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一种西瓜叶部新病害的病原菌(木贼镰刀菌)鉴定
1
作者 徐茂 史越 +2 位作者 张春红 宋顺华 耿丽华 《蔬菜》 2025年第3期39-44,共6页
2021年在北京市顺义区西瓜种植大棚发生一种新症状的叶部病害,与以往报道的叶部病害差异很大。为了明确西瓜叶部新症状病害的病原菌种类,为西瓜新发生病害的有效防控和发展机制研究提供科学支撑,采集典型发病西瓜叶片进行病原菌分离,采... 2021年在北京市顺义区西瓜种植大棚发生一种新症状的叶部病害,与以往报道的叶部病害差异很大。为了明确西瓜叶部新症状病害的病原菌种类,为西瓜新发生病害的有效防控和发展机制研究提供科学支撑,采集典型发病西瓜叶片进行病原菌分离,采用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开展了病原菌鉴定。结果表明:该病原菌形态学特征表现为在PDA培养基上形成圆形菌落,气生菌丝白色,且有淡褐色色素产生;25℃条件下平均生长速率为12.7 mm/d左右;在寄主上可产生大型分生孢子。rDNA-ITS序列和EF-1α序列分析法鉴定结果表明,该病原菌(SYXZB2021-6)DNA序列与木贼镰刀菌Fusarium equiseti同源性最高,达99.7%,且在系统发育树中2者聚在了一起。因此,确定了西瓜叶部症状新病害的病原菌为木贼镰刀菌Fusarium equiseti。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瓜 叶部新症状病害 病原鉴定 木贼镰刀菌 形态学 分子生物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木贼镰刀菌与杀虫剂混用对桃蚜的室内毒力及温室防效 被引量:1
2
作者 张愉力 吕娜玉 +3 位作者 白晓林 李小梅 洪波 贾彦霞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260-1266,共7页
为明确7种杀虫剂与木贼镰刀菌Fusarium equiseti及二者混用对桃蚜Myzus persicae的杀虫效果,本研究采用浸叶浸虫法分别测定了木贼镰刀菌、杀虫剂单剂、木贼镰刀菌与杀虫剂单剂混用对桃蚜的室内毒力效果,筛选出毒力较强的杀虫剂与木贼镰... 为明确7种杀虫剂与木贼镰刀菌Fusarium equiseti及二者混用对桃蚜Myzus persicae的杀虫效果,本研究采用浸叶浸虫法分别测定了木贼镰刀菌、杀虫剂单剂、木贼镰刀菌与杀虫剂单剂混用对桃蚜的室内毒力效果,筛选出毒力较强的杀虫剂与木贼镰刀菌混用并评价其在温室内对桃蚜的防治效果。室内毒力测定结果表明,7种杀虫剂的毒力均低于35 mg/L,毒力大小依次是阿维菌素、双丙环虫酯、吡虫啉、鱼藤酮、溴氰虫酰胺、苦参碱和氟啶虫酰胺,木贼镰刀菌JMF-01对桃蚜的LC_(50)为3.01×10^(6)孢子/mL。除氟啶虫酰胺与木贼镰刀菌混配后共毒系数小于120,其余药剂与木贼镰刀菌混配后共毒系数均大于120,表现为增效作用,其中苦参碱和木贼镰刀菌以1(15 mg/L)∶1(10^(7)孢子/mL)混配后共毒系数最大,为339。木贼镰刀菌与双丙环虫酯混配后的温室防效在第10 d可达到88.28%,与鱼藤酮在混配后第14 d防效达到最佳,为83.44%。综上所述,木贼镰刀菌与杀虫剂混配对桃蚜的毒杀作用和防效均好于单剂,混配不仅降低了农药的使用剂量,还提高了防效,本文为桃蚜的生物防治提供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贼镰刀菌 杀虫剂 桃蚜 共毒系数 防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苜蓿材料对木贼镰刀菌根腐病的抗病性评价 被引量:17
3
作者 辛宝宝 袁庆华 +1 位作者 王瑜 马甲强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58-164,193,共7页
采用土壤接菌法,对60份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种质材料进行了苗期抗根腐病性状评价。在测定供试苜蓿材料的发病率、病情指数、株高、地上生物量和地下生物量指标的基础上,利用隶属函数法对其进行了抗病性综合评价。结果表明:接种木... 采用土壤接菌法,对60份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种质材料进行了苗期抗根腐病性状评价。在测定供试苜蓿材料的发病率、病情指数、株高、地上生物量和地下生物量指标的基础上,利用隶属函数法对其进行了抗病性综合评价。结果表明:接种木贼镰刀菌(Fusarium equiseti)后,抗镰刀菌根腐病较强的紫花苜蓿种质材料是来自陕西乾县的0060、美国的88-33(‘维多利亚’)、日本的85-47(‘GT49R’)和甘肃西峰的0782等;抗病性较差的材料有来自美国的88-45(‘马里科巴’)、北京的2758(‘中苜一号’)、内蒙古准格尔的2738和拉达克的0215等;其他材料抗病性居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花苜蓿 木贼镰刀菌 抗病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克氏原螯虾黑鳃上一种木贼镰刀菌的分离鉴定 被引量:2
