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7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末次冰消期以来南黄海中部泥质区有机碳埋藏演化记录
1
作者 李娜 张钰莹 +4 位作者 王楠 吴晓 叶君 刘喜停 胡利民 《沉积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513-526,共14页
【目的】陆架—边缘海作为海陆相互作用的关键区域,其沉积物蕴含着气候、海平面变化、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和人类活动等重要信息。探讨末次冰消期以来沉积环境演化背景下南黄海中部泥质区有机碳埋藏的阶段性特征和影响因素具有重要意义。... 【目的】陆架—边缘海作为海陆相互作用的关键区域,其沉积物蕴含着气候、海平面变化、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和人类活动等重要信息。探讨末次冰消期以来沉积环境演化背景下南黄海中部泥质区有机碳埋藏的阶段性特征和影响因素具有重要意义。【方法】对取自该区东侧的H12岩心进行了AMS^(14)C测年、粒度、总有机碳(TOC)、总氮(TN)及稳定碳同位素(δ^(13)C)进行分析。【结果】相对低海平面时期(17~12.6 ka B.P.)发育硬质黏土层,TOC埋藏通量较高,以陆源有机质输入为主。海侵期(12.6~7.8 ka B.P.)受潮流侵蚀等动力作用影响,TOC来源为海陆混合源,陆源TOC埋藏通量在8 ka B.P.左右出现明显高值,对应沉积速率显著升高,可能反映季风驱动下沉积物供应和输送方式变化;高海平面时期(7.8 ka B.P.以来)以海源贡献为主;其中,5~2 ka B.P.,TOC含量在百年尺度上变化幅度较大,与黑潮强度减弱的阶段基本一致,TOC含量的高值整体对应于东亚冬季风的强盛期,可能反映冬季风驱动下黄海暖流的增强导致海洋初级生产力、水体环境的变化,进而对TOC埋藏的影响;~2 ka B.P.以来TOC变化幅度减小,海源有机质贡献整体增加,可能与ENSO(厄尔尼诺—南方涛动)活动的加强有关。【结论】海平面变化是末次冰消期以来南黄海中部有机碳埋藏演化的主控因素,而高海面以来TOC沉积记录阶段性变化可能跟东亚冬季风等影响下黄海暖流的变化及ENSO活动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碳埋藏 海平面 黄海暖流 末次冰消期 南黄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临汾盆地黄土沉积记录的末次冰消期以来东亚夏季风变化
2
作者 陈杰 尹佳男 田庆春 《地理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15-424,共10页
选择临汾盆地陶寺遗址附近中梁黄土剖面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磁化率、元素含量等的变化,结合AMS14C测年,重建该区域末次冰消期以来东亚夏季风(EASM)演化过程。认识如下:(1)中梁剖面磁化率和地球化学元素变化记录了自16 ka B.P.以来一系... 选择临汾盆地陶寺遗址附近中梁黄土剖面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磁化率、元素含量等的变化,结合AMS14C测年,重建该区域末次冰消期以来东亚夏季风(EASM)演化过程。认识如下:(1)中梁剖面磁化率和地球化学元素变化记录了自16 ka B.P.以来一系列短尺度气候波动事件,如新仙女木事件(YD)和10.2 ka B.P.、9.2 kaB.P.、4.2 ka B.P.降温事件,但8.2 ka B.P.降温事件在该区的记录并不明显,表明末次冰消期以来该地区的气候变化具有全球特征,但同时也受区域气候变化的影响;(2)东亚夏季风EASM在(16.6—6.0) ka B.P.持续增强,(7.6—6.0) ka B.P.达到最盛,6 ka B.P.以后呈现波动减弱的趋势;(3)东亚夏季风EASM在早全新世对太阳辐射有一定的滞后性,全新世中期与太阳辐射变化基本一致,表明东亚夏季风总体上受太阳辐射驱动,同时也受到北高纬冰盖的调控;冰盖以及冰川融水注入大西洋引起的北大西洋径向环流(AMOC)的减弱一定程度上抑制了东亚夏季风的强度,导致出现如新仙女木事件和9.2 ka B.P.东亚夏季风明显减弱事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汾盆地 黄土沉积 东亚夏季风 全新世 末次冰消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末次冰消期以来黄海海平面变化与黄海暖流的形成 被引量:79
