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大黄酸干预木糖葡萄球菌生物被膜及其作用机制研究 被引量:4
1
作者 吕婷婷 张忠斌 +2 位作者 贺爽 马金鑫 丁文雅 《饲料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72-76,共5页
试验通过标准微量稀释法测定大黄酸的亚抑菌浓度(MIC),利用结晶紫染色法考察大黄酸对木糖葡萄球菌生物被膜形成的干预作用;以木糖葡萄球菌谷氨酰胺酶缺失株和咪唑甘油磷酸酯脱水酶缺失株为研究对象,测定不同亚抑菌浓度药物大黄酸对各菌... 试验通过标准微量稀释法测定大黄酸的亚抑菌浓度(MIC),利用结晶紫染色法考察大黄酸对木糖葡萄球菌生物被膜形成的干预作用;以木糖葡萄球菌谷氨酰胺酶缺失株和咪唑甘油磷酸酯脱水酶缺失株为研究对象,测定不同亚抑菌浓度药物大黄酸对各菌株生物被膜形成能力的影响,考察药物在生物被膜不同形成时期对细菌生物被膜形成能力的影响,探索大黄酸干预木糖葡萄球菌生物被膜形成的作用机制。结果显示,大黄酸对木糖葡萄球菌的MIC为64 mg/L;亚抑菌浓度的大黄酸具有抑制木糖葡萄球菌生物被膜形成的能力,且随着大黄酸浓度增加,其干预作用越明显,抑制效果越好;以木糖葡萄球菌标准菌株作为参照,谷氨酰胺酶缺失株、咪唑甘油磷酸酯脱水酶缺失株形成生物被膜的能力极显著下降(P<0.01);在各亚抑菌浓度大黄酸中谷氨酰胺酶缺失株抑制率均显著降低,咪唑甘油磷酸酯脱水酶缺失株在低浓度大黄酸中抑制率也显著降低;药物大黄酸对木糖葡萄球菌生物被膜的干预主要在6 h与12 h发挥显著作用,谷氨酰胺酶对生物被膜的抑制时间也在6 h和12 h。研究表明,亚抑菌浓度大黄酸可以显著抑制木糖葡萄球菌生物被膜形成,通过谷氨酰胺酶、咪唑甘油磷酸酯脱水酶为靶点发挥干预作用;且大黄酸对生物被膜的干预时期在生物被膜形成的早期阶段,可能是通过抑制细菌黏附发挥干预生物被膜形成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奶牛乳腺炎 大黄酸 葡萄球菌 生物被 干预生物被形成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霉素通过IGPD干预木糖葡萄球菌生物被膜形成机制的研究
2
作者 周永辉 王爽 +3 位作者 崔文强 屈谦伟 罗佳 杨奕樱 《中国兽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9-13,18,F0002,共7页
为探究红霉素通过咪唑甘油磷酸酯脱水酶(IGPD)干预木糖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xylosus)生物被膜形成的机制,本试验采用肉汤微量稀释法测定红霉素对木糖葡萄球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采用结晶紫染色和扫描电镜试验检测红霉素对木糖葡... 为探究红霉素通过咪唑甘油磷酸酯脱水酶(IGPD)干预木糖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xylosus)生物被膜形成的机制,本试验采用肉汤微量稀释法测定红霉素对木糖葡萄球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采用结晶紫染色和扫描电镜试验检测红霉素对木糖葡萄球菌生物被膜的作用;利用Real-time PCR、酶活性测定、组氨酸含量测定等试验检测红霉素对IGPD的调控作用;采用分子对接和等离子共振试验验证红霉素与IGPD的直接相互作用。结果显示:红霉素MIC为1.6μg/mL,1/2 MIC(0.8μg/mL)的红霉素可以在不影响细菌生长的情况下极显著抑制生物被膜的形成(P<0.01);1/2 MIC(0.8μg/mL)的红霉素可以极显著抑制IGPD基因(hisB)的表达(P<0.01),同时显著降低IGPD的酶活性(P<0.05)和组氨酸含量(P<0.05);分子对接结果显示,红霉素可以与IGPD的氨基酸Arg88、Ser108、Leu40、Phe43、Glu162和Glu66位点结合;等离子共振试验结果显示,红霉素与IGPD可以直接结合。结果表明,红霉素可能通过调控IGPD及与其直接结合两方面作用,从而抑制木糖葡萄球菌生物被膜的形成。本试验结果为进一步明确红霉素干预木糖葡萄球菌生物被膜形成的机制及寻找干预木糖葡萄球菌生物被膜形成的药物靶点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霉素 葡萄球菌 生物被 咪唑甘油磷酸酯脱水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阿司匹林对木糖葡萄球菌体外生物被膜的作用 被引量:2
3
