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英国简氏防务专家:如何抓住本·拉登?
1
作者 老沈 《国际展望》 2001年第20期13-13,共1页
简氏专家称,美国的军事行动会有相当规模。然而,布什总统清楚地意识到,一个策划糟糕、修修补补的军事行动要比没有行动更糟。
关键词 军事行动 本·拉登 布什总统 防务 专家 美国 意识 规模 策划 英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美报披露:美国曾失去一次逮捕本·拉登的机会——在苏丹:拉登差点落入CIA之手
2
作者 透视 《国际展望》 2001年第22期90-91,共2页
1996年初春,苏丹政府利用其总统至美国中央情报局的一条直达的备份电话线,提供了捕拘本·拉登并将其关押到沙特阿拉伯的机会。美国、沙特和苏丹三国的官员和前任官员均证实了苏丹方面的这一表态。当时克林顿政府正在用秘密接触的... 1996年初春,苏丹政府利用其总统至美国中央情报局的一条直达的备份电话线,提供了捕拘本·拉登并将其关押到沙特阿拉伯的机会。美国、沙特和苏丹三国的官员和前任官员均证实了苏丹方面的这一表态。当时克林顿政府正在用秘密接触的途径竭力找到一种接受苏丹方面这种提议的方法,此类秘密接触包括1996年3月3日在佛吉尼亚的阿林顿旅馆里举行一次会议及10个星期之后致使这项努力最终关上大门的一次传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丹 沙特阿拉伯 CIA 机会 克林顿政府 美国中央情报局 旅馆 本·拉登 总统 官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美国开始瞄准本·拉登为“幕后黑手”
3
作者 沙丁 《国际展望》 2001年第19期17-17,共1页
据路透社9月13日特稿称,调查9月11日美国全国性恐怖爆炸案的美国情报部门已把侦查目标锁定在极端派领袖本·拉登和他的恐怖组织身上。本·拉登支持者之间的通讯和遭劫持客机上乘客遇难前和亲友之间手机通话,为中央情报局和联... 据路透社9月13日特稿称,调查9月11日美国全国性恐怖爆炸案的美国情报部门已把侦查目标锁定在极端派领袖本·拉登和他的恐怖组织身上。本·拉登支持者之间的通讯和遭劫持客机上乘客遇难前和亲友之间手机通话,为中央情报局和联邦调查局提供了宝贵的线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本·拉登 中央情报局 侦查 爆炸案 恐怖组织 亲友 遇难 美国 联邦调查局 情报部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恐怖教父”奥斯马·本·拉登
4
作者 张朝艺 《亚非纵横》 2000年第4期37-40,共4页
1998年8月7日,美国驻肯尼亚和坦桑尼亚大使馆几乎在同一时间发生强烈爆炸,270多人被炸得血肉横飞,举世震惊。事发后,美国悬赏500万美元缉拿元凶。随着调查工作的步步深入,一位阿拉伯世界的神密人物逐渐引起世人的注意:他是一个亿... 1998年8月7日,美国驻肯尼亚和坦桑尼亚大使馆几乎在同一时间发生强烈爆炸,270多人被炸得血肉横飞,举世震惊。事发后,美国悬赏500万美元缉拿元凶。随着调查工作的步步深入,一位阿拉伯世界的神密人物逐渐引起世人的注意:他是一个亿万富翁,却在阿富汗的深山里过着俭朴的生活;他曾是美国的盟友,现在又成为美国的敌人。这个集众多矛盾于一身的人物就是奥斯马·本·拉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本·拉登 阿拉伯世界 大使馆 悬赏 俭朴 美国 阿富汗 同一 矛盾 生活
全文增补中
拉登及其恐怖王国最后搜秘
5
作者 陈浩 《国际展望》 2001年第20期28-31,共4页
美国遭到国际恐怖势力攻击后,发誓要对真凶及其庇护者进行同样凶狠的报复。随着调查的深入,美国逐渐确认国际恐怖大亨本·拉登可能是这次事件的幕后主谋。
