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间歇性外斜视患者眼外肌及其本体感受器的病理学改变 被引量:4
1
作者 郭立云 孙恒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729-732,共4页
目的研究间歇性外斜视患者眼外肌及其本体感受器的超微结构,以期探讨间歇性外斜视的病因及发病机制。方法选取20例间歇性外斜视患者非注视眼内直肌附着点后长约4~5mm、宽约10mm的眼外肌制作病理标本(光镜10例、透射电镜10例),选取同期... 目的研究间歇性外斜视患者眼外肌及其本体感受器的超微结构,以期探讨间歇性外斜视的病因及发病机制。方法选取20例间歇性外斜视患者非注视眼内直肌附着点后长约4~5mm、宽约10mm的眼外肌制作病理标本(光镜10例、透射电镜10例),选取同期角膜移植供体的健康人眼内直肌10条作为正常对照(光镜5条、透射电镜5条),光镜及透射电镜下观察比较间歇性外斜视患者和正常人肌纤维及眼外肌本体感受器超微结构的差异。结果同正常人比较,间歇性外斜视患者眼外肌纤维排列紊乱,部分纤维萎缩、水肿,线粒体变性,眼外肌本体感受器结构出现明显异常,内囊、外囊不完整,梭内肌纤维排列紊乱,有髓神经轴浆内有残体形成,线粒体缺如,内膜与神经末梢间可见粗大致密的胶原纤维增生,神经纤维内微丝、微管等细胞器减少,严重者可见有髓神经脱髓鞘。结论间歇性外斜视患者弱侧眼外肌内直肌及其本体感受器发生了病理性改变,可能与间歇性外斜视病因及发病机制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歇性外斜视 眼外肌 本体感受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食蟹猴单膝ACL损伤模型中ACL与腘绳肌本体感受器的变化 被引量:2
2
作者 张磊 郭晓光 +4 位作者 祁冀 周鑫 汪国友 扶世杰 李义凯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301-306,共6页
目的探讨食蟹猴单膝ACL损伤后,双侧的ACL与腘绳肌本体感受器的变化及其原因。方法选取6只正常的食蟹猴,随机选择3只食蟹猴进行关节镜下单侧ACL损伤造模后,将全部膝关节分为三组:正常组(正常3只膝关节)、模型A组(模型健侧3只膝关节)和模... 目的探讨食蟹猴单膝ACL损伤后,双侧的ACL与腘绳肌本体感受器的变化及其原因。方法选取6只正常的食蟹猴,随机选择3只食蟹猴进行关节镜下单侧ACL损伤造模后,将全部膝关节分为三组:正常组(正常3只膝关节)、模型A组(模型健侧3只膝关节)和模型B组(模型患侧3只膝关节),分别分离ACL、腘绳肌,进行HE和氯化金染色,观察韧带基本形态和本体感受器的形态及数量。结果我们观察到三组ACL和腘绳肌中的四类本体感受器。在术后4周,正常组与模型A组ACL和腘绳肌中,各类本体感受器形态、数量均未发现明显变化,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模型B组的ACL和腘绳肌中:Ruffini小体、Pacinian小体和Golgi腱器官形态变异,游离神经末梢形态无明显变化,各类本体感受器数量均有下降,有统计学差异(P<0.01)。在模型B组的ACL和腘绳肌中,Ruffini小体的变异数量最多,Pacinian小体其次,Golgi腱器官最少,且统计学有明显差异(P<0.01)。结论患侧ACL的损伤会引起同侧本体感受器数量减少,甚至形态变异,通过ACL-腘绳肌反射弧的反射性影响,同侧腘绳肌中的本体感受器也出现相应变化,但在短时间内不会影响到对侧的本体感受器形态和数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本体感受器 前交叉韧带 腘绳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眼外肌肌腱本体感受器切除术治疗眼球震颤一例 被引量:1
3
作者 戴淑真 《眼科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7期521-521,共1页
关键词 眼球震颤 本体感受器 切除术 眼外肌 双眼视力 治疗 肌腱 入院检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膝骨性关节炎患者膝关节与踝关节本体感觉变化分析 被引量:18
4
作者 张庆梅 赖春 +5 位作者 曾宪妮 覃彬原 胡春丽 杨曦 莫国强 张涛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346-348,共3页
