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乌鲁木齐都市圈土地利用碳排放与生态系统服务交互特征
1
作者 赵文静 王承武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60-273,共14页
土地利用变化影响区域可持续发展,在生态文明建设和“双碳”目标背景下研究土地利用变化引起的碳排放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及其相关关系,有助于实现碳中和并协调经济与社会发展。以乌鲁木齐都市圈为研究区,基于2000~2020年的土地利用... 土地利用变化影响区域可持续发展,在生态文明建设和“双碳”目标背景下研究土地利用变化引起的碳排放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及其相关关系,有助于实现碳中和并协调经济与社会发展。以乌鲁木齐都市圈为研究区,基于2000~2020年的土地利用、社会经济和能源消耗数据,运用网格分析法划分目标单元,探析土地利用碳排放和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时空特征,通过双变量空间自相关模型分析二者的交互关系。结果表明:①研究期内乌鲁木齐都市圈的建设用地持续快速扩张,耕地、林地面积增加,草地和水域面积减少;②土地利用净碳排放量在研究期内为正且上涨趋势明显;偏西北至东南方向城市群轴线的碳排放量高于其他区域,高值区逐年向其东北向扩散;③生态系统服务价值逐年减少,在空间上呈现西北低,西部、中部高的特征;④土地利用碳排放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之间存在负相关性,在空间局部集聚上表现为高-高集聚、低-低集聚、高-低集聚、低-高集聚4种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碳排放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空间自相关 莫兰指数 交互特征 新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流域生态系统服务供需的时空变化及与人类活动的空间交互作用 被引量:6
2
作者 师永强 耿巍 +1 位作者 张新生 李话语 《水利水电技术(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29-140,共12页
【目的】随着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干扰的日益加强,分析黄河流域生态系统服务供需的变化特征及其与人类活动的交互作用,能够为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策略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当量因子法核算1980—2020年黄河流域生态系统服务... 【目的】随着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干扰的日益加强,分析黄河流域生态系统服务供需的变化特征及其与人类活动的交互作用,能够为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策略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当量因子法核算1980—2020年黄河流域生态系统服务供给量,以土地利用开发程度、人口密度和经济密度核算生态系统服务需求量,并基于供需分析和人类活动强度的量化结果,采用双变量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揭示了两者之间的交互关系。【结果】结果表明:1980—2020年,黄河流域生态系统服务供给呈现先减少后增加趋势,总体减少了14.43×10^(8)元;生态系统服务需求增加,特别是在2000年后增加更明显,2020年呈现自西向东递增的空间格局。黄河流域低供给-高需求的地级市主要位于研究区东部地区,低供给-低需求的地级市主要位于中部地区且被高供给-低需求的地级市围绕。人类活动强度呈现东部地区较高,而西部地区较低的特征,且随时间推移在增强。黄河流域生态系统服务供需与人类活动强度之间表现为显著的空间负相关性,并且在局部尺度呈现出High-Low集聚、Low-High集聚和Low-Low集聚三种集聚模式。【结论】研究结果可视化了黄河流域生态系统服务与人类活动在空间上的权衡关系,能够为协调生态保护与人类活动的政策制定提供科学指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服务 供需关系 人类活动强度 空间交互作用 黄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发达地区城镇化和生态系统服务交互胁迫关系研究——以广东省为例 被引量:1
3
作者 杨超 段斌俏 陈万旭 《安全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4494-4505,共12页