4
作者 赵楠 张世奇 +2 位作者 唐自力 李浩 赵桂华 《水产科技情报》 2021年第1期40-44,共5页
在患黑鳃病的克氏原螯虾鳃上分离到1株菌落呈淡米黄色的真菌菌株,经纯化培养、形态学观察和DNA测序,确定该菌株为木贼镰刀菌(Fusarium equiseti)。文章对木贼镰刀菌进行了种的形态描述、图片及与近似种区别的讨论。该真菌在克氏原螯虾... 在患黑鳃病的克氏原螯虾鳃上分离到1株菌落呈淡米黄色的真菌菌株,经纯化培养、形态学观察和DNA测序,确定该菌株为木贼镰刀菌(Fusarium equiseti)。文章对木贼镰刀菌进行了种的形态描述、图片及与近似种区别的讨论。该真菌在克氏原螯虾上属于首次报道。研究菌种现保存于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生物工程技术中心真菌研究室,菌株编号为NLHf-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克氏原螯虾 木贼镰刀菌 分离培养 鉴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木贼镰刀菌的鉴定及其对桃蚜的致病性测定 被引量:11
5
作者 赵雪怡 柴军发 +2 位作者 张暄翊 洪波 贾彦霞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69-76,共8页
从罹病桃蚜虫尸上分离到了一株昆虫病原真菌,命名为JMF-01,本文旨在确定该菌株分类地位并探索其生防潜能。对罹病的桃蚜虫尸进行分离纯化,基于形态学观察和r DNA-ITS、RPB2、IGS序列分析,构建系统发育树对该菌株进行鉴定。采用浸叶浸虫... 从罹病桃蚜虫尸上分离到了一株昆虫病原真菌,命名为JMF-01,本文旨在确定该菌株分类地位并探索其生防潜能。对罹病的桃蚜虫尸进行分离纯化,基于形态学观察和r DNA-ITS、RPB2、IGS序列分析,构建系统发育树对该菌株进行鉴定。采用浸叶浸虫法研究该菌株不同浓度条件下对桃蚜的致病力并进行温室防效测定。结果表明菌株JMF-01在PDA培养基上5 d后菌落直径58~60 mm,分生孢子镰刀形,3~7隔。菌株JMF-01对桃蚜具有较强致病力,处理桃蚜在7 d后累计校正死亡率和LC_(50)达到85%和9.87×10~5cfu/mL;孢子悬浮液最高浓度的温室防效在14 d时高于70%。该菌株的r DNA-ITS序列(MW404610)与木贼镰刀菌Fusarium equiseti(Gen Bank登录号:JF773657)相似度达100%,位于系统发育树的同一分支;RPB2、IGS序列分别与木贼镰刀菌(GenBank登录号:MK077112,KX583611)的相似度也达到99%以上,聚在系统发育树的同一分支。菌株JMF-01经鉴定为桃蚜的病原真菌木贼镰刀菌,具有生防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桃蚜 木贼镰刀菌 昆虫病原真 致病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木贼镰刀菌拮抗菌株的筛选及特性 被引量:3
6
作者 杨晓蕾 李建宏 +3 位作者 姚拓 赵桂琴 窦嘉宁 魏恺全 《草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1333-1340,共8页