膝骨性关节炎(knee osteoarthritis,KOA)是老年人常见的一种关节退行性关节病,调查显示KOA在我国老年人中的发病率为21.7%-([1])。KOA的主要症状为膝关节肿胀、疼痛、肌力下降、关节活动障碍等,主要病理改变是关节软骨退变、相邻软... 膝骨性关节炎(knee osteoarthritis,KOA)是老年人常见的一种关节退行性关节病,调查显示KOA在我国老年人中的发病率为21.7%-([1])。KOA的主要症状为膝关节肿胀、疼痛、肌力下降、关节活动障碍等,主要病理改变是关节软骨退变、相邻软骨下骨板及关节边缘骨质增生。因关节软骨内的本体感受器及神经受到破坏-([2]),加之关节制动、肌力下降等因素,导致KOA患者膝关节本体感觉能力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节本体感觉 膝骨性关节炎 膝关节损伤 关节软骨退变 软骨下骨板 退行性关节病 本体感受器 骨质增生 膝关节运动 运动阈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振动疗法结合常规康复训练对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膝关节本体感觉及动态稳定性的影响 被引量:32
5
作者 王艳 吴珊红 +4 位作者 戚彪 郭子楠 张雪薇 赵乐乐 赵明月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858-862,共5页
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损伤、断裂是一种临床常见的运动创伤性疾病~([1])。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术是恢复ACL组织学完整的主流方法~([1]),但同时手术创伤也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韧带、肌腱上的本体感受器,影响膝... 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损伤、断裂是一种临床常见的运动创伤性疾病~([1])。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术是恢复ACL组织学完整的主流方法~([1]),但同时手术创伤也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韧带、肌腱上的本体感受器,影响膝关节的动态稳定性。Gross等~([2])报道本体感觉的减弱会导致姿势的反射性不稳,增加了关节损伤的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交叉韧带 创伤性疾病 本体感觉 本体感受器 常规康复训练 反射性 关节损伤 手术创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颅磁刺激对颈本体感觉性眩晕患者平衡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1
6
作者 李旗 田福玲 +6 位作者 王凤玲 郑德松 陈金铭 马树祥 崔建美 王洪彬 李雪青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1174-1176,共3页
颈源性眩晕[1]是常见病、多发病,主要表现以眩晕和平衡功能障碍为主,伴有头痛、颈背不适、恶心、呕吐等临床症状.包括椎动脉性、交感性和本体感觉性三种类型[2],其中椎动脉性和交感性研究较多,而本体感觉性眩晕研究很少,本研究目的为探... 颈源性眩晕[1]是常见病、多发病,主要表现以眩晕和平衡功能障碍为主,伴有头痛、颈背不适、恶心、呕吐等临床症状.包括椎动脉性、交感性和本体感觉性三种类型[2],其中椎动脉性和交感性研究较多,而本体感觉性眩晕研究很少,本研究目的为探寻经颅磁刺激是通过何种方式纠正颈部本体感受器的错误本体感觉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本体感受器 颈源性眩晕 平衡功能障碍 经颅磁刺激 感觉性 患者 主要表现 临床症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具有外体和本体感知能力智能蠕动模块 被引量:1
7
作者 刘伟庭 朱丹华 +1 位作者 陈裕泉 王立人 《传感技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1157-1161,共5页
生物蚯蚓具有感受外界接触信号的外体感受器和感知其内在运动的本体感受器,仿生智能微型蠕动机器人应同样具备相应的外体接触和内部运动的感知能力。由于PVDF(polyvinylidene fluoride)膜具有良好的柔软性和高灵敏度,它成为本研究仿生... 生物蚯蚓具有感受外界接触信号的外体感受器和感知其内在运动的本体感受器,仿生智能微型蠕动机器人应同样具备相应的外体接触和内部运动的感知能力。由于PVDF(polyvinylidene fluoride)膜具有良好的柔软性和高灵敏度,它成为本研究仿生传感器的敏感元件。孔化后的PVDF膜植入微型蠕动机器人的被动执行器“皮肤”———硅橡胶中。实验表明,基于PVDF膜的传感器的蠕动模块,如同真正的生物蚯蚓,具备检测外在接触信号和感知内在运动状态的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仿生传感器 外体感受器 本体感受器 微型蠕动机器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针对食蟹猴单侧前交叉韧带损伤后本体感觉的影响 被引量:6
