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具有拨土功能的轮腿一体化机器人结构设计
1
作者 孙玉香 曹会彬 +1 位作者 冯勇 葛运建 《智能系统学报》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409-413,共5页
针对矿井灾难环境特点,采用三维建模软件设计了一种轮腿一体化机器人.该机器人采用轮腿一体式结构,具备了腿式机器人和轮式机器人的运动优点.分析了在不同环境下机器人采用的行进方式(即机器人步态),增强了机器人的环境适应能力,并且设... 针对矿井灾难环境特点,采用三维建模软件设计了一种轮腿一体化机器人.该机器人采用轮腿一体式结构,具备了腿式机器人和轮式机器人的运动优点.分析了在不同环境下机器人采用的行进方式(即机器人步态),增强了机器人的环境适应能力,并且设计了基于多传感器信息的运动控制系统.该系统能够完成灾难矿井下的环境探测、信息获取以及机器人步态控制等功能,为矿难救援工作提供了重要的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器人 轮腿一体化机器人 机器人结构 拨土功能 机器人步态 多传感器系统 矿难救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速铁路站房狭小空间检测机器人结构设计及越障测试 被引量:3
2
作者 王域辰 冯海龙 +1 位作者 董泽宇 刘伯奇 《铁道建筑》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53-157,共5页
针对铁路站房雨棚内部空间狭小复杂,无法有效排查结构病害的问题,研制了履带肢翻越式检测机器人。本文介绍了检测机器人设计理念、整体结构、硬件系统及其功能以及狭小复杂环境条件下底盘驱动的选型,通过有限元分析对履带底盘运动学参... 针对铁路站房雨棚内部空间狭小复杂,无法有效排查结构病害的问题,研制了履带肢翻越式检测机器人。本文介绍了检测机器人设计理念、整体结构、硬件系统及其功能以及狭小复杂环境条件下底盘驱动的选型,通过有限元分析对履带底盘运动学参数、动力学参数进行了确定,对履带底盘驱动系统和摇臂履带肢结构进行了优化设计。在实验室模拟的狭小空间多次测试,检测机器人均能够以连续动作翻越障碍,单次越障时间约8 min,表明其结构设计合理,动力学性能、运动学性能均满足要求。检测机器人可用于指定区域的外观检测,以发现表观病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路站房 狭小空间检测机器人 模型试验 数值模拟 机器人结构 硬件设计 越障 病害识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胶囊机器人的可展钳位锚定结构设计与实验 被引量:1
3
作者 董昕阳 陈浩 +2 位作者 邹乐瑶 欧阳春 甘中学 《传感器与微系统》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97-100,105,共5页
针对当今胶囊机器人缺乏肠道内锚定能力的现状,基于可展连杆机构,设计了胶囊机器人的钳位锚定结构,能够适用于不同直径的肠道环境并提供足够的锚定力。可展钳位结构主要由环形剪状结构及驱动模块组成,并通过前侧安装模块可适配于不同胶... 针对当今胶囊机器人缺乏肠道内锚定能力的现状,基于可展连杆机构,设计了胶囊机器人的钳位锚定结构,能够适用于不同直径的肠道环境并提供足够的锚定力。可展钳位结构主要由环形剪状结构及驱动模块组成,并通过前侧安装模块可适配于不同胶囊机器人。根据设计参数,进一步建立了锚定结构的展开性能模型,该结构展开至最大时的撑开面积相较于收缩状态时扩大了248%。最后,依据设计制作了样机,并搭建实验测试平台,分别在不同内径的橡胶软管和离体猪大肠环境中验证了其展开能力及锚定能力。实验表明:样机在展开钳位固定时的摩擦力是未展开时的2.2倍,固定后能够有效克服猪大肠内的蠕动力,验证了钳位结构的可行性,为未来胶囊机器人钳位设计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型机器人 胶囊机器人钳位结构 可展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工业机器人整机结构方案的动态性能评价 被引量:10
4
作者 张广鹏 方英武 +2 位作者 田忠强 卫军朝 黄玉美 《西安理工大学学报》 CAS 2004年第1期5-9,共5页
提出一种快速预测和评价机器人整机结构动态特性的建模解析方法。模型由梁单元和集中质量单元组成,并通过结合部联接;基于边界元法建立单元动柔度方程式,通过柔度矩阵合成方法建立机器人整机结构的动柔度方程式,从而可快速获得机器人整... 提出一种快速预测和评价机器人整机结构动态特性的建模解析方法。模型由梁单元和集中质量单元组成,并通过结合部联接;基于边界元法建立单元动柔度方程式,通过柔度矩阵合成方法建立机器人整机结构的动柔度方程式,从而可快速获得机器人整机结构的固有频率和振型特性。基于该方法开发了相应的动态特性解析软件。应用该方法和软件预测一个五自由度搬运机器人结构的动态特性,对其3种可选方案进行了动态特性评价,为该机器人的结构选型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器人结构 动态特性 性能评价 边界元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多姿态便携式履带机器人传动和结构设计 被引量:8
5
作者 肖俊君 尚建忠 罗自荣 《机械设计》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10-12,共3页
提出了一种新型4自由度便携式履带机器人结构设计方案。机器人采用三段式模块化设计,可迅速拆卸,适合单人携带和进行维护;机器人具有良好的机动性能,在越障、跨沟、攀爬方面具有明显优势。介绍了机器人的结构特点及其运动功能实现,并围... 提出了一种新型4自由度便携式履带机器人结构设计方案。机器人采用三段式模块化设计,可迅速拆卸,适合单人携带和进行维护;机器人具有良好的机动性能,在越障、跨沟、攀爬方面具有明显优势。介绍了机器人的结构特点及其运动功能实现,并围绕传动设计和结构设计两大方面,对机器人的传动结构布局、传动实现、模块化结构设计、抗冲击结构设计等内容进行了详细阐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便携式履带机器人 机器人结构设计 模块化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超声波衍射时差法的管道探伤机器人设计及运动仿真
6
作者 王红敏 王牧天 +1 位作者 于深 王韵棠 《机械设计》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84-90,共7页
