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013、2016年两次朝鲜核试验P波和面波信号幅值比差异的观测与分析 被引量:2
1
作者 徐恒垒 靳平 +1 位作者 朱号锋 李欣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2652-2662,共11页
2016年1月6日,朝鲜再次进行了地下核试验.和上次2013核试验相比,此次试验震中位置接近,不同震相的平均幅值比却表现出明显的差异:在短周期P波幅值减小的情况下,长周期Rayleigh面波幅值增强,Love面波幅值减小.这给判断两次试验当量的相... 2016年1月6日,朝鲜再次进行了地下核试验.和上次2013核试验相比,此次试验震中位置接近,不同震相的平均幅值比却表现出明显的差异:在短周期P波幅值减小的情况下,长周期Rayleigh面波幅值增强,Love面波幅值减小.这给判断两次试验当量的相对大小带来了困难.本文在给出两次试验短周期P波和长周期面波幅值比测量结果的基础上,从地下核爆炸震源机制的角度对观测现象进行分析解释.研究结果表明,虽然各种形式的构造应力源都可以很好地拟合单次试验的长周期面波资料,但只有逆断层形式的构造应力释放能够解释两次试验不同震相幅值比差异现象.这是关于朝鲜核试验震源机制的一个新的发现,对于认识其震源性质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朝鲜核试验 当量 震源机制 构造应力释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7年9月3日朝鲜核试验产生的位移场和应力场 被引量:2
2
作者 万永革 刘兆才 +2 位作者 盛书中 靳志同 黄骥超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965-969,共5页
据中国地震台网测定,2017年9月3日11时30分在朝鲜白岩郡(41.3°N,129.1°E)发生ML6.3地震,震源深度为0km(中国地震局,2017),中国东北和华北的部分地区震感强烈.该事件发生后一小时,朝鲜政府即宣称这是该国在可装载洲际导弹... 据中国地震台网测定,2017年9月3日11时30分在朝鲜白岩郡(41.3°N,129.1°E)发生ML6.3地震,震源深度为0km(中国地震局,2017),中国东北和华北的部分地区震感强烈.该事件发生后一小时,朝鲜政府即宣称这是该国在可装载洲际导弹上进行的一次氢弹试验,并取得了成功,这是朝鲜进行的第六次核试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地震与地球内部物理重点实验室温联星教授课题组根据地震仪观测记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朝鲜核试验 位移场 应力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区域地震波形振幅包络约束朝鲜地下核试验的埋深和当量 被引量:10
3
作者 林鑫 姚振兴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2066-2079,共14页
核爆当量和埋藏深度是地下核试验的两个重要参数.根据中国东北地区区域范围内地震台站观测记录,利用Pn,Pg,Sn和Lg波波形,计算水平分量的尾波振幅包络,调查2006年10月9日,2009年5月25日,2013年2月13日和2016年1月6日四次朝鲜地下核试验... 核爆当量和埋藏深度是地下核试验的两个重要参数.根据中国东北地区区域范围内地震台站观测记录,利用Pn,Pg,Sn和Lg波波形,计算水平分量的尾波振幅包络,调查2006年10月9日,2009年5月25日,2013年2月13日和2016年1月6日四次朝鲜地下核试验的爆炸当量和埋藏深度.以牡丹江(MDJ)台站记录为例,对两个水平分量波形进行带通滤波,计算平均波形的振幅包络.最终得到区域地震台站水平分量振幅包络,振幅稳定,包络振幅的变化清晰地显示区域震相的位置.区域震相的时间域振幅包络由震源谱函数、传播效应、台基响应和传递函数及尾波形状函数构成.通过网格搜索的方法,拟合水平分量记录的波形包络,可以获得核爆当量和埋藏深度的估计.结果表明,朝鲜四次地下核试验爆炸当量以时间为序从0.6±0.2kt到3.0±1.5kt,增加至10.0±2.0kt,再降到8.0±2.0kt.2006年核爆的埋藏深度较浅,为150±100m,2009年朝鲜核试验的埋藏深度为350±100m,2013年和2016年朝鲜核试验的深度非常一致,均为500±200m.这些结果与前人的调查结果一致性较高,说明使用单一地震台站时间域水平分量尾波振幅包络是可能同时约束地下核试验爆炸当量和埋藏深度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震相 振幅包络 朝鲜核试验 爆炸当量 埋藏深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禁核试核查国际监测系统中的USRK及KSRS台阵对朝鲜地下核试验场的地震信号检测能力评估
4
作者 薛方正 徐雄 +2 位作者 靳平 卢娜 王红春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448-460,共13页
根据禁核试核查国际监测系统中的USRK及KSRS台阵的实际记录数据,统计建立了这两个台阵的本底噪声水平分布概率模型。基于地下爆炸的源频谱模型及比例关系,对2009年5月25日朝鲜核试验在这两个地震台阵上的实际记录信号幅值进行了比例折算... 根据禁核试核查国际监测系统中的USRK及KSRS台阵的实际记录数据,统计建立了这两个台阵的本底噪声水平分布概率模型。基于地下爆炸的源频谱模型及比例关系,对2009年5月25日朝鲜核试验在这两个地震台阵上的实际记录信号幅值进行了比例折算,得到了更小震级的"朝鲜地下核试验"在这两个地震台阵上的多频带信号幅值。在3倍信噪比检测条件下,利用概率模型法分别得到了这两个地震台阵对朝鲜地下核试验场小震级地下核试验的多频带信号检测能力。结果表明,震中距在400 km左右的两台阵对朝鲜地下核试验地震信号的检测阈值均随着频率的升高而逐渐降低,即高频段的检测能力强于低频段。这两个地震台阵的最高信号检测能力均出现在6.0—9.0 Hz频带,90%检测概率条件下,USRK和KSRS在该频带的检测阈值分别为mb1.5和mb2.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试核查国际监测系统 朝鲜核试验 概率模型法 检测阈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7年9月23日朝鲜M_L3.4地震矩张量反演 被引量:2
