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4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无机硒在糙米发芽中的有机转化及对糙米化学组分影响 被引量:3
1
作者 杨椰 王博 +2 位作者 胡小芳 蒲云峰 钟耕 《中国粮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1-5,共5页
研究了无机硒在硒强化糙米发芽过程中的有机转化,同时研究了硒强化对发芽糙米化学组分的影响。结果表明,经过亚硒酸钠溶液浸泡处理后,发芽糙米中的总硒和有机硒含量显著提高;随着硒浓度的增加、粗蛋白、粗脂肪、总糖含量先减少后增加,... 研究了无机硒在硒强化糙米发芽过程中的有机转化,同时研究了硒强化对发芽糙米化学组分的影响。结果表明,经过亚硒酸钠溶液浸泡处理后,发芽糙米中的总硒和有机硒含量显著提高;随着硒浓度的增加、粗蛋白、粗脂肪、总糖含量先减少后增加,可溶性蛋白、还原糖含量先增加后减少,干物质的损失量增加,α-淀粉酶活力和过氧化氢酶活动度先增加后降低。低浓度亚硒酸钠对γ-氨基丁酸含量的影响不显著,但高浓度明显会降低富硒发芽糙米中的γ-氨基丁酸含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芽糙米 富硒 有机转化 化学组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气氧化沉降过氧化氢对红树林湿地土壤有机碳转化和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 被引量:2
2
作者 秦俊豪 王希 +2 位作者 范凯青 王运基 何霄嘉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3期10724-10733,共10页
过氧化氢(H_(2)O_(2))作为自然大气湿沉降的主要氧化性物质,输入湿地系统后会发生原位Fenton反应,其产生的强氧化自由基对湿地“碳汇”功能影响却较少受到关注。利用室内模拟实验,探究了自然大气氧化性沉降H_(2)O_(2)输入对碳含量差异... 过氧化氢(H_(2)O_(2))作为自然大气湿沉降的主要氧化性物质,输入湿地系统后会发生原位Fenton反应,其产生的强氧化自由基对湿地“碳汇”功能影响却较少受到关注。利用室内模拟实验,探究了自然大气氧化性沉降H_(2)O_(2)输入对碳含量差异湿地土壤有机碳转化和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揭示其引发的原位Fenton反应对湿地“碳汇”功能的潜在影响。结果表明,外源H_(2)O_(2)的输入显著促进了湿地土壤有机碳的转化降解,土壤颗粒有机碳(POC)、易氧化有机碳(EOC)和可溶性有机碳(DOC)含量显著降低(P<0.05),尤其在湿地土壤碳含量较高时效果更显著。与此同时,通过连续3个月的温室气体监测发现,自然H_(2)O_(2)沉降处理组中显著促进了湿地系统中CH_(4)、N_(2)O累积排放总量(P<0.05),而CO_(2)累积排放总量略有上升,但差异不显著(P>0.05)。这表明自然大气氧化性沉降H_(2)O_(2)的输入不仅促进湿地土壤有机碳的分解,还导致了温室气体的释放,特别是CH_(4)和N_(2)O的增加。总体而言,自然大气氧化沉降H_(2)O_(2)的输入对湿地土壤中有机碳的分解起到催化作用,增加了土壤中碳循环的速率,对湿地生态系统的碳动态产生了影响。这一过程的理解有助于更全面地把握湿地土壤碳循环的机制,对于湿地生态系统的管理和保护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氧化性沉降 过氧化氢 温室气体排放 湿地 有机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WO_(3)/Zn_(0.5)Cd_(0.5)S S型异质结光催化产氢耦合有机物转化机理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曹爽 钟博 +2 位作者 别传彪 程蓓 徐飞燕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50-54,共5页
