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天津市水资源现状分析与多情景演化规律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冯世奥 秦文静 +4 位作者 石文豪 陈文娟 李媛媛 李新旺 张永根 《节水灌溉》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73-80,共8页
为研究天津市水资源现状与未来发展趋势,基于系统动力学理论将天津市水资源供需系统划分为人口、经济、环境、资源4个子系统,并根据变量间因果关系构建系统动力学模型进行模拟计算;分别使用2012-2019年、2020-2023年的数据进行模型调优... 为研究天津市水资源现状与未来发展趋势,基于系统动力学理论将天津市水资源供需系统划分为人口、经济、环境、资源4个子系统,并根据变量间因果关系构建系统动力学模型进行模拟计算;分别使用2012-2019年、2020-2023年的数据进行模型调优与模型对比验证,验证期内各检验变量的相对误差绝对值均小于10%,表明所构建的模型能准确模拟天津市水资源供需关系。在此基础上设置现状延续情景(S_(1))、经济优先情景(S_(2))、环境优先情景(S_(3))、开源节流情景(S_(4))和综合发展情景(S_(5))5种发展情景对未来天津市水资源状况进行预测。使用生态足迹法从水资源压力、水资源利用效率、发展协调性等角度对天津市水资源现状(2010-2023年)与不同情景下的未来状况(2024-2035年)进行量化评价。结果表明:2010-2023年天津市水资源状况长期处于危险状态,人均水资源生态盈亏常年处在赤字状态(多年均值为-0.199 hm^(2)),水资源生态压力指数均值为3.37;未来发展中,不同情景下水资源生态压力指数均有所下降,进一步提高外调水量对缓解天津市水资源困境具有显著作用,但不合理的规划方案(如仅注重经济或盲目提高生态用水量)会导致水资源配置的失衡进而导致水资源安全程度降低;到2035年,现状趋势情景S1和综合发展情景S_(5)的水资源生态压力指数分别为2.84和2.77,水资源生态足迹强度分别247.8和239.3 hm^(2)/亿元,表明综合发展情景S_(5)兼顾水资源安全与经济发展,保障了天津市水资源的可持续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津市 系统动力学 生态足迹法 水资源现状分析 未来情景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权衡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土地利用多情景模拟 被引量:6
2
作者 王森 彭立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3期9938-9951,共14页
从土地利用视角切入,首先对龙门山过渡带的生态服务功能重要性与生态脆弱性进行了综合评价,采用自然断点法将生态服务功能重要性与脆弱性计算值进行分级,以此为基础结合研究区现状已划定生态保护区,划分生态综合评价等级为Ⅴ级的区域为... 从土地利用视角切入,首先对龙门山过渡带的生态服务功能重要性与生态脆弱性进行了综合评价,采用自然断点法将生态服务功能重要性与脆弱性计算值进行分级,以此为基础结合研究区现状已划定生态保护区,划分生态综合评价等级为Ⅴ级的区域为规划约束情景下土地利用限制转换区,划分生态综合评价等级为Ⅳ级、Ⅴ级的区域为生态保护情景下土地利用限制转换区。设置自然发展情景研究区土地利用规律保持2010—2015年不变,规划约束情景在自然发展情景基础上将耕地、林地与水域、草地向建设用地转化的概率分别降低30%、20%与10%,生态保护情景在自然发展情景基础上将耕地向建设用地转化概率降低30%并补充于耕地向林地转化之上,将林地、草地向建设用地转化的概率降低50%。基于多情景土地利用模拟结果,提取待权衡用地斑块,划定生态综合评价结果Ⅴ级、坡度25°、地方林线海拔3500m为判定阈值,结合现状地类、主体功能区划定等因素进行多重逻辑判定,将多情景模拟结果进行集成,权衡判定后的集成方案既能很好地保护生态环境,又能较好兼顾研究区经济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变化 情景模拟 未来土地利用变化情景模拟模型(FLUS) 龙门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岭国家公园(拟建)多层级生态廊道体系构建
3
作者 邓毅 黄泽宇 +1 位作者 毛子一 黄金玲 《风景园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3-53,共11页
【目的】探索适应未来环境变化、耦合生态系统层级结构、实行差异化建设管控的国家公园生态廊道体系,有助于缓解生境破碎化、强化国家公园功能。【方法】以拟建南岭国家公园为例,依据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重要性,识别区域层级生态源地;结合... 【目的】探索适应未来环境变化、耦合生态系统层级结构、实行差异化建设管控的国家公园生态廊道体系,有助于缓解生境破碎化、强化国家公园功能。【方法】以拟建南岭国家公园为例,依据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重要性,识别区域层级生态源地;结合气候与相关规划模拟未来情景,采用MaxEnt模型进行生境适宜性评价,识别园区层级生态源地。在各层级阻力面的基础上采用电路理论模型提取生态廊道,再基于地理探测器识别源地的生态本底特征,从而确定廊道宽度与生态踏脚石,并通过踏脚石进行层级嵌套。最终依据生态本底特征进行景观异质性分析,制定差异化建设管控内容。【结果】在南岭国家公园生态廊道体系中,分别构建区域与园区2个层级的生态廊道990条、154条,将13个生态踏脚石与52条区域层级生态廊道进行层级嵌套连接。将园区层级生态廊道划分为三大类建设管控分区,以林业小班为空间单元制定了12小类差异化建设管控内容。【结论】多层级生态廊道体系的建立,提高了廊道对未来环境变化的适应性,增强了国家公园园区内部生境的连通性及园区与更大尺度区域的连通性,可有效支撑生态廊道的建设与实施,增强了国家公园在自然保护地体系中的主体支撑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公园 生态廊道 建设管控分区 未来情景模拟 生境适宜性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多层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土地利用情景下汾河上游地区碳储量评估 被引量:62