木贼镰刀菌(Fusarium equiseti)是北方地区重要的植物病原菌之一,筛选对其具有拮抗作用的生防菌资源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以燕麦(Avena sativa)植株为材料,利用选择性培养基从燕麦根际分离、筛选菌株,采用平板对峙法筛选对木贼镰刀菌... 木贼镰刀菌(Fusarium equiseti)是北方地区重要的植物病原菌之一,筛选对其具有拮抗作用的生防菌资源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以燕麦(Avena sativa)植株为材料,利用选择性培养基从燕麦根际分离、筛选菌株,采用平板对峙法筛选对木贼镰刀菌具有拮抗作用的菌株,并研究抑菌、促生特性。采用16S rRNA分子生物学技术,确定分离的木贼镰刀菌拮抗菌株的分类学地位。结果表明,经筛选后得到了6株具有拮抗作用的菌株,抑菌率41.84%~91.16%,其中有固氮能力的菌株有5株,固氮酶活性51.82~210.81 nmol·(h·mL)^(−1)(C_(2)H_(4))。具有溶无机磷能力的菌株有5株,溶磷量46.14~135.47μg·mL^(−1),其中菌株DRT-3、菌株DRT-11、菌株DRT-17具有解有机磷的能力,解磷量分别为21.64、31.65和28.64μg·mL^(−1),具有分泌吲哚乙酸(IAA)能力的菌株6株,分泌量41.74~157.28μg·mL^(−1)。经16S rRNA基因序列对优良生防菌株初步鉴定,菌株DRT-2、DRT-8为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菌株DRT-3为蕈状芽孢杆菌(Bacillus mycoides),菌株DRT-11为不动杆菌(Acinetobacter sp.),菌株DRT-17和DRT-18为荧光假单胞菌(Pseudomonas fluorescens)。本研究筛选出对燕麦根腐病致病菌有生防作用的细菌,为后续对燕麦根腐病防治研究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贼镰刀菌 生防 拮抗作用 促生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异色瓢虫共生真菌木贼镰刀菌次生代谢产物研究 被引量:3
7
作者 高文彬 田颖超 +4 位作者 董乾 马一博 霍瑞云 刘莎莎 罗都强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10-112,共3页
对异色瓢虫(Harmonia axyridis)共生真菌木贼镰刀菌(Fusarium equiseti)的次生代谢产物研究.通过硅胶、凝胶(Sephadex LH-20)、反相硅胶-C 18(ODS-C 18)柱层析法对甲醇提取部分的成分进行分离,采用质谱和核磁共振等手段鉴定结构.从木贼... 对异色瓢虫(Harmonia axyridis)共生真菌木贼镰刀菌(Fusarium equiseti)的次生代谢产物研究.通过硅胶、凝胶(Sephadex LH-20)、反相硅胶-C 18(ODS-C 18)柱层析法对甲醇提取部分的成分进行分离,采用质谱和核磁共振等手段鉴定结构.从木贼镰刀菌的甲醇提取物中分离鉴定了5个化合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色瓢虫 共生真 木贼镰刀菌 醌类化合物 降甾醇 结构鉴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木贼镰刀菌最适营养条件筛选 被引量:4
8
作者 裴双康 刘彦妮 +1 位作者 弓玉红 田晶 《安徽农学通报》 2020年第2期24-26,共3页
以菌落生长速率、菌落直径及产孢量为指标,从5种常用培养基中筛选最适合木贼镰刀菌生长的培养基,再通过正交试验对所选培养基进行优化。结果表明,木贼镰刀菌在SDAY培养基上生长最快,速率达6.736mm·d^-1;直径最大,为56.33mm;产孢量... 以菌落生长速率、菌落直径及产孢量为指标,从5种常用培养基中筛选最适合木贼镰刀菌生长的培养基,再通过正交试验对所选培养基进行优化。结果表明,木贼镰刀菌在SDAY培养基上生长最快,速率达6.736mm·d^-1;直径最大,为56.33mm;产孢量最大,达到3.66×10^7cfu·mL^-1。正交试验优化后,最适合木贼镰刀菌生长的培养基成分为蛋白胨10g、葡萄糖48g、酵母粉1.5g、琼脂15g、蒸馏水1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贼镰刀菌 培养基 落直径 产孢量 正交实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豌豆镰刀菌根腐病病原菌的分离鉴定 被引量:1
9
作者 和国优 张义杰 +5 位作者 周敏 吕亚媚 王婧冉 周绍松 李军营 孔垂思 《中国蔬菜》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98-105,共8页