关键词 本·拉登 恐怖势力 王国 国际 美国 报复 确认 事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当初养虎遗患 今日为之挠头——拉登:从“蝙蝠洞”发出恐怖袭击指令
6
作者 齐云鸿 《国际展望》 2001年第8期58-61,共4页
据接触过本·拉登的人说,他是一个高个子、身材瘦削、留有浓密络腮胡子的“文弱书生”,平时总爱穿一件白色的阿拉伯传统长袍,讲起话来轻言轻语,极有礼貌。然而就是这个阿富汗深山里的“文弱隐士”,却已被报道与一系列重案有牵连。... 据接触过本·拉登的人说,他是一个高个子、身材瘦削、留有浓密络腮胡子的“文弱书生”,平时总爱穿一件白色的阿拉伯传统长袍,讲起话来轻言轻语,极有礼貌。然而就是这个阿富汗深山里的“文弱隐士”,却已被报道与一系列重案有牵连。据被抓获的同伙说,拉登的组织至少有4000~5000人,仅他在阿富汗的贴身保镖就有近百人。每逢本·拉登出行,拎着AK—47冲锋枪和火箭筒的保镖们便前呼后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本·拉登 保镖 抓获 恐怖袭击 阿富汗 阿拉伯 传统 隐士 白色 火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恐怖大亨拉登传奇
7
作者 王志俊 《国际展望》 1998年第19期13-17,共5页
1998年8月20日晚,克林顿总统命令部署在红海和阿拉伯海的美国军舰对阿富汗境内6处据称为拉登组织的训练基地和苏丹境内的一个被认为制造化学武器的制药厂发动了导弹袭击,总共发射了79枚巡航导弹。 美国的轰炸令全世界震惊。
关键词 本·拉登 美国人 恐怖分子 爆炸案 恐怖活动 巡航导弹 阿富汗 敢死 情报人员 使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阿富汗反恐战争与“基地”恐怖主义的扩散 被引量:3
8
作者 赵文亮 敬敏 《史学集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106-117,共12页
在美国打响阿富汗反恐战争后,热衷于"圣战"但元气大伤的"基地"组织在巨大反恐压力下被迫逃离阿富汗。而美国在阿富汗所展开的军事行动的局限,大中东民主改造计划的破产,以及伊斯兰世界反美主义思潮的盛行,迫使美国... 在美国打响阿富汗反恐战争后,热衷于"圣战"但元气大伤的"基地"组织在巨大反恐压力下被迫逃离阿富汗。而美国在阿富汗所展开的军事行动的局限,大中东民主改造计划的破产,以及伊斯兰世界反美主义思潮的盛行,迫使美国政府在一定程度上对反恐战线进行收缩,促成了"基地"组织网络、"基地"恐怖思想及其恐怖行动在全球范围内的扩散。组织结构变得更加分散的"基地"组织,发动恐怖袭击的能力比2001年及以前更为强大,其袭击的次数、目标和受其影响的国家也远远超出了阿富汗反恐战争前的规模和范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富汗反恐战争 “基地”组织 本·拉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美国历史上最恐怖最黑暗的一天
9
作者 任毓骏 《国际展望》 2001年第19期14-17,共4页
美国东部时间早上8点45分:一架喷气式客机撞入纽约世界贸易中心北塔楼。
关键词 美国历史 本·拉登 恐怖袭击 世界贸易中心 “9·11”事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艺术家的反思——《11分9秒01》 被引量:1
10
作者 张秋 《电影评介》 2003年第9期34-35,共2页
用艺术记住今天——2002年9月11日——一个将永远钉在人类耻辱柱上的黑暗日子
关键词 艺术家 本·拉登 “9·11” 电影节 2002年 伊斯兰教 女导演 成长环境 短片 黑色幽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卫星到无人机:全频谱、全时段提供高精度实时信息 美军高科技侦察定位系统