开发新型纳米材料实现光催化产氢耦合有机物转化、提高太阳能到化学能的转换效率,在解决能源和环境危机方面具有巨大潜力。三元金属硫化物具有可调控的带隙和优异的可见光响应,在光催化分解水产氢方面引起了广泛关注。其中,Zn_(0.5)Cd_(... 开发新型纳米材料实现光催化产氢耦合有机物转化、提高太阳能到化学能的转换效率,在解决能源和环境危机方面具有巨大潜力。三元金属硫化物具有可调控的带隙和优异的可见光响应,在光催化分解水产氢方面引起了广泛关注。其中,Zn_(0.5)Cd_(0.5)S是一种带隙较窄、导带位置较高、耐光腐蚀的还原型光催化剂;然而,单一Zn_(0.5)Cd_(0.5)S中光生电子和空穴的复合率较高,只有少部分光生载流子参与光催化反应,导致量子效率较低而无法达到实际需求。WO_(3)是一种典型的氧化型光催化剂,具有较低的价带位置和较强的氧化能力,是与Zn_(0.5)Cd_(0.5)S耦合构建S型异质结的理想半导体。基于此,本文通过静电纺丝和水热方法将Zn_(0.5)Cd_(0.5)S纳米片垂直生长在WO_(3)纳米纤维上,制备了具有核壳结构的WO_(3)/Zn_(0.5)Cd_(0.5)S异质结。功函数的差异驱动Zn_(0.5)Cd_(0.5)S的电子转移到WO_(3)上,在界面处形成内建电场并使能带弯曲。通过原位光照X射线光电子能谱、电子顺磁共振和时间分辨荧光光谱分析,发现在内建电场、弯曲能带和库仑吸引力的作用下,WO_(3)导带上的光生电子迁移到Zn_(0.5)Cd_(0.5)S价带上并与其光生空穴复合,表明WO_(3)和Zn_(0.5)Cd_(0.5)S之间形成了S型异质结,实现了具有强氧化还原能力的载流子的高效分离。得益于独特的S型光催化机制以及反应物在催化剂表面的有效吸附与活化,没有贵金属助催化剂的情况下,WO_(3)/Zn_(0.5)Cd_(0.5)S异质结在产氢(715 μmol·g^(-1)·h^(-1))和乳酸转化为丙酮酸方面表现出增强的光催化活性,实现了光生电子和空穴的高效利用。原位漫反射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和密度泛函理论计算揭示了光催化产氢和有机物转化的反应机理。本工作为设计和研究新型S型异质结光催化剂、实现高效产氢耦合有机物转化提供了新的见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氧化钨 S型异质结 产氢 有机转化 化学吸附与活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氮源及过磷酸钙对油茶壳好氧堆肥过程碳转化的影响
4
作者 刘亦凡 晏巧 +3 位作者 娄利华 王超 张艺豪 赵秀兰 《农业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4期237-246,共10页
好氧堆肥技术可将油茶壳转化为稳定的堆肥产品,被认为是实现其资源化、无害化最有效途径之一。但油茶壳的碳氮比及难分解物质含量高,单独堆肥不易腐熟发酵,如何实现高效低成本堆肥是油茶壳资源化利用面临的难题之一。该研究设置了纯油茶... 好氧堆肥技术可将油茶壳转化为稳定的堆肥产品,被认为是实现其资源化、无害化最有效途径之一。但油茶壳的碳氮比及难分解物质含量高,单独堆肥不易腐熟发酵,如何实现高效低成本堆肥是油茶壳资源化利用面临的难题之一。该研究设置了纯油茶壳(CK)、油茶壳+猪粪(T1)、油茶壳+尿素(T2)和油茶壳+尿素+过磷酸钙(T3)4个处理,研究了氮源及过磷酸钙对堆肥过程中堆体温度、理化性质和碳转化的影响。结果表明,除CK外,各处理堆体均出现了持续35 d以上的高温期,堆肥产物的pH值在5.5~8.5之间,电导率(electrical conductivity,EC)低于4.00 mS/cm。堆肥过程中堆体有机碳损失率、木质纤维素降解率和腐殖质增长率均符合一级动力学方程,相较于T1,T2表现出更低的最大碳损失率、较高的最大木质纤维素降解率、腐殖质增长率及腐殖质的芳香性和腐殖化程度。相较于T2,T3处理上述3个指标均提高。相关分析和结构方程表明,氮源增强了木质纤维素影响腐殖质形成的路径,提高了腐殖化程度,过磷酸钙使pH值与有机碳降解率(C_(loss))的相关性发生正负转变,并通过影响堆体性质促进其中有机碳及木质纤维素的降解和腐殖质组分间的转化,提高堆体的腐殖化率,但降低了腐殖质的聚合度。该研究结果为优化油茶壳好氧堆肥工艺参数,促进堆肥化在油茶壳资源化中的利用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茶壳 好氧堆肥 有机转化 氮源 过磷酸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UV-Fe^(2+)/PAA体系对给水厂排泥水有机物的降解研究