为明确云南省豌豆镰刀菌根腐病的病原菌种类,从大理州、昆明市、红河州采集豌豆根腐病病样,采用组织分离法分离并纯化病原菌,根据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进行菌株鉴定。结果表明,通过组织分离法共获得真菌菌株85个,经鉴定这些菌为尖孢镰刀菌... 为明确云南省豌豆镰刀菌根腐病的病原菌种类,从大理州、昆明市、红河州采集豌豆根腐病病样,采用组织分离法分离并纯化病原菌,根据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进行菌株鉴定。结果表明,通过组织分离法共获得真菌菌株85个,经鉴定这些菌为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茄病镰刀菌(F.solani)和木贼镰刀菌(F.equiseti),其分离频率分别为60%、20%和20%。致病力测定结果表明,这些菌株都能引起豌豆发病,明确其为豌豆根腐病的病原物。3种根腐病病原菌的致病性由强及弱依次为茄病镰刀菌、尖孢镰刀菌、木贼镰刀菌。此外,茄病镰刀菌和木贼镰刀菌首次在云南发现能够引起豌豆根腐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豌豆 根腐病 尖孢镰刀 茄病镰刀 木贼镰刀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湖南省玉竹叶斑病病原菌的分离鉴定
10
作者 徐文静 袁野 +3 位作者 黄艳宁 蔡柳 徐瑞 陆英 《湖南农业科学》 2025年第6期72-74,84,共4页
为明确湖南省玉竹叶斑病的病原菌,研究以当地玉竹病叶为试验材料,采用组织分离法分离纯化菌株,采用柯赫氏法则(Koch's postulates)验证其致病性,通过菌落形态观察、孢子和菌丝显微特征分析,结合分子生物学鉴定方法对该菌株进行鉴定... 为明确湖南省玉竹叶斑病的病原菌,研究以当地玉竹病叶为试验材料,采用组织分离法分离纯化菌株,采用柯赫氏法则(Koch's postulates)验证其致病性,通过菌落形态观察、孢子和菌丝显微特征分析,结合分子生物学鉴定方法对该菌株进行鉴定。结果显示:分离得到的菌株YZy形态特征与木贼镰刀菌(Fusarium equiseti)一致,菌落正面呈米白色,气生菌丝呈棉絮状,菌落背面呈淡黄色,大分生孢子呈纺锤形或镰刀形,小分生孢子数量少,厚垣孢子呈球形且表面粗糙;致病性测定与田间症状相符;通过ITS、EF-1α和RPB1多位点系统发育分析发现,该菌株与木贼镰刀菌(MH11)聚在同一分支,同源性达87%。综上,湖南省玉竹产区叶斑病的致病菌为木贼镰刀菌,这一发现为该病害的有效防治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竹 叶斑病 分离鉴定 木贼镰刀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草莓叶斑病真菌性病原菌的分离与鉴定 被引量:2
11
作者 王月霞 石爱 +1 位作者 韩世明 杨寒丽 《农业技术与装备》 2024年第7期201-204,共4页
从新疆和静县巴润哈尔莫墩镇草莓棚采集具有代表性的病叶,采用组织分离法从病株将病菌分离出来,在PDA上分离纯化获得纯种菌株,先利用致病性实验鉴定病原菌,再利用试剂盒提取DNA,通过引物(ITS1和ITS4)进行PCR扩增。得到序列后,将序列复制... 从新疆和静县巴润哈尔莫墩镇草莓棚采集具有代表性的病叶,采用组织分离法从病株将病菌分离出来,在PDA上分离纯化获得纯种菌株,先利用致病性实验鉴定病原菌,再利用试剂盒提取DNA,通过引物(ITS1和ITS4)进行PCR扩增。得到序列后,将序列复制到NCBI官网中,进行Blast分析,在GenBank中进行同源性比对,下载同源性比较近的菌株,再利用MAGE7.0构建系统发育树。经过鉴定得知,采样所得的2种叶斑病的病原菌是木贼镰刀菌,为防治草莓病害提供数据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莓叶斑病 木贼镰刀菌 病原分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贵州省核桃叶斑病病原菌鉴定、生物学特性及防治药剂筛选
12
作者 敖显禧 欧阳浩 +4 位作者 杨文佳 樊瑞冬 吕周乐 吴朝明 陈孝玉龙 《南方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2126-2136,共11页