在城镇化进程中,生态系统退化与人类需求提升之间的矛盾日益加剧,如何平衡城镇扩张及其生态环境响应以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已成为世界学者关注的热点。科学地揭示经济发达地区城镇化进程与生态系统服务间的交互胁迫机理,对于推动发达地... 在城镇化进程中,生态系统退化与人类需求提升之间的矛盾日益加剧,如何平衡城镇扩张及其生态环境响应以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已成为世界学者关注的热点。科学地揭示经济发达地区城镇化进程与生态系统服务间的交互胁迫机理,对于推动发达地区城镇化朝着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以及生态系统保护至关重要。然而,现存研究关于发达地区城镇化与生态系统服务交互胁迫机理的研究尚不充分,这无疑阻碍了发达地区在推进城镇化过程中制定出兼顾生态环境保护的有效政策。研究基于土地利用遥感监测数据与人口经济数据,测度了2000年、2010年和2020年广东省县域尺度城镇化进程及其生态系统服务的时空动态演变特征,并借助双变量空间自相关和耦合协调模型,深度挖掘两者间复杂的交互胁迫机理。结果显示:研究期间广东省生态系统服务供给能力整体呈现下降趋势,空间分布上则呈现自西北向东南逐渐减少的分布态势。双变量空间自相关结果显示,广东省城镇化与生态系统服务之间存在显著空间依赖性,城镇化水平的提升往往伴随生态系统服务能力的削弱。在耦合协调度方面,研究期间两者间的协调度呈现逐渐上升趋势,总体上仍以中度失调和低度协调为主,其中东南地区的城镇化与生态系统服务耦合协调度要明显高于西北部山区。研究结果可为深入理解广东省乃至类似发达地区的城镇化与生态系统服务如何协同演进提供有力的方法论借鉴和政策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学 城镇化 生态系统服务 交互胁迫 广东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生态系统服务协同权衡的时空异质性 被引量:7
4
作者 李春莹 李桂娥 +1 位作者 李杰 焦洋阳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992-1006,共15页
借助In VEST模型对长江三角洲城市群2000~2020年生境质量(HQ)、碳储存(CS)、产水服务(WY)3种生态系统服务的时空格局及演变特征进行刻画,并采用差异比较法进一步探究生态系统服务之间的权衡与协同关系,最后利用地理加权二元逻辑回归分... 借助In VEST模型对长江三角洲城市群2000~2020年生境质量(HQ)、碳储存(CS)、产水服务(WY)3种生态系统服务的时空格局及演变特征进行刻画,并采用差异比较法进一步探究生态系统服务之间的权衡与协同关系,最后利用地理加权二元逻辑回归分析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对生态系统服务间权衡协同关系的空间异质性.结果表明:(1)2000~2020年,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生境质量与碳储存均呈现下降的趋势,生境质量下降幅度为3.85%,碳储存下降幅度为0.51%;产水服务在2000~2020年间变化较大,总体增加87.56%.(2)2000~2020年,长江三角洲城市群3对生态系统服务均存在较强的时空异质性.产水服务-生境质量及产水服务-碳储存以权衡关系为主,生境质量-碳储存整体呈现协同状态.(3)建设用地面积和年平均温度变化相比于其他因子而言,对生态系统服务权衡协同的空间非平稳响应更加强烈.总之,长江三角洲城市群3种生态系统服务之间协同与权衡具有显著的时空异质性,且影响因素的正负性及强度也具有时空异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服务 权衡协同 地理加权二元逻辑回归 时空异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流域生态系统服务与城市化时空交互作用分析——以黄河宁夏段为例 被引量:4
5
作者 肖芳 魏文颖 周斌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93-100,共8页
分析黄河流域生态系统服务与城市化的关系有助于精准化制定流域可持续发展政策。以黄河流域宁夏段为例,量化了1980~2020年粮食产量、产水量、土壤保持、碳固存和生境质量等关键生态系统服务,分析了城市化变化特征,并结合双变量空间自相... 分析黄河流域生态系统服务与城市化的关系有助于精准化制定流域可持续发展政策。以黄河流域宁夏段为例,量化了1980~2020年粮食产量、产水量、土壤保持、碳固存和生境质量等关键生态系统服务,分析了城市化变化特征,并结合双变量空间自相关分析模型解析了生态系统服务与城市化之间的时空交互作用。结果表明:1980~2020年,宁夏粮食产量持续增加,土壤保持、产水量、NPP和生境质量呈增加-减少-增加的变化特征。宁夏城市化水平有所提升,呈现南北高、中部低的空间分布格局。1990~2020年,生态系统服务与城市化之间在全局尺度存在着空间正相关向空间负相关转变的特征,并且在局部尺度上以低-低集聚和高-低集聚为主。研究结果可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城市发展规划提供实践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服务 城市化 时空变化 交互作用 黄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呼包鄂榆城市群生态系统服务价值驱动因素及其交互效应 被引量:15