5
作者 彭芳奇 江立文 +1 位作者 童祯恭 王亚 《应用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706-1711,共6页
采用基于过氧乙酸(PAA)的高级氧化技术,探究了UV-Fe^(2+)/PAA体系中的主要活性物种,分析了其对排泥水中有机物的降解效果。结果表明,UV-Fe^(2+)/PAA体系中的主要活性物种CH_(3)C(O)OO·和HO·对排泥水具有良好的降解效果,将大... 采用基于过氧乙酸(PAA)的高级氧化技术,探究了UV-Fe^(2+)/PAA体系中的主要活性物种,分析了其对排泥水中有机物的降解效果。结果表明,UV-Fe^(2+)/PAA体系中的主要活性物种CH_(3)C(O)OO·和HO·对排泥水具有良好的降解效果,将大分子疏水性有机物转化为小分子亲水性有机物,并对腐殖酸、富里酸和溶解性微生物代谢产物及色氨酸类芳香蛋白物质均有较好的去除效果;此外,HCO_(3)^(-)对体系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而NO_(3)^(-)、Cl^(-)、SO_(4)^(2-)对体系基本无影响。相较于直接回用,经UV-Fe^(2+)/PAA降解后回用,可降低三卤甲烷(THMs)的生成风险。该研究结果为给水厂排泥水安全回用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排泥水回用 过氧乙酸活化 有机物降解转化 消毒副产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耕作方式对稻田土壤有机碳转化的影响 被引量:9
6
作者 区惠平 何明菊 +4 位作者 朱桂玉 黄景 顾明华 黎晓峰 沈方科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6,共6页
为阐明免耕土壤碳转化过程对土壤固碳的影响,设计了4种耕作方式,包括稻草还田免耕(NTS)、稻草还田常耕(CTS)、无稻草还田免耕(NT)和无稻草还田常耕(CT),在水稻生育期分层(0~5、5~12和12~20 cm)采集稻田耕层土壤样品进行测定.... 为阐明免耕土壤碳转化过程对土壤固碳的影响,设计了4种耕作方式,包括稻草还田免耕(NTS)、稻草还田常耕(CTS)、无稻草还田免耕(NT)和无稻草还田常耕(CT),在水稻生育期分层(0~5、5~12和12~20 cm)采集稻田耕层土壤样品进行测定.结果表明,在0~5 cm土层,土壤有机碳、活性碳、热水提取碳水化合物、全酚和腐殖酸含量免耕处理(NTS、NT)均表现为随水稻栽培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增加,且显著高于常耕处理(CTS、CT),稻草还田下土壤碳含量增加更加显著.5~12和12~20 cm土层土壤各形态碳含量在水稻整个生育期免耕处理虽然低于常耕处理,但差异不显著.0~20 cm土层不同形态碳含量免耕处理高于或相当于常耕处理;不同碳形态含量间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这些结果说明免耕和稻草还田有利于促进土壤0~5 cm土层土壤有机碳的转化和腐殖化,尤其腐殖化过程的促进有助于增加土壤稳定碳库,这对土壤肥力的提高和控制土壤温室气体排放、减缓温室效应具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作 稻田 有机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时期施硒对谷子硒含量、有机硒转化率及谷子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25
7
作者 穆婷婷 张福耀 +2 位作者 李志华 刘璋 田岗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93-198,共6页