【目的】明确贵州省核桃叶斑病的病原菌分类地位及生物学特性,筛选有效的杀菌剂,为核桃叶斑病的田间防治提供理论参考。【方法】以采集自贵州省毕节市赫章县核桃种植基地的核桃叶斑病病叶为材料,采用组织分离法分离纯化病原菌,利用柯赫... 【目的】明确贵州省核桃叶斑病的病原菌分类地位及生物学特性,筛选有效的杀菌剂,为核桃叶斑病的田间防治提供理论参考。【方法】以采集自贵州省毕节市赫章县核桃种植基地的核桃叶斑病病叶为材料,采用组织分离法分离纯化病原菌,利用柯赫氏法则对病原菌进行致病性测定,对病原菌的ITS、β-tubulin和TEF1-α基因序列进行扩增,结合形态学特征及多基因序列联合分析对病原菌进行分类鉴定,采用单因子变量法测定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采用室内毒力测定评估17种常用杀菌剂对病原菌的抑制效果。【结果】从贵州省赫章县核桃病叶样品中共分离得到18株菌株,选取代表性菌株C5进行形态学和致病性测定。致病性测定结果显示,菌株C5为核桃叶斑病的致病菌,该菌的形态特征与木贼镰刀菌(Fusarium equiseti)相似,且多基因联合聚类分析显示与F.equiseti yl-1聚为一支。菌株C5生长最适温度为20~25℃、最适光周期为18 h∶6 h(光照∶黑暗),可利用多种碳源和氮源,最佳碳源为蔗糖、最佳氮源为牛肉膏;湿度为70%时分生孢子的萌发率最高。17种供试杀菌剂中,45%咪鲜胺ME、30%唑醚·戊唑醇SC、0.15%四霉素AS、40%腈菌唑SC、10%苯醚甲环唑WG和1%申嗪霉素SC对菌株C5菌丝生长的抑制效果较好,其抑制中浓度(EC50)分别为0.0006、0.0016、0.0046、0.0062、0.0084和0.0097μg/mL。【结论】贵州省毕节市赫章县核桃种植区核桃叶斑病的病原菌为木贼镰刀菌,首选45%咪鲜胺ME或0.15%四霉素AS防治该病害,30%唑醚·戊唑醇SC、40%腈菌唑SC、10%苯醚甲环唑WG和1%申嗪霉素SC可作为备选防治药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桃 叶斑病 木贼镰刀菌 生物学特性 药剂筛选 贵州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壤中杨树溃疡病生防菌的分离鉴定 被引量:7
13
作者 杨蕾 梁军 +3 位作者 周国英 倪杨 吕全 张星耀 《林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116-125,共10页
【目的】杨树溃疡病是中国杨树人工林重大生物灾害之一,采用生物防治的方法控制杨树溃疡病是持续有效的手段。本研究旨在从杨树林地土壤中分离出对杨树溃疡病菌有良好生防效果的拮抗微生物。【方法】以杨树溃疡病病原菌葡萄座腔菌为靶标... 【目的】杨树溃疡病是中国杨树人工林重大生物灾害之一,采用生物防治的方法控制杨树溃疡病是持续有效的手段。本研究旨在从杨树林地土壤中分离出对杨树溃疡病菌有良好生防效果的拮抗微生物。【方法】以杨树溃疡病病原菌葡萄座腔菌为靶标,进行土壤中生防微生物的分离、筛选和鉴定。土壤微生物的分离采用稀释平板涂布法;拮抗微生物的筛选分为初筛、发酵液复筛和拮抗菌株离体复筛3步,初筛采用平板对峙法,拮抗菌发酵液复筛选择三明治法和改良琼脂扩散法相结合的方法,最终通过离体组织防治效果测定确定目的生防菌株;生防菌株的鉴定采用形态学观察和分子生物学鉴定相结合的方法。【结果】在河北省廊坊市和河南省原阳县的杨树林地中按上、中、下3层共采集48份土样,从土样中共分离得到微生物259株,其中细菌122株;放线菌106株;真菌31株,各土层微生物数量规律整体符合上层>中层>下层;通过平板对峙法初筛选择出8株抑菌带直径>4 mm的细菌和放线菌以及8株拮抗菌菌落直径>40 mm的真菌;再通过发酵液三明治法和改良琼脂扩散法复筛,筛选出8株对杨树溃疡病有良好抑制作用的拮抗菌,分别是细菌TYZ1B3和YX5B1,真菌LS10F1,LX5F1,LZ10F1,LS6F1,LX6F2和TLZ2F2;最终通过离体组织防治效果测定,从这8株拮抗菌株中筛选出1株土壤生防真菌LX6F2,其对杨树离体组织溃疡病的防治效果可达76.04%;经过形态学观察,菌株LX6F2的菌落、菌丝及孢子形态符合镰刀菌的特征,通过r DNA-ITS序列及其系统发育分析,测得生防菌株LX6F2的序列长度为563 bp,序列登录号为FR872729.1,其与编号为JN038467的木贼镰刀菌相似度高达100%,从而鉴定该菌株为木贼镰刀菌。【结论】该菌株的发现为杨树溃疡病的生物防治提供了新的原材料,对杨树溃疡病的可持续控制具有重要意义,可在后续研究中将进一步对其抑菌机理、有效拮抗成分及菌剂研制等进行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微生物 杨树溃疡病 木贼镰刀菌 拮抗活性 生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杨树溃疡病生防菌株的抑菌机理研究 被引量:13
14
作者 杨蕾 周国英 梁军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47-54,共8页
