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9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出土出水木质文物保护研究进展
1
作者 刘新有 马婉荣 冯鑫浩 《林业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2-32,共11页
木质文物作为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宝贵的历史、技术、环境、文化等多方面重要信息,具有极高的科学、艺术和历史价值。木质文物在发掘前处于缺氧的密闭环境中,挖掘后一旦暴露在空气中,外界环境中温湿度、紫外线、微生物等... 木质文物作为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宝贵的历史、技术、环境、文化等多方面重要信息,具有极高的科学、艺术和历史价值。木质文物在发掘前处于缺氧的密闭环境中,挖掘后一旦暴露在空气中,外界环境中温湿度、紫外线、微生物等的影响会加速其劣化。因此,木质文物在发掘前应根据发掘地环境状况、文物埋藏状况等制定详尽的发掘方案。笔者以此整理了木质文物的材料特性,总结了木质文物发掘现场的环境监测、文物提取及临时保护措施。发掘后,对木质文物应根据不同的文物类型、属性和保存状况等,制定相应的后期保护方案,采取科学、系统、专业和高效的措施对其进行保护,使临时保护转为长期保护。列举了后期修复保护常用的方法,包括脱盐处理、防虫防腐处理以及脱水加固处理。后期的修复保护完成后仍需对木质文物进行监管,防止其受到进一步的损害。因此,建立长期的监测和保养机制至关重要,包括对木质文物保存环境的温湿度、光照度以及大气环境的监控等。同时应定期进行专业的检查和维护,以保证木质文物的长期保存。笔者对木质文物的展陈和监管等方面的研究成果进行总结,通过对已有相关研究展开综述,进一步展望木质文物保护研究的未来发展方向,为木质文物的整体保护工作提供有益的参考和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质文物 临时加固 脱盐 防霉防虫 脱水加固 后期存储保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饱水木质文物的定型加固保护研究进展
2
作者 徐庆蒙 黄晓 +1 位作者 罗宏杰 朱金萌 《上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006-1017,共12页
饱水木质文物的定型加固保护方法包括物理法、化学法和生物质法.物理法是通过改变气液界面张力,从而减弱因木材内液体蒸发产生内应力所导致的木材变形,具有定型作用,而无加固作用.化学法是通过加固材料的介入对饱水木材同时起到脱水和... 饱水木质文物的定型加固保护方法包括物理法、化学法和生物质法.物理法是通过改变气液界面张力,从而减弱因木材内液体蒸发产生内应力所导致的木材变形,具有定型作用,而无加固作用.化学法是通过加固材料的介入对饱水木材同时起到脱水和加固作用,加固的原理包括填充、键合细胞壁,但是由于加固材料的渗透难以控制,而且随时间变化加固材料的降解及其与木材之间的相互作用,可能会导致木质文物的进一步损坏.由于生物质材料与木材组分相容性较高,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生物质材料被用来加固保护饱水木材,但是生物质材料的分子量、粒径、溶液黏度等因素,以及木质文物与生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阻碍了生物质材料在饱水木质文物中的渗透,目前仍处于探索阶段.已有研究大多针对新型加固材料的研发,鲜有对携带加固材料所需介质对木材影响的研究,未来应更多研究介质对文物保护效果的影响,且更多利用材料化学领域表征方法来评估文物保护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饱水木质文物 定型加固 保护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活性碱”对出土干缩变形木质文物的润胀复原研究 被引量:7
3
作者 陈家昌 柴东朗 +3 位作者 周敬恩 黄霞 杨扬 陈胜龙 《功能材料》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8期1450-1453,1457,共5页
