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4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本位文化论战中的文化创新问题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鞠巍 杨溢 《湖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96-98,共3页
"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本位文化论战就中国未来文化创新的问题展开了专门讨论。本位文化派从中国文化的特质与民族性出发,主张文化发展必然要不断创新。在如何创新的问题上,出现了创新就是模仿、创造的综合、有选择的模仿等方案。
关键词 中国本位文化论 文化创新 文化模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越“中体西用”与“西体中用”——张东荪在中国本位文化论战前后的思考 被引量:2
2
作者 高波 《社会科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85-191,共7页
晚清以来的中体西用说将"体"视为不可分的一元物,在民初以来历次中西文化争论中,见解对立的双方也大都仍共享着这一思考模式。本文通过考察张东荪在20世纪30年代中国本位文化论战前后对中西体用关系的论述,尝试挖掘当时人对... 晚清以来的中体西用说将"体"视为不可分的一元物,在民初以来历次中西文化争论中,见解对立的双方也大都仍共享着这一思考模式。本文通过考察张东荪在20世纪30年代中国本位文化论战前后对中西体用关系的论述,尝试挖掘当时人对这一问题的不同理解。张东荪认为西方文化的"体"本就非一元,而是存在着希腊与希伯来的两元,这种充满着内在紧张的两元结构才是西方文化的内在活力与创造力的基础。他因此希望在德赛两先生之外,引入作为希腊传统精髓的"费先生"(philosophy),与代表着中国文化传统的儒家思想构成对立的两元,以这种两元对立的新"体"作为引入西学后形成的新文化的基础。这种既区别于西化派又区别于本位文化派(包括后来的新儒家)的对东西文化关系的思考,体现了近代以来中国知识分子对于中西体用关系的思考的丰富性与复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东荪 中体西用 西体中用 “费先生” 中国本位文化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综合创新论”与“本位文化论”
3
作者 何少林 《理论探索》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16-18,共3页
20世纪30年代,围绕中国文化的发展问题展开了一场论战,“十教授”提出的“本位文化”论是这场论战的诱因。张岱年积极参与了这场论战,提出了综合中西文化之长、建设以中国文化为主的“综合创新”的文化观。张岱年没有简单地肯定或否定... 20世纪30年代,围绕中国文化的发展问题展开了一场论战,“十教授”提出的“本位文化”论是这场论战的诱因。张岱年积极参与了这场论战,提出了综合中西文化之长、建设以中国文化为主的“综合创新”的文化观。张岱年没有简单地肯定或否定“本位文化”论,而是发展和超越了“本位文化”论。在对文化认识不断深刻的今天,我们不应一味地贬抑“本位文化论”,而应一分为二地认识和评价“本位文化”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本位文化论 张岱年 “综合创新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方法论看传统武术的文化本位与文化自觉 被引量:5
4
作者 李旺华 霍如 《广州体育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21-24,共4页
从文化源头上看,由于条件经验不同,时空易位,东西文化各显精彩。西方文化的理性认知,推崇的是生命的强度;中国传统文化的"德性之知,"强调的是生命的深度,二者均来自人的庄严的、合理的要求。文章从方法论的角度切入,运用哲学... 从文化源头上看,由于条件经验不同,时空易位,东西文化各显精彩。西方文化的理性认知,推崇的是生命的强度;中国传统文化的"德性之知,"强调的是生命的深度,二者均来自人的庄严的、合理的要求。文章从方法论的角度切入,运用哲学、文化学的研究方法尝试探讨传统武术的文化内涵。认清传统武术的文化属性,做好文化定位工作,是21世纪新人文世界文化自觉的应有之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方法论 文化本位 顿悟之门 文化自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涯观的儒家文化本位思想研究 被引量:6
5
作者 洪云 吴沙 《心理学探新》 CSSCI 2011年第5期397-402,共6页
