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3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末次间冰期-冰期旋回黄土环境敏感粒度组分的提取及意义 被引量:43
1
作者 徐树建 潘保田 +3 位作者 高红山 王均平 管清玉 胡春生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83-189,共7页
采用粒级-标准偏差方法对黄土高原西部、河西走廊及河南西部等6个剖面末次间冰期-冰期旋回的黄土-古土壤粒度进行了系统分析,提取了对环境变化敏感的粒度组分。各剖面的环境敏感粒度组分主要分为粗细两个组分,并显示出一定的区域性差异... 采用粒级-标准偏差方法对黄土高原西部、河西走廊及河南西部等6个剖面末次间冰期-冰期旋回的黄土-古土壤粒度进行了系统分析,提取了对环境变化敏感的粒度组分。各剖面的环境敏感粒度组分主要分为粗细两个组分,并显示出一定的区域性差异和不同的沉积学意义。敏感组分主要受物源和沉积后成壤作用的影响:冰沟和罗家湾剖面可能受源区的影响更大而使敏感组分偏粗,暖和湾和扣马剖面可能由于后期风化的影响较大而使敏感组分偏细。对扣马剖面末次冰期旋回堆积的L1和S1的粒级-标准偏差分析表明,L1的敏感组分与全剖面相似;而S1的敏感组分与全剖面存在较大差异,可能与成壤作用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粒度 敏感组分 风成沉积 末次间冰期-冰期旋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末次冰期-间冰期旋回朝那黄土颜色特征及古气候意义 被引量:20
2
作者 王千锁 宋友桂 +2 位作者 李吉均 赵志军 荣培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1489-1494,共6页
对黄土高原中部朝那剖面末次冰期-间冰期旋回黄土-古土壤序列色度指标与磁化率对比研究后发现,亮度L*值与Hm(赤铁矿)和Gt(针铁矿)的比值相关性较好,在S0和L1阶段其与Hm和Gt的比值呈正相关,在S1阶段为负相关。红度a*与Hm和Gt的比值有较... 对黄土高原中部朝那剖面末次冰期-间冰期旋回黄土-古土壤序列色度指标与磁化率对比研究后发现,亮度L*值与Hm(赤铁矿)和Gt(针铁矿)的比值相关性较好,在S0和L1阶段其与Hm和Gt的比值呈正相关,在S1阶段为负相关。红度a*与Hm和Gt的比值有较强的正相关关系,反映土壤发育时期的水热条件。而黄度b*与针铁矿的相关性较好,与低频磁化率χlf使用可以更好地反映土壤的发育程度。色度指标在变化频率和幅度上较磁化率大,能很好地识别S1阶段弱黄土-古土壤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朝那剖面 黄土-古土壤 色度 冰期-间冰期旋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末次间冰期全球气候瞬变模拟与平衡态模拟的对比研究
3
作者 江南萱 燕青 王会军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486-499,共14页
采用水平分辨率约1°的地球系统模式CESM,本研究开展了末次间冰期129~124 ka的瞬变模拟试验(TGCS-LIG)和127 ka的平衡态切片模拟试验(127ka-LIG),量化了数值试验方案对模拟的末次间冰期全球气候的影响,以期加深理解造成模拟结果与... 采用水平分辨率约1°的地球系统模式CESM,本研究开展了末次间冰期129~124 ka的瞬变模拟试验(TGCS-LIG)和127 ka的平衡态切片模拟试验(127ka-LIG),量化了数值试验方案对模拟的末次间冰期全球气候的影响,以期加深理解造成模拟结果与重建数据之间分歧的可能原因。TGCS-LIG试验和127ka-LIG试验均表明:末次间冰期全球年平均温度较工业革命前低,降温幅度分别为0.4℃和0.2℃;在夏季,北半球升温(1.2/1.5℃),而南半球降温(0.9/0.7℃)。就年降水而言,末次间冰期北半球季风区降水增加,南半球季风区降水减少,但存在显著的区域差异。与重建数据相比,TGCS-LIG试验和127ka-LIG试验的模拟-数据符号一致性与均方根误差均相近,但127ka-LIG试验模拟效果略好。TGCS-LIG试验与重建的全球年平均(夏季)海温符号一致性为34.9%~44.7%(36.8%~42.5%),较127ka-LIG偏差约2%~4%(约5%~7%);均方根误差为2.9~3.2℃(2.9~3.4℃),较127ka-LIG试验偏差小于约0.1℃。