11
作者 徐辰 《国际展望》 2001年第21期22-25,共4页
据新华社消息,在发生“9.11”恐怖事件后,美军在被认为是本·拉登等恐怖分子“庇护所”的阿富汗大打出手,但正如美军自己所说:“我们要报复,但目标总是有限的。”要在方圆百余万平方千米的阿富汗山区内捕捉其巢穴乃至个人。在... 据新华社消息,在发生“9.11”恐怖事件后,美军在被认为是本·拉登等恐怖分子“庇护所”的阿富汗大打出手,但正如美军自己所说:“我们要报复,但目标总是有限的。”要在方圆百余万平方千米的阿富汗山区内捕捉其巢穴乃至个人。在精确打击方面的难度超过以往任何一场战争,各种先进的侦察定位装备的作用自然更加突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侦察 恐怖分子 阿富汗 本·拉登 打击 美军 战争 新华社 难度 消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最现代化战机昼夜轰击的赤贫人民——逃离喀布尔的恐怖之夜
12
作者 绿依 《国际展望》 2001年第22期81-83,共3页
10月8日凌晨,美英两国对阿富汗首都喀布尔和坎大哈等地的塔利班军事目标和本·拉登的恐怖主义基地发动了第一轮空袭。10月9日,美国《纽约时报》社驻反塔联盟控制的阿富汗古尔巴哈小镇的记者戴维·罗德采访了一位逃离喀布尔空袭... 10月8日凌晨,美英两国对阿富汗首都喀布尔和坎大哈等地的塔利班军事目标和本·拉登的恐怖主义基地发动了第一轮空袭。10月9日,美国《纽约时报》社驻反塔联盟控制的阿富汗古尔巴哈小镇的记者戴维·罗德采访了一位逃离喀布尔空袭的难民,下面是这位喀布尔居民描述的轰炸之夜的可怖情景及逃离喀布尔的曲折经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恐怖主义 塔利班 难民 阿富汗 本·拉登 空袭 发动 喀布尔 记者 《纽约时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姆大叔的眼睛:美国国家图像测绘局 盟军图像情报的最大提供者 美国最神秘的情报部门
13
作者 江杭舫 《国际展望》 2002年第5期34-37,共4页
■在2001年阿富汗反恐怖战争中,美军在连绵起伏的山区,数以千计的洞穴搜寻恐怖组织头子本·拉登时,没有使用俄罗斯提供的号称世界上最好的阿富汗地图,而是使用由NIMA提供的1:50000作战地图,作为安全进出复杂地区的可靠保证,这也是对... ■在2001年阿富汗反恐怖战争中,美军在连绵起伏的山区,数以千计的洞穴搜寻恐怖组织头子本·拉登时,没有使用俄罗斯提供的号称世界上最好的阿富汗地图,而是使用由NIMA提供的1:50000作战地图,作为安全进出复杂地区的可靠保证,这也是对NIMA工作的最大肯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最大 情报部门 提供者 搜寻 国家 世界 美国 恐怖组织 本·拉登 反恐怖战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历经谍海腥风血雨锤炼的“情报巨兽”开始调整策略——秘密战:永不过时的武器
14
作者 戴铮勤 《国际展望》 2001年第24期61-63,共3页
CIA曾经声称,间谍卫星可以让身在华盛顿的人们清晰地看到远在阿富汗山沟沟里的本·拉登手腕上戴的手表指针指向什么时间,并且可以监听到他的移动电话。如此说来,向这个美国最大的敌人施以颜色应该是小菜一碟:卫星定位,导弹瞄准,发射... CIA曾经声称,间谍卫星可以让身在华盛顿的人们清晰地看到远在阿富汗山沟沟里的本·拉登手腕上戴的手表指针指向什么时间,并且可以监听到他的移动电话。如此说来,向这个美国最大的敌人施以颜色应该是小菜一碟:卫星定位,导弹瞄准,发射,轰……可是,不仅在“9.11”恐怖主义袭击事件中,CIA的光辉形象随着世贸大厦和五角大楼一起轰然倒塌,而且从10月7日美英开始对塔利班政权实施轰炸以来,美国人至今连一个最基本的情报都没有掌握:本·拉登这颗眼中钉究竟躲在哪个山洞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本·拉登 恐怖主义袭击 塔利班政权 “9·11” 阿富汗 监听 武器 轰炸 间谍卫星 五角大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第一波攻击中的战斧巡航导弹