3
作者 刘健 李绍全 +2 位作者 王圣洁 杨子赓 葛宗诗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期13-24,共12页
YSDP102孔和YSDP103孔位于南黄海东南侧冷涡所对应的泥质沉积区,它们揭示了自末次冰消期以来的海侵沉积序列:海侵滞留沉积→潮流砂脊/潮坪~海滩沉积→陆架泥质沉积。该沉积序列上部的陆架泥质沉积厚度可达50余米,... YSDP102孔和YSDP103孔位于南黄海东南侧冷涡所对应的泥质沉积区,它们揭示了自末次冰消期以来的海侵沉积序列:海侵滞留沉积→潮流砂脊/潮坪~海滩沉积→陆架泥质沉积。该沉积序列上部的陆架泥质沉积厚度可达50余米,在浅地震剖面上其内部存在一个明显的反射界面,从而将泥质沉积体分为上、下两个单元。泥质沉积体呈灰绿色调,含少量自生黄铁矿,但其内反射界面以上的沉积物含水量高。根据两个钻孔岩心中有孔虫的分布规律、泥质沉积层的化学组分、沉积磁组构特征以及现有测年数据,得到如下结论:(1)黄海暖流形成于大约6kaB.P.,(2)泥质沉积层内反射界面以上的沉积物是与黄海暖流伴生的冷涡沉积,(3)黄海地区末次冰消期海侵自略早于14kaB.P.之前开始,至约6kaB.P.海平面达到最高位置。从6kaB.P.至今,海平面经历了几次波动,即在6~4kaB.P.和3~1.9kaB.P.海平面超过现今海平面位置;在4~3kaB.P.和1.9kaB.P.~现代,海平面有所降低,可能与现今海平面高度相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平面变化 黄海 暖流 末次冰消期 全新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末次冰消期以来东海内陆架古环境演化 被引量:43
4
作者 徐方建 李安春 +3 位作者 肖尚斌 万世明 刘建国 张永超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18-127,共10页
通过对位于浙—闽沿岸泥质带的EC2005孔岩性、粒度以及AMS14C年代分析,探讨了研究区自末次冰消期以来的古沉积环境演化,认为是湖水或海水深度、气候变化等综合影响的结果。岩芯底部60.20~41.00m(17.3~13.1ka BP)为湖泊三角洲沉积序列... 通过对位于浙—闽沿岸泥质带的EC2005孔岩性、粒度以及AMS14C年代分析,探讨了研究区自末次冰消期以来的古沉积环境演化,认为是湖水或海水深度、气候变化等综合影响的结果。岩芯底部60.20~41.00m(17.3~13.1ka BP)为湖泊三角洲沉积序列,可划分为前三角洲—三角洲前缘—三角洲平原三个沉积亚相,物质来源主要是湖盆流域物质的输入。随着海平面的逐渐上升,海水自13.1ka BP开始侵入研究区,形成了41.00m的海相沉积地层,可划分为前滨—近滨—浅海三个沉积亚相,与海平面变化曲线具有良好的对应。自12.3ka BP开始,研究区受到沿岸流影响,长江物质开始影响研究区,7.3ka BP以来主要是来自长江的悬浮体在沿岸流作用下输送沉积而形成,稳定的泥质沉积物开始形成。全球性重要气候事件如新仙女木事件、8.2ka冷事件在东海内陆架沉积物中也得到了良好揭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环境 末次冰消期 粒度 东海内陆架 EC2005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冲绳海槽中段末次冰消期以来的元素地层 被引量:10
5
作者 刘焱光 孟宪伟 +4 位作者 李铁刚 吴世迎 王湘芹 辛春英 任红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50-58,共9页
