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梅河盆地古近系梅河组下部含煤岩系有机质富集模式 被引量:7
1
作者 白悦悦 刘招君 +4 位作者 孙平昌 柳蓉 胡晓峰 赵汉卿 徐银波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S2期458-464,共7页
揭示控制梅河盆地煤层分布和质量的因素以及不同环境下煤层的聚集规律,可进一步丰富梅河盆地的能源资料。梅河盆地为古近系富含煤层的断陷盆地,梅河组下含煤段为主要含煤层,在岩芯观察等相分析的基础上,下含煤段以扇三角洲和湖泊沉积为... 揭示控制梅河盆地煤层分布和质量的因素以及不同环境下煤层的聚集规律,可进一步丰富梅河盆地的能源资料。梅河盆地为古近系富含煤层的断陷盆地,梅河组下含煤段为主要含煤层,在岩芯观察等相分析的基础上,下含煤段以扇三角洲和湖泊沉积为主,其中扇三角洲平原河道间沼泽和湖沼为主要聚煤场所。通过系统的有机地球化学分析,浅湖泥岩有机质类型主要为II1型,湖泊生物来源为主;扇三角洲前缘泥岩有机质类型主要为III型,陆源高等植物来源为主;扇三角洲平原河道间沼泽和湖沼煤有机质类型主要为II2型,陆源高等植物为主,含少量湖泊生物。生物标志化合物参数表明煤层形成于淡水还原环境中。湖沼成煤区域主要有3个,分布于盆地东南侧,厚度大且层数多,平原成煤区仅一个,位于盆地西南侧,厚度小且层数少。保存条件较好的浅湖沉积物中有机质丰度较高,保存条件较差的扇三角洲前缘泥岩有机质丰度最低,扇三角洲平原沼泽因保存条件不稳定而形成厚度较小的煤层;而在静水还原的湖沼环境中则沉积了稳定的工业可采厚煤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梅河盆地 古近系 有机质富集模式 煤层展布特征 成煤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滨浅湖—深湖相页岩有机质富集主控因素定量对比分析——以松辽盆地长岭凹陷青一段为例 被引量:1
2
作者 程丽娟 贾建亮 +4 位作者 柳波 付晓飞 李红霞 邢济麟 关建业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3773-3787,共15页
松辽盆地白垩纪青山口组时期发育厚层湖相页岩,蕴藏着丰富的页岩油气资源。但页岩有机质丰度空间分布具有强非均质性特征,因此厘定不同环境下有机质富集主控因素是松辽盆地页岩油的攻关重点。本文针对松辽盆地南部青一段不同环境页岩有... 松辽盆地白垩纪青山口组时期发育厚层湖相页岩,蕴藏着丰富的页岩油气资源。但页岩有机质丰度空间分布具有强非均质性特征,因此厘定不同环境下有机质富集主控因素是松辽盆地页岩油的攻关重点。本文针对松辽盆地南部青一段不同环境页岩有机质丰度、岩石热解参数、矿物组成、主量元素、微量稀土元素等进行系统分析,定量分析滨浅湖—半深湖—深湖页岩有机质富集主控因素,最终建立松辽盆地南部青一段页岩机质富集模式。结果表明:中低碎屑输入、存在盐度分层的半咸水、还原环境有利于有机质富集。滨浅湖为淡水、弱氧化—弱还原波动环境,该环境初级生产力高,滨浅湖有机质富集模式为“生产力模式”,较差的保存条件限制了有机质的富集;半深湖以还原环境为主,局部弱氧化,半咸水为主,有机质富集受保存条件(相关系数0.65)与营养元素(相关系数0.45)双重控制作用显著,有机质富集模式为“生产力-保存共控模式”;深湖环境整体以缺氧还原环境为主,进入盐度分层,半咸水—咸水环境,缺氧环境是有机质富集的主要原因,有机质富集模式为“保存模式”。局限环境导致盆地处于饥饿状态,较低的初级生产力限制了深湖环境有机质的富集(相关系数0.8)。论文通过对松辽盆地青山口组页岩不同环境下有机质富集主控因素的定量分析,揭示了半咸水还原环境和盐度分层对有机质富集的关键作用,并建立了不同湖相环境的有机质富集模式,具有指导页岩油气勘探与开发的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环境 有机质富集模式 主控因素 青山口组 松辽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盆地周缘龙马溪组富有机质页岩地球化学差异性分析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6
3
作者 贺燚平 陈振林 张悦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014-1022,共9页
