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法用于治疗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5
1
作者 张瑾 刘月萍 +3 位作者 黄东锋 王东山 陈钰杰 吕渭莉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62-64,共3页
目的:探讨应用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法(PNF)治疗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的疗效。方法:选择颞下颌关节紊乱病39例,随机分为PNF治疗组和对照组,应用颞下颌关节功能评价(Fricton指数法)分别评定两组患者治疗前后颞下颌功能状况及比较治疗后两组... 目的:探讨应用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法(PNF)治疗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的疗效。方法:选择颞下颌关节紊乱病39例,随机分为PNF治疗组和对照组,应用颞下颌关节功能评价(Fricton指数法)分别评定两组患者治疗前后颞下颌功能状况及比较治疗后两组患者的颞下颌功能状况。结果:治疗后两组颞下颌关节功能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治疗后PNF组患者的下颌运动分、肌肉压诊分、肌肉触压痛指数、颞颌关节功能障碍指数及颞下颌关节紊乱指数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法可明显缓解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的各种症状,尤其是在改善下颌运动和缓解肌肉疼痛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颞下颌关节 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法 Fricton指数 功能障碍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法结合针刺治疗冈下肌劳损疗效观察 被引量:4
2
作者 张红娟 王明明 段惠芳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357-358,共2页
目的:观察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PNF)法结合针刺治疗冈下肌劳损的临床疗效。方法:62例冈下肌劳损患者(18-62岁)接受PNF法结合针刺治疗。PNF法:患者仰卧位。(1)患侧肩关节被动水平内收至最大幅度,持续15″;(2)在此位置做肩关... 目的:观察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PNF)法结合针刺治疗冈下肌劳损的临床疗效。方法:62例冈下肌劳损患者(18-62岁)接受PNF法结合针刺治疗。PNF法:患者仰卧位。(1)患侧肩关节被动水平内收至最大幅度,持续15″;(2)在此位置做肩关节水平外展外旋抗阻运动,持续7″;(3)患侧肩关节被动水平内收至更大幅度,持续15″;(4)重复(2)、(3)至少5次。PNF治疗后2小时内冈下肌不得参与大强度运动。针刺方法:患者俯卧位。选取天宗穴、臑俞穴、肩贞穴、魂门穴、意舍穴。天宗穴、魂门穴、意舍穴用3.5寸毫针(直径0.38 mm)由内下向外上平刺(15°左右);臑俞穴、肩贞穴用2寸毫针(直径0.38 mm)直刺。PNF和针刺每日各1次,7日为1个疗程,疗程间休息1日,连续治疗3个疗程。结果:3个疗程结束时,临床痊愈15例(24.19%),显效28例(45.16%),有效19例(30.65%),总有效率100%。结论:PNF法结合针刺治疗冈下肌劳损有良好的临床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法 针刺 冈下肌劳损 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法和全身振动训练对功能性踝关节不稳干预效果的比较 被引量:18
3
作者 刘羽多 万祥林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776-782,共7页
目的比较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法(PNF)和全身振动训练(WBVT)对功能性踝关节不稳(FAI)患者的干预效果。方法2021年5月至7月,于北京体育大学招募FAI男大学生17例,随机分为PNF组(n=8)和WBVT组(n=9),分别接受PNF训练和WBVT,共6周。干预前后... 目的比较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法(PNF)和全身振动训练(WBVT)对功能性踝关节不稳(FAI)患者的干预效果。方法2021年5月至7月,于北京体育大学招募FAI男大学生17例,随机分为PNF组(n=8)和WBVT组(n=9),分别接受PNF训练和WBVT,共6周。干预前后采用Y平衡测试仪、动态平衡仪、三维测力台和运动捕捉系统进行测试。结果训练方法对Y平衡成绩、平均轨迹误差以及各落地后动力学参数的主效应均不显著(F<4.090,P>0.05),训练方法和时间对落地后踝关节屈伸活动范围的交互效应显著(F=6.232,P=0.030),PNF的效应量更大;时间和训练方法对左右地面反作用力峰值出现时间交互效应显著(F=10.674,P=0.008),WBVT组峰值出现时间更晚(P<0.05)。结论PNF和WBVT对FAI患者的效果总体相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功能性踝关节不稳 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法 全身振动训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技术联合螺旋稳定肌肉链训练治疗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弯的临床效果研究
4