黄绿木霉YGF9菌株和木贼镰刀菌LX6F2菌株分别为分离自杨树组织和杨树林土壤中的2株生防菌。为了研究黄绿木霉和木贼镰刀菌对杨树溃疡病菌葡萄座腔菌的生防抑菌机制,从生防菌株对病原菌代谢系统和生理生化的影响2个方面研究了生防菌株的... 黄绿木霉YGF9菌株和木贼镰刀菌LX6F2菌株分别为分离自杨树组织和杨树林土壤中的2株生防菌。为了研究黄绿木霉和木贼镰刀菌对杨树溃疡病菌葡萄座腔菌的生防抑菌机制,从生防菌株对病原菌代谢系统和生理生化的影响2个方面研究了生防菌株的抑菌机制。结果表明,两生防菌株发酵液的正丁醇提取物可降低病原菌菌体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过氧化物酶(POD)、多酚氧化酶(PPO)、己糖激酶(HK)、丙酮酸激酶(PK)、乳酸脱氢酶(LDH)、苹果酸脱氢酶(MDH)、琥珀酸脱氢酶(SDH)与辅酶I的活性,使Na^+,K^+-ATP酶、Mg^(2+)-ATP酶和Ca^(2+)-ATP酶的活性急剧下降;两生防菌株可显著提高病原菌菌丝体的电导率和丙二醛(MDA)含量,降低病原菌蛋白质含量。说明两生防菌株可通过影响病原菌的代谢系统和生理过程来发挥其抑菌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杨树溃疡病 黄绿木霉 木贼镰刀菌 生防 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种生防菌株对杨树溃疡病原葡萄座腔菌的抑制作用 被引量:9
15
作者 杨蕾 周国英 梁军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67-73,共7页
【目的】从生防菌株产生的拮抗作用酶及生防菌株对病原菌生长的影响2方面研究黄绿木霉(YGF9)和木贼镰刀菌(LX6F2)对杨树溃疡病病菌葡萄座腔菌的抑菌机制,为杨树溃疡病的生物防治提供参考。【方法】通过生防菌株在几丁质培养基、纤维素... 【目的】从生防菌株产生的拮抗作用酶及生防菌株对病原菌生长的影响2方面研究黄绿木霉(YGF9)和木贼镰刀菌(LX6F2)对杨树溃疡病病菌葡萄座腔菌的抑菌机制,为杨树溃疡病的生物防治提供参考。【方法】通过生防菌株在几丁质培养基、纤维素培养基、β-l,3-葡聚糖培养基和酪蛋白培养基上的反应和生长情况,判定生防菌株能否产生几丁质酶、纤维素酶、β-1,3-葡聚糖酶和蛋白酶;通过显微镜观察2种生防菌株对病原菌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的影响。【结果】菌株YGF9和LX6F2代谢过程中均能使β-1,3-葡聚糖培养基中的蓝色消失,说明2种菌株具有产β-1,3-葡聚糖酶的能力;2种菌株可以在酪蛋白培养基上形成水解圈,说明2种菌株具有产蛋白酶的能力;2种菌株在几丁质培养基和纤维素培养基上没有产生水解圈和透明圈,说明2种菌株可能没有产几丁质酶和纤维素酶的能力。菌株LX6F2的菌丝可以与病原菌菌丝平行生长、缠绕或穿插生长在病菌菌丝上,从而使得病原菌菌丝扭曲、变形、异常膨大;菌株YGF9的菌丝使得病原菌菌丝发生折叠、畸形、断裂,从而阻碍病原菌菌丝的生长;2种菌株的发酵产物均可导致杨树溃疡病菌葡萄座腔菌的孢子皱缩畸形、孢子内部结构发生变化,从而使病原菌孢子不能正常萌发;抑菌物质使病原菌芽管变短、扭曲畸形,从而芽管上长出的菌丝不能向前伸展,使孢子失去侵袭能力;生防菌株对孢子萌发的抑制率可达94%以上。【结论】2种生防菌株可通过自身产生的拮抗作用酶和影响病原菌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来达到对葡萄座腔菌的抑制作用。本试验中未发现2种生防菌株产生几丁质酶和纤维素酶,在后续研究中需用不同的试验方法进行验证。此外,本文仅对生防菌株产生拮抗作用酶进行了定性研究,没有计算其产酶量,若今后需要分离提取这些拮抗作用酶,则需要进一步对生防菌株的产酶量进行定量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杨树溃疡病 黄绿木霉 木贼镰刀菌 葡萄座腔 生防 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防风根腐病拮抗真菌的筛选鉴定及生防作用研究 被引量:7
16
作者 韩忠明 孙卓 +4 位作者 王妍 张福军 马峰敏 罗秋菊 杨利民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288-1295,共8页