8
作者 张磊 李义凯 +6 位作者 祁冀 张少群 平瑞月 周鑫 喻林 刘锐锋 扶世杰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1171-1177,共7页
目的探讨电针对食蟹猴前交叉韧带(ACL)损伤后本体感觉的影响。方法将27只正常食蟹猴随机分为3组:电针干预组(n=9)、模型对照组(n=9)和正常对照组(n=9)。然后对电针干预组和模型对照组的食蟹猴进行单膝ACL损伤造模。在造模后1周,在电针... 目的探讨电针对食蟹猴前交叉韧带(ACL)损伤后本体感觉的影响。方法将27只正常食蟹猴随机分为3组:电针干预组(n=9)、模型对照组(n=9)和正常对照组(n=9)。然后对电针干预组和模型对照组的食蟹猴进行单膝ACL损伤造模。在造模后1周,在电针干预组中给予损伤侧膝关节周围穴位刺激(委阳、阴谷、膝阳关、曲泉)。在电针干预后的4、8、12周时,3组分别进行神经电生理检测体感诱发电位和运动神经传导速度,然后再处死食蟹猴并取其ACL进行氯化金染色,观察ACL中本体感受器的形态、总体数量及变异数量的变化。结果食蟹猴单侧ACL损伤模型的体感诱发电位和运动神经传导速度随时间增加而潜伏期逐渐延长,波幅逐渐下降,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电针干预后,体感诱发电位、运动神经传导速度随时间增加而潜伏期逐渐缩短,波幅逐渐上升,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食蟹猴单侧ACL损伤模型随时间增加而本体感受器总体数量下降,变异数量上升,有统计学差异(P<0.05),电针干预可以延缓总体数量的下降,有统计学差异(P<0.05),但对变异数量的影响不大,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ACL损伤后同侧的本体感觉随时间增加而逐渐减退,而电针干预治疗可以对损伤侧ACL本体感觉起到一定的治疗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交叉韧带 本体感觉 本体感受器 电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局部脉冲振动刺激对兔前交叉韧带重建后本体感觉恢复的影响 被引量:2
9
作者 张新强 王博 冯会成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407-1414,共8页
目的:探讨不同局部脉冲振动刺激治疗条件对兔前交叉韧带重建(ACLR)术后本体感觉恢复的影响,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方法:选取45只健康新西兰大白兔,15只兔制备同种异体移植肌腱,30只兔制备前交叉韧带(ACL)模型,造模后将兔随机分为对照组和... 目的:探讨不同局部脉冲振动刺激治疗条件对兔前交叉韧带重建(ACLR)术后本体感觉恢复的影响,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方法:选取45只健康新西兰大白兔,15只兔制备同种异体移植肌腱,30只兔制备前交叉韧带(ACL)模型,造模后将兔随机分为对照组和9个振动刺激治疗组(振动刺激治疗1~9组),每组3只。正交实验设计振动刺激治疗参数,采集各组兔ACL样本。HE染色观察各组兔ACL本体感受器形态表现,S100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各组兔ACL本体感受器分型,计数各组兔ACL本体感受器细胞数,实时荧光定量PCR (RT-qPCR)法检测各组兔ACL组织中生长相关蛋白43 (GAP-43)mRNA表达水平,正交分析法筛选ACLR术后康复振动刺激治疗的最优参数。结果:兔移植物张力尚可,无松弛状态,前抽屉实验和Lachman实验阴性;ACL组织移植物连续性存在,与胫骨和股骨腱骨愈合。ACL本体感受器中Ruffini小体为卵圆形或树突状形态,直径25~330μm;Pacinian小体为圆形或椭圆形感受器,直径40~220μm;Golgi腱器官感受器呈梭形,直径140~900μm;游离神经末梢为无髓鞘神经末梢,长度0.5~1.5μm。移植ACL中本体感受器主要分布于ACL的胫骨和股骨附着点,主要为类Ruffini小体和类Pacinian小体,无典型的类Golgi腱器官。与对照组比较,振动刺激治疗3、振动刺激治疗5和振动刺激治疗7组兔ACL本体感受器细胞数明显增加(F=28.49,P<0.01)。各组兔ACL组织中GAP-43 mRNA表达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83,P>0.05)。振幅强度、振动频率和作用时间对局部脉冲振动刺激治疗ACLR术后本体感受器数均存在较大影响,影响程度为振幅强度>作用时间>振动频率。其中最优振幅强度为3 mm,最优振动频率为25 Hz,最佳作用时间为10 min。结论:局部脉冲振动刺激治疗可促进兔ACLR术后ACL本体感受器恢复,采用低振幅、低振动频率和短时间的局部脉冲振动刺激治疗可加快ACLR术后本体感觉的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交叉韧带 振动刺激 本体感受器 康复 正交实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危机模拟应激跑台训练系统影响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断裂重建术后患膝本体感觉的研究 被引量:16
