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六方会谈与东北亚多边安全机制的可能性 |
任晓
|
《国际问题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05 |
18
|
|
2
|
朝核六方会谈的原因、进程及作用 |
刘文祥
|
《太平洋学报》
CSSCI
|
2006 |
1
|
|
3
|
“四方会谈”与“六方会谈”互动下的双轨并进:朝鲜半岛和平机制的构建路径再探 |
张弛
|
《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
2019 |
1
|
|
4
|
朝核六方会谈:稍事休整再登峰 |
刘超
|
《人民论坛》
|
2005 |
0 |
|
5
|
朝核六方会谈与美朝关系 |
邹德浩
|
《亚非纵横》
|
2007 |
0 |
|
6
|
担当六方会谈的主导者 |
张智新
|
《国际展望》
北大核心
|
2007 |
0 |
|
7
|
浅议朝核问题与东北亚多边安全合作机制 |
赵跃钦
谢剑南
|
《国际关系学院学报》
|
2006 |
1
|
|
8
|
“安全困境”视角下的朝鲜半岛和平机制 |
郭锐
孙衍彬
|
《社会主义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13 |
4
|
|
9
|
朝核问题困境与应对方向 |
毕颖达
|
《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
2013 |
3
|
|
10
|
朝核去功能化与核计划申报问题 |
何志工
安小平
|
《国际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
2008 |
1
|
|
11
|
如何设计东北亚安全机制? |
张春
|
《国际展望》
北大核心
|
2007 |
0 |
|
12
|
东北亚多边安全机制的构建 |
姜联军
匡国栋
|
《国际关系学院学报》
|
2005 |
1
|
|
13
|
国际冲突中调停者的偏向与调停效果 |
漆海霞
张鸿文
|
《国际安全研究》
|
2015 |
8
|
|
14
|
伊核问题的升温与化解 |
孙伟
|
《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
2006 |
0 |
|
15
|
东北亚区域安全架构:从合作到制度 |
张东宁
|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07 |
8
|
|
16
|
朝鲜核试验引发东亚变局 |
吴广义
|
《亚非纵横》
|
2007 |
0 |
|
17
|
东北亚安全合作的困难与前景分析 |
王高峰
|
《亚非纵横》
|
2006 |
2
|
|
18
|
读者与编者 |
|
《国际展望》
北大核心
|
2005 |
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