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2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2016—2021年上海市静安区居民期望寿命和疾病谱变化情况研究
被引量:
11
1
作者
褚晓婷
杨晓明
+3 位作者
万秋萍
张国慧
熊建菁
方嘉列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6期4561-4566,共6页
背景 随着社会经济水平和人群健康水平的不断提高,死亡模式和疾病谱发生了改变,不同疾病对居民期望寿命变化的影响也发生了变化。目的 分析2016—2021年上海市静安区居民期望寿命及疾病谱变化情况。方法 收集2016—2021年上海市静安区...
背景 随着社会经济水平和人群健康水平的不断提高,死亡模式和疾病谱发生了改变,不同疾病对居民期望寿命变化的影响也发生了变化。目的 分析2016—2021年上海市静安区居民期望寿命及疾病谱变化情况。方法 收集2016—2021年上海市静安区户籍居民的人口资料和死亡资料。数据分别来源于上海市公安局静安分局、上海市静安区居民死因监测系统。死因分类采用国际疾病分类第10版(ICD-10),以根本死因进行分类统计。应用简略寿命表法、Arriaga’s分解法,统计2016—2021年静安区居民期望寿命,分析不同年龄组和疾病死因对居民期望寿命的影响。结果 2016—2021年上海市静安区居民期望寿命为83.68~84.40岁,2021年较2016年增加了0.72岁;其中男性期望寿命为81.47~82.15岁,女性期望寿命为85.95~86.74岁,2021年较2016年分别增加了0.68岁和0.79岁。65~84岁组对居民期望寿命增加“正向贡献”最大,期望寿命增量为0.60岁,贡献率为83.29%。15~44岁组对期望寿命增加起“负向贡献”最大,期望寿命增量减少了0.12岁,贡献率为-17.18%。对居民期望寿命增加“正向贡献”最大的死因为肿瘤,其次为呼吸系统疾病,贡献率分别为56.20%和53.55%;“负向贡献”最大的为损伤中毒,其次为内分泌、营养和代谢疾病,贡献率分别为-35.69%和-17.25%。结论 2016—2021年上海市静安区居民期望寿命为83.68~84.40岁,2021年较2016年增加了0.72岁;对居民期望寿命增加“正向贡献”最大的年龄组为65~84岁组;对居民期望寿命增加“正向贡献”最大的死因为肿瘤,“负向贡献”最大的为损伤中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期望
寿命
期望寿命分解法
死亡率
肿瘤
创伤和损伤
中毒
变化趋势
上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990年与2017年中国居民期望寿命的性别差异分析
被引量:
17
2
作者
陈海
钱云
+5 位作者
董昀球
杨志杰
郭亮亮
刘佳
申倩
王璐
《中国卫生统计》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883-887,共5页
目的分析1990年与2017年中国居民期望寿命的性别差异,探讨不同年龄组及疾病死因变化对期望寿命性别差异的影响。方法采用全球疾病负担研究中国居民1990年与2017年的死亡数据,应用简略寿命表法及期望寿命差异分解法,评估年龄别和死因别...
目的分析1990年与2017年中国居民期望寿命的性别差异,探讨不同年龄组及疾病死因变化对期望寿命性别差异的影响。方法采用全球疾病负担研究中国居民1990年与2017年的死亡数据,应用简略寿命表法及期望寿命差异分解法,评估年龄别和死因别死亡率变化对性别差异的影响。结果1990年,影响期望寿命性别差异的主要疾病死因是肿瘤(30.57%)、心脑血管疾病(17.57%)、慢性呼吸系统疾病(12.26%)、交通伤害(12.80%)和意外伤害(15.21%),其中肿瘤的影响集中在50~74岁(20.63%)。2017年,肿瘤(31.49%)和心脑血管疾病(31.36%)的危害进一步加大。与1990年相比,心脑血管疾病导致的性别差异增幅最大(1.05岁),且集中在45~79岁(24.18%),而交通和意外伤害的贡献虽略有下降,但仍超7%。结论中国居民期望寿命的性别差异仍处在较高水平,男性期望寿命持续低于女性。缩小期望寿命的性别差异,不断提高居民的期望寿命,应重点关注≥50岁男性的肿瘤和心脑血管疾病的死亡率,同时不可忽视≥60岁老年人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及<50岁人群的交通和意外伤害等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期望
寿命
死亡率
期望
寿命
的性别差异
期望
寿命
差异
分解
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2016—2021年上海市静安区居民期望寿命和疾病谱变化情况研究
被引量:
11
1
作者
褚晓婷
杨晓明
万秋萍
张国慧
熊建菁
方嘉列
机构
上海市静安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生命统计与肿瘤伤害防治科