对于全球年平均降水,TGCS-LIG试验与重建数据的符号一致性为63.8%,略高于127ka-LIG试验(63.1%)。相较于模拟和重建之间的绝对偏差而言,数值试验方案对于改进两者分歧的作用十分有限。需要注意的是,TGCS-LIG试验表明:末次间冰期全球关键气候模态的年际变率在129~124 ka间存在显著的内部变化,其中ENSO年际变率随时间逐渐增强,北半球环状模与南半球环状模的年际变率呈现千年尺度波动的特征;而127ka-LIG试验无法刻画气候模态的时间演变特征。总之,本文研究结果表明,采用平衡模拟试验或是瞬变模拟试验并不是造成末次间冰期模拟-数据分歧的主要原因,但开展高时空分辨率的瞬变模拟试验对研究末次间冰期气候变率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冰期 模拟-重建对比 瞬变试验 平衡态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末次间冰期全球变化区域响应的粒度旋回——萨拉乌苏河流域米浪沟湾剖面记录 被引量:12
4
作者 余雪飞 李保生 +1 位作者 靳鹤龄 吕玉晓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4年第1期129-135,共7页
位于毛乌素沙漠东南的萨拉乌苏河流域米浪沟湾剖面末次间冰期层系记录了8 5个古风成砂与河湖相和古土壤构成的显著的粗细韵律交替变化粒度旋回.通过对不同沉积相粒度的一般分布特征尤其是粒度参数-Mz、σ、Sk、Kg和SC/D值以及该地生物... 位于毛乌素沙漠东南的萨拉乌苏河流域米浪沟湾剖面末次间冰期层系记录了8 5个古风成砂与河湖相和古土壤构成的显著的粗细韵律交替变化粒度旋回.通过对不同沉积相粒度的一般分布特征尤其是粒度参数-Mz、σ、Sk、Kg和SC/D值以及该地生物化石指示的古环境综合分析,认为所述粒度旋回主要是东亚冬夏古代季风交替影响下的气候旋回波动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萨拉乌苏河流域 间冰期 粒度旋回 气侯旋回 沉积相粒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末次间冰期多旋回气候波动记录:鄂尔多斯萨拉乌苏河流域典型地层剖面研究的新进展 被引量:3
5
作者 李保生 David Dian ZHANG +3 位作者 温小浩 董玉祥 祝一志 靳鹤龄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430-430,共1页
关键词 萨拉乌苏河流域 间冰期 地层剖面 气候波动 记录 旋回 米浪沟湾剖面 CaCO3含量 鄂尔多斯高原 沉积旋回 综合分析 生物化石 分布规律 气候旋回 氧同位素 古土壤 河湖相 古生态 磁化率 层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末次间冰期以来黄土-古土壤的热释光测年——渭南、会宁剖面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5
6
作者 王文远 刘嘉麒 +1 位作者 潘懋 刘东生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67-72,共6页
利用细颗粒热释光技术对渭南、会宁黄土剖面末次间冰期以来黄土 -古土壤共 15个样品进行了年龄测定。实验中 ,通过光晒退确定各个样品的残留热释光强度 ,应用残留热释光法测定等效剂量值 ,结果显示 ,在测定的热释光年龄数据基础上确定... 利用细颗粒热释光技术对渭南、会宁黄土剖面末次间冰期以来黄土 -古土壤共 15个样品进行了年龄测定。实验中 ,通过光晒退确定各个样品的残留热释光强度 ,应用残留热释光法测定等效剂量值 ,结果显示 ,在测定的热释光年龄数据基础上确定的两剖面的 S0 / L1、L1/ S1、S1/ L2界线年龄基本一致 ,并与 SPECMAP深海氧同位素1/ 2、4/ 5、5 / 6阶段的界线年龄可较好对比 ,这也表明应用热释光方法测定的末次间冰期以来黄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古土壤 热释光测年 间冰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个冰期-间冰期旋回的黄土记录及其古气候意义 被引量:40
7
作者 熊尚发 刘东生 丁仲礼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18-23,共6页