探索不同生育期叶面喷施外源硒对谷子品质指标、籽粒硒含量的影响,明确谷子外源硒的最佳施用期,为富硒谷子的栽培种植提供科学依据。以3个不同生态型谷子,春谷长农35、夏谷冀谷20、抗除草剂杂交谷晋谷50为试验材料,田间试验采用随机区... 探索不同生育期叶面喷施外源硒对谷子品质指标、籽粒硒含量的影响,明确谷子外源硒的最佳施用期,为富硒谷子的栽培种植提供科学依据。以3个不同生态型谷子,春谷长农35、夏谷冀谷20、抗除草剂杂交谷晋谷50为试验材料,田间试验采用随机区组设计,设置喷施清水为对照(CK),在苗期、抽穗期、灌浆期叶面喷施Na2Se O367. 84 g/hm2,研究各关键生育期在喷硒条件下,谷子不同生态型品种的品质性状、籽粒硒含量以及硒的累积、转运的影响。结果显示,不同生育期叶面喷硒处理均可以改善谷子品质,参试品种尤以灌浆期喷施硒对谷子品质性状改善最佳,晋谷50、冀谷20、长农35的赖氨酸含量分别增加0. 03,0. 05,0. 02百分点,叶酸含量增幅分别为2. 4%,7. 5%,5. 5%,灌浆期喷硒处理粗蛋白与对照间差异达到极显著(P <0. 01),不同生育期叶面喷施亚硒酸钠,谷子籽粒含硒量均有提高,硒含量增加趋势为灌浆期>抽穗期>苗期>对照(CK),灌浆期喷硒处理谷子籽粒硒含量平均增加0. 250 mg/kg,是对照的8. 0~9. 9倍;灌浆期为提高谷子有机硒转化率和籽粒硒利用率的关键时期。晋谷50、冀谷20和长农35灌浆期喷硒处理后的有机硒转化率分别比对照提高13,13,10百分点,且与对照间差异显著(P <0. 05),与对照相比,灌浆期硒处理后的硒收获指数增幅为5. 32,5. 82,2. 70百分点。灌浆期叶面喷施适量的外源硒是改善谷子品质性状,提高谷子硒含量、有机硒转化率和硒收获指数的最佳叶面喷硒处理时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谷子 品质 硒含量 有机转化 硒收获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酵母中有机硒转化的研究 被引量:15
8
作者 王世平 周玉岩 +1 位作者 滕冰 孙玉柱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1997年第4期378-383,共6页
对酵母中的硒含量及转化率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酵母同化无机硒能力较强,有机硒含量可达80%以上。
关键词 酵母 同化 培养 有机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长73亚段页岩有机质转化率、排烃效率与页岩油主富集类型 被引量:24
9
作者 赵文智 卞从胜 +4 位作者 李永新 刘伟 董劲 王坤 曾旭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2-23,共12页
针对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长73亚段页岩油资源主富集类型不清等问题,开展长73亚段页岩有机质生烃转化率、排烃效率与页岩顶底板保存条件等方面研究,并对长73亚段页岩油主富集类型进行评价。研究认为:长73亚段页岩有机质转化率平均为... 针对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长73亚段页岩油资源主富集类型不清等问题,开展长73亚段页岩有机质生烃转化率、排烃效率与页岩顶底板保存条件等方面研究,并对长73亚段页岩油主富集类型进行评价。研究认为:长73亚段页岩有机质转化率平均为45%左右,有大于50%的有机质尚未向石油烃转化,且成熟度越低,未转化有机质占比越大。已转化石油烃的累计排烃效率平均为27.5%,未转化有机质加上滞留烃占比大于70%;长73亚段页岩的相对排烃效率平均为60%,约40%已转化烃留滞在源岩内部。长73亚段页岩顶底板分别为长71—2亚段和长8段砂岩,之上还有长6段砂岩,已在有孔渗能力的部位形成大规模低孔渗—致密油藏,且长73亚段页岩为负压,压力系数为0.80~0.85,顶底板保存条件较差,滞留烃多以吸附态存在,可动性较差。评价认为长73亚段中高熟页岩油不是主富集类型,但在避开长6段、长8段和长71—2亚段已形成油藏区且断层、裂缝不发育的顶底板封闭性良好部位,应存在流动性较好的中高熟页岩油富集机会;中低熟页岩油资源潜力巨大,是长73亚段页岩油主富集类型,宜通过先导试验准备相关技术并落实资源可利用性与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转化 排烃效率 顶底板保存条件 陆相页岩油 主富集类型 长73亚段页岩 三叠系延长组 鄂尔多斯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机凝胶先驱体转化法制备CoNi合金微细纤维 被引量:6
