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视域下本硕衔接教育的价值意蕴、内容定位和实施策略 被引量:9
1
作者 赵翔 朱显峰 《中国大学教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20-25,共6页
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视域下,高校对意向攻读硕士学位的本科生开展本硕衔接教育有助于改善硕士生生源质量、提升硕士教育适应能力、增强硕士教育专业认同和促进学生个体专业发展。本硕衔接教育不同于硕士教育,是对意向攻读硕士学位的本科生... 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视域下,高校对意向攻读硕士学位的本科生开展本硕衔接教育有助于改善硕士生生源质量、提升硕士教育适应能力、增强硕士教育专业认同和促进学生个体专业发展。本硕衔接教育不同于硕士教育,是对意向攻读硕士学位的本科生开展的硕士教育专业认同、学习方法、学习执行力和专业知识基础等方面的体验教育。高校应在学生遴选、学业导师配备、课程内容调整和教学模式创新等环节统筹设计、科学实践,构建具有本校特色的本硕衔接教育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本科生 本硕衔接教育 拔尖创新人才培养 专业认同 适应教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学术性教学:本-硕-博衔接之道 被引量:10
2
作者 兰勇 《现代大学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105-110,共6页
本硕博衔接是一条卓越人才的培养路径,其实质是一种学术衔接,它要求大学教学应以学术为纽带贯穿教学过程的始终。在科教融合理念的启示下,科研与教学的融通使教学学术性特征得以彰显,学术性教学得以形成。在学术性教学的理想状态下,教... 本硕博衔接是一条卓越人才的培养路径,其实质是一种学术衔接,它要求大学教学应以学术为纽带贯穿教学过程的始终。在科教融合理念的启示下,科研与教学的融通使教学学术性特征得以彰显,学术性教学得以形成。在学术性教学的理想状态下,教师学术性的教促进了学生研究性的学,二者共时性地存在于这一理想状态之中,进而促成学生深层学习,从而使本硕博衔接有了坚实的基础。然而,实践中学术性教学往往停留在规章制度层面,未能使本硕博顺利、有效的衔接。因此,必须将规章制度中的美好期待转化为实实在在的行动,并可尝试在借鉴他国经验的基础上,促成学术性教学的实现,以达成本硕博的顺利、有效衔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本硕衔接 科教融合 学术性教学 研究性学习 深层学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准硕士生”学业准备对科研能力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3
3
作者 凌鹊 刘景华 钟云华 《现代大学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82-92,112,F0003,共13页
探究“准硕士生”学业准备与入学后科研能力发展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研究基于“准硕士生”学业准备与硕士生科研能力的调查数据,借助结构方程模型,探讨学业准备与科研能力发展之间的内在关系。结果发现:“准硕士生”学业准备趋向明显,... 探究“准硕士生”学业准备与入学后科研能力发展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研究基于“准硕士生”学业准备与硕士生科研能力的调查数据,借助结构方程模型,探讨学业准备与科研能力发展之间的内在关系。结果发现:“准硕士生”学业准备趋向明显,但是,客观条件支持准备程度高于个体自我准备程度;硕士生科研能力水平呈现显著的性别和年级差异,但是,在不同的学位类型与专业类型之间不存在显著异质性;“准硕士生”学业准备显著促进科研能力发展;以导师支持为核心的外生机制作用有限,以科研效能感为核心的内生机制是影响硕士生科研能力的关键,学业准备对科研能力的影响机制存在由外及内的传递效应。为促进学业准备,可采取如下措施:“准硕士生”应发挥主观能动力,增强学业准备自主性;导师可提前介入育人场域,提供专业先导性支持;高校可创设本硕衔接教育服务中心,提升学业准备指导的组织化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士生” 学业准备 科研能力 导师支持 科研效能感 本硕衔接 研究生培养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等院校校内创新实践基地建设思路探索——以中国人民大学理科公共平台校内创新实践基地为例 被引量:8
4
作者 王建 杨燕萍 《中国大学教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13-14,74,共3页
高等院校如何建设校内创新实践基地,与其他校内外实践教学平台建设相比较,基地如何在功能上有所区分且凸显特色?围绕此问题,本文从加强通识教育、推动课程改革、支持学生科研、建设品牌活动和促进本硕衔接五个方面探讨了校内创新实践基... 高等院校如何建设校内创新实践基地,与其他校内外实践教学平台建设相比较,基地如何在功能上有所区分且凸显特色?围绕此问题,本文从加强通识教育、推动课程改革、支持学生科研、建设品牌活动和促进本硕衔接五个方面探讨了校内创新实践基地的建设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校内创新实践基地 通识教育 课程改革 本硕衔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