在对冲绳海槽中段180号岩心进行高分辨率取样的基础上,测定了沉积物中的23个地球化学指标,通过对各元素与Al_2O_3含量的比值在岩心中的垂向变化规律的分析,结合氧同位素、黏土矿物、粒度、AMS^(14)C测年和R型因子分析方法,可将岩心从上... 在对冲绳海槽中段180号岩心进行高分辨率取样的基础上,测定了沉积物中的23个地球化学指标,通过对各元素与Al_2O_3含量的比值在岩心中的垂向变化规律的分析,结合氧同位素、黏土矿物、粒度、AMS^(14)C测年和R型因子分析方法,可将岩心从上至下划分为5层:第1,3,5层具有相似的元素组合特征,第2,4层为明显的异常变化层位,将元素的地球化学行为、元素组合与物质来源联系起来,并与碎屑矿物、古生物资料对比,探讨岩心中元素组合垂向变化的制约因素,据此讨论了冲绳海槽中段末次冰消期以来陆源、火山源及生物源物质的分布规律。结果表明,冲绳海槽中段末次冰消期以来的沉积物来源以陆源物质为主,但在局部层位可因生源组分和火山源组分的强烈影响而发生实质性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冲绳海槽 元素地层学 海洋沉积学 末次冰消期 海洋地球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末次冰消期以来白令海盆的冰筏碎屑事件与古海洋学演变记录 被引量:11
6
作者 陈志华 陈毅 +4 位作者 王汝建 黄元辉 刘欣德 王磊 邹建军 《极地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7-28,共12页
通过对白令海盆中部BR02岩芯高分辨率的颜色、粒度和元素地球化学地层的研究发现:(1)该岩芯较为完整地记录了末次盛冰期结束以来(约16.3 ka BP)的多期冰筏碎屑事件,包括H1、OD、YD和北方2期,其中以H1和YD最为显著,反映了末次冰消期以来... 通过对白令海盆中部BR02岩芯高分辨率的颜色、粒度和元素地球化学地层的研究发现:(1)该岩芯较为完整地记录了末次盛冰期结束以来(约16.3 ka BP)的多期冰筏碎屑事件,包括H1、OD、YD和北方2期,其中以H1和YD最为显著,反映了末次冰消期以来该地区海冰/冰山以及区域性冰川的消长变化;(2)BR02岩芯上部17—25 cm段出现富Mn、富Ba的氧化型沉积,说明在全新世高海面时期,白令海与北太平洋、北冰洋之间的水体交换达到极点,白令海环流加强,海盆底层水含氧状况明显改善,并引发海洋生产力增加;(3)CaO、Na2O、Sr、Zr及Na2O/K2O比值的分布说明,海盆冰筏碎屑主要来自富碳酸盐的育空河流域,其次为阿拉斯加半岛和阿留申群岛等火山岩区;岩芯上部Na2O/K2O比值的递增暗示10 ka BP以来与火山物质输运有关的北太平洋入流(阿拉斯加流)可能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令海盆 末次冰消期 筏碎屑事件 底层水富氧事件 古海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末次冰消期热带湖光岩玛珥湖古季风变化记录 被引量:11
7
作者 王文远 刘嘉麒 +2 位作者 刘东生 彭平安 J.Negendank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2000年第B08期197-202,共6页
末次冰消期热带湖光岩玛珥湖沉积物高分辨率的生物硅、总有机碳、总氮和总氢等有机地化指标记录显示了一系列百年至千年尺度的快速变化 ,表明季风环流系统运行的强烈不稳定性。这种不稳定变化与格陵兰冰芯记录的气候事件相比较 ,表现出... 末次冰消期热带湖光岩玛珥湖沉积物高分辨率的生物硅、总有机碳、总氮和总氢等有机地化指标记录显示了一系列百年至千年尺度的快速变化 ,表明季风环流系统运行的强烈不稳定性。这种不稳定变化与格陵兰冰芯记录的气候事件相比较 ,表现出一定的遥相关 ,但也表现出了末次冰消期初始转暖低纬度区超前高纬度区的显著不同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末次冰消期 古季风 古气候变化 沉积岩 生物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末次冰消期以来东海内陆架沉积物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古环境意义 被引量:10
8
作者 徐方建 李安春 +3 位作者 李铁刚 万世明 陈世悦 操应长 《地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240-250,共11页