作者 聂丹宁 史曙生 陶昱如 《中国全科医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4期3032-3042,3052,共12页
背景研究显示我国中小学生脊柱侧弯率为4.40%,高发年龄在13~15岁,有79.5%的学生为轻度脊柱侧弯,发病人数和侧弯程度随时间呈现增长趋势,防控形势严峻。目的探讨每周3次的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技术(PNF)联合螺旋稳定肌链训练(SPS)对青少... 背景研究显示我国中小学生脊柱侧弯率为4.40%,高发年龄在13~15岁,有79.5%的学生为轻度脊柱侧弯,发病人数和侧弯程度随时间呈现增长趋势,防控形势严峻。目的探讨每周3次的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技术(PNF)联合螺旋稳定肌链训练(SPS)对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弯(AIS)的疗效,以促进青少年脊柱健康管理工作高质量发展,为实现多方位筛查监测和脊柱侧弯精准防控提供参考。方法2024年1~3月筛查江苏省南京市中小学生1060名,最终共纳入年龄10~18岁、躯干旋转角(ATR)为5°~<10°的32名AIS学生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先前受试者选取的电子脊柱测量指标和Sorense测试(BST)中表面肌电的测量,将学生随机均等分为SPS组、PNF组、联合组和对照组,每组各8名。4组学生进行为期12周的运动干预,每周进行3次训练:SPS组只采用SPS,PNF组只采用PNF,联合组采用SPS联合PNF,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核心稳定训练。主要结果测量包括脊柱侧弯程度和躯干倾斜角度(ATI),次要结果测量包括身体平衡参数头部偏转度、肩部高低程度、臀部高低程度和表面肌电图指标均方根肌电值(RMS)、积分肌电值(IEMG)、中频(MF)和平均功率频谱(MPF)。比较4组干预前后的脊柱形态学和表面肌电图指标,采用相关性分析探讨电子脊柱测量值与运动干预前后表面肌电图值的相关性。结果4组学生基线年龄、BMI、脊柱侧弯类型、脊柱侧弯方向、脊柱侧弯部位、脊柱侧弯程度、ATI、头部偏转度、肩部高低程度、臀部高低程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联合组学生脊柱侧弯程度、ATI、头部偏转度、肩部高低程度均低于对照组(P<0.05);与干预前相比,SPS组、PNF组、联合组学生干预后脊柱侧弯程度、ATI、头部偏转度、肩部高低程度、臀部高低程度均降低(P<0.05)。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干预前后ATI、RMS比值(RMSR)与干预前后脊柱侧弯程度均呈正相关(P<0.05);干预后ATI与干预后头部偏转度、肩部高低程度呈正相关(P<0.05);干预后RMSR与干预后头部偏转度、臀部高低程度呈正相关(P<0.05)。联合组学生干预后两侧斜方肌的RMS、IEMG高于PNF组,两侧多裂肌的RMS、IEMG高于对照组(P<0.05);与干预前相比,SPS组、PNF组、联合组学生干预后两侧斜方肌、竖脊肌、多裂肌的RMS、IEMG均升高,干预后总体RMSR均降低(P<0.05)。与干预前相比,SPS组和联合组学生干预后两侧斜方肌、竖脊肌、多裂肌的中频斜率(Slope MF)均升高;PNF组学生干预后两侧斜方肌、竖脊肌、左侧多裂肌的Slope MF升高(P<0.05)。与干预前相比,SPS组、PNF组、联合组学生干预后两侧斜方肌、竖脊肌、左侧多裂肌的平均功率斜率(Slope MPF)均升高;SPS组、联合组学生干预后右侧多裂肌的Slope MPF均升高(P<0.05)。干预后肩部高低程度与两侧斜方肌RMS、右侧多裂肌RMS、左侧竖脊肌Slope MPF、右侧多裂肌Slope MF呈负相关(P<0.05);臀部高低程度与两侧斜方肌、两侧多裂肌RMS呈负相关(P<0.05)。结论各试验组(SPS组、PNF组、联合组)的ATI、身体平衡度及表面肌电图值在治疗后均显著改善,联合组在肩部和臀部平衡度方面的治疗效果尤为突出,治疗后联合组两侧椎旁肌的抗疲劳能力也得到了提升。PNF联合SPS的干预方式能够通过激活更多的运动肌纤维并提高肌肉疲劳耐受力,进而使AIS学生受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弯曲 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弯 螺旋稳定肌肉链训练 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技术 脊柱侧弯特异性练习 随机对照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绳带辅助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技术训练联合绳带辅助脑机接口训练对脑卒中偏瘫上肢康复效果的随机对照试验 被引量:9
5
作者 梁天佳 龙耀斌 +7 位作者 陆丽燕 周金英 黄福才 黄林鹏 邬映超 龙耀翔 韦小翠 柳忠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972-978,共7页
目的探讨绳带辅助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技术(PNF)训练联合绳带辅助脑机接口(BCI)训练在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康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2022年3月至2023年2月,选取广西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脑卒中偏瘫住院患者96例,随机分为常规组(n=32)、PNF... 目的探讨绳带辅助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技术(PNF)训练联合绳带辅助脑机接口(BCI)训练在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康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2022年3月至2023年2月,选取广西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脑卒中偏瘫住院患者96例,随机分为常规组(n=32)、PNF组(n=32)和联合组(n=32)。