为使干缩变形木质文物恢复原有形状,采用"活性碱"作为润胀剂,对干缩变形的出土木质文物进行了复原试验,并采用环境扫描电镜、傅立叶红外光谱、X射线衍射仪对复原前后的木质成分、结构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经"活性碱&qu... 为使干缩变形木质文物恢复原有形状,采用"活性碱"作为润胀剂,对干缩变形的出土木质文物进行了复原试验,并采用环境扫描电镜、傅立叶红外光谱、X射线衍射仪对复原前后的木质成分、结构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经"活性碱"处理后,干缩木材试样中木质素的含量、纤维素结晶度明显降低;干缩木材中原本塌陷的细胞腔结构得以恢复,同干缩状态相比,复原后木材体积的最大膨胀值达420%,使得干缩变形的木材试样基本恢复了原有形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出土 饱水木质文物 干缩变形 润胀 复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细菌纤维素对木质文物修复的初步探索 被引量:8
4
作者 周松峦 卫扬波 +2 位作者 李垚葳 黄玉屏 沈萍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2008年第3期55-57,共3页
为研究细菌纤维素对木质文物的修复效果,首先检测了产纤维素的醋杆菌Acetobacter sp.PDA静置培养时的生长,然后将其与小块的饱水木材一起静置培养,通过测定木块处理前后的湿重及扫描电镜观察,结果显示细菌纤维素对木质文物有一定的修复... 为研究细菌纤维素对木质文物的修复效果,首先检测了产纤维素的醋杆菌Acetobacter sp.PDA静置培养时的生长,然后将其与小块的饱水木材一起静置培养,通过测定木块处理前后的湿重及扫描电镜观察,结果显示细菌纤维素对木质文物有一定的修复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菌纤维素 木质文物 修复 醋杆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志丹苑元代水闸遗址木质文物保护前期工作 被引量:6
5
作者 解玉林 徐方圆 +1 位作者 徐文娟 卢衡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S1期25-32,共8页
志丹苑元代水闸遗址是目前我国保存最好、规模最大、结构严谨、做工考究的古代水工建筑遗址。遗址内有大量的木桩、闸门、闸板等木质文物需要保护。本研究介绍水闸遗址木质文物保护的前期准备工作:对遗址中水质、土壤和各类木质文物材... 志丹苑元代水闸遗址是目前我国保存最好、规模最大、结构严谨、做工考究的古代水工建筑遗址。遗址内有大量的木桩、闸门、闸板等木质文物需要保护。本研究介绍水闸遗址木质文物保护的前期准备工作:对遗址中水质、土壤和各类木质文物材质、保存现状、有害菌种等情况进行了科学分析,在发掘过程中及时对遗址现场进行杀菌,对闸板和门槛进行回填保护处理,试验了针对木桩的现场脱水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闸遗址 木质文物 保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天然树脂加固淹埋木质文物 被引量:4
6
作者 傅婷 邱坚 +1 位作者 夏炎 高景然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61-66,共6页
为了对剑川海门口遗址出土的古思茅松进行实验性加固保护,对古思茅松进行草酸脱色、甲醇溶剂脱水,然后使用松香和虫胶的甲醇溶液作为加固剂进行渗透、干燥等加固工序。加固后的样品表面色泽浅淡,保持了木材原有的色泽、纹理和质感。基... 为了对剑川海门口遗址出土的古思茅松进行实验性加固保护,对古思茅松进行草酸脱色、甲醇溶剂脱水,然后使用松香和虫胶的甲醇溶液作为加固剂进行渗透、干燥等加固工序。加固后的样品表面色泽浅淡,保持了木材原有的色泽、纹理和质感。基本密度达到0.437g/cm3,已接近现代木材的基本密度。顺纹抗压强度较加固前增加了24.58%。绝干状态时测得的各向全干收缩率分别为:纵向2.22%、径向3.54%、弦向7.73%,均在正常木材干缩变化范围之内。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研究表明:天然树脂附着在细胞壁表面,对细胞壁起到了足够的支撑作用,加固后的木材细胞壁切面平整、致密、轮廓清晰,胞壁间界面结合好,细胞腔较光滑。研究表明,本加固方法能有效降低木质文物的吸湿性、提高其各项物理力学性质。当木质文物需做其它处理时只需用甲醇或乙醇将松香和虫胶溶出即可,加固过程可逆,这解决了木质文物将来的再处理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香 虫胶 淹埋木质文物 理化性质 SEM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饱水木质文物的风冷干燥脱水研究 被引量:4
