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朱熹《诗经》解释方法新探
- 1
-
-
作者
张旭曙
-
机构
安徽大学古籍所
-
出处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1998年第1期56-59,共4页
-
-
关键词
《诗经》
解释方法
以意逆志
《诗》
本文本意
解释循环
朱熹
审美理解
涵泳
整体意象
-
分类号
I222
[文学—中国文学]
-
-
题名“敬畏”“虚静”“入境”:朱熹的解释学路径
- 2
-
-
作者
张奎志
-
机构
黑龙江大学文学院
-
出处
《广东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178-183,共6页
-
文摘
朱熹一生致力于解读经典不辍,其解释学思想最为丰富,也最为系统。这一目的,朱熹的解释学思想围绕"唯本文本意是求"展开,具体可概括为三个字:一是"敬","敬畏"文本,对所要解释的作者和文本保持足够的尊敬;二是"静",内心"虚静",排除自己和他人的意见,使内心处于"虚静"状态;三是"境","入境",要进入文本中的情境,体验文本的真意。朱熹认为,通过"敬畏"、"虚静"、"入境"这三个步骤,所追求的"唯本文本意是求"这一目的也就可以达到。朱熹这一解释思想对当前的文学批评有着很好的启示意义。
-
关键词
朱熹
中国解释学
“唯本文本意是求”
-
分类号
I0
[文学—文学理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