北京邻区枣沟、斋堂和赤峰黄土古土壤剖面粒度和磁化率变化在幅度和相位上都有明显的差异。在两个冰期 -间冰期旋回 ,磁化率记录具有冰量变化模式 ,而粒度记录具有轨道周期特点 ,粒度和磁化率之间的相位关系在从冰期向间冰期转换和冰期... 北京邻区枣沟、斋堂和赤峰黄土古土壤剖面粒度和磁化率变化在幅度和相位上都有明显的差异。在两个冰期 -间冰期旋回 ,磁化率记录具有冰量变化模式 ,而粒度记录具有轨道周期特点 ,粒度和磁化率之间的相位关系在从冰期向间冰期转换和冰期向间冰期过渡的过程中 ,既有滞后也有超前的表现 ,很难单纯以成土作用来解释。由于黄土粒度主要反映粉尘源区环境和古风场强度的变化 ,而磁化率主要记录的是沉积区的成壤作用 ,反映夏季风的强度变化 ,因此剖面粒度和磁化率变化的不协调说明古风场和粉尘源区变化与粉尘沉积区气候变化之间不统一。这可能意味着控制夏季风强度变化和控制冬季风强度变化的机制存在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京 黄土 冰期-间冰期旋回 粒度 磁化率 古环境 古气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末次间冰期以来临夏地区气候变化的黏土矿物学及地球化学记录 被引量:11
8
作者 殷科 洪汉烈 +4 位作者 高文鹏 梁国军 王朝文 张克信 宋鄂平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246-259,共14页
临夏盆地塔湾剖面黄土-古土壤沉积物的黏土矿物学及常量元素特征分析表明,末次间冰期以来临夏地区气候变化经历了从相对温暖湿润(Ⅰ阶段:92.4~78.8 ka)—寒冷干燥(Ⅱ阶段:78.8~59.8ka)—相对温暖湿润(Ⅲ阶段:59.8~47.7 ka)—寒冷干燥... 临夏盆地塔湾剖面黄土-古土壤沉积物的黏土矿物学及常量元素特征分析表明,末次间冰期以来临夏地区气候变化经历了从相对温暖湿润(Ⅰ阶段:92.4~78.8 ka)—寒冷干燥(Ⅱ阶段:78.8~59.8ka)—相对温暖湿润(Ⅲ阶段:59.8~47.7 ka)—寒冷干燥(Ⅳ阶段:47.7 ka以来)等4个阶段的演化。黄土-古土壤中黏土矿物以伊利石、绿泥石、伊/蒙混层及坡缕石等为主,并且坡缕石在沉积物中广泛发育,表明末次间冰期以来临夏地区总体上以相对干燥为主。w(TiO2)/w(Al2O3)比值表明沉积物剖面中黄土-古土壤层可能具有相同的物源,黄土-古土壤交替的发育特征应该为不同时期风化程度差别所致,与当时的大气降水量及温度密切相关。在相对温暖湿润的时期,黏土矿物相对含量、化学蚀变指数CIA值及w(Al2O3)/w(Fe2O3)、w(SiO2)/w(Al2O3)、w(SiO2)/w(Fe2O3)和w(MgO)/w(Al2O3)等氧化物比率变化波动较大;在寒冷干燥的时期,黏土矿物相对含量、CIA值及各氧化物比率较为稳定。黏土矿物学及常量元素变化特征共同揭示92.4~78.8 ka期间和47.7 ka以来出现明显的降温事件,说明临夏地区末次间冰期以来气候环境的不稳定性,可能与高原冬、夏季风的此消彼长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夏盆地 间冰期 黄土-古土壤 黏土矿物学 常量元素 气候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门峡王官与武威沙沟黄土记录中的末次间冰期向末次冰期转换期的暖性回返事件 被引量:12
9
作者 管清玉 潘保田 +3 位作者 高红山 王均平 苏怀 李琼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1-5,共5页
河南三门峡王官剖面与甘肃武威沙沟剖面捕捉到了末次间冰期向末次冰期转换时期发生于72 ka前后持续时间约为2 ka的一暖性回返事件,两剖面的冬、夏季风替代指标对该暖性回返事件的反应在时间上大致同步(其时间段约为71-73 ka,在71.4-72.1... 河南三门峡王官剖面与甘肃武威沙沟剖面捕捉到了末次间冰期向末次冰期转换时期发生于72 ka前后持续时间约为2 ka的一暖性回返事件,两剖面的冬、夏季风替代指标对该暖性回返事件的反应在时间上大致同步(其时间段约为71-73 ka,在71.4-72.1 ka前后该暖性回返事件最强盛),暗示该暖性回返事件在东亚季风区可能是一普遍存在的气候突变事件.鉴于该暖性回返事件在全球其他地区的海洋、陆地、冰芯记录中也有较普遍的反映,我们认为该事件很可能是一次发生于气候转型期的全球普遍存在的暖性突变事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冰期 冰期 暖性回返事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黔南七星洞石笋古气候变化记录及末次间冰期终止点的确定 被引量:11