7
作者 张琼 胡东波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21-29,共9页
许多出土饱水木质文物因其降解严重、含水率较高,容易在脱水过程中出现不可逆的收缩变形以及开裂现象,从而遭到严重破坏。因此,饱水木质文物脱水方法的研究是文物保护工作中的重要课题。为探究风冷冷冻法对饱水木质文物脱水的效果,以一... 许多出土饱水木质文物因其降解严重、含水率较高,容易在脱水过程中出现不可逆的收缩变形以及开裂现象,从而遭到严重破坏。因此,饱水木质文物脱水方法的研究是文物保护工作中的重要课题。为探究风冷冷冻法对饱水木质文物脱水的效果,以一批无法复原的出土饱水木质文物为研究对象,在对其材种、含水率、基本密度及化学成分进行了测定和分析后,使用一台风冷电冰箱在-18℃条件下对样品进行了风冷干燥脱水处理,记录脱水时间和脱水效果,并分析了该方法的传质传热特点,证明了风冷干燥法用于饱水木质文物的脱水干燥能够取得良好效果,并且具有对文物干预小、适用性广、操作简便、成本低廉等优点,为饱水木质文物的脱水处理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饱水木质文物 含水率 化学成分 风冷干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饱水木质文物的细菌病害及其诊断技术的进展 被引量:18
8
作者 徐润林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104-110,共7页
为了促进微生物学理论与技术在我国文物保护领域中的应用,使我国的文物保护与国际先进水平接轨,本文通过对国内外有关文物保护微生物学研究进展的综述,阐述了饱水木质文物细菌性病害的成因和机理。侵蚀细菌、钻管细菌和空化细菌是饱水... 为了促进微生物学理论与技术在我国文物保护领域中的应用,使我国的文物保护与国际先进水平接轨,本文通过对国内外有关文物保护微生物学研究进展的综述,阐述了饱水木质文物细菌性病害的成因和机理。侵蚀细菌、钻管细菌和空化细菌是饱水木质文物细菌性病害的病原体,但它们的作用方式有一定的区别。在饱水木质文物细菌性病害诊断上,国外已较为普遍地使用了光镜技术、电镜技术、细菌培养技术以及多种分子生物学技术。根据众多样本分析的结果,国外学者已建立评价饱水木质文物腐蚀状态的定性指标体系。文中还结合目前我国有关饱水木质文物保护的现状,阐述了文物保护微生物学在我国饱水木质文物保护中的应用前景,并建议尽快开展相关的研究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饱水木质文物 微生物病害 细菌腐蚀 分子生物学技术 腐蚀状况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古建筑木构件及木质文物保护技术发展历程与展望 被引量:13
9
作者 徐佳鹤 王超 张斌 《木材工业》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39-43,47,共6页
文化遗产保护是传承历史文化、增进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统一及社会稳定的重要基础。总结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木材工业研究所古建筑木构件及木质文物保护技术的发展历程,概述我国现有技术及其应用实施进展,并基于现状分析未来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 木材工业研究所 古建筑木构件 木质文物 木材保护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临界CO2流体干燥海洋出水木质文物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7
10