6
作者 乐荣武 李巍 +1 位作者 周思杨 宋南奇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3期9967-9980,共14页
增强呼包鄂榆城市群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对于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研究区1990—2020年土地利用类型评价了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SV),耦合随机森林模型与沙普利加性解释(SHAP)方法分析ESV驱动因素的重要程度、... 增强呼包鄂榆城市群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对于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研究区1990—2020年土地利用类型评价了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SV),耦合随机森林模型与沙普利加性解释(SHAP)方法分析ESV驱动因素的重要程度、变化响应特征及其交互效应,采用偏最小二乘路径模型识别驱动因素的交互路径。结果表明:(1)研究期内耕地、草地和水域面积整体呈先增后减趋势,建设用地面积持续增加;ESV呈先减后增趋势且总体增加了62.28亿元,ESV的增长主要是林地向耕地和草地扩张的结果。(2)最主要的ESV驱动因素为土地利用类型,其贡献度达到61.24%,其次是地形和气象,贡献度分别为17.59%和17.05%,社会经济的贡献度最低,仅为1.73%;ESV对驱动因素的响应呈非线性变化特征。(3)水域比例是最重要的交互项,交互作用在因素处于不同范围内表现出不同的交互效应。土地利用直接影响ESV,而地形、气象、土壤和社会经济因素主要通过影响土地利用进而间接影响ESV,社会经济因素对ESV的直接和间接影响分别是负和正效应。研究建议通过完善城市群国土空间规划,重点加强草地、林地和水域等生态空间保护并协调好与城镇建设、矿产资源开发的关系,以提升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为导向实施区域生态系统多因素协同管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土地利用 驱动因素 呼包鄂榆城市群 交互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态系统服务多样性与景观多功能性——从科学理念到综合评估 被引量:34
7
作者 吕一河 马志敏 +1 位作者 傅伯杰 高光耀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1153-1159,共7页
生态系统和景观是构成地球表层系统的基本功能单元。从对人类生存和发展支撑作用以及人类对环境合理利用和保护的角度,逐渐形成了生态系统服务和多功能景观的科学概念,相关的理论和应用研究也很快成为学术热点。但是从国内外主要进展上... 生态系统和景观是构成地球表层系统的基本功能单元。从对人类生存和发展支撑作用以及人类对环境合理利用和保护的角度,逐渐形成了生态系统服务和多功能景观的科学概念,相关的理论和应用研究也很快成为学术热点。但是从国内外主要进展上看,生态系统服务和景观多功能性的定量化研究都还比较薄弱。生态系统与景观具有等级关联性,前者是构成后者的基本要素,生态系统服务和景观功能具有同源性。因此,将生态系统服务与景观多功能性研究紧密结合既有现实基础又能够深化彼此研究的定量化水平,并进一步提出了生态系统服务与景观多功能性综合定量研究的整体性框架。从当前国内外研究文献看,该框架具有可行性,可以作为进一步深化生态系统服务和景观多功能性研究的现实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服务 景观多功能性 交互作用 尺度 综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价值共创研究进展述评与展望--从“二元交互”到“网络系统”视角 被引量:15
8
作者 关辉国 杨平泊 《商业经济研究》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8期126-130,共5页
近年来,价值共创的研究视角已从顾客与企业二元关系的价值创造过程逐渐转移至社会经济网络系统中多方参与者的价值创造过程。本文以此研究趋势为主线,从企业-顾客、企业-企业和顾客-顾客间的二元交互及社会经济网络系统中所有参与者间... 近年来,价值共创的研究视角已从顾客与企业二元关系的价值创造过程逐渐转移至社会经济网络系统中多方参与者的价值创造过程。本文以此研究趋势为主线,从企业-顾客、企业-企业和顾客-顾客间的二元交互及社会经济网络系统中所有参与者间多元交互方面对国内外价值共创相关研究成果进行归纳梳理,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价值共创 服务主导逻辑 服务生态系统:二元交互 网络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兴安岭地区碳储量时空变化驱动机制及其对碳减排的贡献
9
作者 董春 杜林丹 张禹森 《地质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242-1253,共12页