10
作者 汪杰 苏建康 +2 位作者 张玉婷 王丛笑 郄淑燕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534-536,共3页
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损伤是发生率最高的膝关节疾病[1],行关节镜下ACL重建手术是目前常用的外科治疗方法,可准确恢复膝关节的稳定性,但由于手术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本体感受器仍有缺陷[2],可能导致神经肌肉控... 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损伤是发生率最高的膝关节疾病[1],行关节镜下ACL重建手术是目前常用的外科治疗方法,可准确恢复膝关节的稳定性,但由于手术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本体感受器仍有缺陷[2],可能导致神经肌肉控制力的下降,术后患者常出现膝关节不稳、反应速度变慢、动态平衡控制能力和协调能力下降,跌倒风险增加,给患者日常生活和工作造成严重影响[3]。因此,重建术后康复不仅要恢复膝关节良好的机械稳定性、关节活动范围及肌力等传统内容,也要让膝关节受损的本体感觉得到康复[4]。目前,针对ACL损伤重建术后本体感觉的训练方法有较多。本研究旨在探讨危机模拟应激跑台训练系统对前交叉韧带断裂重建术后患膝本体感觉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本体感觉 关节活动范围 前交叉韧带 跑台训练 本体感受器 膝关节不稳 膝关节疾病 跌倒风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前交叉韧带损伤与重建术后的等速肌力评价 被引量:15
11
作者 高凯 王予彬 王惠芳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467-469,共3页
关键词 等速肌力测试 前交叉韧带损伤 手术后 ACL损伤 膝关节损伤 关节运动功能 膝关节不稳定 胫骨内旋 本体感受器 膝关节稳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先天性眼球震颤的手术治疗及对比敏感度在疗效评价中的作用 被引量:7
12
作者 布娟 杜伟 +3 位作者 梁晨 庞红蕾 林淑芳 王乐今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37-39,共3页
目的研究改良Park术及眼外肌本体感受器切除联合眼外肌缩短术在治疗先天性眼球震颤中的疗效及对比敏感度检查在评价眼球震颤手术疗效中的作用。方法将82例先天性眼球震颤患者分为有中间带型(40例)和无中间带型(42例)两组。有中间带型眼... 目的研究改良Park术及眼外肌本体感受器切除联合眼外肌缩短术在治疗先天性眼球震颤中的疗效及对比敏感度检查在评价眼球震颤手术疗效中的作用。方法将82例先天性眼球震颤患者分为有中间带型(40例)和无中间带型(42例)两组。有中间带型眼球震颤患者施行改良的Park术,无中间带型眼球震颤患者施行眼外肌本体感受器切除联合眼外肌缩短术。所有患者术前及术后1个月给予双眼矫正视力及对比敏感度检查。结果所有患者术后眼位均为正位,且眼球转动各方向均不受限。40例有中间带型先天性眼球震颤患者术后1个月异常头位消失,第一眼位视力均较术前明显提高(P<0.05),均提高≥2行;对比敏感度在3周/度(cycle/degree,c·d-1)、6c·d-1、12c·d-1、18c·d-1空间频率下均较术前明显提高(均为P<0.05)。42例无中间带型先天性眼球震颤患者中,仅有7例患者双眼视力在术后1个月时提高≥2行(16.7%),但共有38例(90.5%)患者对比敏感度在各个空间频率上均较术前提高(均为P<0.05)。结论在改善先天性眼球震颤患者的异常头位及视功能方面,改良Park术与眼外肌本体感受器联合眼外肌缩短术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对比敏感度检查可用于客观评价先天性眼球震颤手术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天性眼球震颤 改良Park术 眼外肌本体感受器切除术 对比敏感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平衡三联及中枢整合在人体平衡中的作用 被引量:23
13
作者 黄小兵 刘博 《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534-536,共3页
