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孔子“去污名”的艺术及启示
- 1
-
-
作者
汪秀丽
李跃中
-
机构
南京工程学院
-
出处
《领导科学》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26-27,共2页
-
基金
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课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教学机制研究”(项目编号:2015SJD183)的阶段性成果
-
文摘
所谓污名,即名誉受到污损;"去污名",即清除掉施加在自己或者团体之上的坏名誉,并消解其恶劣的社会影响和心理阴影。古语曰:木秀于林,风必摧之。领导干部由于其特殊的身份和地位,被污名也在情理之中。如何正确对待污名,提高"去污名"的能力,对领导干部来说至关重要——处理得好,乌云散尽,红日普照,皆大欢喜;处理得不好,轻则郁郁寡欢,重则拔刀相向,两败俱伤。
-
关键词
拔刀相向
领导干部
社会影响
木秀于林
举直错诸枉
心理阴影
化敌为友
区别对待
自我解嘲
恶居下流
-
分类号
D262.3
[政治法律—中共党史]
-
-
题名自创格言──一次别开生面的写作训练
- 2
-
-
作者
王新彦
-
机构
江苏通州市刘桥中学
-
出处
《中学语文教学》
北大核心
1994年第10期23-24,共2页
-
文摘
自创格言──一次别开生面的写作训练江苏通州市刘桥中学王新彦课余时间,我发现许多学生的课外练笔本上抄录着五花八门的格言,于是顿发奇想,对学生们说:“为何不自己写呢?我们不也有自己的人生体验吗?对它进行一番归纳提炼,也就是格言,我们应当像哲学家一样活着。...
-
关键词
写作训练
归纳提炼
王新
人生体验
活着
写作经验
木秀于林
写作规律
江苏通州
刘桥
-
分类号
G633.34
[文化科学—教育学]
-
-
题名党委书记的团结艺术
- 3
-
-
作者
陈立荣
-
机构
中国人民解放军河南省南阳军分区
-
出处
《领导科学》
北大核心
1990年第9期21-22,共2页
-
文摘
团结,是一种革命觉悟,同时也是一门学问。对一级党委来说,团结是班子建设的生命线。而党委书记作为党委班子的“第_提琴手”,在党委团结这部交响乐章中,担负着演奏主旋律的重任。这就意味着,党委书记在团结的功力上,要求须更高,造诣要更深。那么,一个党委书记的团结艺术究竟包含哪些因素呢?从我担任党委书记六年的实践和体会看,当以下面四条为要:
-
关键词
班子内部
党务工作
党的组织
政治工作能力
表率作用
沟通思想
木秀于林
民主集中制原则
要虚心
融洽关系
-
分类号
C933
[经济管理—管理学]
-
-
题名一个奋进不息的人
- 4
-
-
作者
万林
曼华
-
出处
《成人教育》
1983年第2期41-43,共3页
-
文摘
浩浩黄河,上溯巴颜喀拉山。下接黄海,其间流程万余里。李白诗云“黄河之水天上来”,流势之猛,谁可匹敌?任九曲连环,三门险隘,它向东之志不改,扑向大海不回头……。如果说黄河是中华民族之魂的象征的话。那么应该说:不唯其它战线上的英才人杰具有黄河的性格,成人教育战线上的许多新兵宿将,也同样无愧为黄河的子孙。
-
关键词
黄河之水天上来
李白诗
九曲
程万
巴颜喀拉
胡老师
战线上
一翁
就是你
木秀于林
-
分类号
I2
[文学—中国文学]
-
-
题名妇女地位的哲学反思
- 5
-
-
作者
陈军
-
出处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9年第1期75-78,共4页
-
文摘
我们的世界分成两半:男和女,他们彼此密不可分又互不相容,他们充满爱也充满恨。双方的矛盾是普遍的,也是特殊的,为了各自生存得更好,他们一直处在既联合又斗争的“冷战”状态中,不承认这个事实,对于男人是属于一种掩饰,对于女人是一种麻木。探讨这个问题不是要激化双方的仇恨,而是让人们懂得,人类的文明,社会的发展,主要靠男女双方关系和睦、协调、平等、独立。
-
关键词
互不相容
哲学反思
妇女地位
要害问题
命运之神
木秀于林
爱情至上
从零开始
灵长
心灵美
-
分类号
G658.3
[文化科学—教育学]
C55
[社会学]
-
-
题名从周原新出文物谈西周文、武王和周公的业绩
- 6
-
-
作者
陈全方
-
出处
《文博》
1992年第4期3-16,99-100,共16页
-
文摘
一个伟大的人物,所经历的路程是曲折坎坷不平的,象文王这样厚道宽容、倾注国事,在诸侯国中颇有威望的领袖,也逃脱不了这种“命运”的安排,他的事业也不是一帆风顺平坦无阻的。正由于周文王才学过人,知识渊博,能力非凡,威信极高,也就必然遭致“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行高于众,人必非之”的厄运。 (一)周文王被囚的原因文王被囚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馋臣们惯于利用昏君的那种固有而几乎是共有的心理状态踏着别人的肩膀以取庞以陷害他人为快事。崇侯虎是户县崇国的君主。
-
关键词
周公
武王
周原
诸侯国
南宫括
知识渊博
岐邑
木秀于林
康叔
商王
-
分类号
K87
[历史地理—考古学及博物馆学]
G26
[历史地理—考古学及博物馆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