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ROS环境下的机器人仿真模型构建方法研究 被引量:19
1
作者 鹿霖 谢树新 《现代电子技术》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102-105,110,共5页
在众多的机器人仿真平台中,ROS可以封装机器人硬件。提出在ROS环境下构建机器人的仿真模型方法。设计了机器人仿真模型的导入方法及过程,利用所提方法将模型导入具体的应用实例。将Solid Works装配文件解析成机器人模型的URDF文件,并在M... 在众多的机器人仿真平台中,ROS可以封装机器人硬件。提出在ROS环境下构建机器人的仿真模型方法。设计了机器人仿真模型的导入方法及过程,利用所提方法将模型导入具体的应用实例。将Solid Works装配文件解析成机器人模型的URDF文件,并在Move It!中进行验证。结果表明,该仿真模型构建的方法是有效的,模型是可操作的,为后续的机器人运动规划和轨迹规划问题的研究提供了易实现和易操作的机器人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器人仿真 机器人建模 开源操作系统 仿真 运动规划 轨迹规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冗余驱动并联机器人动力学建模与驱动力协调分配 被引量:25
2
作者 窦玉超 姚建涛 +3 位作者 高思慧 韩兴 刘晓飞 赵永生 《农业机械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293-300,300,共8页
冗余驱动可有效降低并联机构的最大瞬时驱动力,提高其承载能力,然而驱动力协调分配不当或冗余驱动力控制误差过大不仅使上述功能无法实现,甚至产生过大内力而对机构造成破坏。为此,以冗余驱动6PUS-UPU并联机器人为例,对驱动分支、约束... 冗余驱动可有效降低并联机构的最大瞬时驱动力,提高其承载能力,然而驱动力协调分配不当或冗余驱动力控制误差过大不仅使上述功能无法实现,甚至产生过大内力而对机构造成破坏。为此,以冗余驱动6PUS-UPU并联机器人为例,对驱动分支、约束分支和动平台的速度、加速度进行分析,引入偏速度和偏角速度,使用Kane方法建立系统的动力学方程。提出以最小化最大瞬时驱动力为目标,使用加权最小二乘法对驱动力进行协调分配,通过数值算例获得给定运动轨迹情况下各分支驱动力。采用DSP控制器和运动控制器相结合的方式提高驱动力协调分配的实时性,实现对冗余驱动力的控制。实验结果表明:在冗余驱动力作用下,瞬时最大驱动力明显降低,且驱动力分配更加均衡,证明了所提出的驱动力协调分配方法和冗余驱动力控制策略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冗余驱动 并联机器人动力学驱动力协调分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VRML的遥操作机器人三维建模与交互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雷运洪 吴平东 《机床与液压》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0期25-26,21,共3页
VRML是能在Web网络上实现实时传输的三维虚拟建模技术。本文分析了机器人虚拟建模的方式及建模步骤;对VRML与外部环境交互的三种实现方式进行了分析比较;最后提出一种利用贴图实现的虚拟环境建模方法。仿真效果表明该建模方式能更加逼... VRML是能在Web网络上实现实时传输的三维虚拟建模技术。本文分析了机器人虚拟建模的方式及建模步骤;对VRML与外部环境交互的三种实现方式进行了分析比较;最后提出一种利用贴图实现的虚拟环境建模方法。仿真效果表明该建模方式能更加逼近真实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器人三维 VRML技术 虚拟现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小学机器人教育的核心理论研究——论科学探究型教学模式 被引量:18
4
作者 张敬云 钟柏昌 《电化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106-111,共6页
将机器人作为科学探究的工具和平台,开展丰富多样的科学探究活动,帮助学习者掌握机器人知识和跨学科知识,促进其科学探究能力的提升,是中小学机器人教育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为满足这一发展需要,结合实践经验,采用文献研究方法,文章构... 将机器人作为科学探究的工具和平台,开展丰富多样的科学探究活动,帮助学习者掌握机器人知识和跨学科知识,促进其科学探究能力的提升,是中小学机器人教育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为满足这一发展需要,结合实践经验,采用文献研究方法,文章构建了基于机器人的科学探究型教学模式。该模式强调科学探究的过程设计、工具设计和评价设计,主张以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为教学主线,以机器人建模及数据统计与分析为核心技术支持,以综合评价方案为学习成效的评判依据。最后,结合案例研究,以探究小车匀变速直线运动为例,探讨了科学探究型教学模式的具体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器人教育 科学探究型教学 机器人建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面向对象的机器人仿真与监控系统 被引量:10
5
作者 马志强 陈一民 汪地 《计算机工程与设计》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75-78,共4页
通过对机器人的几何建模和运动学建模进行了研究,论述了使用VC6.0语言作为开发平台,以OpenGL三维显示技术完成三维可视化,以VRML作为外部机器人模型表示,实现运行时可交互的机器人三维实时图形仿真系统的开发技术与方法。系统通过网络... 通过对机器人的几何建模和运动学建模进行了研究,论述了使用VC6.0语言作为开发平台,以OpenGL三维显示技术完成三维可视化,以VRML作为外部机器人模型表示,实现运行时可交互的机器人三维实时图形仿真系统的开发技术与方法。系统通过网络与机器人控制器进行通信,实时接收机器人控制器发来的状态数据,将它们动态地以三维模拟方式显示,用户能够动态地监视机器人的运动状态,在必要时对机器人的动作进行控制,为其它机器人的研究提供通用的仿真与模拟平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器人仿真 OPENGL 机器人建模 面向对象 几何 运动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机器人的三维运动仿真 被引量:2
6
作者 李刚俊 陈永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273-276,共4页
通过对一个机器人机械手三维实时运动仿真系统实例的介绍和分析 ,阐述了利用OpenGL图形库实现机器人运动仿真的有效方法 ,重点分析了机器人运动学模型的构建及仿真过程的动态显示 ,并且讨论了该仿真系统的主要功能模块构成。最后总结了... 通过对一个机器人机械手三维实时运动仿真系统实例的介绍和分析 ,阐述了利用OpenGL图形库实现机器人运动仿真的有效方法 ,重点分析了机器人运动学模型的构建及仿真过程的动态显示 ,并且讨论了该仿真系统的主要功能模块构成。最后总结了该仿真系统的主要特点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运动仿真 机器人 机器人建模 OPENGL图形库 运动学 机械手 功能 仿真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MATLAB与V-REP的机器人加工轨迹生成与运动仿真 被引量:9
