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论单位犯罪的未完成形态
- 1
-
-
作者
王斌
雷雨
-
机构
四川大学党委组织部
四川大学党委机关党委
-
出处
《社会科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95-97,共3页
-
文摘
单位犯罪的未完成形态与自然人犯罪未完成形态既有共性 ,又有个性。出于刑事政策的需要 ,在判定单位犯罪中的自然人犯罪主体的未完成形态时 ,将出现与单位犯罪未完成形态不一致的情形 ,从而使单位犯罪中犯罪主体的刑事责任呈现错综复杂的局面。
-
关键词
单位犯罪
未完成形态
犯罪主体
-
分类号
D924
[政治法律—刑法学]
-
-
题名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的解释学研究
被引量:134
- 2
-
-
作者
劳东燕
-
机构
清华大学法学院
-
出处
《政治与法律》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24-35,共12页
-
基金
笔者主持的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风险社会与罪过理论研究"(项目编号:09YJA820038)的阶段性成果
-
文摘
在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中,危害公共安全的判断,应当围绕多数人的生命、身体安全为核心展开,放弃使用"不特定"的概念,同时否认单纯的财产安全属于公共安全。"以其他危险方法"是独立于危害公共安全的要件,应当从性质与程度两个角度进行限定,要求行为本身不仅在客观上具有导致多数人重伤或死亡的内在危险,而且同时具备导致该结果的直接性、迅速蔓延性与高度盖然性。有必要采纳"未遂犯-既遂犯"的模式来解读《刑法》第114条与第115条第1款的关系。从第114条的立法意图来看,应当承认具体危险犯存在未遂与中止的形态,且其与第115条第1款的侵害犯的未遂与中止并不重合。
-
关键词
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
公共安全
危险方法
具体危险犯
未完成形态
-
分类号
D924.32
[政治法律—刑法学]
-
-
题名惩处毒品犯罪的“宽”与“严”
被引量:16
- 3
-
-
作者
李邦友
-
机构
西南政法大学法学院
-
出处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6年第6期34-38,共5页
-
文摘
近年来打击毒品犯罪中存在的忽视人权保护的现象。这些现象包括:侦破毒品犯罪中存在的“特情引诱”问题、认定毒品犯罪中以“推定明知”代替“明知”的认定问题、将毒品犯罪的未完成形态认定为完成形态、随意估计毒品数量、死刑过多,出现认定范围“宽”而处刑“严”的问题。惩治毒品犯罪应科学、合法,既要维护社会秩序,又要兼顾人权保护。
-
关键词
毒品犯罪
特情引诱
未完成形态
死刑
-
Keywords
drug crime
agent provocateur
drug crime attempt
capital punishment
-
分类号
D917
[政治法律—法学]
-
-
题名论我国新刑法关于单位犯罪的立法模式及其完善
被引量:1
- 4
-
-
作者
孙昌军
蒋羽扬
-
机构
武汉大学法学院
-
出处
《现代法学》
CSSCI
北大核心
1998年第2期107-109,共3页
-
文摘
论我国新刑法关于单位犯罪的立法模式及其完善●武汉大学法学院孙昌军蒋羽扬一、我国新型法典关于单位犯罪的立法模式我国新刑法典颁布以前,对单位犯罪采取的立法模式是单行刑法、司法解释和附属刑法,明显存有日本立法模式的痕迹。实践证明,这些法律规定是较为成功的,...
-
关键词
单位犯罪
立法模式
新刑法典
单位共同犯罪
法人犯罪
自然人犯罪
单位犯罪刑事责任
未完成形态
构成要件
刑法修订
-
分类号
D924.04
[政治法律—刑法学]
-
-
题名关于抢劫罪既遂问题的思考
被引量:4
- 5
-
-
作者
谢彤
-
机构
北京林业大学
-
出处
《政法论丛》
2003年第6期15-19,共5页
-
文摘
犯罪构成要件的齐备与否 ,是衡量犯罪的完成形态与未完成形态的唯一标准。无论是普通构成的抢劫罪还是加重构成的抢劫罪 ,都存在因犯罪构成不齐备而未完成的情形 ,都存在未遂以及中止的可能。普通构成抢劫罪的既遂应当以财物的实际占有为标志 ,而加重构成抢劫罪的既遂 ,则应当是占有财物与法定的加重情形完成这两者的结合。
-
关键词
既遂
抢劫罪
占有
财物
未遂
未完成形态
犯罪构成要件
应当
存在
有为
-
分类号
D924
[政治法律—刑法学]
D923
[政治法律—民商法学]
-
-
题名论刑法中的多次犯罪
被引量:9
- 6
-
-
作者
张正新
金泽刚
-
机构
湖北省政法委
上海交通大学
-
出处
《湖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151-157,共7页
-
文摘
我国刑法和司法解释规定了若干"多次"实施危害行为的犯罪情形,有的"多次"是构成基本罪的定罪情节,有的则是成立情节加重犯的法定条件。还有的"多次"是为了明确犯罪数额或者数量的累计方法。正确认识"多次犯罪"的法律涵义,对于相关犯罪的定罪量刑具有重要意义。为了保持刑法规范的协调性和同类犯罪的罪刑均衡,有必要对侵犯财产等类型的犯罪,采取明确规定累计计算犯罪数额或数量的立法模式,并统一司法解释部门针对这个问题的解释方法。
-
关键词
多次犯罪
连续犯
接续犯
未完成形态
-
分类号
DF74
[政治法律—诉讼法学]
-
-
题名我国刑法中的危害结果问题探讨
被引量:2
- 7
-
-
作者
王荆平
刘方
-
出处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1995年第3期14-18,共5页
-
文摘
本文主要从定义、分类和在犯罪构成中的地位三方面对我国刑法中的危害结果问题进行探讨,认为:危害结果是指危害行为对我国刑法所保护的社会关系所造成的实际损害或者现实威胁;对危害结果可依不同标准、从不同角度进行分类,不论是“四分法”、“三分法”,还是“二分法”,都可以成立,不能以一种主张排斥或否定另一种主张;一切犯罪都有危害结果,但并非每种犯罪都以危害结果为法律构成要件,危害结果不是共同要件。
-
关键词
危害结果
犯罪构成要件
犯罪客体
危害行为
我国刑法
未完成形态
实际损害
犯罪成立
危险犯
非物质性结果
-
分类号
D924.11
[政治法律—刑法学]
-
-
题名文学召唤结构的营造
- 8
-
-
作者
陈裕英
-
出处
《南通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9年第1期40-42,共3页
-
文摘
文学作品的召唤结构是一种未完成形态、期待形态。它召唤接受者的参与,提供美活动的广阔天地;召唤结构的营造,包括语言的陌生化、叙写的间接化、意义的空筐化。
-
关键词
召唤结构
未完成形态
期等形态
陌生化
间接化
空筐化
-
分类号
I0
[文学—文学理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