作者 穆磊 赵巨岩 +3 位作者 刘生东 王菲 李乃胜 胡凤丹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55-60,共6页
有研究表明,相较于传统的干燥技术,利用超临界CO2流体干燥技术对出土饱水竹木器进行干燥具有周期短、变形小的优势。与出土饱水竹木器相比,海洋出水木质文物除了含水率高外,还含有较多的难溶性盐分,在文物的长期保存和展览中,盐分与水... 有研究表明,相较于传统的干燥技术,利用超临界CO2流体干燥技术对出土饱水竹木器进行干燥具有周期短、变形小的优势。与出土饱水竹木器相比,海洋出水木质文物除了含水率高外,还含有较多的难溶性盐分,在文物的长期保存和展览中,盐分与水分、空气、文物本身进行化学反应会加速文物的老化和腐蚀。因此,本研究以“南海Ⅰ号”船体的部分构件为研究对象,开展了将超临界CO2流体干燥技术应用于海洋出水木质文物的探索实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在温度40℃,压力20 MPa的条件下,超临界CO2流体干燥海洋出水木质文物效果明显,样品的三向干缩率均低于或者接近健康木材阴干的三向干缩率;含水率大幅度下降,经过超临界技术干燥后不需再做其他干燥处理就能满足文物保存的要求。文物干燥前后含盐率的测量结果表明,此干燥技术还具有明显脱盐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临界CO2 海洋出水木质文物 干燥 脱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出土饱水木质文物的腐蚀病害类型与保护研究进展 被引量:40
11
作者 陈家昌 黄霞 +1 位作者 陈晓琳 陈中行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96-101,128,共7页
饱水木质文物在世界各地均有发现,其保护引起了广泛重视。从出土饱水木质文物存在的腐蚀病害类型及保护研究方面综述了目前国内外这一领域的研究进展。对现有保护方法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详细分析,并展望了未来的研究重点和发展方向。
关键词 出土 饱水 木质文物 病害类型 保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出土、出水饱水木质文物冷冻干燥研究进展 被引量:6
12
作者 卢衡 张绍志 +6 位作者 刘东坡 陈光明 郑幼明 马丹 栾天 王飞 靳海斌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26-137,共12页
冷冻干燥是稳定出土、出水饱水木质文物的主要方法之一。该方法基于水由固态直接成为气态的升华过程不产生表面张力的原理,可避免饱水木材脱水时受到干燥应力的破坏。数十年来,经过实验实践和不断完善,冷冻干燥在出土、出水降解木材的... 冷冻干燥是稳定出土、出水饱水木质文物的主要方法之一。该方法基于水由固态直接成为气态的升华过程不产生表面张力的原理,可避免饱水木材脱水时受到干燥应力的破坏。数十年来,经过实验实践和不断完善,冷冻干燥在出土、出水降解木材的稳定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在大型、厚重木质文物的保护方面得到成功应用。本研究基于在出土、出水含盐饱水木质文物保护方面的多年实践,对国内外在脱盐、抗菌、热浸、预冻和升华干燥工艺等方面的进展进行了回顾,并提出了解决一些现有问题的技术设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饱水木质文物 冷冻干燥 保护技术 研究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γ-巯丙基三乙氧基硅烷对饱水木质文物的脱水定型机理研究 被引量:4
13
作者 周逸航 陈雪琪 +1 位作者 王恺 胡东波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11,共11页