在中国思想史上,不乏关于生涯和生涯发展的论述。本文以中国儒家思想体系的人生哲学和伦理学为核心,详细阐述了儒家学说的生涯意义、生涯探索、生涯发展能力、生涯发展阶段与任务以及生涯规划历程,并指出了生涯观儒家文化本位思想研究... 在中国思想史上,不乏关于生涯和生涯发展的论述。本文以中国儒家思想体系的人生哲学和伦理学为核心,详细阐述了儒家学说的生涯意义、生涯探索、生涯发展能力、生涯发展阶段与任务以及生涯规划历程,并指出了生涯观儒家文化本位思想研究的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家学说 生涯观 生涯发展 文化本位思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十年代全盘西化与中国本位的文化论争探析 被引量:6
6
作者 郭建宁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96年第5期135-140,共6页
三十年代全盘西化与中国本位的文化论争探析郭建宁(北京大学哲学系)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由《中国本位文化建设宣言》弓泼的文化论争,是五四时期文化论争的继续。它提出的中国本位与全盘西化等概念,对当代中国的文化选择影响重大。在... 三十年代全盘西化与中国本位的文化论争探析郭建宁(北京大学哲学系)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由《中国本位文化建设宣言》弓泼的文化论争,是五四时期文化论争的继续。它提出的中国本位与全盘西化等概念,对当代中国的文化选择影响重大。在世纪之交的今天,重新回顾与审视三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本位文化 文化论 陈序经 “全盘西化” 三十年代 文化建设 全盘西化论 现代化 胡适 西方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化本位的跨学科学习:STEAM教育本土化的一种重要途径 被引量:32
7
作者 詹泽慧 李彦刚 高瑞翔 《中国电化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95-104,共10页
文化本位的跨学科学习立足于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贯彻我国以价值观为核心的育人需求,是对本土化STEAM教育在文化意义层面的进一步发展。该文首先从目标定位、内容选择、方法创新三方面阐述了文化本位的跨学科学习的内涵,然后结... 文化本位的跨学科学习立足于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贯彻我国以价值观为核心的育人需求,是对本土化STEAM教育在文化意义层面的进一步发展。该文首先从目标定位、内容选择、方法创新三方面阐述了文化本位的跨学科学习的内涵,然后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从分学科的文化融入、文理科内部跨学科的文化融入、文理交叉的跨学科的文化融入逐步深入地分析了文化融入学科教学的思路,再介绍了相关课程与广域课程两种文化本位的跨学科学习模式,最后就其中典型的广域课程模式的开发设计路径提出了金字塔模型及其应用的实例和相关保障措施,以期明晰STEAM教育本土化的方向,奠定文化本位的跨学科学习的理论基础,从而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创新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本位 跨学科学习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STEAM教育本土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言文教学的“文化本位”及其实施策略 被引量:17
8
作者 胡虹丽 《课程.教材.教法》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37-40,共4页
返本探源,从汉字的文化本性出发,文言文教学是以文化为本位的教学,这种“文化本位”观既关注文言文承栽内容的文化特性,又关注文言文语言形式的文化属性。文言文文化本位教学的实现,要求教师具备一种文化自觉意识,自觉运用中国古... 返本探源,从汉字的文化本性出发,文言文教学是以文化为本位的教学,这种“文化本位”观既关注文言文承栽内容的文化特性,又关注文言文语言形式的文化属性。文言文文化本位教学的实现,要求教师具备一种文化自觉意识,自觉运用中国古典阐释学的基本理念来指导文言文教学实践:运用训诂理念,挖掘文字文化内涵;运用语境理念,感知文本文化内涵;运用体验理念,获得文化、审美熏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言文教学 文化本位 古典阐释学 文化阐释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解析陈寅恪文化本位论 被引量:6
9
作者 郑熊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30-134,共5页