5
作者 刘俊清 刘财 +1 位作者 张宇 邓馨卉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534-543,共10页
利用区域地震台网数字波形资料,对2017年9月23日朝鲜M_L3.4地震进行地震矩张量反演计算与参数稳定性评估,获得了此次地震的震源机制解.结果表明,地震矩心深度为3km,标量地震矩为1.34×10^(14) N·m,矩震级为M_W3.4.地震矩张量... 利用区域地震台网数字波形资料,对2017年9月23日朝鲜M_L3.4地震进行地震矩张量反演计算与参数稳定性评估,获得了此次地震的震源机制解.结果表明,地震矩心深度为3km,标量地震矩为1.34×10^(14) N·m,矩震级为M_W3.4.地震矩张量结果分解后,双力偶分量(DC)为96.4%,补偿线性矢量偶极分量(CLVD)为-0.8%,震源体体积变化的各向同性分量(ISO)为-2.8%.主压应力P轴方位角为144°,倾角为74°,主张应力T轴方位角为341°,倾角为15°.其中一个节面的参数为:走向248°,倾向60°,滑动角-94°.地震震源体积变化分量很小,震源机制类型属于典型的由断层剪切位错引起的正断层型地震事件,且主张应力T轴方向与区域近地表应变率场方向一致.由于朝鲜2017年9月3日核试验释放的能量对局部区域应力场进行了扰动,致使核试验场附近地壳岩体处于破裂的临界状态,2017年9月23日朝鲜M_L3.4地震事件可能是区域应力场作用下的一次山体滑动事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矩张量 震源机制 朝鲜核试验 P波极性 Jackknifing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下强爆炸诱发地表塌陷的试验模拟与应用 被引量:2
6
作者 徐小辉 李杰 王明洋 《爆炸与冲击》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156-166,共11页
地下核爆炸后会在地表产生下陷弹坑、塌陷带等不可逆变形爆炸后效应,利用地表形变信息对地下核试验进行有效监控和评估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基于考虑重力影响的地下强爆炸塌陷成坑相似理论,利用陆军工程大学自主研制的地下爆炸效应真空... 地下核爆炸后会在地表产生下陷弹坑、塌陷带等不可逆变形爆炸后效应,利用地表形变信息对地下核试验进行有效监控和评估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基于考虑重力影响的地下强爆炸塌陷成坑相似理论,利用陆军工程大学自主研制的地下爆炸效应真空室模拟试验装置,对2017年9月3日朝鲜地下核试验诱发的地表不可逆变形进行了模型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地表塌陷带半径为257 m,下陷弹坑的半径为154 m,与美国、前苏联等国家已有的地下核试验经验公式的数据结果基本相当,并且符合天基雷达TS-InSar卫星监测数据的估算结果,验证了地下爆炸真空室模型试验在地下强爆炸诱发地表不可逆变形区域模拟和评估的可行性,成为有效补充地震波和卫星监测地下强爆炸的一种研究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朝鲜核试验 相似模型试验 真空室爆炸模拟 塌陷成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禁核试法外国家的规范维度与国际法规制
7
作者 李将 《太平洋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8-18,共11页
朝鲜第四次核试验再次触动了国际社会的敏感神经。禁核试国际规范是否能够约束和规制法外国家的核扩散行为频受质疑。法外国家是指秉持其国际法基本立场而拒不按照国际体系的规则行事的国家。主权的绝对性和平等性是法外国家的基本国际... 朝鲜第四次核试验再次触动了国际社会的敏感神经。禁核试国际规范是否能够约束和规制法外国家的核扩散行为频受质疑。法外国家是指秉持其国际法基本立场而拒不按照国际体系的规则行事的国家。主权的绝对性和平等性是法外国家的基本国际法立场。法外国家的形成和行为方式有着深刻的规范诱因,其政治回应和规范抵制挑战禁核试国际规范的普遍效力。朝鲜第四次核试验使地区政治与军事对抗加剧,客观上损害了各方政治和外交努力进程的规范基础。国际社会必须着力削减和化解禁核试规范共识与规范约束得以确立和实施的阻碍因素,使朝核问题在规范约束与政治运作的良性互动中得到解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外国家 规范维度 核试国际规范 朝鲜核试验 国际法规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蒙古“无核地位”实施历程及影响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夏帆 《理论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182-188,共7页
20世纪90年代中期,蒙古宣布建立无核区。随后至今的20余年时间里,蒙古一直致力于令其"无核地位"获得国际认可并获得相应安全保障。1998年联大53/77D号决议通过是蒙古"无核地位"获国际认可标志性的一幕。但在如何进... 20世纪90年代中期,蒙古宣布建立无核区。随后至今的20余年时间里,蒙古一直致力于令其"无核地位"获得国际认可并获得相应安全保障。1998年联大53/77D号决议通过是蒙古"无核地位"获国际认可标志性的一幕。但在如何进行"无核地位"的"制度化"实施问题上,由于此前未有单一国家无核区建设的先例,各国对此认识不一,也曾面临建设阻力。幸而蒙古及时调整了实施路径,目前,已将建设重心转移到"无核地位"的落实与巩固上。作为中小国家以政治和外交途径保障国家安全的范本,蒙古"无核地位"的构建有助于蒙古国家形象的塑造;有助于东北亚局势的稳定和安全,更有助于全球无核化运动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蒙古无核区 朝鲜核试验 东北亚无核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