尝试对末次冰消期以来东海内陆架沉积物地球化学特征及其蕴含的古环境、古气候信息进行探讨。对位于浙-闽沿岸泥质沉积中心附近的EC2005孔岩性、粒度、常量元素、矿物以及AMS14C测年数据进行了综合分析,得出以下主要结论:(1)东海内陆架... 尝试对末次冰消期以来东海内陆架沉积物地球化学特征及其蕴含的古环境、古气候信息进行探讨。对位于浙-闽沿岸泥质沉积中心附近的EC2005孔岩性、粒度、常量元素、矿物以及AMS14C测年数据进行了综合分析,得出以下主要结论:(1)东海内陆架沉积物不同常量元素与TiO2的比值具有不同的环境、气候意义,SiO2、Na2O与TiO2的比值可以用来反映沉积水动力条件的强弱,Al2O3、Fe2O3、MgO、K2O、MnO以及下部湖相沉积层中的CaO、P2O5与TiO2的比值则主要反映了沉积物源区的变化以及与风化程度相关的源区气候变化。(2)研究区自17.3kaBP以来沉积环境经历了剧烈变化,岩芯底部60.20m至41.00m(17.3~13.1kaBP)为湖泊三角洲沉积序列,海水自13.1kaBP开始侵入研究区,形成了41.00m的海相沉积地层。自12.3kaBP研究区受到沿岸流影响,7.3kaBP以来稳定的泥质沉积体开始形成。(3)自末次冰消期初期至末期,气候总体向暖湿方向发展,新仙女木事件、8.2ka冷事件在本孔中有明显的记录,显示出全球性重要气候事件在中纬度浅海陆架海域的区域性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末次冰消期 粒度 沉积环境 古气候 东海内陆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末次冰消期以来东海内陆架沉积物磁化率的环境意义 被引量:6
9
作者 徐方建 李安春 +4 位作者 李铁刚 孟庆勇 陈世悦 林承焰 操应长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91-97,共7页
对末次冰消期以来东海内陆架沉积物磁化率的影响因素及其蕴含的古环境信息进行了探讨。对位于浙闽沿岸泥质沉积中心附近的EC2005孔沉积物磁化率、岩性、粒度、常量元素、矿物以及AMS14C测年数据进行了综合分析,得出以下主要结论:EC200... 对末次冰消期以来东海内陆架沉积物磁化率的影响因素及其蕴含的古环境信息进行了探讨。对位于浙闽沿岸泥质沉积中心附近的EC2005孔沉积物磁化率、岩性、粒度、常量元素、矿物以及AMS14C测年数据进行了综合分析,得出以下主要结论:EC2005孔沉积物磁化率的变化受多种因素的制约,不同层位的主要控制因素不同,60.20~28.06 m层主要受岩性控制,28.06~8.40 m层主要受早期成岩还原作用的影响,8.40 m以上层位可能主要受人类活动的影响;岩心底部60.20~41.00 m层磁化率的逐渐降低对应气候暖湿化、湖泊逐渐扩张的过程,这与以往磁化率高值对应于暖湿气候条件的观点不符,说明由于研究区不同,其蕴含的信息也会有所不同;对不同研究区磁化率作为气候代用指标进行应用时要慎重,应该对其指示意义进行深入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海内陆架 末次冰消期 磁化率 沉积环境 成岩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腾格里沙漠南缘土门剖面末次冰消期层段粒度特征及其反映的古气候 被引量:5
10
作者 孟洁 温小浩 +4 位作者 李保生 牛东风 赵占仑 孙业凤 杨庆江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65-176,共12页
腾格里沙漠南缘土门剖面41LD-52L层段由3层黄土状亚砂土、5层砂黄土、2层湖湘和2层古土壤组成,其年代为14 930~11 640aBP,相当于末次冰消期。分析结果表明,整个末次冰消期层段以粉砂含量占绝对优势,分布范围/平均值21.69%~79.47%/50.33%... 腾格里沙漠南缘土门剖面41LD-52L层段由3层黄土状亚砂土、5层砂黄土、2层湖湘和2层古土壤组成,其年代为14 930~11 640aBP,相当于末次冰消期。分析结果表明,整个末次冰消期层段以粉砂含量占绝对优势,分布范围/平均值21.69%~79.47%/50.33%;砂含量次之,为3.97%~75.37%/38.17%;黏土含量最少,为2.34%~34.02%/11.50%。各不同粒级沉积物、Mz、σ等在垂直方向上呈相反的镜像对称变化。该层段粒度(Mz)指示腾格里沙漠南缘末次冰消期经历了4个以东亚夏季风为主的暖湿气候(W1-W4)与4个冬季风为主的冷干气候(C1-C4),其中W2、W3和W4暖事件与格陵兰GRIP冰心记录的晚阿勒罗德(late Allerd)、早阿勒罗德和波令(Blling)等暖事件对应;C1、C2和C3冷事件与新仙女木(Younger Dryas,YD)和阿勒罗德(Inter Allerd Cold Period,IACP)冷事件对应。