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加筋粉煤灰高支挡结构有限元分析 被引量:3
1
作者 石名磊 邓学钧 +1 位作者 江瑞龄 谈长庆 《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1998年第6期123-128,共6页
采用有限单元分析的数学方法,应用弹性非线性岩土模型,成功地对一加筋粉煤灰支挡结构力学性状进行了分析,计算过程模拟了逐层施工.数值计算结果与原位测试基本一致,并为加筋土技术应用于大型、重要工程提供了技术基础.
关键词 加筋粉煤灰高支挡结构 有限单元分析 粉煤灰 加筋土 力学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无厚度界面单元边坡浅基础极限承载力上限值的数值分析 被引量:2
2
作者 李煜舲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S1期267-272,共6页
采用研发的有限单元分析程序,并同时考虑以库仑摩擦界面为组成模式的多段式无厚度界面单元,藉以探讨边坡坡角与坡缘距离对边坡坡顶浅基础极限承载力的影响,并应用于不同几何破坏机制条件,计算边坡基础在凝聚性土体的最小荷载上限值,模... 采用研发的有限单元分析程序,并同时考虑以库仑摩擦界面为组成模式的多段式无厚度界面单元,藉以探讨边坡坡角与坡缘距离对边坡坡顶浅基础极限承载力的影响,并应用于不同几何破坏机制条件,计算边坡基础在凝聚性土体的最小荷载上限值,模拟土体间的滑动破坏趋势与渐进式破坏行为。研究分析内容包含:(1)浅基础位于半无限空间;(2)在不同边坡坡角条件下,浅基础位于坡顶边缘处;(3)在不同边坡坡角条件下,浅基础位于不同坡缘距离等。经由数值计算分析结果显示,坡缘距离值愈小或边坡坡角愈陡峭时,边坡浅基础极限承载力值则愈小。换言之,当浅基础位于坡顶边缘处且坡角为垂直开挖情况时,则导致浅基础极限承载力降低约5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边坡浅基础 极限承载力上限值 无厚度界面单元 有限单元分析 渐进式破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轿车乘坐室声学模态分析 被引量:12
3
作者 白胜勇 靳晓雄 +1 位作者 丁玉兰 周 《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2期206-209,214,共5页
讨论轿车乘坐室声学模态的有限单元分析方法 ,说明该方法在轿车设计中的实现 .使用有限单元模型对比研究无座椅、有座椅以及包括座椅和人的二维和三维乘坐室声学模态 。
关键词 轿车乘坐室 声学模态 有限单元分析 轿车设计 声学设计 空腔声学共鸣频率 座椅噪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三维应变场重构的转管武器击发性能研究
4
作者 张心怡 张鹏军 +3 位作者 付军 王海旭 赵建强 石之昱 《火炮发射与控制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0-16,30,共8页
转管武器发射过程中由于受到冲击振动、击针簧老化等因素影响,引起击针撞击能量产生波动,进而影响转管武器的击发性能。针对转管武器击发能量难以量化分析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三维应变场重构的击发能量快速检测方法。建立连续动态弹塑... 转管武器发射过程中由于受到冲击振动、击针簧老化等因素影响,引起击针撞击能量产生波动,进而影响转管武器的击发性能。针对转管武器击发能量难以量化分析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三维应变场重构的击发能量快速检测方法。建立连续动态弹塑性接触力修正模型,对击针-底火碰撞多物理过程开展仿真分析,研究底火在撞击作用下的塑性变形过程,基于六面体单元在三维尺度重构底火应力场,以此建立底火塑性变形能计算模型。以击发后5.8 mm弹壳底火开展实例分析,利用激光扫描仪获取底火击针痕迹的云点图,计算结果表明,同一批次底火塑性变形能处于0.30~0.50 J之间,呈正态分布,并集中于0.40 J左右,研究为量化击针撞击底火所传递能量提供了关键数据基础,有助于优化速射武器的击针设计,为转管武器击发性能的研究提供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塑形变形 有限单元分析 连续动态弹塑性 变形能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极限分析的复合地层浅埋隧道掌子面上限支护压力研究 被引量:6
5
作者 陈登开 钟久强 +2 位作者 余志勇 蒋亚龙 朱碧堂 《隧道建设(中英文)》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1708-1716,共9页
合理确定掌子面支护压力是保证隧道正常施工及周边环境安全的关键。为探究浅埋隧道中不同复合程度下复杂地层支护力上限值变化规律,基于三维有限单元极限分析软件Optum G3,建立一种考虑不同泥岩比例的浅埋隧道掌子面极限支护压力上限解... 合理确定掌子面支护压力是保证隧道正常施工及周边环境安全的关键。为探究浅埋隧道中不同复合程度下复杂地层支护力上限值变化规律,基于三维有限单元极限分析软件Optum G3,建立一种考虑不同泥岩比例的浅埋隧道掌子面极限支护压力上限解模型,并通过案例对比分析验证模型的有效性。基于此,进一步探讨不同泥岩复合比例下掌子面支护压力上限解及对应失稳模式,并进行参数敏感性分析,拟合得到对应的简化计算公式。结果表明:1)复合地层盾构隧道开挖过程中,泥岩比例低于50%时,掌子面支护力上限值增长平缓,大于该值后支护压力迅速上升;2)复合地层掌子面破坏模式显著区别于均质土层,泥岩比例小于50%时,易失稳点出现在砂层与泥岩交界处,位置随泥岩比例的增加而上升,大于该值后出现在隧道中心位置并保持恒定;3)极限支护压力上限解与隧道埋深比C/D、覆土内摩擦角φ及黏聚力c值呈正相关,且埋深比C/D越大,增长的幅度越大,当泥岩比例大于75%后,不同黏聚力下的极限支护力趋于接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浅埋隧道 复合地层 掌子面支护压力 有限单元极限分析 上限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omparison on construction of strut-and-tie models for reinforced concrete deep beams 被引量:2
6
作者 仇一颗 刘霞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2011年第5期1685-1692,共8页
With consideration of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concrete and steel,three solutions using genetic evolutionary structural optimization algorithm were presented to automatically develop optimal strut-and-tie model for dee... With consideration of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concrete and steel,three solutions using genetic evolutionary structural optimization algorithm were presented to automatically develop optimal strut-and-tie model for deep beams.In the finite element analysis of the first method,the concrete and steel rebar are modeled by a plane element and a bar element,respectively.In the second method,the concrete and steel are assigned to two different plane elements,whereas in the third method only one kind of plane element is used with no consideration of the differences of the two materials.A simply supported beam under two point loads was presented as an example to verify the validity of the three proposed methods.The results indicates that all the three methods can generate optimal strut-and-tie models and the third algorithm has powerful capability in searching more optimal results with less computational effort.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proposed algorithm III has also been demonstrated by other two exampl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einforced concrete deep beam topology optimization strut-and-tie model genetic evolutionary structural optimizat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