各组均给予常规康复治疗,常规组给予上肢PNF训练,PNF组给予上肢绳带辅助PNF训练,联合组给予上肢绳带辅助PNF训练和上肢绳带辅助BCI训练,共4周。治疗前后,分别采用偏瘫上肢功能测试-香港版(FTHUE-HK)、Fugl-Meyer上肢功能评定(FMA-UE)和改良Barthel指数(MBI)进行评估。结果各组FTHUE-HK评分、MBI评分的组内效应(F>341.219,P<0.001)、组间效应(F>21.705,P<0.001)和交互效应(F>3.171,P<0.05)均显著;FMA-UE评分的组内效应(F=520.472,P<0.001)和组间效应(F=41.939,P<0.001)显著,交互效应不显著(P>0.05)。治疗后,各项指标均为联合组最优(P<0.05)。结论绳带辅助PNF训练联合绳带辅助脑机BCI训练能进一步促进脑卒中偏瘫上肢运动功能障碍患者的恢复,提高其日常生活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上肢 绳带疗法 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技术 脑机接口 康复 随机对照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技术对老年膝骨关节炎患者步行时关节负荷效果的随机对照试验 被引量:2
6
作者 沈培鑫 罗心 +3 位作者 车欣恒 刘延浩 毛德伟 宋祺鹏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854-860,共7页
目的 探究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技术(PNF)对膝内侧间室骨关节炎老年患者步行时膝外展力矩和股内侧肌-内侧腓肠肌(VM-MG)共激活指数的影响。方法 2022年3月至5月,在济南社区招募膝骨关节炎老年患者3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n=16)和训练组(n=... 目的 探究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技术(PNF)对膝内侧间室骨关节炎老年患者步行时膝外展力矩和股内侧肌-内侧腓肠肌(VM-MG)共激活指数的影响。方法 2022年3月至5月,在济南社区招募膝骨关节炎老年患者3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n=16)和训练组(n=16)。训练组接受PNF治疗,对照组自行居家运动,共6周。治疗前后采用红外运动捕捉系统同步三维测力台和肌电图系统测量患者平地步行时的膝外展力矩和肌肉共激活指数。结果 对照组3例脱落,训练组2例脱落。治疗后,训练组膝外展力矩第一峰值、第二峰值和VM-MG共激活指数均较治疗前改善(|t|> 2.460, P <0.05),且训练组膝外展力矩第一峰值、第二峰值均较对照组改善(|t|>2.454, P <0.05)。结论 PNF有助于促进膝骨关节炎患者膝关节内外间室负荷的均匀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膝骨关节炎 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技术 关节力矩 共激活 步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技术对脑卒中患者平衡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34
7
作者 潘毓健 徐国会 +2 位作者 郑洁皎 夏汶 杨寅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22-24,共3页
目的探讨在社区康复治疗中应用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技术(PNF)对脑卒中患者平衡功能的影响。方法 204例脑卒中患者分为对照组(n=98)和观察组(n=106),对照组接受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应用PNF。治疗前和治疗3个月后分别采用Fugl-... 目的探讨在社区康复治疗中应用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技术(PNF)对脑卒中患者平衡功能的影响。方法 204例脑卒中患者分为对照组(n=98)和观察组(n=106),对照组接受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应用PNF。治疗前和治疗3个月后分别采用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评定(FMA)、Berg平衡量表(BBS)和静态平衡测定仪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后两组FMA及BBS评分均较治疗前提高(P<0.05),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在睁眼与闭眼模式下,观察组轨迹长度、轨迹总面积、单位面积轨迹长均较对照组降低(P<0.05)。结论社区康复治疗中应用PNF可提高脑卒中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和平衡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社区 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技术 运动 平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技术对脑卒中患者膝关节运动控制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20
8
作者 郑洁皎 俞卓伟 +2 位作者 夏汶 徐国会 胡佑红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2010年第2期115-117,共3页