四川盆地周缘产有丰富的页岩气,其中川东北巫溪地区与川南叙永地区的产气页岩———龙马溪组富有机质页岩在岩性组成、沉积厚度、TOC含量上存在巨大差异。为探究其原因并为进一步的勘探提供依据,本次研究以两地的新鲜龙马溪组富有机质... 四川盆地周缘产有丰富的页岩气,其中川东北巫溪地区与川南叙永地区的产气页岩———龙马溪组富有机质页岩在岩性组成、沉积厚度、TOC含量上存在巨大差异。为探究其原因并为进一步的勘探提供依据,本次研究以两地的新鲜龙马溪组富有机质页岩为研究对象,开展了元素地球化学、X射线衍射全岩及TOC测试,并就两地的测试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测试结果表明,巫溪地区页岩的V/Cr为4.53,V/(V+Ni)为0.82,Ceanom为-0.074,P/Ti为0.34,LaN/YbN为8.84;叙永地区页岩的V/Cr为8.14,V/(V+Ni)为0.80,Ceanom为-0.075,P/Ti为0.22,LaN/YbN为8.53。研究表明,叙永地区龙马溪组富有机质页岩较之巫溪地区页岩形成于更缺氧的沉积环境,更快的沉积速度与较差的古生产力。两地的有机质富集模式均为“保存条件控制型”。稀土元素配分模式与La/Yb-ΣREE投点图均指示巫溪地区源岩不稳定,为混合物源注入,而叙永地区物源主要为黔中古陆的壳源物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地球化学 物源来源 有机质富集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银额盆地芒罕超克地区阿木山组烃源岩生物标志化合物特征及其意义
4
作者 魏建设 史冀忠 +3 位作者 尹小龙 张宇轩 姜亭 韩伟 《西北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61-170,共10页
常规的烃源岩评价指标是针对钻井岩心样品制定的,对露头样品利用通常的评价参数进行有机质丰度、类型和成熟度等评价,不能有效反应盆地覆盖区烃源岩的真实情况,影响烃源岩生烃潜力的评价。笔者通过对银额盆地芒罕超克剖面石炭系阿木山... 常规的烃源岩评价指标是针对钻井岩心样品制定的,对露头样品利用通常的评价参数进行有机质丰度、类型和成熟度等评价,不能有效反应盆地覆盖区烃源岩的真实情况,影响烃源岩生烃潜力的评价。笔者通过对银额盆地芒罕超克剖面石炭系阿木山组烃源岩正构烷烃、异构烷烃、萜烷类、藿烷类和甾烷类等生物标志化合物特征的综合评价,明确芒罕超克剖面阿木山组烃源岩原始沉积时期水体较深,沉积环境是还原–氧化环境,且以还原环境为主,有机质富集属“生产力模式型”;有机质主要来源于藻类和浮游生物等低等水生生物,烃源岩处于成熟-低成熟阶段。芒罕超克地区阿木山组烃源岩生物标志化合物系统研究对客观评价银额盆地阿木山组烃源岩的生烃潜力具有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芒罕超克地区 阿木山组 烃源岩 生物标志化合物 沉积环境 有机质富集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北地区二叠系大隆组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及沉积环境 被引量:6
5
作者 郭谨豪 胡国艺 +5 位作者 何坤 米敬奎 田连杰 贺飞 郭楚媛 卢梦蝶 《岩性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39-152,共14页
通过对川北地区上二叠统大隆组3条野外剖面进行系统采样和地球化学特征分析,从沉积背景、热液活动与上升流、古气候和古盐度、水体环境等4个方面分析了烃源岩的沉积环境,并对有机质富集模式和勘探潜力进行了探讨。研究结果表明:(1)川北... 通过对川北地区上二叠统大隆组3条野外剖面进行系统采样和地球化学特征分析,从沉积背景、热液活动与上升流、古气候和古盐度、水体环境等4个方面分析了烃源岩的沉积环境,并对有机质富集模式和勘探潜力进行了探讨。研究结果表明:(1)川北地区二叠系大隆组烃源岩岩性主要为泥质、硅质泥灰岩,有效厚度为10~40 m,有机质丰度高、类型好,TOC平均值为4.58%,以Ⅱ2型为主,生烃潜力大,平均热解生烃潜量为5.90 mg/g。盆地边缘广元地区长江沟剖面和西北乡剖面处于成熟阶段,Ro值分别为0.72%和1.06%,盆地东部大两乡剖面平均T_(max)值为604℃,达过成熟阶段,广元—梁平海槽大隆组生气量达432.38×10^(12)m^(3),常规天然气资源量为1.70×10^(12)m^(3),页岩气资源量达万亿方级,是一套生气潜力较大的海相优质烃源岩。(2)研究区大隆组优质烃源岩形成于水体缺氧半局限循环的大陆边缘环境,经历了海槽发育雏形期和海槽发育扩展期2期水体环境的演变,其中,雏形期呈现缺氧—局部厌氧—缺氧的非硫化夹硫化环境,有机质不发育;扩展期为贫氧—缺氧—主体厌氧—缺氧环境,热液活动与上升流导致生物繁盛,火山喷发的酸性气体与半封闭水体环境共同造就了长时期大范围的厌氧硫化静海环境,有利于有机质的富集与保存,在西北乡和长江沟等斜坡—陆棚区表现出较高的TOC值,弱滞留硫化环境中TOC值最大,中等滞留硫化环境次之,强滞留硫化环境中TOC值最小。(3)研究区大隆组页岩气和源于大隆组热解气的长兴组—飞仙关组优质气藏为主要勘探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球化学特征 生烃潜力 缺氧半局限环境 热液活动 有机质富集模式 大隆组 上二叠统 广元—梁平海槽 川北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