10
作者 曹凯 沈湘黔 +1 位作者 景茂祥 张春野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744-746,704,共4页
本文以柠檬酸和金属盐为原料,采用有机凝胶先驱体转化法成功制备了CoNi合金微细纤维。通过FTIR、XRD、TG/DSC和SEM对纤维先躯体凝胶的结构、物相组成、热分解过程及热处理后产物的形貌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在凝胶形成过程中金属离子可... 本文以柠檬酸和金属盐为原料,采用有机凝胶先驱体转化法成功制备了CoNi合金微细纤维。通过FTIR、XRD、TG/DSC和SEM对纤维先躯体凝胶的结构、物相组成、热分解过程及热处理后产物的形貌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在凝胶形成过程中金属离子可单齿配位于柠檬酸根阴离子,并形成线性分子结构,使凝胶有较好的可纺性;先驱体纤维经650℃氢气还原1小时后形成了晶粒细小、直径可以小于1μm,长度可达1m的均匀铁磁性CoNi合金微细纤维。CoNi合金微细纤维可用于先进聚合物基电磁屏蔽复合材料的填料和雷达吸波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Ni合金纤维 有机凝胶先驱体转化 可纺性 热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能耗比论低熟富有机质页岩原位改质转化的经济可行性及增效途径 被引量:3
11
作者 卢双舫 王峻 +5 位作者 李文镖 曹怿昕 陈方文 李吉君 薛海涛 王民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87-198,共12页
在原位改质技术开发中,对低熟页岩的巨大的油气资源潜力的技术可行性质疑不多,但由于致热页岩耗能巨大,经济可行性还面临重重质疑,也缺乏有力的定量论证。本文从能量守恒原理出发,对致热页岩过程中生成油气的获能和裂解有机质的耗能、... 在原位改质技术开发中,对低熟页岩的巨大的油气资源潜力的技术可行性质疑不多,但由于致热页岩耗能巨大,经济可行性还面临重重质疑,也缺乏有力的定量论证。本文从能量守恒原理出发,对致热页岩过程中生成油气的获能和裂解有机质的耗能、页岩吸热耗能、围岩散热耗能分别进行了定量评价,得到了不同条件下的能耗比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能耗比随TOC含量的升高快速增大,对倾油性的页岩,能耗比为3时对应的TOC含量≈4.2%,表明,当TOC含量较高时,有望通过大规模作业摊薄工程成本,使考虑工程成本之后的能耗比>1,即原位加热改质技术可以具有经济效益。从有关因素对能耗比的影响幅度来看,提高经济可行性的增效途径之一是探寻高效致热页岩、减少围岩传导耗热的技术;途径之二是探寻高效转化有机质为油气的技术,即探索具有催化效应/能力的技术,减少页岩吸热和致热时间;途径之三是探寻综合考虑能耗比、时间成本、工程成本的水平井综合布井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油气 原位改质 能耗比 高效致热 有机质高效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机凝胶先驱体转化法制备尖晶石型铁氧体MnFe2O4纤维 被引量:2
12
作者 朱永伟 向军 +1 位作者 沈湘黔 林魁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266-270,共5页
以柠檬酸和金属盐为原料,采用有机凝胶先驱体转化法成功制备出了纳米晶MnFe2O4铁氧体纤维。通过FTIR,TG-DTA,XRD,SEM和振动样品磁强计(VSM)对纤维前驱体凝胶的结构、热分解过程及热处理产物的物相、形貌以及纤维的磁性能等进行了... 以柠檬酸和金属盐为原料,采用有机凝胶先驱体转化法成功制备出了纳米晶MnFe2O4铁氧体纤维。通过FTIR,TG-DTA,XRD,SEM和振动样品磁强计(VSM)对纤维前驱体凝胶的结构、热分解过程及热处理产物的物相、形貌以及纤维的磁性能等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当柠檬酸与金属粒子的摩尔比CA:Fe^3+:Co^2+=4:2:1和pH值等于4.5时形成的凝胶具有良好的可纺性,在凝胶形成过程中金属离子可能以单齿形式配位于柠檬酸根阴离子,形成了线型分子结构。