为了实现管道内壁的无损探伤,采用超声波衍射时差法,结合轮式和履带式行走装置的优点,设计了一种新型管道探伤机器人。基于衍射时差法理论对机器人的探测装置进行分析,对机器人穿过管道弯道的姿态进行运动学分析,建立D-H模型,求解机器... 为了实现管道内壁的无损探伤,采用超声波衍射时差法,结合轮式和履带式行走装置的优点,设计了一种新型管道探伤机器人。基于衍射时差法理论对机器人的探测装置进行分析,对机器人穿过管道弯道的姿态进行运动学分析,建立D-H模型,求解机器人的运动学方程,并使用MATLAB Robotics工具箱进行仿真,生成了机器人的位移、速度和加速度曲线,仿真结果表明:机器人穿过管道弯道部分时行进过程平稳无冲击,机器人结构设计合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管道探伤 机器人结构设计 超声衍射时差法 运动学仿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主发育智能机器人体系结构研究 被引量:4
7
作者 王作为 张汝波 《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CSCD 2011年第11期36-39,115,共5页
传统的机器人系统范式分类已经无法将新出现的方法和理论纳入其中。为此,首先从认知的角度重新对机器人的范式进行分类。新的范式分类涵盖了传统的系统范式,明确了自主发育在机器人系统范式中的地位。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自主发育智能机... 传统的机器人系统范式分类已经无法将新出现的方法和理论纳入其中。为此,首先从认知的角度重新对机器人的范式进行分类。新的范式分类涵盖了传统的系统范式,明确了自主发育在机器人系统范式中的地位。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自主发育智能机器人体系结构。该结构只需利用基本的感知能力和行动能力,分别利用感知发育模块、认知发育模块和行为发育模块实现自主感知分类、时空经验知识以及反应式行为的逐层发育。各发育模块之间互相依赖并可以同时学习,具有实时的自主发育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器人体系结构 自主发育 自主感知分类 时空经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变结构陆空机器人自主跨域越障技术研究 被引量:4
8
作者 王建中 游玉 王鹤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840-846,共7页
陆空机器人因其灵活的机动能力而备受关注,为了更好地发挥陆空机器人的跨域越障特性,以变结构陆空机器人为平台,对深度图像进行二值化处理以提取前方障碍物的边缘轮廓,采用最小矩形匹配法对障碍物进行建模,获取障碍物的距离及高度信息.... 陆空机器人因其灵活的机动能力而备受关注,为了更好地发挥陆空机器人的跨域越障特性,以变结构陆空机器人为平台,对深度图像进行二值化处理以提取前方障碍物的边缘轮廓,采用最小矩形匹配法对障碍物进行建模,获取障碍物的距离及高度信息.根据障碍物距离和高度的检测结果及平台地面移动越障极限,提出了一种自主跨域越障策略.试验结果表明,机器人可以准确检测判断出行驶前方障碍物的距离及高度信息并可以顺利自主跨域越障,到达目标点,提出的障碍物检测方法及自主跨域越障策略是有效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构陆空机器人 深度相机 障碍物检测 自主跨域越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并行结构机器人位置正解问题的加权迭代解法 被引量:1
9
作者 任路 宋白一 冯祖仁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86-189,共4页
针对并行结构机器人的位置正解问题 ,提出了一种基于位置反解的加权迭代法 .方法的核心是利用拟自适应因子方法构造权因子 ,应用指数衰减函数作为构造权因子的基本函数 ,能够明显地提高迭代效率 .分析了权因子和迭代次数之间的关系 ,确... 针对并行结构机器人的位置正解问题 ,提出了一种基于位置反解的加权迭代法 .方法的核心是利用拟自适应因子方法构造权因子 ,应用指数衰减函数作为构造权因子的基本函数 ,能够明显地提高迭代效率 .分析了权因子和迭代次数之间的关系 ,确定了权因子的取值原则 .仿真结果表明 ,该方法可以有效地满足并行结构机器人位姿控制的实时性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并行结构机器人 位置正解 加权迭代法 权因子 拟自适应因子方法 指数衰减函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穿戴式下肢外骨骼机器人研究现状 被引量:14
10
作者 张明路 钟道方 +1 位作者 田颖 张小俊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9期7856-7862,共7页
近年来,随着国家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加重,医疗技术的限制及青壮劳力的减少,穿戴式下肢外骨骼机器人在医疗、搬运、军事方面上的显著功能获得科研人员的广泛关注。本文试图摒弃传统功能层面的描述,从穿戴式下肢外骨骼机器人的结构层面梳理... 近年来,随着国家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加重,医疗技术的限制及青壮劳力的减少,穿戴式下肢外骨骼机器人在医疗、搬运、军事方面上的显著功能获得科研人员的广泛关注。本文试图摒弃传统功能层面的描述,从穿戴式下肢外骨骼机器人的结构层面梳理该类外骨骼机器人近年来的研究进展,进而分析了穿戴式下肢外骨骼机器人应用的新技术材料,然后重点阐述了其最新的关键技术(驱动方式和能源供应),探讨了穿戴式下肢外骨骼机器人今后的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肢外骨骼机器人结构 新技术材料 驱动方式 能源供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于并行结构机器人关节的开发方法
11
作者 Robert Otremba 常德功 薄建全 《工程设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247-252,共6页