10
作者 张美良 林玉石 +3 位作者 覃嘉铭 章程 涂林玲 程海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473-481,共9页
当前在全球气候变化预测研究中 ,洞穴石笋的高分辨定年和碳、氧同位素组成的变化规律研究 ,为这个领域的突破和填补空白做出了巨大贡献。通过对贵州都匀七星洞 1号石笋进行 11件TIMS U系测年和 79件碳、氧同位素分析 ,获得了距今 10 9.0... 当前在全球气候变化预测研究中 ,洞穴石笋的高分辨定年和碳、氧同位素组成的变化规律研究 ,为这个领域的突破和填补空白做出了巨大贡献。通过对贵州都匀七星洞 1号石笋进行 11件TIMS U系测年和 79件碳、氧同位素分析 ,获得了距今 10 9.0 0kaB .P .至 6 5 .90kaB .P .的高分辨率古气候记录。石笋在大于 10 9.0 0kaB .P .前开始生长 ,于 6 5 .90kaB .P .后停止生长 ,平均沉积速率为 4 .5 8mm/ 10 0a,属晚更新世的沉积产物。七星洞 1号石笋剖面的研究揭示 ,其年龄和δ18O同位素的变化 ,可以与深海岩芯氧同位素记录所揭示的第五阶段中的 5a、5b、5c和第四阶段的早期进行对比。它的碳、氧同位素记录揭示 ,在 10 9.0~ 10 2 .5kaB .P .和 86 .6~ 78.92kaB .P .时段 ,显示受东亚夏季风影响较强 ,气温升高 ,降水增多 ,δ18O偏负 ,表现为温暖湿润的气候环境。在 10 2 .5~ 86 .6kaB .P .时段 ,显示受东亚夏季风影响强度减弱 ,受东亚冬季风影响强度增加 ,气温降低 ,大气降水减少 ,δ18O稍趋向偏正 ,表现为冷凉半湿润—温凉湿润的气候环境 ;而在 78.92~ 6 5 .6kaB .P .时段 ,显示东亚冬季风强盛和受西北风影响较强 ,海表温度下降 ,大气温度降低 ,降水量较少 ,δ18O偏重 ,δ13 C偏正 (C4植物占 95 % )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气候变化预测 石笋 铀系年龄 古气候 间冰期 七星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末次间冰期—末次冰期柴达木盆地东部气候演化形式 被引量:17
11
作者 景民昌 杨革联 孙乃达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CAS 2004年第3期83-87,共5页
 柴达木盆地第四系富含介形类化石,介形类生物组合可以反映古气候变化。以盆地东部达参1井中的两种主要介形类(Ilyocyprisinermis和Cyprideistorasa)的丰度特征为气候指标,对末次间冰期和末次冰期的盆地气候演变形式进行了恢复。认为...  柴达木盆地第四系富含介形类化石,介形类生物组合可以反映古气候变化。以盆地东部达参1井中的两种主要介形类(Ilyocyprisinermis和Cyprideistorasa)的丰度特征为气候指标,对末次间冰期和末次冰期的盆地气候演变形式进行了恢复。认为柴达木盆地东部末次间冰期和末次冰期的气候演化既有着和全球同步的特点,也有着本区域独自的特征。介形类丰度曲线表明:末次间冰期(MIS5),以Cyprideistorasa为主,整体上为暖型气候,依据介形类特征,又可分为5e,5c,5a三个暖期和5d,5b两个冷期,暖期到冷期都以介形类丰度的大幅突降为特征;末次冰期(MIS4 2)以Ilyocyprisinermis为主,整体为冷型气候。其中,早冰阶(MIS4)两种介形类丰度都较低,而间冰阶(MIS3)介形类丰度明显增高,并可划分为3c,3a两个暖期和3b一个冷期。在间冰阶结束之后,介形类大量消失,Ilyocyprisinermis完全灭绝,石盐大范围析出,盆地进入了末次冰期盛冰阶(MIS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冰期 冰期 气候变化 介形类 第四纪 柴达木盆地 化石 古气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泥河湾盆地末次间冰期气候变化的氧碳同位素记录 被引量:14
12
作者 夏正楷 韩军青 +1 位作者 金德秋 周锡煌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1期119-124,共6页