7
作者 刘宇 张世超 龚集响 《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715-721,共7页
提出了联合MATLAB和V-REP进行机器人加工轨迹生成和运动仿真的方法.该方法首先在MATLAB中,计算机器人操作空间中刀具的轨迹,并通过逆运动学计算获得刀具轨迹对应的关节参数.然后在V-REP中,采用基于关节和连杆统一坐标系的建模方法,建立... 提出了联合MATLAB和V-REP进行机器人加工轨迹生成和运动仿真的方法.该方法首先在MATLAB中,计算机器人操作空间中刀具的轨迹,并通过逆运动学计算获得刀具轨迹对应的关节参数.然后在V-REP中,采用基于关节和连杆统一坐标系的建模方法,建立与刀轨文件一致的机器人及其加工环境的三维模型.最后通过MATLAB中的外部控制程序和V-REP中的控制脚本、MATLAB和V-REP之间的通信接口,使V-REP中的机器人模型响应外部控制程序进行运动仿真和碰撞检测.采用所提出的方法对密胺脂餐具盘的机器人铣边过程进行了仿真,仿真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生成无干涉加工轨迹和正确的机器人关节运动参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ATLAB V-REP 联合仿真 机器人建模 刀具轨迹生成 机器人运动仿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连续型同心管机器人正运动学快速求解方法
8
作者 冯子俊 李永强 +2 位作者 冯宇 冯远静 刘扬 《控制理论与应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112-1120,共9页
针对可在受限环境中灵活运动的连续型同心管机器人传统正运动学方法计算时间较长,不利于机器人实时运行的问题,本文提出了基于机器人几何学的同心管机器人正运动学快速求解方法,能够在精度损失有限的情况下,提高正运动学模型的计算效率... 针对可在受限环境中灵活运动的连续型同心管机器人传统正运动学方法计算时间较长,不利于机器人实时运行的问题,本文提出了基于机器人几何学的同心管机器人正运动学快速求解方法,能够在精度损失有限的情况下,提高正运动学模型的计算效率.先根据Cosserat杆模型对同心管机器人进行建模,再利用李代数理论建立了机器人空间位置和曲率的关系式,并结合提出的正运动学方法,对机器人进行了基于逆运动学的开环控制实验.最后通过3管机器人的仿真和实物实验验证了本文所提方法的快速性和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同心管机器人 运动学分析 机器人几何学 Kinect视觉传感器 机器人建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V-REP的双机器人协同运动仿真与实验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王建 张弓 +5 位作者 何文杰 徐征 侯至丞 杨文林 王坛 脱帅华 《现代制造工程》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21-27,共7页
针对目前国内外机器人建模和仿真能力较差,软件功能扩展性和开放性较差,无法满足机器人协同控制要求的现状,提出了一种基于V-REP的双机器人协同运动控制方法。首先在仿真软件中建立机器人模型并生成运动路径,通过逆向运动学计算获取协... 针对目前国内外机器人建模和仿真能力较差,软件功能扩展性和开放性较差,无法满足机器人协同控制要求的现状,提出了一种基于V-REP的双机器人协同运动控制方法。首先在仿真软件中建立机器人模型并生成运动路径,通过逆向运动学计算获取协同搬运路径对应的关节参数,然后在V-REP软件中建立双机器人模型,并通过Lua脚本语言控制双机器人进行协同运动仿真。采用所提出的方法对双机器人协同搬运过程进行仿真和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有效可行,为以后的其他机器人运动仿真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V-REP软件 机器人建模 路径规划 Lua脚本语言 运动仿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太阳能跟踪支架建模及误差分析补偿研究 被引量:3
10
作者 王士莹 郭丽敏 +1 位作者 王智勇 张学 《控制工程》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153-1156,共4页
介绍太阳能跟踪支架的结构组成和控制方法。针对目前高倍聚光太阳能跟踪支架单用时控的方法跟踪精度不够的问题,提出用机器人运动的分析方法来分析支架运动的新思路。通过D-H方法建立运动学无安装误差模型及带安装误差模型,据此分析支... 介绍太阳能跟踪支架的结构组成和控制方法。针对目前高倍聚光太阳能跟踪支架单用时控的方法跟踪精度不够的问题,提出用机器人运动的分析方法来分析支架运动的新思路。通过D-H方法建立运动学无安装误差模型及带安装误差模型,据此分析支架跟踪过程中误差产生的原因和安装误差对支架跟踪产生的影响。进行逆运动学求解并提出补偿方法,最后通过实例验证了该思路的正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轴跟踪支架 时控跟踪精度 机器人D—H法:误差补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H法建立连杆坐标系存在的问题及改进 被引量:36
11
作者 郭发勇 梅涛 赵江海 《中国机械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0期2710-2714,共5页
广泛使用的标准D-H法允许坐标系建立在轴线的延长线上,会导致不能针对所有关节连杆进行建模、建立的机器人模型与实体不一致,以及无法进行局部关节位置分析等问题。为了得到统一、直观、准确的模型建立方法,提出了一种统一的实体建模方... 广泛使用的标准D-H法允许坐标系建立在轴线的延长线上,会导致不能针对所有关节连杆进行建模、建立的机器人模型与实体不一致,以及无法进行局部关节位置分析等问题。为了得到统一、直观、准确的模型建立方法,提出了一种统一的实体建模方法——坐标系固定在实体上的D-H表示法(简称CFDH法)。说明了CFDH法坐标系建立的方法、参数获取过程。以一个六自由度机械臂作为仿真对象,分别用D-H法和CFDH法对其进行建模,然后采用Newton-Raphson求逆解,比较两者计算复杂度并对两种建模方法进行整体对比。仿真和实验结果表明,CFDH法满足机器人运动学建模的需求,解决了D-H法存在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进D-H法 坐标系固定的D-H法 运动学 机器人建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ynamic modeling and analysis of 3-■RS parallel manipulator with flexible links 被引量:8
12
作者 刘善增 余跃庆 +2 位作者 朱真才 苏丽颖 刘庆波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2010年第2期323-331,共9页