目的探讨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技术(PNF)对于脑卒中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采用随机采样,横断面的设计来评价44例脑卒中患者接受PNF收缩-放松-拮抗肌收缩(PNF-CRAC)技术训练前后患者膝关节肌肉的sEMG信号。结果PNF-C... 目的探讨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技术(PNF)对于脑卒中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采用随机采样,横断面的设计来评价44例脑卒中患者接受PNF收缩-放松-拮抗肌收缩(PNF-CRAC)技术训练前后患者膝关节肌肉的sEMG信号。结果PNF-CRAC技术具有很好的兴奋扩散作用,可以提高脑卒中患者患膝主动肌的兴奋性和运动控制能力。结论PNF-CRAC技术增加膝关节的稳定性,促进偏瘫下肢运动功能的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技术 运动控制 表面肌电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绳带训练联合重复经颅磁刺激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效果 被引量:29
9
作者 梁天佳 龙耀斌 +5 位作者 陆丽燕 周金英 黄福才 邬映超 龙耀翔 韦小翠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262-268,共7页
目的探讨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PNF)绳带训练联合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效果。方法2021年3月至2022年2月,广西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康复医学科的脑卒中偏瘫住院患者9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绳带组和联合组,... 目的探讨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PNF)绳带训练联合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效果。方法2021年3月至2022年2月,广西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康复医学科的脑卒中偏瘫住院患者9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绳带组和联合组,每组各30例。3组均接受常规康复治疗,对照组接受PNF训练,绳带组接受PNF绳带训练,联合组接受PNF绳带训练和rTMS,共4周。治疗前后,采用偏瘫上肢功能测试(香港版)(FTHUE-HK)、Fugl-Meyer评定量表上肢部分(FMA-UE)和改良Barther指数(MBI)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后,3组FTHUE-HK、FMA-UE和MBI评分均提高(t>2.167,P<0.05),联合组优于绳带组(P<0.05),绳带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PNF绳带训练联合rTMS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效果优于单纯PNF训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上肢 运动功能 绳带疗法 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技术 重复经颅磁刺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表面肌电生物反馈结合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技术治疗脑卒中患者足下垂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36
10
作者 陈建 李硕 闫成龙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899-902,共4页
目的:观察肌电生物反馈疗法结合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技术(proprioceptive neuromuscular facilitation,PNF)治疗脑卒中患者足下垂的临床疗效。方法:30名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PNF组、肌电生物反馈组和联合组,分别给予PNF手法治疗、肌电生... 目的:观察肌电生物反馈疗法结合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技术(proprioceptive neuromuscular facilitation,PNF)治疗脑卒中患者足下垂的临床疗效。方法:30名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PNF组、肌电生物反馈组和联合组,分别给予PNF手法治疗、肌电生物反馈治疗、肌电生物反馈联合PNF手法治疗足下垂,共治疗6周。治疗前后分别测试踝背伸活动度、胫骨前肌徒手肌力、胫骨前肌积分肌电值(i EMG)、均方根振幅(RMS)、简化Fugl-Meyer(FMA)评估量表评价疗效。结果:联合组在改善踝背伸主动活动度方面较肌电生物反馈组有显著性差异(2.78±8.73°,P<0.05),B组踝背伸被动活动度较A组有显著性差异(10.00±4.87,P<0.05);i EMG值:联合组较肌电生物反馈组和PNF组有显著性差异(854.14±606.37,P<0.05);RMS指标:肌电生物反馈组和联合组较PNF组有显著性差异(43.99±29.20,56.93±22.60,P<0.05);胫骨前肌肌力:PNF组、联合组较肌电生物反馈组有显著性差异(3.50±0.46,3.39±0.69,P<0.05);FMA:联合组较肌电生物反馈组和PNF组有非常显著性差异(24.56±5.36,P<0.01)。结论:肌电生物反馈结合PNF手法治疗脑卒中患者足下垂疗效显著,可明显改善患侧下肢运动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肌电生物反馈 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技术 足下垂 脑卒中 表面肌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技术理念的呼吸训练对急性心肌梗死PCI术后患者肺功能及运动耐力的影响 被引量:23