同时,该指标指示的新仙女木冷期(12650~11640aBP)与波令-阿勒鲁德暖期(14930~12650aBP),可分别与格陵兰GRIP冰心氧同位素记录的新仙女木冷期、波令-阿勒鲁德暖期(B/A转换)在气候性质和相位上具有较好的对应关系。它们之间的良好的对比关系表明,腾格里沙漠南缘气候波动的驱动机制可能与格陵兰冰心代表的北半球高纬度热盐环流驱动机制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门剖面 粒度 末次冰消期 腾格里沙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巢湖地区末次冰消期—早全新世沉积环境演化 被引量:6
11
作者 胡飞 杨玉璋 +1 位作者 张居中 郑洪波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53-162,共10页
利用AMS14 C对巢湖西岸杭埠河三角洲地区湖相沉积岩心年代的精确测定与校正,以及粒度、磁化率、地球化学元素、总有机碳、总氮以及有机质稳定碳同位素等气候环境代用指标的分析与研究,提取了巢湖地区末次冰消期—早全新世的环境演变信息... 利用AMS14 C对巢湖西岸杭埠河三角洲地区湖相沉积岩心年代的精确测定与校正,以及粒度、磁化率、地球化学元素、总有机碳、总氮以及有机质稳定碳同位素等气候环境代用指标的分析与研究,提取了巢湖地区末次冰消期—早全新世的环境演变信息,重建了研究区13 393~7 486cal.aBP期间的环境演变序列:(1)13 393~12 420cal.aBP期间,气候由冷干向温凉发展,降雨量增加,湖泊水位迅速上升,巢湖进入快速发育阶段,但在13 040~12 773cal.aBP期间出现冷干事件;(2)12 420~11 760cal.aBP期间,本阶段响应全球性降温事件—YD事件,气候干冷且不稳定,降雨减少,湖泊水位下降,湖盆收缩且水位变迁频繁,湖内浮游植物有所生长;(3)11 760~9 160cal.aBP阶段气候温和湿润且稳定,雨水充沛,湖泊水位稳定或有所扩张,湖内大型水草类植物繁衍,但在约11 006cal.aBP出现冷干事件;(4)9 160~7 486cal.aBP阶段整体气候温凉偏干且波动明显,降水相对减少,湖泊面积收缩,湖内有机质来源以湖内自生的水生植物为主,并在约8 633及8 493cal.aBP分别遭遇冷干与强降水事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演化 末次冰消期 早全新世 巢湖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汉平原东北缘末次冰消期沉积物粒度特征及环境意义 被引量:4
12
作者 张玉芬 李长安 +5 位作者 赵举兴 毛欣 许应石 魏传义 李亚伟 张岱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983-994,共12页
麻城剖面位于江汉平原东北缘山地丘陵与平原过渡带半封闭的宽浅碟形洼地,是江汉平原北缘末次冰消期代表性沉积剖面。沉积环境主要由山麓坡洪积相和沼泽相组成,形成年代为距今18.00~8.60 ka。麻城剖面粒度组成主要以粉砂为主,达60.73%,其... 麻城剖面位于江汉平原东北缘山地丘陵与平原过渡带半封闭的宽浅碟形洼地,是江汉平原北缘末次冰消期代表性沉积剖面。沉积环境主要由山麓坡洪积相和沼泽相组成,形成年代为距今18.00~8.60 ka。麻城剖面粒度组成主要以粉砂为主,达60.73%,其中,粗粉砂达40.83%。剖面粒度变化可划分为7个变化阶段。结合剖面的岩性与沉积环境特征等综合分析,发现末次冰消期气候环境经历了四个气候期:第一气候期17.90~17.02 ka B.P.,为冰盛期之后气候开始回暖升温期。此时降水相对较多,地表径流强度中等偏强。第二个时期17.02~12.02 ka B.P.,为快速升温期。总体暖湿多雨,是末次冰消期最显著暖湿期,在江汉平原北缘坡麓地带的洼地广泛发育了沼泽。粒度变化进一步表明气候存在波动,早、晚期降雨强度大,时有强降水发生,地表径流稳定性差;中期(14.47~12.64 ka B.P.)降水明显减少,但雨量相对均匀,地表径流变幅小,此与长江中下游地区石笋记录的冰消期气候特征是一致的。第三气候期12.02~10.80 ka B.P.,该期是新仙女木事件之后的快速升温期,平均粒径和分选系数为剖面最大。表明当时降雨量大,气候稳定性较差,强降雨时有发生。第四气候期10.80~8.60 ka B.P.,气候总体为偏温湿环境。地表径流较第三气候期明显降低,早期降水偏多,后期温湿程度降低,地表径流变小。剖面中有两个明显的气候事件记录,一是新仙女木事件,表现为第④层与第⑤层之间的短暂沉积间断和沼泽环境的结束;二是9.8~9.2 ka B.P.干旱期,为厚约15 cm的黄土状土的沉积。研究表明,长江和汉江洪泛影响不到的江汉平原边缘洼地沉积可能是记录本地区气候特征的良好载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汉平原 末次冰消期 粒度分析 地表径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现代长江口的形成及末次冰消期以来沉积环境演变 被引量:4