文化本位论是陈寅恪文化史观的核心,它是否有体系一直是学人争论的问题。通过研究,认为它有“文化”本位论、中国文化本位论、儒家文化本位论三个层面的含义。这三个层面所体现的从文化角度研究历史、外来文化与中国文化的关系以及儒家... 文化本位论是陈寅恪文化史观的核心,它是否有体系一直是学人争论的问题。通过研究,认为它有“文化”本位论、中国文化本位论、儒家文化本位论三个层面的含义。这三个层面所体现的从文化角度研究历史、外来文化与中国文化的关系以及儒家文化精神在史学研究中的地位等思想,对陈氏的史学方法与信念产生了重大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陈寅恪 文化本位 中国文化本位 儒家文化本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革除官本位文化 构建党建文化 被引量:3
10
作者 莫岳云 《湖湘论坛》 2012年第5期51-55,78,共6页
党建文化是指中国共产党进行自身建设过程中形成的独具特色的文化现象,是中国共产党在党建实践中体现出来的思想观念、制度规范和行为作风的总和,具有先进性、动态性和开放性。官本位文化是以"官"来定位,把是否为官和官阶的... 党建文化是指中国共产党进行自身建设过程中形成的独具特色的文化现象,是中国共产党在党建实践中体现出来的思想观念、制度规范和行为作风的总和,具有先进性、动态性和开放性。官本位文化是以"官"来定位,把是否为官和官阶的高低作为核心价值尺度去衡量个人的社会地位和价值的一种价值文化。官本位文化影响党建观念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构建党建文化应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权力观,革除官本位的体制残余,革除官本位的积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本位 本位文化 党建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当代大学体育“文化本位”思想之研究——从“文化育人”教育理念谈起 被引量:10
11
作者 何盛 《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90-92,共3页
从文化学视角审视教育,"文化育人"是教育本质的核心思想,也是体育本质的核心思想。当代大学体育应立足于现代大学的文化本质,尊重和宏扬体育的"文化性"内核,坚持以实现体育文化的传播、交流、融合与创新为己任。&qu... 从文化学视角审视教育,"文化育人"是教育本质的核心思想,也是体育本质的核心思想。当代大学体育应立足于现代大学的文化本质,尊重和宏扬体育的"文化性"内核,坚持以实现体育文化的传播、交流、融合与创新为己任。"以文为本"是大学体育的本义,"身心和谐"是大学体育的目标,"人文蕴涵"是大学体育的内核,"以文化人"是大学体育的特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育人 大学体育 文化本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80年关于中国本位文化问题论战研究状况综述 被引量:2
12
作者 史春风 《安徽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105-114,共10页
20世纪30年代,由10位教授发表的《中国本位的文化建设宣言》一文引发的关于中国文化走向问题的论战,直到今天,仍引起学界不断关注。本文拟对上世纪30年代至今对该问题的研究状况作一考察。20世纪30至70年代,对于该问题基本还谈不上系统... 20世纪30年代,由10位教授发表的《中国本位的文化建设宣言》一文引发的关于中国文化走向问题的论战,直到今天,仍引起学界不断关注。本文拟对上世纪30年代至今对该问题的研究状况作一考察。20世纪30至70年代,对于该问题基本还谈不上系统研究,只是学者借机发表自己对中西文化问题的见解。上世纪80年代,我国学术界,尤其是大陆学界,对于这场论战,在一致认同其"政治"、"党化"背景的同时,已经有研究者开始关注这场论战发生的时代、社会背景,从"政治"以外的其他角度去考察这场论战。90年代至今,学者们的研究开始超越意识形态框架,而现代化视角的引入,使得这场论战的文化及现代化意义开始渐渐凸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本位文化 全盘西化 现代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民族音乐符号学方法论建构与音乐文化本位观--《音乐民族志方法导论:以中国传统音乐为实例》教学与辅导之八 被引量:7
13
作者 杨民康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99-206,共8页
在民族音乐符号学研究中,音乐的表现形式、意义内容、文化语境三者关系得到最佳的整合,梅里亚姆、涅特尔等建立的几个学科定义为之奠定了基础:1.“文化(语境)中音乐的研究”:为音乐设立了“位”(亦即语境)的限定,说明了音乐与文化语境... 在民族音乐符号学研究中,音乐的表现形式、意义内容、文化语境三者关系得到最佳的整合,梅里亚姆、涅特尔等建立的几个学科定义为之奠定了基础:1.“文化(语境)中音乐的研究”:为音乐设立了“位”(亦即语境)的限定,说明了音乐与文化语境之间的同型同构和互相依存的不可区分关系,带有音乐语境学的思维特征。2.“概念→行为→音声”三重认知模式,根系于符号学的结构主义分析思维,涉及文化本体、艺术本体和乐本体等不同的符号解析或符号形态学层面。3.“音乐即文化”:厘清了音乐的符号学和语义学(涵义层为主)性质。