15
作者 许东 《国际展望》 2001年第21期17-19,共3页
据新华社报道,和十年前的海湾战争一样,10月7日美英联军对阿富汗进行的军事打击,也是由战斧巡航导弹拉开序幕。其实对阿富汗人来说,战斧导弹已不是第一次“光临”自己的家园。早在1998年8月,美国就以窝藏恐怖分子本·拉登为由... 据新华社报道,和十年前的海湾战争一样,10月7日美英联军对阿富汗进行的军事打击,也是由战斧巡航导弹拉开序幕。其实对阿富汗人来说,战斧导弹已不是第一次“光临”自己的家园。早在1998年8月,美国就以窝藏恐怖分子本·拉登为由,用50枚战斧巡航导弹空袭阿富汗军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富汗 美英联军 军事打击 恐怖分子 本·拉登 十年 海湾战争 巡航导弹 空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阿富汗和平曙光:可望而不可及
16
作者 杨声威 《国际展望》 1999年第15期4-6,共3页
近年来,阿富汗国内战场局势风起云涌,变幻无常,特别是自1994年塔利班武装成立以后的五年来,在美国、巴基斯坦及沙特等国的支持下,塔利班控制了阿90%以上的领土,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派别,一跃成为左右阿富汗局势的不可忽视的力量。塔... 近年来,阿富汗国内战场局势风起云涌,变幻无常,特别是自1994年塔利班武装成立以后的五年来,在美国、巴基斯坦及沙特等国的支持下,塔利班控制了阿90%以上的领土,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派别,一跃成为左右阿富汗局势的不可忽视的力量。塔利班在与以北方联盟为首的反对派的对峙中,时而交战,时而又进行和谈,且每次和谈之后的交战一次比一次剧烈,交战双方始终没能就实现阿富汗长久和平达成共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利班 阿富汗问题 本·拉登 曙光 交战双方 支持者 塔吉克斯坦 伊朗 武器 小派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谁在向美国不宣而战?
17
作者 闻则 《国际展望》 2001年第19期18-19,共2页
号称世界第一的美国,确实大有大的难处,它公开和隐蔽的敌人说不清有多少,以致于专家们在分析此次史无前例的恐怖事件旱出现过两种截然不同的意见:一种认为,这一恐怖行动的规模巨大、协调严密说明,必须有相当的组织水平,甚至可能... 号称世界第一的美国,确实大有大的难处,它公开和隐蔽的敌人说不清有多少,以致于专家们在分析此次史无前例的恐怖事件旱出现过两种截然不同的意见:一种认为,这一恐怖行动的规模巨大、协调严密说明,必须有相当的组织水平,甚至可能有国家的参与。另一种则认为,有些私人恐怖团体也具有相当高的规模与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国 不对称作战 本·拉登 恐怖事件 巴勒斯坦极端组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网络:基地组织的新方向
18
作者 辛赞 《国际展望》 2003年第4期90-91,共2页
情报与反恐怖专家指出,近几个月来,基地组织已经迅速地在因特网上扩大了他们的活动和影响。恐怖分子还在活动,他们秘密地隐藏起自己的身份,但在网上却更加活跃。
关键词 本·拉登-布什” 电子游戏 网络 恐怖分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