作者 徐长赓 周永辉 +3 位作者 杨艳北 郝美琪 陈俭清 李艳华 《中国兽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33-35,38,共4页
通过阿司匹林对木糖葡萄球菌生物被膜干预作用的研究,为木糖葡萄球菌生物被膜的治疗提供理论参考。通过结晶紫染色法(CV)、XTT分析法和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方法研究阿司匹林对木糖葡萄球菌生物被膜的作用及生物被膜下活菌和死菌的分布情况... 通过阿司匹林对木糖葡萄球菌生物被膜干预作用的研究,为木糖葡萄球菌生物被膜的治疗提供理论参考。通过结晶紫染色法(CV)、XTT分析法和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方法研究阿司匹林对木糖葡萄球菌生物被膜的作用及生物被膜下活菌和死菌的分布情况。结果显示,阿司匹林对木糖葡萄球菌有抑菌作用并且对其生物被膜的干预作用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司匹林 木糖葡萄球菌生物被膜 结晶紫染色法 激光共聚焦显微镜 XTT分析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乳酸菌和木糖葡萄球菌对产气荚膜梭菌抑制能力分析 被引量:5
4
作者 张欢 李沛军 +2 位作者 田兴垒 陈倩 孔保华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86-92,共7页
研究5株乳酸菌和1株木糖葡萄球菌对产气荚膜梭菌的抑制作用。通过混合培养和条件培养,分别研究菌株对产气荚膜梭菌自身生长、芽孢萌发与生长以及芽孢形成的抑制能力,并探讨抑菌机理。结果表明,在混合培养和条件培养下,植物乳杆菌对产气... 研究5株乳酸菌和1株木糖葡萄球菌对产气荚膜梭菌的抑制作用。通过混合培养和条件培养,分别研究菌株对产气荚膜梭菌自身生长、芽孢萌发与生长以及芽孢形成的抑制能力,并探讨抑菌机理。结果表明,在混合培养和条件培养下,植物乳杆菌对产气荚膜梭菌自身生长及其芽孢萌发与生长的抑制作用均最强,而木糖葡萄球菌的抑制作用均最弱;混合培养中6株菌均不能抑制产气荚膜梭菌芽孢的形成,而在条件培养中,发酵乳杆菌、植物乳杆菌和戊糖片球菌需预先培养48 h,方能达到抑制其芽孢形成的作用。此外,乳酸菌发酵液低pH值和植物乳杆菌发酵产生的耐热细菌素是抑制产气荚膜梭菌增殖的关键。植物乳杆菌因同时具备发酵产酸和产细菌素的能力,具有最好的抑制产气荚膜梭菌的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酸菌 葡萄球菌 产气荚梭菌 抑菌机理 PH值 细菌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辣木籽抗菌肽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膜的影响 被引量:2
5
作者 黄志远 董文明 +2 位作者 田洋 黄艾祥 王雪峰 《食品科学技术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03-114,共12页
辣木籽抗菌肽MOp2、MOp3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具有良好的抑菌效果,但是其对生物膜是否产生影响尚未清楚。采用结晶紫半定量法、荧光显微镜观察、酶解实验和分子对接技术等探讨从辣木籽蛋白水解物中分离鉴定到的新型抗菌肽MOp2、MOp3对金黄... 辣木籽抗菌肽MOp2、MOp3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具有良好的抑菌效果,但是其对生物膜是否产生影响尚未清楚。采用结晶紫半定量法、荧光显微镜观察、酶解实验和分子对接技术等探讨从辣木籽蛋白水解物中分离鉴定到的新型抗菌肽MOp2、MOp3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膜的影响。结果表明:MOp2、MOp3的最小抑制生物膜质量浓度(MBIC)和最小清除生物膜质量浓度均为4 mg/mL和8 mg/mL;1×MBIC下MOp2与MOp3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膜清除率分别为63.28%和67.90%;荧光显微镜发现,MOp2、MOp3处理后的生物膜黏附减少,细菌数量减少;细菌初期黏附率在1×MBIC的MOp2、MOp3处理后分别降低44.19%和50.77%,且表面疏水性降低;酶解实验表明,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膜胞外聚合物中含量最多的为胞外蛋白(质量分数49.01%),其次为胞外多糖和胞外DNA,且MOp2、MOp3会抑制胞外聚合物中这3种成分的分泌合成;分子对接结果显示,MOp2、MOp3均可以与生物膜形成关键蛋白AgrA、CshA、LuxS和SarA结合,这可能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群体感应系统造成一定影响,从而抑制生物膜形成。