步行功能。结果(1)4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灶侧别、病程、患侧下肢Brunnstrom分期的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2)对照组、rTMS组、RAGT组和联合组治疗前FMA-LE量表评分分别为(14.4±2.9)、(13.6±3.0)、(13.5±2.8)、(14.3±3.0)分,对照组、rTMS组、RAGT组和联合组治疗后FMA-LE评分分别为(20.4±2.4)、(23.1±3.1)、(22.8±2.4)、(27.1±3.4)分,4组患者FMA-LE量表评分时间主效应、组别主效应和组别与时间的交互效应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1083.102、6.535、23.522,均P<0.01);与本组治疗前比较,4组患者治疗后FMA-LE量表评分均升高(均P<0.05);治疗后rTMS组、RAGT组和联合组FMA-LE量表评分均高于对照组,联合组评分高于rTMS组和RAGT组(均P<0.05)。(3)对照组、rTMS组、RAGT组和联合组治疗前BBS评分分别为(25±5)、(25±6)、(25±6)、(26±6)分,对照组、rTMS组、RAGT组和联合组治疗后BBS评分分别为(30±5)、(34±6)、(35±6)、(43±6)分,4组患者BBS评分时间主效应、组别主效应和时间与组别的交互效应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1057.204、6.377、59.140,均P<0.01);与本组治疗前比较,4组治疗后BBS评分均升高(均P<0.05);治疗后rTMS组、RAGT组和联合组评分均高于对照组,联合组评分高于rTMS组和RAGT组(均P<0.05)。(4)对照组、rTMS组、RAGT组和联合组治疗前前后向运动范围测试评分分别为(7.3±0.8)、(7.4±0.8)、(7.4±0.8)、(7.6±0.7)分,治疗后前后向运动范围测试评分分别为(8.8±0.7)、(9.3±0.7)、(9.4±0.7)、(9.9±0.6)分;治疗前左右向运动范围测试评分分别为(7.1±0.7)、(7.2±0.8)、(7.2±0.8)、(7.3±0.7)分,治疗后左右向运动范围测试评分分别为(8.3±0.8)、(8.9±0.9)、(9.0±0.9)、(9.7±0.8)分;4组前后向、左右向运动范围测试评分时间主效应、组别主效应和组别与时间的交互效应均有统计学意义(前后向:F值分别为818.773、3.834、6.075,左右向:F值分别为1935.147、3.114、40.516;均P<0.05);与本组治疗前比较,4组治疗后前后向、左右向运动范围测试评分均升高(均P<0.05);治疗后rTMS组、RAGT组和联合组评分均高于对照组,联合组评分高于rTMS组和RAGT组(均P<0.05)。(5)rTMS和时间(OR=1.948,95%CI:1.465~2.590)、RAGT和时间(OR=2.043,95%CI:1.529~2.728)、联合组和时间(OR=4.376,95%CI:3.116~6.146)交互效应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以治疗前分级作为参照,4组患者治疗后Holden步行功能分级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1.948,95%CI:1.592~2.383,P<0.01);以对照组为参照,rTMS组、RAGT组和联合组患者Holden步行功能分级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rTMS联合RAGT可改善缺血性卒中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平衡功能及步行功能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颅磁刺激 机器人辅助步态训练 卒中 下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机器人辅助步态训练对痉挛型脑性瘫痪患儿运动和步行功能的效果 被引量:23
2
作者 马婷婷 张皓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1260-1265,共6页
目的探讨机器人辅助步态训练促进痉挛型脑瘫患儿运动和步行功能恢复的疗效。方法2020年10月至2021年4月,北京博爱医院儿童物理疗法科收治的34例痉挛型脑瘫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n=17)和试验组(n=17)。对照组行常规物理治疗60 min,试验组... 目的探讨机器人辅助步态训练促进痉挛型脑瘫患儿运动和步行功能恢复的疗效。方法2020年10月至2021年4月,北京博爱医院儿童物理疗法科收治的34例痉挛型脑瘫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n=17)和试验组(n=17)。对照组行常规物理治疗60 min,试验组行常规物理治疗30 min和机器人辅助步态训练30 min。训练前、训练8周后、训练结束后随访1个月,采用10米步行测试(10MWT)、6分钟步行距离(6MWD)、生理消耗指数、粗大运动功能测试D区和E区、压力中心包络面积、步行功能分级进行评定。结果脱落4例。试验组训练后各项指标均有改善(|t|>3.219,P<0.05),1个月随访时除10MWT明显降低外(|t|>3.491,P<0.01),其他指标没有显著变化(|t|<1.565,P>0.05);训练后和随访时,除6MWD外,其他指标试验组优于对照组(|t|>2.108,P<0.05)。结论在传统物理治疗的基础上进行机器人辅助步态训练,可进一步改善痉挛型脑瘫患儿的运动、平衡和步行,疗效可持续至少1个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性瘫痪 痉挛型 机器人辅助步态训练 运动 平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卒中患者机器人辅助步态训练体验的质性研究 被引量:9
3
作者 王开 金爱萍 +5 位作者 李燕 杨晓培 费文玲 于晓丽 孟桂林 朱晓萍 《军事护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5-19,共5页