从防风根际土壤中筛选得到1株对根腐病具有良好防治效果的拮抗菌株MR-47,基于形态学、ITS序列分析方法对菌株MR-47进行鉴定,确定该菌株为桃色顶孢霉Acremonium persicinum(GenBank No OK287149.1)。通过对峙培养、显微镜观察,探究了菌株... 从防风根际土壤中筛选得到1株对根腐病具有良好防治效果的拮抗菌株MR-47,基于形态学、ITS序列分析方法对菌株MR-47进行鉴定,确定该菌株为桃色顶孢霉Acremonium persicinum(GenBank No OK287149.1)。通过对峙培养、显微镜观察,探究了菌株MR-47对木贼镰刀菌Fusarium equiseti的抑菌机理;基于盆栽试验,明确菌株MR-47的定殖能力及防病促生效果。结果表明,菌株MR-47对木贼镰刀菌抑菌率达69.26%,病原菌菌丝出现缢缩、膨大、扭曲、畸形等现象;对尖孢镰刀菌、腐皮镰刀菌等多种病原真菌表现出了良好的广谱抑菌活性;在土壤中定殖35 d内,最大定殖量为8.38×10~6 CFU/g,最低为5.57×10~6 CFU/g;MR-47对防风根腐病防效达75.05%。因此,桃色顶孢霉MR-47在防风根腐病的病害管理方面具有较好的开发价值及应用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防风 桃色顶孢霉 木贼镰刀菌 生物防治 促生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苜蓿根腐病病原菌的分离鉴定及苜蓿品种的抗性评价 被引量:25
17
作者 杨剑锋 张园园 +5 位作者 王娜 刘欢 李昊宇 张键 刘爱萍 赵君 《中国草地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52-60,共9页
苜蓿根腐病病原菌较为复杂,因此明确不同生态环境下苜蓿根腐病病原菌的种类和优势菌株,对于苜蓿根腐病的防治非常重要。利用柯赫氏法则对采自内蒙古三个不同地点苜蓿田中疑似根腐病的病样进行了分离和鉴定。结果表明,从供试病样中共分... 苜蓿根腐病病原菌较为复杂,因此明确不同生态环境下苜蓿根腐病病原菌的种类和优势菌株,对于苜蓿根腐病的防治非常重要。利用柯赫氏法则对采自内蒙古三个不同地点苜蓿田中疑似根腐病的病样进行了分离和鉴定。结果表明,从供试病样中共分离得到6个不同种的镰刀菌:木贼镰刀菌(Fusarium equiseti)、锐顶镰刀菌(F.acuminatum)、产黄色镰孢菌(F.thapsinum)、变红镰刀菌(F.incarnatum)、尖孢镰刀菌(F.oxysporum)和三线镰刀菌(F.tricinctum)。其中,木贼镰刀菌是上述三个供试地点苜蓿根腐病的优势致病菌。在室内条件下,利用优势菌株木贼镰刀菌以及三线镰刀菌对32个苜蓿品种的抗根腐病水平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供试的品种间对根腐病的抗性水平呈现出一定的差异,其中品种康赛对两种不同的镰刀菌种表现出最高的抗性水平,其病情指数分别为26.07和26.81;按照抗性水平的划分标准,32份供试材料中对三线镰刀菌呈现中抗水平的品种18份,占供试品种的56.25%;表现为中感水平的品种14份,占43.75%,未见高感品种。对木贼镰刀菌而言,呈现中抗水平的苜蓿品种9份,占28.13%;呈现中感品种14份,占43.74%;呈现高感水平的苜蓿品种9份,占28.13%。本研究中未发现针对上述两种根腐病病原菌呈现免疫和高抗水平的苜蓿品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苜蓿根腐病 木贼镰刀菌 三线镰刀 苜蓿品种 抗性水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株海绵共附生真菌Fusarium equiseti SCSIO 41019的次级代谢产物及其抑菌活性研究 被引量:8
18
作者 陈春梅 罗小卫 +4 位作者 李坤龙 郭翠 李基兴 林秀萍 刘永宏 《中国抗生素杂志》 CAS CSCD 2019年第9期1035-1040,共6页
目的研究海绵共附生真菌Fusarium equiseti SCSIO 41019的次级代谢产物及抑菌活性。方法采用中压硅胶柱色谱、中压反相ODS柱色谱及高效液相色谱等方法对发酵产物进行分离和纯化,运用核磁数据及文献对比的方法鉴定化合物结构。采用滤纸... 目的研究海绵共附生真菌Fusarium equiseti SCSIO 41019的次级代谢产物及抑菌活性。方法采用中压硅胶柱色谱、中压反相ODS柱色谱及高效液相色谱等方法对发酵产物进行分离和纯化,运用核磁数据及文献对比的方法鉴定化合物结构。采用滤纸片琼脂扩散法、改良肉汤稀释法评价化合物的抑菌活性。结果从其大米发酵产物中分离并鉴定了8个化合物,分别为equisetin(1)、5'-epiequisetin(2)、lumichrome(3)、N-乙酰基色胺(4)、亚油酸(5)、methyl(4-hydroxyphenyl)acetate(6)、methyl(2-hydroxyphenyl)acetate(7)和graminin B(8)。