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彼得·汉德克戏剧中的本体怀疑
1
作者 张劲松 《外国语文》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25-31,共7页
自20世纪60年代起,奥地利作家彼得·汉德克以时代特有的本体怀疑精神,在对戏剧本体和人的本体的双重质疑中展开戏剧创作与实验,他相继推出了挑战传统戏剧、体现时代激情的"说话剧",深刻质疑语言本体的"语言剧"... 自20世纪60年代起,奥地利作家彼得·汉德克以时代特有的本体怀疑精神,在对戏剧本体和人的本体的双重质疑中展开戏剧创作与实验,他相继推出了挑战传统戏剧、体现时代激情的"说话剧",深刻质疑语言本体的"语言剧",以及回归传统探寻自我的"新主体剧"。汉德克戏剧创作的这三大构成中既贯穿着他探索戏剧实验的完整历程,也展现了他的戏剧全貌和总体艺术风格。借此,汉德克终为当代德语戏剧赢得了国际声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彼得·汉德克 本体怀疑 戏剧实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后现代主义与中国诗学 被引量:1
2
作者 曾艳兵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1997年第2期13-19,共7页
后现代主义诗学理论与中国诗学的关系可以从三个方面来加以探讨。1.本体怀疑论与怀疑本体论。“本体怀疑论”是西方后现代主义的主要特征之一;中国传统诗学虽然不乏怀疑精神,并注重朦胧性、感悟性、类似性和多义性,但却从来没有怀... 后现代主义诗学理论与中国诗学的关系可以从三个方面来加以探讨。1.本体怀疑论与怀疑本体论。“本体怀疑论”是西方后现代主义的主要特征之一;中国传统诗学虽然不乏怀疑精神,并注重朦胧性、感悟性、类似性和多义性,但却从来没有怀疑过本体的存在。2.诗的误读与诗无达诂。在后现代主义那里,因为没有了本意,因此一切的理解都是误解;中国诗学却重视“诗无达诂”理论,即对任何一部文学作品,不同的读者都可以作出不无道理的无穷无尽的各式各样的解释。3.语言无意义与意在言外。在后现代主义那里,语言已成为本体,不论它是意义的生成,还是意义的虚无;在中国诗学中,语言却总是工具、媒介,没有语言根本就进入不了文学审美的过程,而拘泥于语言则永远不会达到“忘言”、“忘象”的最佳审美境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主义 语言 中国诗学 本体 本体怀疑 后现代主义诗学 诗学理论 中国传统 前现代主义 西方后现代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