出处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6期4561-4566,共6页
文摘
背景 随着社会经济水平和人群健康水平的不断提高,死亡模式和疾病谱发生了改变,不同疾病对居民期望寿命变化的影响也发生了变化。目的 分析2016—2021年上海市静安区居民期望寿命及疾病谱变化情况。方法 收集2016—2021年上海市静安区户籍居民的人口资料和死亡资料。数据分别来源于上海市公安局静安分局、上海市静安区居民死因监测系统。死因分类采用国际疾病分类第10版(ICD-10),以根本死因进行分类统计。应用简略寿命表法、Arriaga’s分解法,统计2016—2021年静安区居民期望寿命,分析不同年龄组和疾病死因对居民期望寿命的影响。结果 2016—2021年上海市静安区居民期望寿命为83.68~84.40岁,2021年较2016年增加了0.72岁;其中男性期望寿命为81.47~82.15岁,女性期望寿命为85.95~86.74岁,2021年较2016年分别增加了0.68岁和0.79岁。65~84岁组对居民期望寿命增加“正向贡献”最大,期望寿命增量为0.60岁,贡献率为83.29%。15~44岁组对期望寿命增加起“负向贡献”最大,期望寿命增量减少了0.12岁,贡献率为-17.18%。对居民期望寿命增加“正向贡献”最大的死因为肿瘤,其次为呼吸系统疾病,贡献率分别为56.20%和53.55%;“负向贡献”最大的为损伤中毒,其次为内分泌、营养和代谢疾病,贡献率分别为-35.69%和-17.25%。结论 2016—2021年上海市静安区居民期望寿命为83.68~84.40岁,2021年较2016年增加了0.72岁;对居民期望寿命增加“正向贡献”最大的年龄组为65~84岁组;对居民期望寿命增加“正向贡献”最大的死因为肿瘤,“负向贡献”最大的为损伤中毒。
关键词
期望
寿命
期望寿命分解法
死亡率
肿瘤
创伤和损伤
中毒
变化趋势
上海
Keywords
Life expectancy
Decomposition of life expectancy
Mortality
Neoplasms
Wounds and injuries
Poisoning
Tendency
Shanghai
分类号
R193.5 [医药卫生—卫生事业管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1990年与2017年中国居民期望寿命的性别差异分析
被引量:
17
2
作者
陈海
钱云
董昀球
杨志杰
郭亮亮
刘佳
申倩
王璐
机构
无锡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慢病科
出处
《中国卫生统计》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883-887,共5页
基金
无锡市医学重点学科(ZDXK010)
无锡市医学重点人才(ZDRC004)
+3 种基金
无锡市青年医学人才(QNRC050、QNRC035)
无锡市科技局项目(WX18IIAN038)
无锡市卫健委重大项目(Z201905)
无锡市卫健委青年项目(Q201944,Q201802,Q201735)。
文摘
目的分析1990年与2017年中国居民期望寿命的性别差异,探讨不同年龄组及疾病死因变化对期望寿命性别差异的影响。方法采用全球疾病负担研究中国居民1990年与2017年的死亡数据,应用简略寿命表法及期望寿命差异分解法,评估年龄别和死因别死亡率变化对性别差异的影响。结果1990年,影响期望寿命性别差异的主要疾病死因是肿瘤(30.57%)、心脑血管疾病(17.57%)、慢性呼吸系统疾病(12.26%)、交通伤害(12.80%)和意外伤害(15.21%),其中肿瘤的影响集中在50~74岁(20.63%)。2017年,肿瘤(31.49%)和心脑血管疾病(31.36%)的危害进一步加大。与1990年相比,心脑血管疾病导致的性别差异增幅最大(1.05岁),且集中在45~79岁(24.18%),而交通和意外伤害的贡献虽略有下降,但仍超7%。结论中国居民期望寿命的性别差异仍处在较高水平,男性期望寿命持续低于女性。缩小期望寿命的性别差异,不断提高居民的期望寿命,应重点关注≥50岁男性的肿瘤和心脑血管疾病的死亡率,同时不可忽视≥60岁老年人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及<50岁人群的交通和意外伤害等的影响。
关键词
期望
寿命
死亡率
期望
寿命
的性别差异
期望
寿命
差异
分解
法
分类号
R182.2 [医药卫生—流行病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2016—2021年上海市静安区居民期望寿命和疾病谱变化情况研究
褚晓婷
杨晓明
万秋萍
张国慧
熊建菁
方嘉列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22
1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1990年与2017年中国居民期望寿命的性别差异分析
陈海
钱云
董昀球
杨志杰
郭亮亮
刘佳
申倩
王璐
《中国卫生统计》
CSCD
北大核心
2020
17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