所制得的纤维表面光滑、致密,纤维直径在1-20μm,长径比较大。600℃焙烧2h后得到的Mn铁氧体纤维的晶粒粒径在12nm左右。随机分布的MnFe2O4铁氧体纤维在常温下的比饱和磁化强度为6.59A·m^2·kg^-1,矫顽力为4.3kA·m^-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nFe2O4铁氧体纤维 有机凝胶先驱体转化 可纺性 磁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紫云英翻压还田对水稻土有机碳转化的影响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3
作者 王利民 王飞 +2 位作者 邢世和 黄毅斌 林国泰 《福建农业科技》 2019年第8期66-70,共5页
长期过量施用化肥,导致稻田土壤生产力下降,中低产田比重加大,已严重威胁粮食安全。近年来,水稻化肥绿色替代技术对农田土壤营养物质转化的影响已成为研究热点。然而,目前系统研究化肥减施处理下紫云英绿肥持续回田后稻田土壤有机碳转... 长期过量施用化肥,导致稻田土壤生产力下降,中低产田比重加大,已严重威胁粮食安全。近年来,水稻化肥绿色替代技术对农田土壤营养物质转化的影响已成为研究热点。然而,目前系统研究化肥减施处理下紫云英绿肥持续回田后稻田土壤有机碳转化的影响因子及机制还很缺乏。因此,综述了化肥减施处理下紫云英持续回田后土壤有机碳转化过程,并阐析了紫云英持续回田后土壤物理、化学和生物学性质对有机碳转化的影响及其机理,特别是阐述了与碳固定功能相关的微生物种类在有机碳转化过程中发挥的作用,为将来有效调控水稻土有机碳转化提供新的途径,实现土壤增碳和水稻增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肥作物 有机转化 土壤理化性质 土壤微生物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O法处理城市污水中有机物迁移转化的研究(Ⅱ) 被引量:1
14
作者 薛连海 李磊 《安全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2003年第5期8-11,共4页
本文通过实验方法对采用A/O工艺处理城市污水过程中有机物的迁移和转化进行了研究。所采用的方法是将原水、处理后的出水及污泥用甲苯萃取,萃取相经过真空浓缩后,采用色谱-质谱法(GC/MS)对样品中的有机化合物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在A/... 本文通过实验方法对采用A/O工艺处理城市污水过程中有机物的迁移和转化进行了研究。所采用的方法是将原水、处理后的出水及污泥用甲苯萃取,萃取相经过真空浓缩后,采用色谱-质谱法(GC/MS)对样品中的有机化合物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在A/O工艺处理城市污水过程中,活性污泥对有机物的吸附作用是主要的,降解作用是次要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工程 城市污水 A/O工艺 有机物迁移和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决明子生芽转化有机硒的效果研究
15
作者 张玲 蔡洪信 夏作理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2008年第6期1334-1335,共2页
目的:探讨决明子生芽转化有机硒的效果。方法:利用透析方法将富硒决明子芽中的有机硒和无机硒分开,用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富硒决明子芽中的总硒含量和无机硒含量,计算出决明子芽的有机硒转化率。结论:培育时间对决明子芽有机硒转... 目的:探讨决明子生芽转化有机硒的效果。方法:利用透析方法将富硒决明子芽中的有机硒和无机硒分开,用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富硒决明子芽中的总硒含量和无机硒含量,计算出决明子芽的有机硒转化率。结论:培育时间对决明子芽有机硒转化率由一定影响,在本实验条件下,48h是培育富硒决明子的适宜时间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决明子 有机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整合分析氮添加对土壤有机磷转化的影响 被引量:2