关键词 中枢神经系统 人体平衡 平衡三联 前庭脊髓反射 感觉信息 本体感受器 前庭眼反射 姿势反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论推拿手法中的“深透”问题 被引量:6
14
作者 郭汝宝 沈国权 +1 位作者 张喜林 严隽陶 《辽宁中医杂志》 CAS 2012年第1期85-86,共2页
推拿手法是推拿治疗疾病的关键,临床疗效的高低取决于手法的操作,持久、有力、均匀、柔和的手法才能达到渗透的效果。文章从推拿手法的治病原理出发,探讨了推拿手法的力度、方向及操作频率在手法深透中所应具备的特点。
关键词 推拿手法 深透 本体感受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先天性特发性眼球震颤手术治疗后视功能的恢复 被引量:2
15
作者 戴淑真 张黎 +2 位作者 王海山 张荻 王丽娅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1032-1035,共4页
背景先天性特发性眼球震颤的手术方式已日渐成熟,但其术后视功能的恢复仍然值得关注。目的探讨先天性特发性眼球震颤的手术治疗方法及其对视功能的影响。方法按照患者的头位扭转角大小和斜视度数的不同将60例先天性特发性眼球震颤患者... 背景先天性特发性眼球震颤的手术方式已日渐成熟,但其术后视功能的恢复仍然值得关注。目的探讨先天性特发性眼球震颤的手术治疗方法及其对视功能的影响。方法按照患者的头位扭转角大小和斜视度数的不同将60例先天性特发性眼球震颤患者分为4组,Ⅰ组:头位扭转角〈15°,水平斜视度≤15°,行本体感受器切除术;Ⅱ组:头位扭转角〈15°,水平斜视度〉15°,行本体感受器切除术联合斜视矫正术;Ⅲ组:头位扭转角≥15°,水平斜视度≤15°,行中间带移位术(部分同时施行本体感受器切除术);Ⅳ组:患者头位扭转角≥15°,水平斜视度〉15°,行中间带移位联合斜视矫正术(部分同时施行本体感受器切除术),采用自身对照法对患者手术前后单眼及双眼远近最佳矫正视力、头位扭转角、斜视度、眼球运动及立体视觉的变化进行比较。结果与术前相比,术后各组患者第一眼位单眼及双眼远视力均明显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单眼:t=6.00、8.94、11.76、16.41,P=0.00;双眼:t=4.81,P=0.0l;t=6.27、4.25、4.18,P:0.00)。术后Ⅰ组和Ⅱ组患者单眼及双眼近视力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单眼:t=1.63,P=0.18;t=1.17,P=0.26;双眼:t=2.45,P=0.07;t=2.09,P=0.06),而Ⅲ组和Ⅳ组患者术后单眼及双眼近视力均明显提高(单眼:t=2.91,P=0.01;t=5.32,P=0.00;双眼:t=3.36、4.30,P=0.00)。Ⅲ组和Ⅳ组中,术前有代偿头位的41例中,术后39例代偿头位消失,2例明显改善,头位扭转角手术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9.90、16.91,P=0.00)。术前26例合并斜视的患者中术后24例患者眼位正位,2例患者斜视欠矫,Ⅱ组、Ⅳ组斜视度明显降低,手术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9.15、36.79,P=0.00)。所有患者术后眼球运动无受限。术前12岁以下的患儿共23例,立体视觉平均为256.52″±66.23″,术后1年其立体视觉平均为120.87″±45.31″,手术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2.06,P=0.00)。结论中间带移位术、本体感受器切除术及斜视矫正术可以改善先天性特发性眼球震颤患者的视功能、矫正头位及斜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眼球震颤/先天性 特发性 斜视 中间带移位 本体感受器切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衰老与感觉运动功能、下肢刚度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6
作者 魏勇 刘宇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667-669,635,共4页
关键词 感觉运动功能 人体下肢 刚度 衰老 调节平衡 下肢肌肉 神经反应 本体感受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先天性眼球震颤患者眼外肌栅栏样神经终末结构的变化 被引量:1
17
作者 崔丽红 徐丽 +2 位作者 李若溪 郝宏党 赵堪兴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59-161,共3页