研究旨在为辣木籽抗菌肽在食品工业中的防腐保鲜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籽抗菌肽 金黄色葡萄球菌 生物 胞外聚合物 分子对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聚木糖和包膜丁酸钠对肉鸡肠道发育、肠黏膜免疫功能和盲肠微生物组成的影响 被引量:14
6
作者 罗丹 李蛟龙 +2 位作者 邢通 张林 高峰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31-140,共10页
[目的]本试验旨在研究低聚木糖(XOS)和包膜丁酸钠(CSB)对肉鸡肠道发育、黏膜免疫和盲肠微生物的影响。[方法]采用2×2双因子试验设计,在基础日粮设2个XOS添加水平(0和150 mg·kg^(-1))和2个CSB添加水平(0和400 mg·kg^(-1)... [目的]本试验旨在研究低聚木糖(XOS)和包膜丁酸钠(CSB)对肉鸡肠道发育、黏膜免疫和盲肠微生物的影响。[方法]采用2×2双因子试验设计,在基础日粮设2个XOS添加水平(0和150 mg·kg^(-1))和2个CSB添加水平(0和400 mg·kg^(-1))。试验选用1日龄、健康的罗斯308肉鸡192只,随机分成4组,分别为Con组(对照,基础日粮)、XOS组(150 mg·kg^(-1)XOS)、CSB组(400 mg·kg^(-1)CSB)及XOS+CSB组(150 mg·kg^(-1)XOS+400 mg·kg^(-1)CSB),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8只鸡,试验期42 d。[结果]添加CSB可显著降低十二指肠、回肠的相对长度,增加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的单位长度质量,XOS和CSB对回肠的单位长度质量存在互作效应(P<0.05);添加XOS显著提高空肠、回肠的上皮内淋巴细胞(IEL)和空肠IgA阳性(IgA^(+))细胞数量,添加CSB显著提高小肠的上皮内淋巴细胞(IEL)和十二指肠、回肠的IgA^(+)细胞数量,且两者对回肠IEL数量存在互作效应(P<0.05);添加XOS可显著降低空肠和回肠干扰素γ(IFN-γ)、Toll样受体2(TLR2)mRNA表达水平,添加CSB可显著降低空肠白介素1β(IL-1β)以及回肠IL-1β、IFN-γmRNA表达水平,且两者对回肠的IL-1β表达水平存在互作效应(P<0.05);添加XOS可显著增加盲肠双歧杆菌数量(P<0.05),添加CSB有增加双歧杆菌的趋势(0.05<P<0.10)。[结论]日粮中添加低聚木糖和包膜丁酸钠能促进肠道发育,增加肠黏膜IEL和IgA^(+)细胞数量,调节肠黏膜细胞因子mRNA的表达,促进肠道有益菌增殖,增强肠黏膜免疫功能,且两者对回肠发育和IEL数量有一定的互作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肉鸡 低聚 丁酸钠 肠黏免疫 盲肠微生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4种低聚糖对健康皮肤源痤疮丙酸杆菌CCSM0331生长特性的影响
7
作者 邵丽 岳佳威 +3 位作者 李燕 李陶 马来记 杨素珍 《日用化学工业(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895-901,共7页
痤疮丙酸杆菌(Cutibacterium acnes,C. acnes)是皮肤上的常驻菌,对维持皮肤稳态发挥着重要作用。低聚糖是公认的肠道益生菌的益生元,常用于化妆品配方中。本研究以分离自健康皮肤的痤疮丙酸杆菌CCSM0331为研究对象,从菌体增殖、发酵上... 痤疮丙酸杆菌(Cutibacterium acnes,C. acnes)是皮肤上的常驻菌,对维持皮肤稳态发挥着重要作用。低聚糖是公认的肠道益生菌的益生元,常用于化妆品配方中。本研究以分离自健康皮肤的痤疮丙酸杆菌CCSM0331为研究对象,从菌体增殖、发酵上清pH、短链脂肪酸(short-chain fatty acids,SCFAs)产量、DPPH自由基清除以及抑制表皮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epidermidis,S. epidermidis)生物膜形成等方面考察低聚果糖、低聚半乳糖、低聚异麦芽糖和菊粉4种低聚糖对CCSM0331菌株生长特性的影响,以期优选出CCSM0331菌株的益生元。