The dynamic modeling and solution of the 3-RRS spatial parallel manipulators with flexible links were investigated. Firstly, a new model of spatial flexible beam element was proposed, and the dynamic equations of elem... The dynamic modeling and solution of the 3-RRS spatial parallel manipulators with flexible links were investigated. Firstly, a new model of spatial flexible beam element was proposed, and the dynamic equations of elements and branches of the parallel manipulator were derived. Secondly, according to the kinematic coupling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moving platform and flexible links, the kinematic constraints of the flexible parallel manipulator were proposed. Thirdly, using the kinematic constraint equations and dynamic model of the moving platform, the overall system dynamic equations of the parallel manipulator were obtained by assembling the dynamic equations of branches. FtLrthermore, a few commonly used effective solutions of second-order differential equation system with variable coefficients were discussed. Newmark numerical method was used to solve the dynamic equations of the flexible parallel manipulator. Finally, the dynamic responses of the moving platform and driving torques of the 3-RRS parallel mechanism with flexible links were analyzed through numerical simulation. The results provide important information for analysis of dynamic performance, dynamics optimization design, dynamic simulation and control of the 3-RRS flexible parallel manipulato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lexible robot parallel manipulator dynamic analysis kineto-elastodynamics analysis driving torqu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Vector modeling of robotic helical milling hole movement and theoretical analysis on roughness of hole surface 被引量:2
13
作者 SHAN Yi-cai HE Ning +2 位作者 LI Liang ZHAO Wei YANG Yin-fei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2013年第7期1818-1824,共7页
To avoid the machine problems of excessive axial force, complex process flow and frequent tool changing during robotic drilling holes, a new hole-making technology (i.e., helical milling hole) was introduced for desig... To avoid the machine problems of excessive axial force, complex process flow and frequent tool changing during robotic drilling holes, a new hole-making technology (i.e., helical milling hole) was introduced for designing a new robotic helical milling hole system, which could further improve robotic hole-making ability in airplane digital assembly. After analysis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helical milling hole, advantages and limitations of two typical robotic helical milling hole systems were summarized. Then, vector model of helical milling hole movement was built on vector analysis method. Finally, surface roughness calculation formula was deduced according to the movement principle of helical milling hole, then the influence of main technological parameters on surface roughness was analyzed. Analysis shows that theoretical surface roughness of hole becomes poor with the increase of tool speed ratio and revolution radius. Meanwhile, the roughness decreases according to the increase of tool teeth number. The research contributes greatly to the construction of roughness prediction model in helical milling hol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elical milling hole robotic hole-making system vector modeling theoretical surface roughnes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