饱水木质文物的脱水定型是该类文物最核心的保护需求之一,围绕这一保护需求已研究了天然树脂、聚乙二醇、糖类、乙二醛等多种保护加固材料,近期研究表明有机硅氧烷具有优异的脱水定型效果,其中γ-巯丙基三乙氧基硅烷(MPTES)最佳,但含巯... 饱水木质文物的脱水定型是该类文物最核心的保护需求之一,围绕这一保护需求已研究了天然树脂、聚乙二醇、糖类、乙二醛等多种保护加固材料,近期研究表明有机硅氧烷具有优异的脱水定型效果,其中γ-巯丙基三乙氧基硅烷(MPTES)最佳,但含巯基材料与木质文物的相互作用尚未得到较好的解释,对其进一步地研究或可为饱水木质文物保护材料的研发提供新的思路和借鉴。在本研究中以MPTES处理后的南海一号出水船板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为研究材料,通过增重率、收缩率、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SEM)和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FTIR),研究其脱水定型效果与巯基的关系以探讨其加固机理。结果表明:1)MPTES处理后的古代饱水木材样品具有良好的尺寸稳定性(最低3.5%体积收缩),脱水定型效果印证了以往研究中的结果,并进一步得到在低增重率下(约干重的50%)较为理想的效果;2)SEM观察表明硅氧烷均匀地分布于细胞壁内部而非沉积于细胞腔内;3)处理条件(时间、浓度或水分含量)、宏观指标(增重率和收缩率)、显微形貌变化与FTIR图谱中芳醚伸缩振动吸收峰、聚硅氧烷相关吸收峰均呈现明显的相关性。根据上述结果,着重讨论了巯基与木质素反应的机理,认为两者的反应可能与海洋出水饱水木质文物在还原性埋藏过程中有机硫化物的形成过程、造纸工业中硫酸盐制浆法的初期反应原理具有相似性,涉及在酸或碱催化下木质素醌甲基化合物中间体的形成和巯基进一步与该中间体的加成反应,最终得到硫醚的结构。由于MPTES水解后同时具备能与木质素反应的巯基和能与纤维素羟基发生缩合或氢键作用的Si-OH,使该材料具有多样的化学结合能力,能够加强纤维素和木质素自身和互相之间多种界面结合力,提高饱水木质文物中残余组分的整体性和强度,从而获得更好的脱水定型效果。本研究在一定程度上阐明了MPTES加固饱水木质文物后获得良好脱水定型效果的原理,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认为,在饱水木质文物保护材料引入适度反应性的巯基等基团可进一步提高材料的脱水定型效果,这一思路在未来饱水木质文物保护材料的研发中具备良好的研究前景和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饱水木质文物 脱水定理 γ-巯丙基三乙氧基硅烷 有机硅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出土木质文物中分离真菌的生长特性研究 被引量:4
14
作者 方旋 马星霞 +2 位作者 温敬伟 陈粤 范敏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23-131,共9页
【目的】为了解馆藏原位保存的出土木质文物上真菌病害特点,以针对性制定综合保护措施,本研究对南越国宫署遗址原位保存出土木质水槽上分离的11株真菌进行木材败坏测试和生物学特性观察。【方法】将分离的真菌分别表面接种木材,观察对... 【目的】为了解馆藏原位保存的出土木质文物上真菌病害特点,以针对性制定综合保护措施,本研究对南越国宫署遗址原位保存出土木质水槽上分离的11株真菌进行木材败坏测试和生物学特性观察。【方法】将分离的真菌分别表面接种木材,观察对木材表面的影响;通过质量损失率测试各真菌对木材的生物降解程度;并通过对真菌在不同培养基上培养,观察其生长速率、产孢情况和显微特点等生物学特性;利用对峙生长试验研究其相互影响。【结果】从木材表面接种测试观察到枝孢瓶霉菌、木霉菌、福氏拟青霉、篮状菌、黄暗青霉和镰孢菌在接种木材表面产生菌丝或孢子,使木材表面附着霉斑或者菌丝,聚壳座菌和节菱孢霉菌可使木材表面颜色发生显著变化。木材降解测试12周,担子菌纯黄白鬼伞使杨木的质量损失率接近10%,其他10株子囊菌基本未对杨木造成质量损失。PDA培养基上生长速率测试显示:木霉菌生长速度最快,每天生长近35 mm,其次是聚壳座菌、节菱孢霉菌、福氏拟青霉和镰孢菌,每天生长8~13 mm,较为缓慢是纯黄白鬼伞、聚多曲霉菌、黄暗青霉、篮状菌、枝顶孢霉菌和枝孢瓶霉菌,每天生长低于5 mm;除聚壳座菌、节菱孢霉菌和纯黄白鬼伞外,其余真菌均较易在不同培养基上产生孢子。对峙培养观察,木霉菌YN4-5对遗址中其他真菌生长都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抑制率为11.0%~64.6%,对担子菌纯黄白鬼伞的抑制率最大。【结论】分离的11种真菌中8种子囊菌可引起木质文物表面发霉或变色,担子菌纯黄白鬼伞有降解木质文物的风险;其中生长最快的木霉菌可通过竞争生长环境的方式抑制其他真菌生长,对有降解木材作用的纯黄白鬼伞的抑制作用最大,使木质文物降低了生物降解风险,从而分析认为目前该馆藏出土木质文物上的微生态相互作用已经达到一个平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出土木质文物 遗址原位保存 木材生物败坏 真菌生物学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洋出水木质文物保护中的硫铁化合物问题 被引量:25