13
作者 张丹 王张华 +1 位作者 李卫康 李晓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7-25,共9页
利用在长江口崇明岛获得的一个第四纪钻孔,对中更新世末以来的沉积物进行了OSL、14C测年,在此基础上进行岩性、微体古生物和孢粉分析,以探讨现代长江口形成的基础以及末次冰消期以来在气候-海平面波动控制下河口沉积环境的演变。研究结... 利用在长江口崇明岛获得的一个第四纪钻孔,对中更新世末以来的沉积物进行了OSL、14C测年,在此基础上进行岩性、微体古生物和孢粉分析,以探讨现代长江口形成的基础以及末次冰消期以来在气候-海平面波动控制下河口沉积环境的演变。研究结果显示,本孔所在地中更新世末处于湖沼环境,但晚更新世一直以河流环境为主,且主要发育末次冰期的河道滞留相沉积。在此基础上,随着末次冰消期海平面的上升,先后发育了河口湾和三角洲沉积体系。末次冰消期的海平面快速上升在本孔沉积物记录中体现为微体古生物化石较丰富,潮流作用显著。全新世早期长江口堆积速率明显高于全新世中晚期,应当反映了温暖湿润的季风气候条件下入海泥沙非常丰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末次冰消期 沉积环境 长江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末次冰消期以来气候期划分的准确定位与定年 被引量:2
14
作者 覃嘉铭 袁道先 +10 位作者 林玉石 张美良 章程 王华 冯玉梅 涂林玲 杨琰 程海 R. Lawrence. Edwards 冉景丞 陈会明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B09期209-212,共4页
对贵州荔波董歌洞D4石笋的再次高密度^230Th测年及碳、氧同位素分析,在16ka以来的部分,平均分辨率达18a。研究表明,氧同位素记录除反映季风的强弱变化外,能更好地揭示H1,BA,YD以及全新世中9.1ka,8.2ka、4.6ka气候突变事件。... 对贵州荔波董歌洞D4石笋的再次高密度^230Th测年及碳、氧同位素分析,在16ka以来的部分,平均分辨率达18a。研究表明,氧同位素记录除反映季风的强弱变化外,能更好地揭示H1,BA,YD以及全新世中9.1ka,8.2ka、4.6ka气候突变事件。碳同位素记录和沉积速率则能更好地反映气候干湿的变化。石笋记录对气候期的正确划分及突变事件的准确定位及定年,可为全球变化其他记录的研究提供一个可靠时间系列的基准标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笋记录 古气候分 ^230TH定年 贵州荔波董歌洞 准确定位 气候 末次冰消期 定年 碳同位素记录 氧同位素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低纬地区末次冰消期以来高分辨率孢粉记录及古环境 被引量:1
15
作者 张玉兰 贾丽 +1 位作者 李珍 戴璐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79-85,共7页
根据南海低纬地区SA09-090孔高分辨率的孢粉记录,从下至上划分了4个孢粉组合带,依据孢粉成分的变化,重建了15 000aBP以来的植被和气候变化历史。研究结果发现:冰消期早期(15.0~12.5kaBP)研究区花粉主要来自当地出露的陆架,揭示出出露... 根据南海低纬地区SA09-090孔高分辨率的孢粉记录,从下至上划分了4个孢粉组合带,依据孢粉成分的变化,重建了15 000aBP以来的植被和气候变化历史。研究结果发现:冰消期早期(15.0~12.5kaBP)研究区花粉主要来自当地出露的陆架,揭示出出露的陆架植被以热带低山雨林和低地雨林为主。海滨地区生长着茂盛的红树林,当时气温比现在低一些,但无明显变干现象。