4
作者 张燕 师学义 唐倩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360-373,共14页
陆地生态系统碳储量对预测气候变化、温室气体排放和减少等具有重要意义,而土地利用格局变化是研究陆地生态系统碳储量的基础,它直接影响陆地生态系统结构及分布情况,进而改变陆地生态系统碳储量。运用SDCLUE-S复合模型模拟了未来不同... 陆地生态系统碳储量对预测气候变化、温室气体排放和减少等具有重要意义,而土地利用格局变化是研究陆地生态系统碳储量的基础,它直接影响陆地生态系统结构及分布情况,进而改变陆地生态系统碳储量。运用SDCLUE-S复合模型模拟了未来不同情景下汾河上游土地利用情况,并采用InVEST模型测算了不同时期下研究区碳储量情况。结果表明:2007—2017年汾河上游草地、未利用地及水体面积减少,耕地、建设用地、林地增加,自然增长情景与生态保护情景下2030年土地利用格局差异较大,耕地、建设用地、林地及水体呈相反趋势发展。2017年汾河上游生态系统碳储量和碳密度分别为58977910.98t和147.54t/hm^(2),与2007年相比增加了1237143.02t和3.09t/hm^(2)。2017—2030年自然增长情景下汾河上游生态系统碳储量和碳密度显著下降,主要原因是林地、草地面积减少,建设用地增加,生态保护情景下显著增加,碳储量和碳密度分别为59142210.16t和147.95t/hm^(2)。生态保护情景能够有效提高区域生态系统碳储量,但同时要考虑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因此研究区在未来发展规划中应基于生态保护情景,统筹各项资源,保障经济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系统动力学 CLUE-S模型 未来情景模拟 碳储量 汾河上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候变化和都市化双重驱动下流域未来水文响应 被引量:5
5
作者 朱双 李建庆 +3 位作者 罗显刚 雷晓辉 王超 胡国丰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86-91,127,共7页
近年来,受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共同影响,流域的气候和水文状况发生了显著改变,分析变化环境下未来水资源演化格局成为当前国内外学者关注的重点研究内容之一。以柘溪水库流域为研究区域,利用人文因素和自然因素作为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 近年来,受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共同影响,流域的气候和水文状况发生了显著改变,分析变化环境下未来水资源演化格局成为当前国内外学者关注的重点研究内容之一。以柘溪水库流域为研究区域,利用人文因素和自然因素作为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因子构建土地利用模型,采用MIROC5气候模式多个情景作为未来气候典型代表,利用分布式水文模型分析了气候变化和都市化双重驱动下的流域未来水文响应。结果表明:都市化发展明显增加了流域地表径流,减少了地下径流;而气候变化对水文响应驱动力比都市化对水文响应的驱动作用更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文响应 分布式水文模型 气候变化 未来情景模拟 土地利用 柘溪水库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耦合PLUS-SCS模型的城市用地内涝风险预测及优化管控——以湖南省长沙市为例 被引量:4
6
作者 焦胜 操婷婷 +1 位作者 牛彦合 关惠嫦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95-202,共8页
[目的]预测城市未来土地利用情况及内涝风险强度,并探讨未来城市内涝风险的优化管控措施及实施效果,为提升城市内涝防控水平,优化城市用地布局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湖南省长沙市为例,借助PLUS和SCS模型,预测基准情景下城市用地布局及... [目的]预测城市未来土地利用情况及内涝风险强度,并探讨未来城市内涝风险的优化管控措施及实施效果,为提升城市内涝防控水平,优化城市用地布局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湖南省长沙市为例,借助PLUS和SCS模型,预测基准情景下城市用地布局及其内涝风险情况,将内涝高风险区域作为PLUS模型中的限制转化因子,耦合PLUS和SCS模型,模拟内涝管控情景下城市用地布局及其内涝风险情况。通过对比两种情景下的内涝风险差异来验证优化管控措施实施的效益。[结果]预测基准情景下2035年长沙市建设用地内涝高风险区面积为96.47 km^(2),在不减少建设用地面积的前提下,内涝管控情景下城市建设用地的内涝风险总面积相比基准情景减少了36.94 km^(2),其中新增建设用地中的高风险区全部被规避。[结论]未来城市用地内涝风险呈现出显著增加的趋势,耦合PLUS-SCS模型的优化管控方法能够帮助城市规避内涝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涝风险预测 风险优化管控 PLUS模型 SCS模型 未来情景模拟 湖南省长沙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