黄土-古土壤序列的研究表明,我国东部地区第四纪气候演变的总规律是干冷与湿暖的交替。但是,气候的变化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在不同的时间和地点,气候的干、湿和冷、暖变化可能会出现不同的组合。根据泥河湾盆地晚更新世湖泊沉积物中... 黄土-古土壤序列的研究表明,我国东部地区第四纪气候演变的总规律是干冷与湿暖的交替。但是,气候的变化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在不同的时间和地点,气候的干、湿和冷、暖变化可能会出现不同的组合。根据泥河湾盆地晚更新世湖泊沉积物中所含碳酸盐的氧碳同位素研究,认为在末次间冰期(据今13~7万年),该区气候以干暖与湿冷的交替为主要特征。这一发现将有助于加深对我国东部第四纪气候变化规律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冰期 氧碳同位素 第四纪 泥河湾盆地 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高原东西部末次间冰期以来黄土显微特征与古气候记录 被引量:9
13
作者 屈红军 夏斌 +2 位作者 雷祥义 岳乐平 李小强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95-100,共6页
以西安刘家坡和甘肃会宁西雁山末次间冰期以来黄土剖面为例,通过剖面土壤结构特征、骨架颗粒矿物成分、主要碎屑颗粒形态、骨架颗粒接触关系以及孔隙特征的分析对比,研究了黄土高原东西部黄土显微特征,进而探讨了其古气候意义。研究进... 以西安刘家坡和甘肃会宁西雁山末次间冰期以来黄土剖面为例,通过剖面土壤结构特征、骨架颗粒矿物成分、主要碎屑颗粒形态、骨架颗粒接触关系以及孔隙特征的分析对比,研究了黄土高原东西部黄土显微特征,进而探讨了其古气候意义。研究进一步证明,古土壤形成期气候比黄土形成期气候湿热,黄土剖面中黄土与古土壤交替反映了干与湿、热与冷的古气候变换;在古土壤形成期气候较湿热的总趋势下,黄土高原东南部比西北部更为湿热,在黄土形成期气候较干冷的总趋势下,黄土高原西北部比东南部更为干冷,这与现今黄土高原的区域性气候差异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冰期 黄土剖面 显微特征 古气候 黄土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九州台古土壤S_1记录的末次间冰期东亚夏季风变化 被引量:9
14
作者 饶志国 陈发虎 +2 位作者 汪海斌 张家武 朱照宇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03-111,共9页
对沉积速率较高的黄土高原西部地区九州台剖面S1古土壤的夏季风代用指标———磁化率、碳酸钙含量、色度进行了测量。综合分析结果表明,MIS5e开始前,夏季风有一次衰退事件,末次盛间冰期早期夏季风强于晚期,而中期夏季风强度相对较弱,然... 对沉积速率较高的黄土高原西部地区九州台剖面S1古土壤的夏季风代用指标———磁化率、碳酸钙含量、色度进行了测量。综合分析结果表明,MIS5e开始前,夏季风有一次衰退事件,末次盛间冰期早期夏季风强于晚期,而中期夏季风强度相对较弱,然而这种变化是较为和缓的,并没有表现出类似GRIP冰心氧同位素的大幅度、快速变化,表明MIS5e期间东亚夏季风是相对稳定的。来自海洋的研究表明,西太平洋洋面温度(SST)和洋面高度在MIS5e早期和晚期相对较高,中期相对较低,证实了西太平洋环境变化和东亚夏季风强度之间存在成因上的联系。与先前有关全新世东亚夏季风研究结果的对比表明,MIS5e和全新世东亚夏季风演化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可能反映了低纬海洋和高纬大陆之间能量和物质交换对太阳辐射响应的某种内在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亚夏季风 间冰期 全新世 九州台古土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粤东北丘陵区末次间冰期红土的特征与气候环境 被引量:9
15
作者 李志文 李保生 +5 位作者 董玉祥 温小浩 邱世藩 牛东风 欧先交 彭培欣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355-364,共10页