16
作者 王艳杰 武林辉 +2 位作者 耿必苗 赵琼 孙庆业 《湖北农业科学》 2023年第8期60-68,共9页
为了探究氮沉降对土壤有机磷矿化和微生物磷固持的影响规律,收集了全球范围内86篇有关土壤有机磷转化影响的文献,对获取的874组数据进行meta分析,定量分析氮添加对土壤有机磷转化相关指标(磷酸酶、微生物量磷等)的影响及其在不同类型生... 为了探究氮沉降对土壤有机磷矿化和微生物磷固持的影响规律,收集了全球范围内86篇有关土壤有机磷转化影响的文献,对获取的874组数据进行meta分析,定量分析氮添加对土壤有机磷转化相关指标(磷酸酶、微生物量磷等)的影响及其在不同类型生态系统、土壤pH、土壤深度、氮源、氮添加量和持续时间的差异。在全球范围内,氮添加使土壤酸性磷酸酶和碱性磷酸酶活性分别显著升高了10.7%、8.8%,微生物量磷含量显著降低了13.2%。氮添加促进土壤有机磷矿化增强,抑制了微生物对磷的固持。氮添加使土壤pH降低了4.1%,土壤pH与酸性磷酸酶活性呈显著负相关,而与微生物量磷含量呈显著正相关。氮添加提高了土壤磷酸酶活性,表明氮添加促进了土壤有机磷矿化。氮添加使土壤微生物量磷含量显著降低,抑制了土壤微生物对磷的固持。有机磷矿化和微生物固持在不同生态系统类型、土壤pH、土壤深度、试验操作中对氮添加的响应存在差异。此外,氮添加引起的土壤pH变化是其影响土壤有机磷转化的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添加 有机磷矿化 微生物磷固持 土壤PH 有机转化 整合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臭氧降解石化剩余污泥过程中有机物转化研究 被引量:1
17
作者 邵天泽 张敏 《化学与生物工程》 CAS 2018年第11期59-62,67,共5页
采用孔径为5μm的钛合金曝气板对石化企业污水处理厂剩余污泥进行臭氧处理,研究了不同臭氧投加量下MLSS、MLVSS、TCOD、SCOD的变化情况,对臭氧氧化处理前后的剩余污泥进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分析以及傅立叶变换离子回旋共振质谱(F... 采用孔径为5μm的钛合金曝气板对石化企业污水处理厂剩余污泥进行臭氧处理,研究了不同臭氧投加量下MLSS、MLVSS、TCOD、SCOD的变化情况,对臭氧氧化处理前后的剩余污泥进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分析以及傅立叶变换离子回旋共振质谱(FT-ICR-MS)分析。结果表明,当臭氧投加量达到0.20g·(g MLSS)-1时,MLSS和MLVSS分别减少了约63%和75%,TCOD降解了约52%,SCOD由60mg·L^(-1)上升到1 600mg·L^(-1)。GC-MS分析结果表明,剩余污泥中的石油污染物有效降低;FT-ICR-MS分析结果显示,剩余污泥经臭氧氧化处理后,O2、O3、O4、O5类物质增多,而O1、O6、O7、O8类物质减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剩余污泥 臭氧氧化 污泥降解 有机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QSJ-04新型有机硫转化催化剂的开发及工业应用 被引量:1
18
作者 刘博男 黄斌 +6 位作者 高辉 肖杰飞 张晋 杜伟东 吴志杰 郭中山 纵秋云 《化学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16-20,共5页