目的 了解脑卒中患者机器人辅助步态训练应用体验,为制定相关护理方案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描述性质性研究方法,以目的抽样法选取2021年6月至2022年3月上海市某综合性医院神经内科康复中心治疗的脑卒中肢体功能障碍患者12例进行半结构式... 目的 了解脑卒中患者机器人辅助步态训练应用体验,为制定相关护理方案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描述性质性研究方法,以目的抽样法选取2021年6月至2022年3月上海市某综合性医院神经内科康复中心治疗的脑卒中肢体功能障碍患者12例进行半结构式访谈,根据Colaizzi现象学分析法对资料整理分析。结果 训练体验可归纳为4个主题和8个亚主题,即认可辅助康复效果;辅助康复的积极体验(增加康复积极性、积极反馈促进自我成就感提升);辅助康复的消极体验(体验新鲜事物的畏惧感、训练未达预期导致的挫败感、康复训练中的生理不适感);机器人辅助康复训练的需求(延续性康复训练的需求、对减轻经济负担的需求)。结论 机器人辅助步态训练整体呈现较好康复效果和体验,但仍存在问题和诉求。医护人员应根据其需求,探寻应对策略,完善机器人康复护理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康复 机器人辅助步态训练 体验 质性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卒中患者机器人辅助步态训练康复方案的最佳证据总结 被引量:4
4
作者 王开 李燕 +5 位作者 金爱萍 杨晓培 费文玲 于晓丽 孟桂林 朱晓萍 《护理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01-105,共5页
目的提取并汇总国内外卒中患者机器人辅助步态训练康复护理及管理的最佳证据,为制订适合我国的卒中患者机器人辅助步态训练康复方案提供参考。方法按照循证资源“6S”模型,系统检索国内外各数据库及指南网关于卒中患者机器人辅助步态训... 目的提取并汇总国内外卒中患者机器人辅助步态训练康复护理及管理的最佳证据,为制订适合我国的卒中患者机器人辅助步态训练康复方案提供参考。方法按照循证资源“6S”模型,系统检索国内外各数据库及指南网关于卒中患者机器人辅助步态训练的证据,包括临床决策、指南、证据汇总、系统评价、专家意见/共识、随机对照试验,检索时间为2016年1月1日至2021年12月31日。由2名研究人员独立对文献进行整体评价,选择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纳入并提取证据。结果共检索文献3314篇,去除重复、结果指标不明确或不相关、质量不达标及不完整的文献,最终纳入19篇,包括指南4篇、证据总结3篇、系统评价8篇、随机对照试验4篇。总结的最佳证据包括评估、干预计划、干预时机、干预频率、干预前准备、参数调整、注意事项、效果评价和健康教育9个方面23条推荐意见。结论该研究总结的卒中患者机器人辅助步态训练康复方案最佳证据具有一定的前沿性与科学性,可以为临床医护人员实施机器人步态康复训练提供相应的循证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 机器人辅助步态训练 康复 循证护理 证据总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运动想象结合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对脑卒中患者步行障碍的影响 被引量:39
5
作者 王俊 廖麟荣 +2 位作者 杨振辉 刘海兵 唐丹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542-546,共5页
目的:探讨运动想象结合Lokomat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对脑卒中患者步行障碍的影响。方法:4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各组20例,两组均进行基础康复治疗,包括神经发育疗法、主/被动牵伸、日常生活活动(ADL)训练、必要的... 目的:探讨运动想象结合Lokomat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对脑卒中患者步行障碍的影响。方法:4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各组20例,两组均进行基础康复治疗,包括神经发育疗法、主/被动牵伸、日常生活活动(ADL)训练、必要的矫形器应用、传统中医治疗等。观察组:第一疗程(4周),在基础治疗的基础上进行Lokomat下肢康复机器人辅助步行训练,治疗强度和时间长度是40%的减重支持,75%的引导力量,1.5km/h的步行速度,步行持续时间30min/次,1次/d,5次/周;第二疗程(4周),在基础治疗的基础上进行运动想象结合Lokomat下肢康复机器人辅助步行训练,治疗强度和时间长度是40%的减重支持,75%的引导力量,1.5km/h的步行速度,步行持续时间30min/次,1次/d,5次/周;对照组患者在基础治疗的基础上进行30min以提高步行能力为目标的治疗师辅助步行训练,1次/d,5次/周,为期8周。在治疗前、治疗4周后、治疗8周后分别采用Fugl-Meyer下肢评定表(FMA-LE)、改良Ashworth痉挛评价下肢肌痉挛(MAS)、功能性步行量表(FAC)和6min步行能力测试(6MWT)、采用Berg平衡量表(BBS)进行评定。结果:治疗8周后,两组患者的FMA-LE评分、MAS、FAC、6MWT和BBS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观察组各项评定得分与对照组比较均具有显著差异(P<0.01);观察组第一、第二疗程各项评定得分与对照组比较均具有显著差异(P<0.01);此外,对照组患者2个疗程各项评定得分改善值差异无显著性(P>0.05),而观察组患者第二疗程的各项评定得分改善值高于第一疗程(P<0.05)。结论:应用运动想象结合Lokomat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能更有效改善脑卒中患者的步行能力,且疗效高于单用Lokomat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运动想象 机器人辅助步态训练 行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