对于音乐文化本位观,可从两个基本层面去理解:其一,从文化本位及语义学、语境学层面看,作为研究者,在“主位、客位”一对关系中,应该对于前者,即文化持有者的内部文化观予以特别的关注;其二,在乐本位及符号形态学(或符号结构学)层面上,应该对建立在索绪尔结构主义语言学及音位研究基础上的“模式—模式变体”分析思维和研究方法予以同样的关注和重视。在广义的乐位范畴,除了专指音乐形态分析的“乐位”之外,广义的“乐种”(含歌种、乐种及其他“寄生”乐种)、特定音乐文化圈内的音乐文化丛(或音乐特质丛、音乐特质群落)都可纳入其中。因此出现了以狭义的“乐位”(一种能够造成音乐的意义区别的最小单位)或“音声群落”为基点、起点构成的“乐位体系”或“乐位阶序”。后者包括了表演前(也是表演外)形成的概念性乐位、表演中运用的过程性乐位和供表演后分析所用的描写性乐位三种乐位阶序层次类型。对于完整的音乐符号分析过程来说,此三个层次类型缺一不可。乐本位层面诸类型均具有“组合—聚合”两面性,其中“组合面”(能指)带有模式性、系统性、稳定性、异质性和弱人工性;“聚合面”(所指)带有变体(异)性、即时性、鲜活性、微观性和自然之态。“组合—聚合”两面性亦是“模式—模式变体”音乐分析的理论根基和符号学的思维原型。然后,以此乐本体系统(第一位系统)为基础,在第二、三位系统层面上,便顺次演化出艺术本位和文化本位等不同的层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音乐文化本位 音乐符号形态学 音声群落 乐位 组合-聚合“双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经济学的文化本位及中国经济学的建构 被引量:2
14
作者 张建君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63-68,共6页
本文尝试明确文化最初的本位含义及其鲜明的经济学思想内涵,初步论证了作为文化本位的经济学思想既是对于社会文明发展核心理念的总结和概括,同时经济学思想的发展、创新也受制于文化发展的束缚。并以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经济学学科化发... 本文尝试明确文化最初的本位含义及其鲜明的经济学思想内涵,初步论证了作为文化本位的经济学思想既是对于社会文明发展核心理念的总结和概括,同时经济学思想的发展、创新也受制于文化发展的束缚。并以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经济学学科化发展相互关系的典型分析,探讨了中国经济学发展所面对的传统文化理念的局限;指出中国经济学建构中传统文化本位的滞后是必须克服的难题,克服的途径是文化及经济学本身所必须经历的二次否定和三次整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 文化本位 中国经济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民族文化本位视域下的古典目录学理论建构——傅荣贤《中国古代目录学研究》读后 被引量:2
15
作者 温庆新 《国家图书馆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10-113,共4页
中国古代目录学研究》一书以"回归民族文化本位和自我身份立场"为编纂指导,从中国古代目录产生与衍变的"历史语境"切入,深入分析中国古代目录的内容旨趣、形式结构、文献标引、文献组织等内容,试图揭示中国古代目... 中国古代目录学研究》一书以"回归民族文化本位和自我身份立场"为编纂指导,从中国古代目录产生与衍变的"历史语境"切入,深入分析中国古代目录的内容旨趣、形式结构、文献标引、文献组织等内容,试图揭示中国古代目录兼具知识论与价值论的双重本质,从而建构民族文化本位视域下的古典目录学理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文化本位 中国古代目录学 理论建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音乐文化本位模式分析方法的再思考--《音乐民族志方法导论:以中国传统音乐为实例》教学与辅导之九 被引量:5
16
作者 杨民康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206-214,共9页
民族音乐学的音乐文化本位模式分析方法较为强调模式分析——简化还原(归纳性)分析向变体分析——转换生成(演绎性)分析的让位和过渡,也即符号学由第一位符号系统向第二位符号系统进位的过程。这个过程类似于索绪尔结构主义语言学及语... 民族音乐学的音乐文化本位模式分析方法较为强调模式分析——简化还原(归纳性)分析向变体分析——转换生成(演绎性)分析的让位和过渡,也即符号学由第一位符号系统向第二位符号系统进位的过程。这个过程类似于索绪尔结构主义语言学及语言符号学向文化符号学及语义学、语境学的转换,在民族音乐学分析方法论的发展过程中具有明显的价值意义。在音乐语义学研究层面,音乐的意义和功能(含传载功能、抒表功能、传讯功能和趋美功能)作为新的分析对象,与第一位符号系统(局内人的阐释及自表述)一起被纳入第二位符号系统——文化本位及元语言层面,成为新的所指和被表示成份;内文化阐释(亦是具自表述性质的第一性阐释活动)借助于有研究者参与的“元语言文本”诠释性活动(具他表述性质的第二位阐释活动),成为新的能指和表示成份,在此基础上形成一个仍然借助于“客位表述”去诠释“主位表述”的新的音乐文化阐释行为层面及活动过程。从此意义上看,音乐民族志的文化本位模式分析法,便是研究者立足于音乐的符号化通讯过程及社会化活动过程,以局内人通过学习、接受、读解、创作和表演等一系列行为活动及其在音乐文化模式与模式变体之间进行简化还原和转换生成双向循环的过程(亦即创作、表演者音乐社会活动的内化、外化过程)为蓝本,并且依其活动轨迹进行的循迹追踪和诠释性研究,也即一种对内文化持有者音乐文化阐释的再阐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音乐文化本位模式分析 音乐符号学 音乐语义学 模式与模式变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本位文化”论战刍议 被引量:1
