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网络电影:未来文学的惟一模式
- 1
-
-
作者
万志全
-
机构
赣南师范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
出处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9-11,共3页
-
文摘
网络电影是未来文学的惟一模式,其载体即为文字、声音、图像、触觉、味觉等组成的综合幻觉。有专门的网站为文学爱好者提供创作软件,因而全民皆为作家。其中,道德教化、情感宣泄、知识传播等居于次要地位,想象是作品的第一魅力。全方位的文学欣赏能带来高级的审美享受。未来文学可以通过全民网络“文字文学→配图配音文学→动画片文学→电影文学”的步骤来实现其理想。
-
关键词
未来文学
网络电影
创作软件
全民作家
想象
欣赏
-
分类号
J905
[艺术—电影电视艺术]
-
-
题名文学理论的未来:走向反思性的文学理论知识生产
被引量:1
- 2
-
-
作者
肖明华
-
机构
江西师范大学文学院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
出处
《内蒙古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149-152,共4页
-
基金
江西师范大学青年成长基金课题(编号:2756)
-
文摘
反思性的文学理论知识生产具有学理的合法性与实践的可行性,已然参与到了文学理论的未来建构之中。反思性的文学理论知识是现代知识体制下生产出来的一种具有自觉性的文学理论知识。这种文学理论知识能够有效地阐释现实的文学/文化问题,其本身又具有独立把握时代精神的能力,能够与其他人文社会科学知识一道参与社会历史文化的建构。
-
关键词
文学理论的未来
后形而上学
反思性
-
分类号
I0
[文学—文学理论]
-
-
题名当代城市消费与文学叙事策略
- 3
-
-
作者
宋晓英
-
机构
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
-
出处
《齐鲁学刊》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52-53,共2页
-
文摘
世纪的转折和社会的转型带来文学接受主体期待视野的转变,城市文学在表述策略上也逐渐贴近世俗,表达新的审美价值取向。文学所折射的生存观念及叙事内容和形式的转变,以及网络文学所代表的未来文学的趋向等方面,构成了世纪末城市文学的文化时尚,并对当代文学叙事产生了直接的影响。
-
关键词
生存转变
城市叙事
未来文学趋向
-
Keywords
the change of living conceptions
urban narratives
future tendency of literature
-
分类号
I206.7
[文学—中国文学]
-
-
题名刘勰的“八体”与卡尔维诺的“六项文学遗产”
被引量:1
- 4
-
-
作者
崔莉
-
机构
浙江大学国际文化学系
-
出处
《浙江学刊》
CSSCI
2002年第1期94-97,共4页
-
文摘
刘勰和卡尔维诺都对文学的美学意蕴进行思考、探讨 ,时代风气诸种因素的不同 ,使他们在理论文学时面对不同的境遇和针对不同的问题。本文试从梳理中西文论风格理论入手 ,就刘勰的“八体”和卡尔维诺的“六项”
-
关键词
刘勰
《文心雕龙》
《未来千年文学备忘录》
卡尔维诺
风格
"八"体
文学理论
美学意蕴
-
分类号
I206.2
[文学—中国文学]
-
-
题名厚积薄发 鞭辟入里──《中国文学概论》评介
- 5
-
-
作者
张志强
-
出处
《编辑之友》
北大核心
1994年第5期67-68,共2页
-
文摘
厚积薄发鞭辟入里──《中国文学概论》评介张志强曾有学生请我推荐有关介绍中国文学特点的著作。搜集再三,仅记起日本青木正儿的《中国文学概说》和美国刘若愚的《中国文学艺术精华》。可惜前者将中国文学解为文字和文学。且较多介绍了中国文学形式上的特点;后者也只是...
-
关键词
中国文学
文学概论
厚积薄发
文学特点
地理分布
文学的未来
源流演变
文学体裁
地域性
中国文学作品
-
分类号
G236
[文化科学]
-
-
题名文学批判的歧途和潜能
- 6
-
-
作者
耿占春
-
出处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54-154,共1页
-
-
关键词
文学批判
文学话语
文学评论
《文学理论的未来》
科恩
-
分类号
I06
[文学—文学理论]
-
-
题名时代之症与突破之机——论当前青年作家的技术化倾向
被引量:3
- 7
-
-
作者
贺仲明
-
机构
暨南大学文学院
-
出处
《扬子江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67-72,共6页
-
基金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百年乡土小说与乡村文化变迁的关系、启示研究及文献整理”(项目编号:19ZDA273)阶段性成果。
-
文摘
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文学呈现的就是“多元与无序”①的格局,基本上没有具有明确一致性的思想潮流和创作方向。但21世纪以来,特别是近十余年以来,以出生于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的“80后”“90后”青年作家的创作为代表,中国文学呈现出比较显著的共同特征,那就是技术化倾向。虽然青年作家②尚未占据文学主流位置,但他们代表着文学的未来,这一创作倾向也一定程度上是对当前文学整体态势的折射,非常值得我们关注和思考。一任何文学都离不开技术,或者说,技术是文学创作的重要内容,每一个作家在创作中都会重视技巧,追求艺术的提升和发展。但本文所言的技术化倾向不是如此,它的内涵是以技术为文学的中心和最重要的追求目标,深远的宗旨则是对技术的崇拜。
-
关键词
青年作家
八九十年代
创作倾向
文学呈现
思想潮流
文学的未来
技术化倾向
20世纪90年代以来
-
分类号
I04
[文学—文学理论]
-
-
题名谁是我们共同的母亲?
被引量:2
- 8
-
-
-
出处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1996年第5期126-126,共1页
-
文摘
谁是我们共同的母亲?余华在《天涯》1996年第4期撰文指出,了解八十年代中国文学的人,几乎都知道在1987年出现了一部著名的小说《欢乐》,同时也知道这部作品在问世以后遭受到的攻击。他认为;对《欢乐》的拒绝首先是来自叙述上的,《欢乐》冒犯的是叙述的连续...
-
关键词
母亲
阅读者
叙述者
文学的未来
叙述方式
中国文学
老年妇女
余华
青年女子
作品
-
分类号
I206
[文学—中国文学]
-
-
题名生存雾霭中的晕眩
- 9
-
-
-
出处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1998年第6期125-125,共1页
-
-
关键词
小说叙事
《未来千年文学备忘录》
昆德拉
自由主义
雾霭
求意义
小说伦理学
卡尔维诺
伦理德性
生命价值
-
分类号
I207.4
[文学—中国文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