化合物1、2和5对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和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ethicillin-resistant Staphylococcus aureus,MRSA)分别具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最小抑菌浓度(minim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为2.0~125μg/mL,其中化合物1的抑菌活性最强(MIC值分别为2.0和3.9μg/mL)。结论从菌株Fusarium equiseti SCSIO 41019分离得到两个具良好抑菌活性的化合物(1~2),为将其开发为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先导化合物提供一定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绵共附生真 木贼镰刀菌 次级代谢产物 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豆根内生真菌GDG-178代谢产物研究
19
作者 李本超 梁艳 +4 位作者 覃小芽 莫土香 徐照隆 李俊 杨瑞云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39-143,共5页
采用硅胶柱层析、ODS柱层析、Sephadex LH-20以及半制备HPLC等方法,从广豆根内生真菌GDG-178(Fusarium equiseti)代谢产物中分离得到10个化合物,通过波谱分析,鉴定化合物的结构分别为:白僵菌素(1)、fusaproliferin(2)、11-epiterpestaci... 采用硅胶柱层析、ODS柱层析、Sephadex LH-20以及半制备HPLC等方法,从广豆根内生真菌GDG-178(Fusarium equiseti)代谢产物中分离得到10个化合物,通过波谱分析,鉴定化合物的结构分别为:白僵菌素(1)、fusaproliferin(2)、11-epiterpestacin(3)、吲哚-3-乙酸(4)、indole-3-methylethanoate(5)、4-methyl-5,6-dihydro-2 H-pyran-2-one(6)、柄曲霉素(7)、2′-hydroxydecanylpentadec-5,8,10,12-tetraneoate(8)、19-norergosta-5,7,9,22-tetraene-3β-ol(9)、对羟基苯甲醛(10)。其中,化合物7~10为首次从镰刀菌属Fusarium sp.中分离得到,化合物5和6为首次从木贼镰刀菌Fusarium equiseti中分离得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豆根 内生真 镰刀 木贼镰刀菌 代谢产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冷藏期间鲜食核桃霉菌总数变化及主要种类鉴定 被引量:7
20
作者 李勇鹏 潘莉 +2 位作者 宁德鲁 耿树香 张艳丽 《西部林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87-91,共5页
鲜食核桃在贮藏过程中易发生霉变,因此本文以漾濞泡核桃新鲜壳果为研究材料,用平板计数法测定了鲜食核桃在低温贮藏条件下霉菌数量的变化情况,并对主要的霉菌种类进行了分离、纯化及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结果显示:新鲜核桃壳果表面... 鲜食核桃在贮藏过程中易发生霉变,因此本文以漾濞泡核桃新鲜壳果为研究材料,用平板计数法测定了鲜食核桃在低温贮藏条件下霉菌数量的变化情况,并对主要的霉菌种类进行了分离、纯化及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结果显示:新鲜核桃壳果表面的霉菌数量在40 d后开始快速增加,核桃仁的霉菌数量50 d后开始快速增加。用核桃青皮提取液和ClO 2溶液处理核桃壳果,对壳果表面的霉菌生长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但是对核桃仁霉菌生长的抑制作用不明显。经过分离鉴定和反接种试验,发现在低温贮藏条件下引起核桃鲜果霉变的主要真菌种类为扩展青霉和木贼镰刀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鲜食核桃 分离 扩展青霉 木贼镰刀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