地处华南之粤东北丘陵区的蕉岭红土属粉砂质粘土,形成于末次间冰期。红土的细粘粒含量为12.15%~24.64%(平均值18.46%)、Mz为5.91Φ~7.53Φ(6.72Φ)、概率累积曲线和频率曲线分别呈现以"四段式"和"三峰式"构型;主... 地处华南之粤东北丘陵区的蕉岭红土属粉砂质粘土,形成于末次间冰期。红土的细粘粒含量为12.15%~24.64%(平均值18.46%)、Mz为5.91Φ~7.53Φ(6.72Φ)、概率累积曲线和频率曲线分别呈现以"四段式"和"三峰式"构型;主元素氧化物以SiO2、Al2O3、TFe2O3为主,含量依次为50.10%~53.14%(51.36%)、23.07%~24.44%(24.00%)、10.18%~11.40%(10.77%),其它如CaO、Na2O、MgO、K2O的含量均小于1%。这一趋向于细粉砂分布的粒度特征和脱硅富铝化的化学元素特征说明红土形成于较强的风化—淋溶作用下,硅铝系数(3.49~3.86,平均为3.64)指示多数层位属次强度富铝化。其气候环境,以<2μm和<1μm颗粒的含量、硅铝系数、CIA值为指标,与我国的南亚热带—北热带一些地点的现代赤红土和砖红土作一详细对比后认为蕉岭红土发育在湿热于现今南亚热带,相似于热带北缘的气候环境之下。这一看法与前人有关同期"大熊猫—剑齿象动物群"指示的古生态的研究结果相吻合。由此表明,末次间冰期的粤东北甚至整个华南地区可能都处在类似现今热带北缘的气候环境之下,其时的热带—亚热带界线向北推移了至少3个纬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蕉岭红土 间冰期 粒度 主量化学元素 热带气候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岭南东江流域末次间冰期强网纹红土主元素特征 被引量:8
16
作者 温小浩 李保生 +6 位作者 郑琰明 叶建萍 李后信 范小平 吕映霞 杜恕环 牛东风 《地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445-454,共10页
岭南东江流域临江剖面下部含一套总厚约4.35m的弱网纹红土和强网纹红土,其顶部热释光(TL)年龄为(71.4±6.6)kaB.P.;与邻区地层对比推测,该强网纹红土形成时代为末次间冰期。该强网纹红土主元素分析结果显示,其以湿润型元素SiO2、Al... 岭南东江流域临江剖面下部含一套总厚约4.35m的弱网纹红土和强网纹红土,其顶部热释光(TL)年龄为(71.4±6.6)kaB.P.;与邻区地层对比推测,该强网纹红土形成时代为末次间冰期。该强网纹红土主元素分析结果显示,其以湿润型元素SiO2、Al2O3和TFe为主,分布范围依次60.32%~67.81%、17.52%~21.32%和4.17%~5.96%;干旱型元素Na2O、CaO和MgO含量均小于0.50%,表现为强烈淋溶。该强网纹红土主元素分布特征、风化特征值、CIA(化学蚀变指数)值都表明其属中等富铝化红土,其风化强度稍低于广西百色网纹红土而接近于江西修水网纹红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冰期 强网纹红土 主元素 风化强度 临江剖面 东江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原邙山黄土与末次间冰期以来古季风特征 被引量:8
17
作者 蒋复初 王书兵 +1 位作者 赵志中 傅建利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554-560,共7页
中原邙山赵下峪剖面出露S10以上黄土地层,厚度大于172.1m。末次间冰期S1古土壤厚15.7m,末次冰期L1黄土厚达77.3m,其中晚冰阶L1LL1黄土、间冰阶L1SS1古土壤和早冰阶L1LL2黄土分别厚41.6m、13.2 m和22.5 m。邙山黄土是厚度最大的晚更新世... 中原邙山赵下峪剖面出露S10以上黄土地层,厚度大于172.1m。末次间冰期S1古土壤厚15.7m,末次冰期L1黄土厚达77.3m,其中晚冰阶L1LL1黄土、间冰阶L1SS1古土壤和早冰阶L1LL2黄土分别厚41.6m、13.2 m和22.5 m。邙山黄土是厚度最大的晚更新世黄土地层剖面之一,记录了丰富的气候环境变化信息。用SPECMAP氧同位素曲线确定的阶段界限的日历年龄为标定点和磁化率年龄模式,获得相应的时间标尺,据以计算出S2以上各层段的平均沉积速率和分辨率。邙山黄土倒数第二间冰期以来不同冰期或冰阶与间冰期或冰阶的粒度、平均沉积速率和分辨率有很大的差异,其中以末次冰期晚冰阶L1LL1黄土的平均沉积速率为最高,达3.45 mm/a,而末次问冰期S1古土壤的沉积速率亦高达0.28 mm/a。本文主要根据赵下峪剖面的磁化率和>45μm粗颗粒含量变化曲线,并与格陵兰GRIP冰心和深海SPECMAP氧同位素曲线对比,讨论末次间冰期以来古季风特征及其相互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冰期 古季风 气候环境变化 磁化率 粒度 黄土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末次间冰期东亚季风气候不稳定的神农架洞穴石笋记录 被引量:5