15
作者 沈大娲 葛琴雅 +1 位作者 杨淼 马清林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82-88,共7页
海洋出水的木质文物中通常会沉积硫铁化合物。打捞出水后,硫铁化合物遇到空气和水分后会发生氧化,生成硫酸以及各种硫酸盐,并引起有机质的降解。近年来,硫铁化合物对海洋出水木质文物的危害已引起广泛关注。为此,本工作阐述了硫铁化合... 海洋出水的木质文物中通常会沉积硫铁化合物。打捞出水后,硫铁化合物遇到空气和水分后会发生氧化,生成硫酸以及各种硫酸盐,并引起有机质的降解。近年来,硫铁化合物对海洋出水木质文物的危害已引起广泛关注。为此,本工作阐述了硫铁化合物相关问题的研究现状,就硫铁化合物的产生原因、危害以及目前控制方法的研究进展进行了总结,同时评述了针对硫铁化合物的处理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出水木质文物 硫铁化合物 保护 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出土现场木质文物的快速无损健康评估方法研究
16
作者 庞凌燕 任伟 +5 位作者 刘辉 李军奇 朱建锋 赵西晨 于宗仁 李梅英 《陕西科技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27-132,149,共7页
为避免木质文物出土即遭损坏,解决传统评估方式对文物损伤较大、时效性差的问题,本工作探索了出土现场木质文物的快速无损健康评估方法.选择金丝楠木作为研究对象,主要提取了含水率、硬度、色差变化率3项因素作为出土现场木质文物健康... 为避免木质文物出土即遭损坏,解决传统评估方式对文物损伤较大、时效性差的问题,本工作探索了出土现场木质文物的快速无损健康评估方法.选择金丝楠木作为研究对象,主要提取了含水率、硬度、色差变化率3项因素作为出土现场木质文物健康评价指标;利用微钻阻力仪、邵氏硬度计结合X-射线粉末衍射研究了木材表面硬度与胎体强度的对应关系;着重研究了绝对含水率与表观含水率、硬度之间的多元转换关系,提出了一种通过表观含水率和硬度进行绝对含水率评估的无损方法;最终将3项因子测试结果反映在健康评估雷达图中,建立了快速无损可视化评估方法.该研究依托鸡叫城遗址发掘现场进行了实际样品检测和示范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质文物 无损检测 健康评估 含水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武威磨嘴子汉墓新近出土木质文物的抢救保护与修复 被引量:6
17
作者 卢燕玲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2010年第4期97-101,共5页
甘肃武威磨嘴子汉墓新近出土木质文物,由于墓葬环境及出土后保存环境因素的影响,造成木质文物糟朽、霉变、彩绘脱落,甚至崩裂,因而对其进行抢救性保护与修复。为此对表面进行了清理,采用2%PB-72乙酸丁酯溶液滴管渗透的方法进行填充加固... 甘肃武威磨嘴子汉墓新近出土木质文物,由于墓葬环境及出土后保存环境因素的影响,造成木质文物糟朽、霉变、彩绘脱落,甚至崩裂,因而对其进行抢救性保护与修复。为此对表面进行了清理,采用2%PB-72乙酸丁酯溶液滴管渗透的方法进行填充加固,对彩绘层用同样方法加固,对散件器物用汉代木材削制木销钉进行组装,对残损、断裂器物进行修复复原。保护修复后的木质文物适于展陈。本工作所用的保护方法对同类木质文物的保护有借鉴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武威磨嘴子汉墓 木质文物 抢救保护与修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新型水溶性单体聚合-冷冻干燥联用法在饱水木质文物脱水定型应用中的研究 被引量:4
18
作者 王飞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41-49,共9页