与目前几乎仅绝对使用的串行结构相比,并行运动结构的机器人在各个领域的应用具有广阔前景.并行结构机器人的主要优点是有较高的结构刚度并可以实现较大的加速度.在并行结构机器人中,除了主动的关节(即驱动装置)之外,还需要被动的关节.... 与目前几乎仅绝对使用的串行结构相比,并行运动结构的机器人在各个领域的应用具有广阔前景.并行结构机器人的主要优点是有较高的结构刚度并可以实现较大的加速度.在并行结构机器人中,除了主动的关节(即驱动装置)之外,还需要被动的关节.这些被动的关节在大多数情况下都具有更多滑移自由度和转动自由度.对这些关节的要求主要是:移动性大、刚度高、质量轻以及结构空间紧凑.市场上现有的关节大都不能很好地满足这些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并行结构机器人 机器人关节 转动自由度 开发 结构刚度 运动结构 驱动装置 结构空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多滚轮框架式爬索机器人的设计与分析 被引量:4
12
作者 彭力明 高志勇 +1 位作者 陈磊 叶文亚 《机械设计》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24-26,54,共4页
在对比分析典型爬杆(索)机器人本体结构爬缆原理优缺点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新的多滚轮框架式爬索机器人结构。该机器人结构通过双头螺杆调整8个呈90°夹角布置圆柱滚轮的间距,获得了比双边弧形轮对抱结构更好的缆索直径适应性。理... 在对比分析典型爬杆(索)机器人本体结构爬缆原理优缺点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新的多滚轮框架式爬索机器人结构。该机器人结构通过双头螺杆调整8个呈90°夹角布置圆柱滚轮的间距,获得了比双边弧形轮对抱结构更好的缆索直径适应性。理论推导表明,多滚轮结构的当量摩擦因数不随缆索直径变化而变化,且其当量摩擦因数随夹缆接触角增大而增大,因此其具有比双边弧形轮结构更好的爬缆摩擦能力。通过实物样机试验,验证了该机器人本体结构的优点和具有垂直爬升缆索的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缆索检测 机器人结构 多滚轮夹缆 当量摩擦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改进适应度函数组合法的机器人逆运动学求解 被引量:7
13
作者 李光 谭薪兴 +3 位作者 肖帆 易静 薛晨慷 于权伟 《农业机械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436-445,共10页
提出基于分离重构方法获得智能算法的适应度函数,并与解析法相结合求解一般结构多自由度机器人逆运动学,一般结构满足至少一组相邻关节轴线交于一点。利用分离重构的方法构建分离重构适应度函数,使用智能算法验证分离重构适应度函数,求... 提出基于分离重构方法获得智能算法的适应度函数,并与解析法相结合求解一般结构多自由度机器人逆运动学,一般结构满足至少一组相邻关节轴线交于一点。利用分离重构的方法构建分离重构适应度函数,使用智能算法验证分离重构适应度函数,求解出部分关节角,再结合解析法求出其余关节角。以一般结构的FANUC CRX 10iA型协作机器人为算例,使用改进的CMA ES算法验证分离重构适应度函数,仿真结果表明,在相同条件下求解的点对点运动中,单次平均求解时间为0.0040 s,适应度函数值稳定在10^(-7)数量级,且迭代收敛次数稳定在25次左右;在空间中对两种连续轨迹进行跟踪时,单次平均耗时分别为0.0068 s和0.0102 s,位置误差均稳定在10^(-7)m数量级,且各关节运动曲线平滑,提升了多自由度机器人逆运动学分析的效率和精度。以REBot V 6R型六自由度机器人为实验对象,基于VC++6.0创建MFC实验平台,进行连续的空间轨迹跟踪实验,仿真与实验结果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般结构机器人 逆运动学 适应度函数 智能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柔性杆子杆模型参数的遗传算法优化求解 被引量:1
14
作者 吴立成 陆震 +1 位作者 于守谦 郑红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97-100,共4页
研究了应用实数型的遗传算法解决柔性机器人子杆法建模中 ,子杆模型参数的优化求解问题 .子杆模型参数形成高度非线性的方程组 ,它的求解是子杆法能否实现的关键 .普通的牛顿迭代法及其变形 ,要求初始向量足够靠近解 ,一些所谓大范围收... 研究了应用实数型的遗传算法解决柔性机器人子杆法建模中 ,子杆模型参数的优化求解问题 .子杆模型参数形成高度非线性的方程组 ,它的求解是子杆法能否实现的关键 .普通的牛顿迭代法及其变形 ,要求初始向量足够靠近解 ,一些所谓大范围收敛的算法又有方程组的Jacobian矩阵非奇异等要求 ,在此都难以应用 .本文基于遗传算法的解法可求得模型参数的最优解 ,实例仿真显示了这一方法的可行性和高效率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最佳化 遗传算法 结构柔性机器人 柔性杆子 子杆模型参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eg compliance control of a hexapod robot based on improved adaptive control in different environments 被引量:3
15
作者 朱雅光 金波 李伟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15年第3期904-913,共10页
Considering the compliance control problem of a hexapod robot under different environments, a control strategy based on the improved adaptive control algorithm is proposed. The model of robot structure and impedance c... Considering the compliance control problem of a hexapod robot under different environments, a control strategy based on the improved adaptive control algorithm is proposed. The model of robot structure and impedance control is established. Then, the indirect adaptive control algorithm is derived.