18
作者 姜修洋 汪永进 +3 位作者 孔兴功 陈仕涛 李明霞 程海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39-143,共5页
基于神农架永兴洞石笋(YX21)4个230Th年龄和303个δ18O测试数据,建立了东亚季风末次间冰期持续时间约2ka(127.32±1.23~124.95±1.16kaBP)的洞穴石笋高分辨率δ18O的时间序列。该洞穴末次间冰期δ18O变化曲线表现出高频振荡特... 基于神农架永兴洞石笋(YX21)4个230Th年龄和303个δ18O测试数据,建立了东亚季风末次间冰期持续时间约2ka(127.32±1.23~124.95±1.16kaBP)的洞穴石笋高分辨率δ18O的时间序列。该洞穴末次间冰期δ18O变化曲线表现出高频振荡特征,表明东亚季风末次间冰期降水的不稳定性,并识别出该时段4个季风冷事件,这种冷事件可能与北大西洋冰漂碎屑事件有关。谱分析结果显示百年和十年际尺度的季风降水变化响应于太阳活动周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农架 间冰期 石笋 不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苏北盆地末次间冰期以来的气候变化记录 被引量:6
19
作者 舒强 萧家仪 +3 位作者 张茂恒 赵志军 陈晔 李吉均 《地质科技情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59-64,共6页
通过对苏北盆地XH1钻孔上部25m沉积岩心的研究,重建了苏北盆地末次间冰期以来的气候环境变化。根据对苏北盆地XH1钻孔岩心地层年代、质量磁化率、孢粉的研究,可以较为清晰地划分出末次间冰期——深海氧同位素5阶段(25.0—16.5m)... 通过对苏北盆地XH1钻孔上部25m沉积岩心的研究,重建了苏北盆地末次间冰期以来的气候环境变化。根据对苏北盆地XH1钻孔岩心地层年代、质量磁化率、孢粉的研究,可以较为清晰地划分出末次间冰期——深海氧同位素5阶段(25.0—16.5m)、末次冰期早冰阶——深海氧同位素4阶段(16.5~12.5m)、末次冰期间冰阶——深海氧同位素3阶段(12.5~9.5m)、末次冰期冰盛期——深海氧同位素2阶段(9.5~5.8m)、冰后期——深海氧同位素1阶段(5.8~0m)。XH1钻孔记录与深海沉积物氧同位素和古里雅冰心氧同位素的对比研究表明,它们之间有着较好的一致性,但苏北盆地XH1钻孔记录与我国西部古里雅冰心记录更为相似,这可能揭示了气候环境变化在全球背景下的区域性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冰期 苏北盆地 气候变化 质量磁化率 孢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末次间冰期以来会宁黄土剖面的热释光测年 被引量:5
20
作者 王文远 潘懋 +1 位作者 刘嘉麒 刘东生 《地球学报(中国地质科学院院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417-422,共6页
利用细颗粒热释光技术对陇西黄土高原会宁黄土剖面末次间冰期以来黄土、古土壤的8个样品进行了年龄测定 ,并在此基础上分别利用线性内插和多项式回归方法建立了会宁剖面深度 -年代时间模式 ,以 2种模式计算的S0 /L1、L1/S1、S1/L2界线... 利用细颗粒热释光技术对陇西黄土高原会宁黄土剖面末次间冰期以来黄土、古土壤的8个样品进行了年龄测定 ,并在此基础上分别利用线性内插和多项式回归方法建立了会宁剖面深度 -年代时间模式 ,以 2种模式计算的S0 /L1、L1/S1、S1/L2界线年龄与SPECMAP深海氧同位素 1/2、4 /5、5/6阶段的界线年龄可较好对比 ,这为末次间冰期以来会宁地区古气候演化的深入研究提供了基本时间框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剖面 热释光 时间模式 间冰期 深度 年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