结果表明:4种低聚糖均能促进CCSM0331菌体增殖,其中低聚半乳糖效果最好;CCSM0331菌株利用不同低聚糖均能产丙酸、乙酸和异戊酸,其中产丙酸产量显著大于乙酸和异戊酸,不同于肠道益生菌双歧杆菌和乳酸菌所产SCFAs的种类;CCSM0331菌株利用低聚半乳糖产生更多的SCFAs,具有最强的抑制表皮葡萄球菌ATCC 35984生物膜形成,提高了抗氧化效果。综上,低聚半乳糖是较优的痤疮丙酸杆菌CCSM0331的益生元。本研究提供了一种筛选皮肤菌益生元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聚 低聚半乳 痤疮丙酸杆菌 短链脂肪酸 生物 表皮葡萄球菌 益生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生物酶与肉组织酶对干发酵香肠中游离氨基酸的影响 被引量:21
8
作者 李平兰 沈清武 +2 位作者 孙成虎 周伟 马长伟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134-138,共5页
以戊糖乳杆菌31-1和木糖葡萄球菌为发酵剂生产干发酵香肠,就发酵剂对干发酵香肠成熟过程中游离氨基酸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同时对干香肠在成熟过程中微生物和pH值的变化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微生物的代谢活动能增加干发酵香肠中游离... 以戊糖乳杆菌31-1和木糖葡萄球菌为发酵剂生产干发酵香肠,就发酵剂对干发酵香肠成熟过程中游离氨基酸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同时对干香肠在成熟过程中微生物和pH值的变化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微生物的代谢活动能增加干发酵香肠中游离氨基酸的绝对含量,但相对组织酶来说,微生物酶对游离氨基酸的解离能力要小得多,说明在干发酵香肠的成熟过程中,组织酶对蛋白质的水解起主要作用。但研究结果同时也表明,微生物对个别游离氨基酸的变化具有最大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游离氨基酸 干发酵香肠 生物 组织 葡萄球菌 成熟过程 研究结果 绝对含量 发酵剂 乳杆菌 pH值 干香肠 蛋白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安福火腿发酵微生物分离与发酵工艺研究 被引量:4
9
作者 黄占旺 徐明生 +2 位作者 汤凯洁 蒋艳 吴少福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2003年第4期635-638,共4页
安福火腿表层的微生物主要是霉菌和酵母菌 ;内层的微生物主要是酵母菌和球菌 ,不含霉菌。酵母菌、霉菌和球菌是火腿发酵过程中的优势菌群。从安福火腿中分离得到了 2株发酵微生物———木糖葡萄球菌(Slaphlococcusxylosus)和季也蒙假丝... 安福火腿表层的微生物主要是霉菌和酵母菌 ;内层的微生物主要是酵母菌和球菌 ,不含霉菌。酵母菌、霉菌和球菌是火腿发酵过程中的优势菌群。从安福火腿中分离得到了 2株发酵微生物———木糖葡萄球菌(Slaphlococcusxylosus)和季也蒙假丝酵母 (Candidaguilliermondii) ,并研究了火腿发酵工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福火腿 发酵微生物 分离 发酵工艺 霉菌 酵母菌 球菌 葡萄球菌 季也蒙假丝酵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生物酶与肉组织酶对干发酵香肠中游离脂肪酸的影响 被引量:14
10
作者 沈清武 李平兰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2期1-5,共5页