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its parameters, it can be noticed that the algorithm does not meet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robot compliance control in a complex environment. Therefore, the fuzzy control algorithm is used to adjust the adaptive control parameters. The satisfied system response can be obtained based on the adjustment in real time according to the error between input and output. Comparative experiments and analysis of traditional adaptive control and the improved adaptive control algorithm are presented. It can be verified that not only desired contact force can be reached quickly in different environments, but also smaller contact impact and sliding avoidance are guaranteed, which means that the control strategy has great significance to enhance the adaptability of the hexapod robo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exapod robot tip-point force adaptive control fuzzy control adaptability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eader-following coordination of multiple UUVs formation under two independent topologies and time-varying delays 被引量:5
16
作者 严浙平 刘一博 +1 位作者 于长斌 周佳加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17年第2期382-393,共12页
The new method which uses the consensus algorithm to solve the coordinate control problems of multiple unmanned underwater vehicles (multi-UUVs) formation in the case of leader-following is adapted. As the communica... The new method which uses the consensus algorithm to solve the coordinate control problems of multiple unmanned underwater vehicles (multi-UUVs) formation in the case of leader-following is adapted. As the communication between the UUVs is difficult and it is easy to be interfered under the water, time delay is assumed to be time-varying during the members communicate with each other. Meanwhile, the state feedback linearization method is used to transfer the nonlinear and coupling model of UUV into double-integrator dynamic. With this simplified double-integrator math model, the UUV formation coordinate control is regarded as consensus problem with time-varying communication delays. In addition, the position and velocity topologies are adapted to reduce the data volume in each data packet which is sent between members in formation. With two independent topologies designed, two cases of communication delay which are same and different are considered and the sufficient conditions are proposed and analyzed. The stability of the multi-UUVs formation is proven by using Lyapunov-Razumilkhin theorem. Finally, the simulation results are presented to confirm and illustrate the theoretical resul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ultiple unmanned underwater vehicles formation consensus algorithm Lyapunov-Razumikhin theory time-varying delay state feedback linearization method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esign of motion control system of pipeline detection AUV 被引量:2
17
作者 JIANG Chun-meng WAN Lei SUN Yu-shan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17年第3期637-646,共10页