11
作者 高伟 金星 +6 位作者 孟兆祥 王鑫 尹正录 陈波 王秀蓉 陈述 许婷婷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823-826,共4页
心血管疾病目前已成为危害人民健康的“第一大杀手”,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是治疗急性心肌梗死(以下简称心梗)的重要手段并有着显著的效果;。大量研究表明,人体的呼吸功能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有着密切的联系,呼吸功能愈差,发... 心血管疾病目前已成为危害人民健康的“第一大杀手”,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是治疗急性心肌梗死(以下简称心梗)的重要手段并有着显著的效果;。大量研究表明,人体的呼吸功能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有着密切的联系,呼吸功能愈差,发生心血管疾病的可能性就愈大,卧床、胸部活动障碍等都可能表现为呼吸功能障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 呼吸功能障碍 呼吸训练 心血管疾病 运动耐力 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技术 活动障碍 治疗急性心肌梗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技术联合神经肌肉电刺激对慢性踝关节不稳的效果 被引量:17
12
作者 任艺 王蕊 章耀华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750-755,共6页
目的观察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技术联合神经肌肉电刺激对慢性踝关节不稳(CAI)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2016年4月至2021年12月,北京康复医院CAI患者4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4例。两组均采用常规康复,观察组增加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 目的观察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技术联合神经肌肉电刺激对慢性踝关节不稳(CAI)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2016年4月至2021年12月,北京康复医院CAI患者4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4例。两组均采用常规康复,观察组增加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技术和神经肌肉电刺激,共8周。治疗前后,采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踝跖屈/背屈相对峰力矩、Y平衡测试(YBT)和足踝功能障碍指数(FADI)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后,观察组VAS评分、踝跖屈/背屈相对峰力矩、YBT和FADI均改善(|t|>2.208,P<0.05),对照组VAS评分和踝背屈相对峰力矩改善(|t|>2.156,P<0.05),观察组VAS评分、踝跖屈/背屈相对峰力矩、YBT和FADI均优于对照组(|t|>2.067,P<0.05)。结论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技术联合神经肌肉电刺激能缓解CAI患者的疼痛,增加踝关节周围肌力,从而改善踝关节稳定性,提高平衡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踝关节不稳 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技术 神经肌肉电刺激 康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易罐疗法结合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疗法在中枢性面瘫治疗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16
13
作者 陈旭丰 陈舒琳 +1 位作者 陈波 周科望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499-501,共3页