以戊糖乳杆菌31-1和木糖葡萄球菌为发酵剂生产干发酵香肠,就发酵剂对干发酵香肠成熟过程中游离脂肪酸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在灌肠后的1周内,脂肪的水解主要是由组织酶引起的,微生物对脂肪微弱的水解能力主要表现在干发酵香... 以戊糖乳杆菌31-1和木糖葡萄球菌为发酵剂生产干发酵香肠,就发酵剂对干发酵香肠成熟过程中游离脂肪酸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在灌肠后的1周内,脂肪的水解主要是由组织酶引起的,微生物对脂肪微弱的水解能力主要表现在干发酵香肠成熟的后期,并且发酵剂不能改变发酵香肠中游离脂肪酸的变化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酵香肠 发酵剂 葡萄球菌 游离脂肪酸 生物 水解 乳杆菌 影响 改变 灌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生物复合发酵沙蟹汁的制备工艺优化及其风味研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边昊 陈柏宇 李锐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5期234-241,共8页
研究了微生物复合发酵沙蟹汁的制备工艺,并比较了传统沙蟹汁和复合发酵沙蟹汁的风味成分。选择植物乳杆菌(Lactobacillus plantarum)和鲁氏酵母菌(Saccharomyces rouxii)作为外加复合发酵菌种,以感官评分和氨基态氮含量为指标,通过单因... 研究了微生物复合发酵沙蟹汁的制备工艺,并比较了传统沙蟹汁和复合发酵沙蟹汁的风味成分。选择植物乳杆菌(Lactobacillus plantarum)和鲁氏酵母菌(Saccharomyces rouxii)作为外加复合发酵菌种,以感官评分和氨基态氮含量为指标,通过单因素试验和响应面分析法优化微生物复合发酵沙蟹汁的制备工艺,并采用感官评价和理化指标对传统沙蟹汁和复合发酵沙蟹汁的风味成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植物乳杆菌和鲁氏酵母菌的最佳混合浓度比例为3∶2,发酵时间17 d,发酵温度26℃,发酵剂接种量5%,发酵初始pH值7.5,在此条件下沙蟹汁感官评分为7.38。相比于传统沙蟹汁,复合发酵沙蟹汁的游离氨基酸总量和鲜甜味氨基酸含量分别为2605.77和783.68 mg/100 g,分别增加了16.12%和22.40%;有机酸总量为665.19 mg/100 g(增加了13.54%),其中乳酸和琥珀酸含量分别为221.27 mg/100 g(增加了27.74%)和176.24 mg/100 g(增加了57.28%);呈味核苷酸含量变化较小,其中IMP和ADP含量略有增加;感官评分和氨基态氮含量分别增加17.31%和22.62%,同时挥发性盐基氮含量降低了28.69%。综上,微生物复合发酵法能显著提高传统沙蟹汁的风味品质,这对于沙蟹汁的工业化生产和风味改良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蟹汁 风味改良 生物复合发酵法 鲁氏酵母菌 葡萄球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复合微生物发酵剂对发酵香肠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11
12
作者 张聪 周光宏 +1 位作者 徐幸莲 张万刚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82-188,共7页
本研究以分离自如皋火腿的木糖葡萄球菌S253及分离自金华火腿的发酵乳杆菌Y_4为发酵剂,研究不同复配比例对发酵香肠组成成分、理化品质及感官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当添加量为10~7cfu/g,Aw值和p H降低速度显著快于对照组(p<0.05);硬... 本研究以分离自如皋火腿的木糖葡萄球菌S253及分离自金华火腿的发酵乳杆菌Y_4为发酵剂,研究不同复配比例对发酵香肠组成成分、理化品质及感官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当添加量为10~7cfu/g,Aw值和p H降低速度显著快于对照组(p<0.05);硬度和咀嚼性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TBARS值也显著低于其他组(p<0.05);木糖葡萄球菌S_(253)和发酵乳杆菌Y4的添加比例为3∶1(v/v)时,产品的a*/b*值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综合感官评分有显著提高(p<0.05)。所以不同复配比例的微生物发酵剂对发酵香肠的品质均有显著的影响。综合产品的总体感官评价结果,当木糖葡萄球菌S253和发酵乳杆菌Y4的添加比例为3∶1(v/v),且添加量为10~7cfu/g时,发酵香肠的综合品质最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发酵剂 发酵香肠 葡萄球菌S253 发酵乳杆菌Y4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