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有机胺型铁基离子液体的H_2S吸收和再生性能 被引量:18
1
作者 马云倩 王睿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760-765,共6页
合成了有机胺型铁基离子液体1.6Et3 NHCl·FeCl3,研究了其热稳定性和对H2 S的吸收与再生性能.考察了H2 S浓度为832 mg/m3,温度为40-180℃,气体流速分别为100,300,400和500 mL/min条件下H2 S的去除率,结果表明当气体流速小于400 mL/... 合成了有机胺型铁基离子液体1.6Et3 NHCl·FeCl3,研究了其热稳定性和对H2 S的吸收与再生性能.考察了H2 S浓度为832 mg/m3,温度为40-180℃,气体流速分别为100,300,400和500 mL/min条件下H2 S的去除率,结果表明当气体流速小于400 mL/min时,吸收率可达100%;随着温度升高,吸收效率提高并趋于恒定.在最优条件下测得1.6Et3 NHCl·FeCl3离子液体的硫容量为6.36 g/L,远高于[ Bmim] FeCl4离子液体.通过比较吸收H2 S前后的红外光谱图,进一步确定了氧化反应的发生.采用密度泛函理论从分子水平上研究了H2S与1.6Et3NHCl·FeCl3和[Bmim]FeCl4两种铁基离子液体以及Fe3+水溶液的相互作用,从理论上比较了脱硫剂中的基质对H2 S吸收的影响,确定了胺基对H2 S吸收的促进作用.通过对脱硫产物的XRD分析,确定了斜方晶体(α-硫)的生成,与传统水相湿法氧化脱硫得到的产物相同.通入空气可快速有效地对1.6Et3 NHCl·FeCl3离子液体进行再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硫化氢 有机胺型铁基离子液体 湿法氧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γ-Al_2O_3负载型多胺基离子液体对CO_2的吸附特性 被引量:4
2
作者 杨旗 胡辉 +2 位作者 夏琪 李芳 操火锋 《应用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6,共6页
以γ-Al_2O_3载体,采用浸渍-蒸发法制备负载型多胺基离子液体(X[BF_4]/γ-Al_2O_3,X=[EDTAH]、[DETAH]、[TETAH]、[TEPAH]),以CO_2摩尔吸附量和平均CO_2吸附速率为评价指标,优选出对CO_2吸附效果最优的[TETAH][BF_4]/γ-Al_2O_3负载型... 以γ-Al_2O_3载体,采用浸渍-蒸发法制备负载型多胺基离子液体(X[BF_4]/γ-Al_2O_3,X=[EDTAH]、[DETAH]、[TETAH]、[TEPAH]),以CO_2摩尔吸附量和平均CO_2吸附速率为评价指标,优选出对CO_2吸附效果最优的[TETAH][BF_4]/γ-Al_2O_3负载型离子液体,其对CO_2的吸附容量和平均吸附速率分别达到0.886 mmol CO_2/(g·SILs)和5.907×10^(-2)mmol CO_2/[(g·SILs)·min],进一步考察在不同温度、气体流量和负载比条件下该负载型离子液体对CO_2的吸附特性。结果表明,多胺基离子液体和载体共同影响着负载型离子液体对CO_2的吸附性能;[TETAH][BF_4]/γ-Al_2O_3吸附CO_2的最佳条件为负载比0.5:1~1:1、气体流量100 mL/min、温度6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负载离子液体 CO_2 吸附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醚胺改性羟基锆有机骨架包覆离子液体/Pebax膜的制备及其CO_(2)分离性能
3
作者 张成鹏 刘红晶 +5 位作者 赵微 赵旭 石美玲 薛涛 景小纯 李朝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2025年第5期26-36,共11页
文中以锆基金属有机骨架(UiO-66-OH)、1-丁基-3-甲基咪唑六氟磷酸盐([BMim][PF_(6)])、聚醚胺D2000为原料合成了新型多孔液体(D2000-UiO-66-OH@[BMim][PF_(6)]),并以此为填料制备了D2000-UiO-66-OH@[BMim][PF_(6)]/聚醚嵌段酰胺(Pebax)... 文中以锆基金属有机骨架(UiO-66-OH)、1-丁基-3-甲基咪唑六氟磷酸盐([BMim][PF_(6)])、聚醚胺D2000为原料合成了新型多孔液体(D2000-UiO-66-OH@[BMim][PF_(6)]),并以此为填料制备了D2000-UiO-66-OH@[BMim][PF_(6)]/聚醚嵌段酰胺(Pebax)混合基质膜来分离CO_(2)气体。采用红外分析、热重分析、差示扫描量热分析、扫描电镜等对D2000-UiO-66-OH@[BMim][PF_(6)]及混合基质膜进行了表征,通过实验测定了混合基质膜的气体分离性能。结果表明,不同[BMim][PF_(6)]包覆比例的UiO-66-OH@[BMim][PF_(6)]与UiO-66-OH的形貌一致。聚醚胺D2000接枝到了UiO-66-OH@[BMim][PF_(6)]表面,有效阻碍了填料在膜内团聚。D2000-UiO-66-OH@[BMim][PF_(6)]的功能性基团(胺基、醚基)增加了混合基质膜吸附CO_(2)的活性位点,实现了在膜内对CO_(2)的促进传递。相比于纯Pebax膜,质量分数为3%D2000-UiO-66-OH@[BMim][PF_(6)]/Pebax混合基质膜显示更高的CO_(2)分离性能,渗透性达到98.75 Bareer,选择性CO_(2)/N2达到82.63,比纯膜渗透性提高63.35%,比纯膜选择性提高122.7%,并超过了2008 Robeson上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醚 金属有机骨架 混合质膜 离子液体 二氧化碳分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硅基多孔材料改性固体吸附剂吸附CO_2研究进展 被引量:5
4
作者 赵培玉 张国杰 +4 位作者 徐英 孙映晖 刘继伟 侯鹏 张永发 《天然气化工—C1化学与化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96-103,共8页
硅基多孔材料具有比表面积高、孔径可调控、合成原料廉价易得等优点。通过对其进行有机胺改性、金属负载改性、离子液体改性、表面活性剂改性等多种方式的修饰和改性,形成的硅基复合材料在CO_2捕集方面展示出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对近... 硅基多孔材料具有比表面积高、孔径可调控、合成原料廉价易得等优点。通过对其进行有机胺改性、金属负载改性、离子液体改性、表面活性剂改性等多种方式的修饰和改性,形成的硅基复合材料在CO_2捕集方面展示出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对近年来硅基改性固体吸附剂吸附CO_2的研究进行了综述,总结了各种硅基改性方法的优缺点。有机胺改性可分为浸渍改性和嫁接改性:浸渍改性具有操作步骤简单、CO_2吸附量大、能耗少等优点,但在用小分子胺改性时,存在吸附循环稳定性差的问题;嫁接改性具有稳定性高、胺利用率高的特点,但存在吸附量相对较少、能耗高的问题。金属改性和离子液体改性步骤简单,稳定性高,但其有效吸附量少。表面活性剂不仅改性方法简单,而且可有效提高CO_2吸附量,但二次加入表面活性剂会增加试剂消耗量。同时本文还指出了硅基改性固体吸附剂研究的不足之处,并初步展望了硅基改性固体吸附剂的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孔材料 有机改性 离子液体 二氧化碳 吸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