冰消期后期(12.5~10kaBP)植被中低山雨林花粉增多,红树植物花粉减少,这说明此时海平面上升,气温也回升,花粉源区变远。全新世时(10kaBP至今),花粉主要来源于婆罗洲和周围岛屿,植被以低山雨林和海滨红树植物为主,但花粉浓度大幅降低,只有冰消期早期的几分之一和十几分之一,这种花粉浓度降低说明海平面继续上升,研究区距离花粉源区越来越远。全新世中期时为热、湿的气候环境,后期与现今相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末次冰消期 孢粉 古环境 低纬地区 南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末次冰消期以来冰岛周边海域古海洋环境及海冰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6
作者 吴燕妮 沙龙滨 +2 位作者 李冬玲 刘焱光 梁钰莹 《极地研究》 CAS CSCD 2017年第3期314-326,共13页
冰岛位于北大西洋北部地区,是对全球气候变化最为敏感的区域之一,对其周边海域古海洋环境的深入研究是全球气候变化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海冰的大面积分布是该地区的显著特点之一,对全球气候系统产生较大的影响意义。此外,冰岛周边海域... 冰岛位于北大西洋北部地区,是对全球气候变化最为敏感的区域之一,对其周边海域古海洋环境的深入研究是全球气候变化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海冰的大面积分布是该地区的显著特点之一,对全球气候系统产生较大的影响意义。此外,冰岛周边海域大量火山灰沉积,也为古海洋环境研究提供了可靠的年代资料。本文以冰岛为中心,回顾了冰岛周边海域末次冰消期以来古海洋环境及海冰研究的现状,探讨了该海域不同记录之间的差异,并通过分析末次冰消期以来古环境研究的不足,提出了相应的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岛周边海域 末次冰消期 古海洋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末次冰消期以来渤、黄、东海陆架潮汐、潮流演变过程模拟研究 被引量:6
17
作者 朱玉荣 《青岛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279-286,共8页
末次盛冰期结束、海侵开始后渤、黄、东海陆架潮汐、潮流的演变对该区泥沙的输运与沉积 ,以及海底地貌的形成、分布以及演变等具有深刻影响。文中数值模拟末次冰消期以来 4个特定时期 ,即比现在海面低 80 m、5 2 m、30 m海面以及全新世... 末次盛冰期结束、海侵开始后渤、黄、东海陆架潮汐、潮流的演变对该区泥沙的输运与沉积 ,以及海底地貌的形成、分布以及演变等具有深刻影响。文中数值模拟末次冰消期以来 4个特定时期 ,即比现在海面低 80 m、5 2 m、30 m海面以及全新世最大海侵时渤、黄、东海陆架的潮汐、潮流。根据不同时期的潮汐、潮流分布特征得出 ,末次冰消期以来渤、黄、东海陆架潮汐、潮流的演变过程大致以全新世最大海侵为界划分为两个阶段 :1全新世最大海侵前为渤、黄、东海陆架潮汐、潮流基本分布格局的形成阶段 ;2全新世最大海侵后 ,为基本分布格局的局部调整阶段。末次冰消期以来基本海岸轮廓的变迁是渤、黄、东海陆架区潮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潮汐 潮流 末次冰消期 东海陆架 数值模拟 渤海 黄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末次冰消期东亚夏季风突变性的石笋年纹层记录 被引量:3
18
作者 明艳芳 《南京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2003年第3期95-100,105,共7页
 从两支石笋年纹层的交叉定年,可确定年生长速率变化时间序列,本文结合氧同位素分析结果,讨论了新仙女木事件、阿弗罗德波令暖期等百年至千年级全球性气候突变事件的转型方式、内部振荡旋回及冷暖/干湿组合特征,并且发现石笋年层厚度...  从两支石笋年纹层的交叉定年,可确定年生长速率变化时间序列,本文结合氧同位素分析结果,讨论了新仙女木事件、阿弗罗德波令暖期等百年至千年级全球性气候突变事件的转型方式、内部振荡旋回及冷暖/干湿组合特征,并且发现石笋年层厚度反映的气候变化过程与格陵兰GISP2冰芯具有相似的变化规律,证明石笋年纹层可以作为气候变化的代用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末次冰消期 东亚夏季风 突变性 石笋年纹层 古气候 氧同位素 气候变化 季风强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末次冰消期以来南大洋深部流通性与大气p_(CO_2)的关系及其控制机制 被引量:1