目的:易罐疗法结合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疗法(PNF)治疗脑卒中后中枢性面瘫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医院(2016年1月—2018年1月)实施康复治疗的140例卒中后中枢性面瘫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联合组和对照组各70例,两组均予以基础的康复... 目的:易罐疗法结合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疗法(PNF)治疗脑卒中后中枢性面瘫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医院(2016年1月—2018年1月)实施康复治疗的140例卒中后中枢性面瘫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联合组和对照组各70例,两组均予以基础的康复治疗措施,对照组给予PNF治疗,联合组给予易罐疗法结合PNF治疗,对比两组的临床效果。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的Portmann评分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周、4周,两组患者的Portmann评分较治疗前均显著的提高(P<0.05),联合组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的血清SOD、LPO、IgG、IgM值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4周,两组患者的血清SOD较治疗前均显著的提高(P<0.05),LPO、IgG、IgM值较治疗前显著的降低(P<0.05);治疗4周后,联合组血清SOD高于对照组(P<0.05),联合组的LPO、IgG、IgM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4周,联合组患者的MHBN分级显著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易罐疗法结合PNF治疗脑卒中后中枢性面瘫效果优于单用PNF,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易罐疗法 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疗法 脑卒中 中枢性面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传统针法怪蟒翻身结合定向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疗法治疗脊柱侧弯三维矫形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后单侧梨状肌退变性疼痛一例并文献复习 被引量:4
14
作者 叶晓愚 周忠亮 张全明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6期4528-4532,共5页
近十年,梨状肌退变性疼痛为国内脊柱内固定术后康复的一大难题,目前尚无明确有效的诊疗规范。本文首次引进香港成熟的生物力学手段,以改进影像参数后的传统针法怪蟒翻身用于神经调节,结合补偿角度下的定向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疗法(PNF... 近十年,梨状肌退变性疼痛为国内脊柱内固定术后康复的一大难题,目前尚无明确有效的诊疗规范。本文首次引进香港成熟的生物力学手段,以改进影像参数后的传统针法怪蟒翻身用于神经调节,结合补偿角度下的定向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疗法(PNF)用于患肢矫正,个体化治疗1例脊柱侧弯三维矫形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后单侧梨状肌退变性疼痛。此为国内文献首例成功报告,为国家紧缺技术"康复回社区"提供探索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梨状肌综合征 脊柱融合术 传统针法怪蟒翻身结合定向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下肢机器人结合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技术对脑卒中患者下肢功能的临床疗效研究 被引量:38
15
作者 吴雪娇 朱玉连 +3 位作者 丁小琴 彭广卫 沈小花 荣积峰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938-943,共6页
目的:研究下肢机器人结合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技术(PNF)针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功能的临床疗效。方法:68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常规组(A组,进行常规康复训练)23例,PNF组(B组,在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结合PNF技术治疗)22例,下肢机器... 目的:研究下肢机器人结合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技术(PNF)针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功能的临床疗效。方法:68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常规组(A组,进行常规康复训练)23例,PNF组(B组,在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结合PNF技术治疗)22例,下肢机器人结合PNF技术组(C组,在B组治疗的基础上,配合下肢机器人训练)23例,共治疗4周。治疗前、治疗2周后、治疗4周后分别采用Berg量表评估平衡能力(BBS),功能性步行量表(FAC)评价患者步行能力,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量表(FMA-L)和10m最大步行速度测试(MWS)评估下肢运动功能和步行速度。结果:治疗2周后,C组在FMA-L、FAC和MWS方面显著优于A组(P<0.01)和B组(P<0.05)。治疗4周后,C组在FMA-L、BBS、FAC和MWS方面显著优于A组(P<0.05)和B组(P<0.05),B组在FMA-L、BBS、MWS方面优于A组(P<0.05);组内比较治疗4周后与治疗前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下肢机器人结合PNF技术对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功能的疗效显著,有助于提高患者的步行能力和平衡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肢康复机器人 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技术 脑卒中 偏瘫 步行 运动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模式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技术干预对功能性踝关节不稳者平衡能力的影响 被引量:13