A great number of pipelines in China are in unsatisfactory condition and faced with problems of corrosion and cracking,but there are very few approaches for underwater pipeline detection.Pipeline detection autonomous ... A great number of pipelines in China are in unsatisfactory condition and faced with problems of corrosion and cracking,but there are very few approaches for underwater pipeline detection.Pipeline detection autonomous underwater vehicle(PDAUV) is hereby designed to solve these problems when working with advanced optical,acoustical and electrical sensors for underwater pipeline detection.PDAUV is a test bed that not only examines the logical rationality of the program,effectiveness of the hardware architecture,accuracy of the software interface protocol as well as the reliability and stability of the control system but also verifies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control system in tank experiments and sea trials.The motion control system of PDAUV,including both the hardware and software architectures,is introduced in this work.The software module and information flow of the motion control system of PDAUV and a novel neural network-based control(NNC) are also covered.Besides,a real-time identification method based on neural network is used to realize system identification.The tank experiments and sea trials are carried out to verify the feasibility and capability of PDAUV control system to complete underwater pipeline detection task.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ipeline detection autonomous underwater vehicle (PDAUV) novel neural network-based control motion controlsystem embedded system architecture system identificat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emi-physical simulation of AUV pipeline tracking 被引量:1
18
作者 李晔 庞永杰 +1 位作者 张磊 张鸿皓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2012年第9期2468-2476,共9页
Before the task of autonomous underwater vehicle(AUV) was implemented actually,its semi-physical simulation system of pipeline tracking had been designed.This semi-physical simulation system was used to test the softw... Before the task of autonomous underwater vehicle(AUV) was implemented actually,its semi-physical simulation system of pipeline tracking had been designed.This semi-physical simulation system was used to test the software logic,hardware architecture,data interface and reliability of the control system.To implement this system,the whole system plan,including interface computer and the methods of pipeline tracking,was described.Compared to numerical simulation,the semi-physical simulation was used to test the real software and hardware more veritably.In the semi-physical simulation system,tracking experiments of both straight lines and polygonal lines were carried out,considering the influence of ocean current and the situation of buried pipeline.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AUV can do pipeline tracking task,when angles of pipeline are 15°,30°,45° and 60°.In the ocean current of 2 knots,AUV could track buried pipelin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utonomous underwater vehicle semi-physical simulation underwater pipeline tracking underwater sensor simulation underwater optical vis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