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文化经典汉译合作模式的译者构成变迁研究 被引量:6
1
作者 谭莲香 辛红娟 《外语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73-79,共7页
中国翻译史上佛经汉译、《圣经》汉译和西学汉译合作模式的译者构成变迁呈现一定规律。佛经翻译、《圣经》翻译、西学翻译合作模式的译者构成变迁规律为文化经典英译合作模式译者构成建构提供了借鉴。合作翻译早期以外来译者为主体,随... 中国翻译史上佛经汉译、《圣经》汉译和西学汉译合作模式的译者构成变迁呈现一定规律。佛经翻译、《圣经》翻译、西学翻译合作模式的译者构成变迁规律为文化经典英译合作模式译者构成建构提供了借鉴。合作翻译早期以外来译者为主体,随后本土译者规模逐渐扩大,最后开启了独译历程。这一变迁历程折射了中外文化权力关系的变化、翻译场域与其他场域的互动关系,也为当前中国文化经典英译合作模式译者构成建构提供了借鉴。当前英语文化拥有占绝对优势的文化资本和象征资本,对外来文化持漠视态度,因而中国文化经典英译合作模式必然以中国译者为主体。为优化合作翻译的传播效果,应尝试多元途径助推中国译者在英语文化场域中建构自身权威身份。另一方面,也应给予英语文化译者机会通过翻译积累资本,以吸引其兴趣;同时,翻译选材一定程度上可以顺应英语场域自我建构的需求,以激发英语文化译者的内在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经典 合作模式 外来译者 本土译者 翻译场域 合作翻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明末至晚清译者的构成变化及其缘由探源 被引量:1
2
作者 吕敏 贺爱军 《山东外语教学》 2016年第4期101-107,共7页
本文梳理了明末至晚清在华译者的构成变化,发现在这一历史时段在华译者构成呈现出从"中少西多"到"中多西少"的动态分布规律。这一变化产生的原因可以归结为:(1)明末时期西方文化对我国并未形成冲击,中国对译者的需... 本文梳理了明末至晚清在华译者的构成变化,发现在这一历史时段在华译者构成呈现出从"中少西多"到"中多西少"的动态分布规律。这一变化产生的原因可以归结为:(1)明末时期西方文化对我国并未形成冲击,中国对译者的需求相对较少;(2)自古以来的"夷夏"思想和统治者对译者的猜疑导致我国译者地位低下;(3)当时来华传教士大多实行"科技传教"的策略,以翻译为手段和媒介进行传教,从而充当了译者的角色,构成了明末时期的译者主体。然而时至晚清,译者地位提升,传教士的角色发生了转变,同时中国政府在翻译人才培养上实行了各种有效措施,使得学习西方、培养本土译者成为一种必然趋势,因此,中方译者数量大幅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译者的动态分布 本土译者 外国传教士译者 社会文化缘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