19
作者 李铁刚 王家凯 《海洋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59-170,共12页
末次冰消期时,南大洋深层水流通性增强和大气CO_2分压(大气p_(CO_2))升高存在密切联系。该时期南大洋深部流通性增强的同时会伴随着大气与大洋环流模式的一系列变化,例如南半球西风带(Southern Hemisphere Westerly Winds Belt,SWW)位... 末次冰消期时,南大洋深层水流通性增强和大气CO_2分压(大气p_(CO_2))升高存在密切联系。该时期南大洋深部流通性增强的同时会伴随着大气与大洋环流模式的一系列变化,例如南半球西风带(Southern Hemisphere Westerly Winds Belt,SWW)位置和强度以及大西洋经向翻转流(Atlantic Meridional Overturning Circulation,AMOC)强度的变化。一些关于控制南大洋流通性变化机制方面的研究发现,SWW的经向摆动可对南大洋深部流通性产生强烈影响。末次冰消期时SWW南移,会强化南大洋风驱上升流,增强南大洋的通风。另一些研究认为AMOC变化对南大洋深部流通性具有更为强烈的影响,末次冰消期时北大西洋深层水(North Atlantic Deep Water,NADW)生成减弱导致AMOC强度减弱,这一过程使得NADW与绕极深层水(Circumpolar Deep Water,CDW)的混合边界北移,从而减弱南大洋水体成层化,增强了南大洋深层水上涌。上述2种模式均可能引起南大洋深部流通状况的改变,并最终导致冰消期大气p_(CO_2)上升。除SWW与AMOC驱动南大洋深部流通状况的改变之外,最新研究发现南大洋罗斯海似乎可以通过其自身底层水的北向扩张与极向退却进一步影响南大洋深部流通状况。总的来说,控制南大洋深部流通状况的并非单一机制,SWW与AMOC以及罗斯海底层水等诸多因素在控制南大洋流通状况变化的同时也会以不同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积极的响应大气p_(CO_2)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大洋 末次冰消期 深部流通性 碳循环 控制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末次冰消期东亚季风区西北缘气候快速变化事件 被引量:20
20
作者 李森 强明瑞 +1 位作者 李保生 高尚玉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106-112,共7页
通过对中卫剖面和米浪沟湾剖面的年代学与高分辨率气候地层记录的研究,认为末次冰消期东亚季风区西北缘发生气候快速变化事件,它可分辨出古仙女木、波令、老仙女木、阿勒鲁德、IACP 和新仙女木等6个气候阶段,并可与格陵兰冰心(GISP2)检... 通过对中卫剖面和米浪沟湾剖面的年代学与高分辨率气候地层记录的研究,认为末次冰消期东亚季风区西北缘发生气候快速变化事件,它可分辨出古仙女木、波令、老仙女木、阿勒鲁德、IACP 和新仙女木等6个气候阶段,并可与格陵兰冰心(GISP2)检出的6个气候阶段相对比。气候快速变化事件以快速变化、不稳定、多波动为特征,表现为冷干—暖湿—冷干—凉湿—暖干—冷干—冷湿的交替变化。冰消期冬、夏季风有较为复杂的消长关系,冰阶时二者互为消长,间冰阶时并不完全互为消长。冬季风在波令和阿勒鲁德暖期较新仙女木冷期强盛,这是北半球高纬度海区海冰面积在暖期缩小、冷期扩大而影响亚洲大陆蒙古—西伯利亚高压暖期增强、冷期减弱的结果;夏季风则与格陵兰冰心δ^(18)O 的变化具有一致性,其强弱与北半球高纬地区有紧密联系,这种联系可能不是通过季风锋面降水带建立起来的,而可能是海冰面积变化导致厄尔尼诺—南方涛动(ENSO)爆发造成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末次冰消期 季风区 气候快速变化 ENSO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