背景眼外肌本体感受器传人信号在控制眼位及双眼共轭运动中起重要作用。栅栏样神经终末是眼外肌本体感受信息传人的主要来源,其结构和功能异常可能与眼球震颤的发生有关。目的探讨先天性眼球震颤(CN)患者眼外肌栅栏样神经终末结构的... 背景眼外肌本体感受器传人信号在控制眼位及双眼共轭运动中起重要作用。栅栏样神经终末是眼外肌本体感受信息传人的主要来源,其结构和功能异常可能与眼球震颤的发生有关。目的探讨先天性眼球震颤(CN)患者眼外肌栅栏样神经终末结构的变化。方法对10例CN患者实施中间带移位术,获取术中截除的眼外肌,2例因眼外伤行眼球摘除术患者的眼外肌作为对照组。眼外肌组织切片经醋酸铀、柠檬酸铅双染色后应用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超微结构,并对CN患者眼外肌栅栏样神经终末结构与正常人进行对照。结果CN患者眼外肌栅栏样神经终末有不同程度的改变,轻度改变包括外囊层部分断裂、不连续,电子密度不均匀;囊内雪旺细胞的细胞核不规则,有髓神经纤维髓鞘板层分离,轴突内线粒体肿胀、嵴断裂,有髓样体结构形成;严重改变时可出现本体感受器的异常、雪旺细胞的细胞核坏死、囊内神经成分溶解消失及细胞器明显减少。结论CN患者眼外肌栅栏样神经终末结构有明显改变,此改变可能与CN的病因或发病机制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天性眼球震颤 眼外肌 本体感受器 栅栏样神经终末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肌肉自身紧张度对运动技能形成的影响——体育课教学改革新观点 被引量:1
18
作者 黄颖峰 程涛 《首都体育学院学报》 2008年第5期74-77,共4页
为使学生尽快掌握运动技能,利用人为强化本体感受反馈的原理探讨一种新的加速运动技能获得的方法。实验参加者在计算机屏幕前用鼠标追踪屏幕上一个移动的光点,移动光点按预定的程序作曲线运动。另一子程序按100次/s的频率自动扫描移动... 为使学生尽快掌握运动技能,利用人为强化本体感受反馈的原理探讨一种新的加速运动技能获得的方法。实验参加者在计算机屏幕前用鼠标追踪屏幕上一个移动的光点,移动光点按预定的程序作曲线运动。另一子程序按100次/s的频率自动扫描移动光点与追踪鼠标点之间的距离,每轮追踪结束后自动计算出该轮扫描误差的标准差。移动光点与追踪鼠标点之间的距离越小,追踪误差越小。随着练习次数及练习时间(d)的增加,追踪误差会越来越小。结果发现,在保证运动连续性的条件下最大限度地增强与运动相关的主动肌、对抗肌、协同肌及支持肌自身紧张度可以加速运动技能的获得;所以,在体育课中,为使学生尽快掌握运动技能,教师应该指导学生在练习新技能的过程中,在保证动作连续性的情况下人为地紧张相关肌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运动技能 本体感受器 肌肉自身紧张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少年运动员脑电图特点 被引量:4
19
作者 黄登惠 刘宇宁 孙晓菁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1987年第3期98-102,共5页
运动技能的形成就是建立复杂的、连锁的、本体感受器的运动条件反射。大脑皮质神经元在机能上进行排列组合,使兴奋和抑制在运动中枢内有顺序地严格按照时期间隔交替发生。在非周期性练习及混合性练习中,大脑皮质神经过程的机能非常复杂... 运动技能的形成就是建立复杂的、连锁的、本体感受器的运动条件反射。大脑皮质神经元在机能上进行排列组合,使兴奋和抑制在运动中枢内有顺序地严格按照时期间隔交替发生。在非周期性练习及混合性练习中,大脑皮质神经过程的机能非常复杂,且运动过程的演变紧凑,要求神经过程的转换具有高度的灵活性。据文献报导,少年时期神经系统工作能力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少年运动员 运动项目 少年时期 神经过程 运动技能 运动条件反射 本体感受器 神经系统 非周期性 运动中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反馈方法在体操教学中的运用
20
作者 宋苏宁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1986年第3期37-39,42,共4页
反馈方法是控制论方法中的重要方法,是运用反馈的概念去分析问题和处理问题的方法。所谓反馈概念,韦纳认为,被控对象接受给定信息后所产生的真实信息,不仅取决于效应器的质量,而且与给定信息的监测部分有关。反馈是给定信息的一部分,这... 反馈方法是控制论方法中的重要方法,是运用反馈的概念去分析问题和处理问题的方法。所谓反馈概念,韦纳认为,被控对象接受给定信息后所产生的真实信息,不仅取决于效应器的质量,而且与给定信息的监测部分有关。反馈是给定信息的一部分,这部分的给定信息必须再返回到给定信息中去,并对信息的再输出发生影响,即校正应答。反馈的主要作用就在于它能够提供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操教学 反馈方法 反馈信息 反馈原理 教学质量 效应器 体操教师 本体感受器 教学方法 运动技能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