【研究目的】生态系统在固碳释氧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可有效减缓气候变化。碳储量是衡量生态系统碳汇能力的重要指标,可为制定碳减排策略提供科学依据。但当前关于碳储分布的研究多聚焦于单一因素影响,对多因子协同作用及其空间分异规... 【研究目的】生态系统在固碳释氧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可有效减缓气候变化。碳储量是衡量生态系统碳汇能力的重要指标,可为制定碳减排策略提供科学依据。但当前关于碳储分布的研究多聚焦于单一因素影响,对多因子协同作用及其空间分异规律的系统探讨相对较少,系统分析了中国小兴安岭地区碳储量的时空分布格局及其变化驱动机制,并评估了其对区域碳平衡管理与碳减排目标实现的潜在贡献。【研究方法】针对多因子对生态系统碳储量空间分异的作用机制,借助2000年、2010年、2020年土地利用数据,基于InVEST模型估算小兴安岭地区的碳储量及其空间分布特征,使用随机森林模型对地形、气象、土壤等重要变量进行筛选,并选择地理探测器探索驱动研究区碳储量空间分异的主要驱动因子,探究其驱动机制。【研究结果】①研究区土地利用类型主要以林地(77%)、耕地(20%)为主,地类结构变化明显,表现为耕地、建设用地面积增加,林地、草地面积减少;②研究区近20年碳储总量提升14.72%,耕地与林地、草地的相互转化是碳储量减少的主要原因;③碳储量空间分异的主导因子为植被覆盖度(0.254~0.278)和土壤质地(0.146~0.168)。【结论】尽管小兴安岭地区近20年林草面积有所减少,削弱了生态系统的碳汇能力,但局部区域碳储量的增长掩盖了局部区域的减少,体现出研究区具有一定的生态恢复潜力。然而,人类活动导致区域碳汇能力承压变大,增加了碳排放控制的难度。因此,研究区虽然具有生态恢复能力,但为提升区域碳汇功能,缓解区域碳排放压力,应持续加强生态保护和恢复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储量 驱动因子 生态系统服务 交互探测 随机森林 小兴安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中游地区ESV与LER的时空演变及相关性分析
10
作者 李魁明 石云 +2 位作者 唐彦东 李婷婷 姚罗兰 《安全与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202-1212,共11页
生态系统服务和生态风险防范是影响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近年来,关于大区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和生态风险管理的研究和实践较少,对其相互作用机制的研究也不够充分。黄河流域正处于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阶段,研究以中游地区228... 生态系统服务和生态风险防范是影响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近年来,关于大区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和生态风险管理的研究和实践较少,对其相互作用机制的研究也不够充分。黄河流域正处于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阶段,研究以中游地区228个县区为例,以2000年、2010年和2020年为评价年份,探究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cosystem Service Value,ESV)与景观生态风险(Landscape Ecological Risk,LER)的交互机制,以为流域经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提出新思路。通过建立单位面积生态系统服务价值(Area Ecosystem Service Value,AESV)与景观生态风险(LER)的评价模型,进一步揭示了AESV与LER的交互作用机制。结果显示:(1)黄河中游地区ESV呈先上升再下降的趋势,从2000年的3992.72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4011.37亿元再降低到2020年的3982.62亿元。其中,林地对黄河中游地区ESV贡献率最大,占总价值的45%左右;AESV的空间分布差异明显。(2)黄河中游地区的LER整体上呈上升趋势,平均风险从2000年的0.258上升到2010年的0.259继续上升到2020年的0.267,高风险区数量所占比例逐渐增加。在空间分布上,高风险区集中在山西省。各风险等级面积占比相对稳定。(3)黄河中游地区AESV和LER两个变量之间整体上存在正相关关系。在局部尺度上存在4种类型的空间相关性:高价值与高风险、高价值与低风险、低价值与高风险、低价值与低风险。研究结果可为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学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景观生态风险 时空演变 交互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