适用于我国复杂煤炭组成的加压粉煤气化技术制备的粗合成气中CO体积分数和水/气偏高,为下游的有机硫催化转化增加了难度。针对上述问题,研究采用钛对传统工业有机硫水解剂的载体γ-Al2O3进行改性,并采用新型黏结剂C制备了在以上苛刻条... 适用于我国复杂煤炭组成的加压粉煤气化技术制备的粗合成气中CO体积分数和水/气偏高,为下游的有机硫催化转化增加了难度。针对上述问题,研究采用钛对传统工业有机硫水解剂的载体γ-Al2O3进行改性,并采用新型黏结剂C制备了在以上苛刻条件下高COS转化率的新型有机硫转化催化剂QSJ-04。新催化剂的抗水合性能得到了大幅度提高,在复杂水热条件下γ-Al2O3晶相变化得到了有效控制,从而保证了催化剂的载体稳定性。作为工业有机硫转化催化剂,于2016年在神华宁煤400万t/a煤制油的变换装置成功应用,工业运行结果表明,QSJ-04催化剂在水气摩尔比为0.6-0.7,距离露点温度20℃左右,空速大于6 000 h^-1的条件下使用时,活性稳定性较传统有机硫转化催化剂有大幅提升,COS的转化率均大于85%,满足了"粉煤加压气化技术"新工艺对下游有机硫转化催化剂性能的高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水/气 抗水合性能 有机转化 钛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机凝胶先躯体转化法制备六角铁氧体中空纤维
19
作者 李磊 杨新春 +1 位作者 宋福展 沈湘黔 《陶瓷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82-186,共5页
以柠檬酸和金属盐为原料,采用有机凝胶先驱体转化法制备了直径在0.5-3μm M型钡锶铁氧体(Ba0.5Sr0.5Fe12O19)中空纤维。通过TG/DSC、FTIR、XRD、SEM和VSM等技术对所得纤维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凝胶的可纺性与pH值有关,当pH值在4.5左右... 以柠檬酸和金属盐为原料,采用有机凝胶先驱体转化法制备了直径在0.5-3μm M型钡锶铁氧体(Ba0.5Sr0.5Fe12O19)中空纤维。通过TG/DSC、FTIR、XRD、SEM和VSM等技术对所得纤维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凝胶的可纺性与pH值有关,当pH值在4.5左右时,凝胶的可纺性最好。经700℃焙烧后,制备的M型钡锶铁氧体纤维具有较大的长径比和明显的中空结构,组成纤维的晶粒形貌为六角片状。随着温度的升高,晶粒片状结构越来越明显。经800℃焙烧后制备的M型钡锶铁氧体纤维在室温下的饱和磁化强度为59.5A.m2.kg-1,矫顽力为330.1 kA.m-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凝胶先驱体转化 Ba0.5Sr0.5Fe12O19铁氧体中空纤维 可纺性 磁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污泥碱热处理过程中有机质转化规律与美拉德产物的生成机制
20
作者 康金虎 孙鹏 +2 位作者 祝艺宁 李岚峰 张伟军 《安全与环境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253-261,共9页
碱热处理作为一种高效的污泥预处理技术,能够加速污泥絮体结构解体、细胞破碎和有机物的释放。而污泥碱热处理过程中会生成类黑素,但目前对于类黑素生成演变规律的研究较为有限。以市政污泥为研究对象,研究了温度和预调理方式对污泥碱... 碱热处理作为一种高效的污泥预处理技术,能够加速污泥絮体结构解体、细胞破碎和有机物的释放。而污泥碱热处理过程中会生成类黑素,但目前对于类黑素生成演变规律的研究较为有限。以市政污泥为研究对象,研究了温度和预调理方式对污泥碱热处理过程中有机物转化行为的影响,探究了污泥中有机物释放规律对美拉德反应产物——类黑素生成的影响。结果表明:温度升高会促进污泥碱热处理过程中的细胞裂解和有机物溶出,污泥中芳香蛋白类物质和溶解性微生物代谢产物会逐渐转化成腐殖酸和富里酸类物质,导致污泥腐殖化程度快速上升,并促进美拉德反应的正向进行,生成的类黑素可以使蛋白质类物质发生荧光猝灭;污泥有机物溶出量和美拉德反应产物生成量均在碱热处理温度为180℃时达到最佳;NaOH和Na_(2)SO_(3)通过加速细胞裂解和有机质溶出,从而促进美拉德反应产物的生成,且NaOH的促进作用更加显著;对于CaO预调理,由于Ca^(2+)的聚合絮凝作用会导致污泥上清液中蛋白质类物质沉降至固相中,从而抑制美拉德反应的进行。通过对比研究提出了低温(低于180℃)和CaO调理的污泥碱热处理工艺,可为污泥碱热条件控制与资源化利用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污泥 碱热 有机转化 美拉德反应 类黑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