为了改善饱水木质文物脱水定型技术保护的定型效果、操作周期以及环保经济性,本研究以田螺山遗址、河姆渡遗址和茅山遗址出土的3种饱水木材试样为实验对象,进行了以水溶性单体丙烯酰胺(AM)和N-乙烯基吡咯烷酮(NVP)为反应物的单体聚合-... 为了改善饱水木质文物脱水定型技术保护的定型效果、操作周期以及环保经济性,本研究以田螺山遗址、河姆渡遗址和茅山遗址出土的3种饱水木材试样为实验对象,进行了以水溶性单体丙烯酰胺(AM)和N-乙烯基吡咯烷酮(NVP)为反应物的单体聚合-冷冻干燥联用法的研究。首先在水体系中选取不同比例的AM和NVP在水溶液中聚合,并根据聚合和冷冻前后的体积变化率控制在±5%以内的标准进行聚合体系的筛选。然后选取其中5组符合条件的聚合体系对3种饱水木材进行脱水定型处理,当在聚合体系中AM和NVP的质量分数总和不高于7.5%时,经单体聚合-冷冻干燥联用法处理后的试样的尺寸变化率可控制在±5%以内,达到良好的脱水定型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体聚合-冷冻干燥联用法 水溶性单体 饱水木质文物 脱水定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薄荷醇在“南海Ⅰ号”饱水木质文物上安全脱除方法的实验室研究 被引量:2
19
作者 黄琦钧 韩向娜 +2 位作者 张治国 王昊 孙键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94-100,共7页
薄荷醇作为新兴的考古出土脆弱文物提取用临时固型材料,在越来越多的考古现场得到了应用,涉及文物材质不断增多,但是文物提取到室内之后薄荷醇如何快速、安全脱除成为后期处理时面临的实际难题。最常用的去除方法是让薄荷醇自然挥发,但... 薄荷醇作为新兴的考古出土脆弱文物提取用临时固型材料,在越来越多的考古现场得到了应用,涉及文物材质不断增多,但是文物提取到室内之后薄荷醇如何快速、安全脱除成为后期处理时面临的实际难题。最常用的去除方法是让薄荷醇自然挥发,但是薄荷醇挥发的同时,水分也会挥发;随着水分的挥发,对失水敏感的饱水有机质文物将会出现干缩等问题。为研究薄荷醇在饱水木质文物上的安全脱除技术,本研究以“南海Ⅰ号”沉船出水的饱水树皮和糟朽散木为对象,探讨自然挥发、补水挥发、乙醇去除、乙醇去除+补水、加热+补水5种不同的脱除方法,通过评估不同方法处理前后树皮和散木的外观形态、质量损失和尺寸稳定性,优选出适合饱水木质文物上薄荷醇的安全脱除方法。结果显示:树皮脱除薄荷醇需要补水,散木脱除薄荷醇需要乙醇快速去除。综合效果来看,乙醇去除或者乙醇去除+补水相结合的方式是饱水木质文物最佳的薄荷醇安全去除方法。本研究将为考古和文物保护人员在使用薄荷醇提取饱水木质文物后期处理上提供技术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Ⅰ号” 饱水木质文物 薄荷醇 脱除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待开发的木质文物处理技术──细胞壁聚合物的化学改性 被引量:3
20
作者 RogerM.Rowell 于平陵 张晓梅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1997年第2期48-54,共7页
木质特性是木材的细胞壁聚合物的物理和化学性能综合作用的结果。在木材老化过程中,细胞壁聚合物的物理性能发生变化。细胞壁基质的降解和纤维素分子的解聚作用,导致强度不断下降、完整性逐渐损失。因此,当他水木质文物被干燥时,引... 木质特性是木材的细胞壁聚合物的物理和化学性能综合作用的结果。在木材老化过程中,细胞壁聚合物的物理性能发生变化。细胞壁基质的降解和纤维素分子的解聚作用,导致强度不断下降、完整性逐渐损失。因此,当他水木质文物被干燥时,引起收缩、纹缝、破裂。对于木质文物修复的传统方法是用一种聚合物或多聚合物通过封护加固衰变木材使其恢复强度;或者当木质干燥时,用湿胀性化学试剂以避免收缩,维持其处于膨胀状态。从理论上讲,另一种方法将可能是从化学角度修复细胞基质和细胞聚合物,使其达到与原始状态相类似的状况。本文将集中介绍用简单的活性化学试剂、交联试剂或多聚物,使残留的细胞壁聚合物恢复原状的几种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壁 聚合物 木质文物 半纤维素 处理技术 木材强度 化学试剂 木材细胞 尺寸稳定性 交联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