16
作者 邱范基 李金峰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773-778,共6页
目的:探讨不同模式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技术(PNF)干预对功能性踝关节不稳患者平衡能力的影响。方法:通过踝关节功能评价量表(ankle joint functional assessment tool,AJFAT)筛选出22位功能性踝关节不稳(functional ankle instability,... 目的:探讨不同模式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技术(PNF)干预对功能性踝关节不稳患者平衡能力的影响。方法:通过踝关节功能评价量表(ankle joint functional assessment tool,AJFAT)筛选出22位功能性踝关节不稳(functional ankle instability,FAI)的男性在校大学生,随机分成试验组与对照组,分别对两组患者进行4周站立位PNF干预和4周仰卧位PNF干预,两种体位分别采用弹力带施阻和徒手施阻。在干预前后对所有患者的踝关节功能评价问卷评分、闭目单脚站立实验、T型敏捷性测试(agility T-Test)、星状伸展平衡实验(star excursion balance tests,SEBT)进行评定,并于干预结束1个月后对患者进行随访。本实验结果采用意向性治疗分析和符合方案集分析。结果:干预前两组患者组内健患侧间闭目单脚站立时间和SEBT评定结果存在显著差异(P<0.05)。干预4周后,试验组与对照组的AJFAT评分和Agility T-Test结果较干预前有显著提高(P<0.05),两组受试者患侧静态平衡能力较干预前有显著提高(P<0.05),试验组健侧静态平衡能力明显增强(P<0.05),SEBT中两组患侧间比较,干预后前内(Anteromedial,AMED)方向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随访结果显示,停止干预1个月后,两组受试者闭目单脚站立时间较干预前无明显变化(P>0.05),AJFAT评分较干预前明显提高(P<0.05)。结论:FAI患者的患侧下肢平衡能力弱于健侧;4周常规PNF干预与4周站立位PNF干预对于改善FAI患者下肢动态和静态平衡能力都有良好的作用;站立位PNF干预对健侧平衡能力以及患侧动态平衡能力改善的作用优于常规PNF干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技术 功能性踝关节不稳 平衡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技术和下肢机器人对脑卒中后下肢运动和自动态平衡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15
17
作者 吴雪娇 彭广卫 +5 位作者 沈小花 邓梅葵 丁小琴 胡公伟 周哲 荣积峰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1677-1682,共6页
目的:探究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技术(PNF)和下肢机器人对脑卒中患者在下肢运动功能、步行速度和自动态平衡功能临床疗效方面的特性与差别。方法:纳入符合条件的脑卒中偏瘫患者72例,随机分为常规组(25例)、PNF组(24例)和下肢机器人组(23... 目的:探究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技术(PNF)和下肢机器人对脑卒中患者在下肢运动功能、步行速度和自动态平衡功能临床疗效方面的特性与差别。方法:纳入符合条件的脑卒中偏瘫患者72例,随机分为常规组(25例)、PNF组(24例)和下肢机器人组(23例)。治疗前、治疗4周后分别采用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量表(FMA-LE)、10m最大步行速度测试(MWS)和Neuro Com平衡测试系统评估下肢运动功能、步行速度和自动态平衡功能。结果:治疗4周后,PNF组的FMA-LE评分显著优于常规组(P<0.05)和下肢机器人组(P=0.001),下肢机器人组MWS评分相比常规组(P<0.05)和PNF组(P=0.001)提高具有显著性差异,PNF组MWS评分相比常规组(P<0.05)改善具有显著性差异,下肢机器人组的反应时、移动速度、端点行程、最大偏移和方向控制指标评分显著优于常规组(P<0.05)和PNF组(P<0.05),PNF组的方向控制指标评分相比常规组具有显著性意义(P=0.049)。结论:徒手PNF治疗和下肢机器人训练对脑卒中患者具有各自的临床疗效,PNF技术更能有效地改善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而在自动态平衡功能和行走速度方面下肢机器人则更具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技术 徒手治疗 最大步行速度 下肢外骨骼康复机器人 稳定极限测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技术与针刺治疗舰艇官兵落枕的疗效比较 被引量:3
18
作者 钟毓贤 丁宇 +2 位作者 乔晋琳 周维金 马广昊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785-787,共3页