17
作者 李妍 《求是学刊》 CSSCI 1998年第3期106-108,共3页
“本位文化”论战刍议李妍近代以来,我国思想界曾经围绕着中国文化出路问题,进行过多次论战。其中尤以三十年代关于“本位文化”的论战规模最大,影响最深远。过去,学术界大多把这次论战视为反动思想界的一次内讧,因而重视不够。本... “本位文化”论战刍议李妍近代以来,我国思想界曾经围绕着中国文化出路问题,进行过多次论战。其中尤以三十年代关于“本位文化”的论战规模最大,影响最深远。过去,学术界大多把这次论战视为反动思想界的一次内讧,因而重视不够。本文对此问题略陈己见。1935年1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本位文化 “全盘西化” 中国文化建设 《独立评论》 陈序经 西方文化 胡适 西化派 “中体西用”论 现代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化本位 跨际书写——柏格理视野中的汉民族及其文化形象探析 被引量:1
18
作者 刘振宁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34-136,共3页
柏格理同其教友和后继者集体塑造的汉民族及其文化形象,乃是一个基于文化本位立场并经多维书写而成的印象。在柏氏等人的眼里、心中和笔下,汉民族是一个崇尚儒释道及巫术的异教民族;汉民族所依存的文化,是一套虚伪的哲理和空洞的说教奉... 柏格理同其教友和后继者集体塑造的汉民族及其文化形象,乃是一个基于文化本位立场并经多维书写而成的印象。在柏氏等人的眼里、心中和笔下,汉民族是一个崇尚儒释道及巫术的异教民族;汉民族所依存的文化,是一套虚伪的哲理和空洞的说教奉行多神崇拜而拒绝一神信仰,否定救赎"彼岸"而执著于现时"此岸",相信轮回报应而缺失罪感意识和忏悔精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塞缪尔·柏格理 汉民族 文化形象 文化本位 跨际书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士人”周文中音乐思想中的文化本位意识 被引量:2
19
作者 伍维曦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38-47,7,共10页
本文以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士人"视角切入,审视旅美华人作曲家周文中的创作、学术与思想,通过对周氏本人的文论、作品以及相关评论(主要是对其作曲技法和音乐风格的研究)的分析与诠释,对周文中艺术观念中的独有特质进行总结与... 本文以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士人"视角切入,审视旅美华人作曲家周文中的创作、学术与思想,通过对周氏本人的文论、作品以及相关评论(主要是对其作曲技法和音乐风格的研究)的分析与诠释,对周文中艺术观念中的独有特质进行总结与解读。笔者力图彰显周氏思想中强烈的文化本位意识,并将周氏视为中国传统文化语境中的"士人"通过西方学院派作曲家的外在身份在当下的延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文中 士人 文人传统 单个音作曲技法 文化本位意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评20世纪30年代“中国本位文化”论 被引量:1
20
作者 李方祥 《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 北大核心 2007年第9期80-86,共7页
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本位文化"论的学术价值及在中国现代思想文化史上的地位长期以来没有得到应有的定位,过去学术界曾把这一文化主张视作保守主义的反动文化理论。"中国本位文化"论的提出符合20世纪30年代思潮转... 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本位文化"论的学术价值及在中国现代思想文化史上的地位长期以来没有得到应有的定位,过去学术界曾把这一文化主张视作保守主义的反动文化理论。"中国本位文化"论的提出符合20世纪30年代思潮转向的历史趋势,"中国本位文化建设宣言"及其所引发的思想论战在客观上为中国共产党的新民主主义文化观的形成提供了某些思想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本位文化 保守主义 新民主主义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