目的探讨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技术(PNF)和针刺治疗舰艇官兵落枕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50例舰艇官兵落枕患者,依据治疗方法分为PNF组和针刺组(分别接受PNF和针刺治疗),每组25例。比较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即刻和治疗后3个月时的疼... 目的探讨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技术(PNF)和针刺治疗舰艇官兵落枕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50例舰艇官兵落枕患者,依据治疗方法分为PNF组和针刺组(分别接受PNF和针刺治疗),每组25例。比较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即刻和治疗后3个月时的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治疗后即刻的关节活动度评分和治疗后5个月内的落枕复发率。结果两组各1例患者因其他原因退出研究,共48例完成试验。针刺组和PNF组患者治疗后即刻的VAS评分低于治疗前(1.9±0.5vs 7.6±1.6;2.7±0.7vs 8.0±1.4;P均<0.01),但PNF组患者治疗后即刻的VAS评分高于针刺组(2.7±0.7vs 1.9±0.5,P<0.05);治疗后3个月时两组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针刺组患者在治疗后即刻各方向关节活动度均较治疗前改善(P<0.01),且优于PNF组(P<0.01)。PNF组治疗后5个月内落枕复发率(4.2%,1/24)低于针刺组(25.0%,6/24),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NF治疗落枕的即刻效果虽然不及针刺,但其操作简单、可能降低落枕复发率,可以作为治疗落枕的替代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落枕 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技术 针刺 舰艇官兵 补充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本体感觉神经肌肉易化训练对运动性肩袖损伤功能恢复的影响 被引量:16
19
作者 陈俊吉 高田糈 +1 位作者 刘晓龙 许思毛 《医用生物力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74-179,共6页
目的探讨本体感觉神经肌肉易化(proprioceptive neuromuscular facilitation,PNF)训练对运动性肩袖损伤功能恢复的作用。方法将46名运动性肩袖损伤大学生按性别分层,并随机分为弹力带抗阻+被动关节活动度(range of motion,ROM)训练组(... 目的探讨本体感觉神经肌肉易化(proprioceptive neuromuscular facilitation,PNF)训练对运动性肩袖损伤功能恢复的作用。方法将46名运动性肩袖损伤大学生按性别分层,并随机分为弹力带抗阻+被动关节活动度(range of motion,ROM)训练组(对照组)与PNF训练组(实验组),采用目测类比评分法(visual analog scale,VAS)对肩关节主观疼痛程度进行评定,检测肩袖损伤各手法试验疼痛阳性率及肩关节肌力、主动ROM,并采用改良UCLA肩关节评分系统对肩关节综合功能进行评定。结果训练后,两组VAS评分、各手法实验疼痛阳性率均低于训练前水平,其中实验组低于对照组;两组受试者肩关节各方向肌力、各方向主动ROM、改良UCLA肩关节评分等均高于训练前水平,其中实验组内旋肌力、内外旋的主动ROM、改良UCLA肩关节评分高于对照组。结论PNF康复训练可减轻运动性肩袖损伤的疼痛感,提高关节主动ROM、肌力及UCLA肩关节评分;PNF训练对运动性肩袖损伤功能改善作用要优于弹力带抗阻+被动关节ROM训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本体感觉神经肌肉易化训练 肩袖损伤 关节活动度 肌力 功能恢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神经肌肉训练方法对早期膝骨关节炎患者疼痛和运动功能效果的比较 被引量:8
20
作者 张冠聪 黄秋晨 +3 位作者 顾蕊 刘四海 胡春英 刘克敏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1090-1097,共8页
目的 比较3种不同神经肌肉训练方式对早期膝骨关节炎(KOA)膝关节疼痛和运动能力的效果。方法 2022年11月至2023年5月,于北京博爱医院和社区选取早期KOA患者60例,随机分为A组、B组和C组各20例,分别采用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技术(PNF)、... 目的 比较3种不同神经肌肉训练方式对早期膝骨关节炎(KOA)膝关节疼痛和运动能力的效果。方法 2022年11月至2023年5月,于北京博爱医院和社区选取早期KOA患者60例,随机分为A组、B组和C组各20例,分别采用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技术(PNF)、神经肌肉运动训练(NEMEX)和联合治疗训练(PNF+NEMEX),共6周。治疗前后采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膝关节角度重现测试、股内侧肌与股外侧肌运动前反应时差值(VM-VL)、膝主动关节活动度(AROM)、10米步行测试(10MWT),以及膝关节损伤和骨关节炎评分量表(KOOS)进行评定。结果 治疗后,3组各项评价指标均改善(|t|> 2.532,P <0.05)。组间比较,VAS评分A组<C组<B组;角度重现差值C组<A组=B组;VM-VL差值A组=C组<B组。结论 PNF、NEMEX和PNF+NEMEX均可改善早期KOA患者的疼痛,提高膝关节运动功能;PNF缓解疼痛最有效,联合治疗改善膝关节功能作用更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膝骨关节炎 疼痛 本体感觉 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法 神经肌肉运动训练 反应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