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4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有机肥/秸秆替代化肥模式对设施菜田土壤氮循环功能基因丰度的影响 被引量:20
1
作者 马龙 高伟 +3 位作者 栾好安 唐继伟 李明悦 黄绍文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1767-1778,共12页
【目的】利用天津市农业科学院西青区基地日光温室的蔬菜有机肥/秸秆替代化肥模式定位试验,分析不同施肥模式下设施春茬番茄盛果期土壤氮循环功能基因丰度、硝化潜势(PNR)及N_(2)O排放量的差异,为设施菜田可持续健康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目的】利用天津市农业科学院西青区基地日光温室的蔬菜有机肥/秸秆替代化肥模式定位试验,分析不同施肥模式下设施春茬番茄盛果期土壤氮循环功能基因丰度、硝化潜势(PNR)及N_(2)O排放量的差异,为设施菜田可持续健康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定位试验始于2009年,共设置来源于化肥(CF)、有机肥(M)和玉米秸秆(S)不同比例的6个等氮磷钾处理,分别为:4/4CF、3/4CF+1/4M、2/4CF+2/4M、1/4CF+3/4M、2/4CF+1/4M+1/4S、2/4CF+2/4S。在第20茬设施蔬菜(春茬番茄盛果期)采集0-20 cm土壤样品,测定土壤氮循环相关指标。【结果】(1)含有机肥/秸秆处理土壤的PNR较4/4CF处理平均增加72.9%,其中仅配施有机肥3个处理平均增加了107.0%,而配施秸秆两个处理显著低于含有机肥的2/4CF+2/4M、1/4CF+3/4M处理。(2)与4/4CF处理相比,有机肥/秸秆替代处理土壤反硝化过程功能基因NapAB、NirS、NorB、NosZ丰度平均分别增加了19.9%、20.4%、19.1%、2.3%,硝酸盐异化还原成铵过程功能基因NirB丰度平均增加了25.9%,而土壤硝化过程功能基因AmoA、AmoB、AmoC、Hao,以及硝酸盐异化还原成铵过程功能基因NrfH丰度平均分别降低了37.9%、46.3%、33.8%、65.5%、8.8%。(3)与4/4CF处理相比,有机肥/秸秆替代处理土壤0~28天N_(2)O累计排放量平均增加了59.6%。(4)Spearman相关性分析表明,土壤PNR与土壤有机碳(r=0.37)、铵态氮(r=0.47)、土壤N_(2)O累计排放量(r=0.56)以及反硝化过程功能基因NapAB(r=0.78)、NirK(r=0.21)和NorB(r=0.53)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与土壤pH(r=-0.40)呈显著负相关关系;土壤N_(2)O累计排放量与土壤有机碳(r=0.90)、全氮(r=0.83)、硝态氮(r=0.83)、铵态氮(r=0.64)及反硝化过程功能基因NapAB(r=0.67)、NirK(r=0.49)、NirS(r=0.36)和NorB(r=0.88)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与土壤pH(r=-0.52)和硝化过程功能基因AmoA(r=-0.62)、AmoB(r=-0.64)、AmoC(r=-0.71)和Hao(r=-0.77)呈显著负相关关系。冗余分析显示,土壤硝态氮(P=0.01)、铵态氮(P=0.03)和有机碳(P=0.05)对土壤氮循环功能微生物影响显著,分别解释其群落结构变异的34.0%,13.3%和11.3%。【结论】同等氮磷钾养分投入量下,有机肥/秸秆替代部分化肥,尤其是配施1/4有机肥及1/4秸秆模式(2/4CF+1/4M+1/4S)可显著降低土壤硝化过程功能基因丰度,增加反硝化、硝酸盐异化功能基因丰度,促进番茄盛果期的氮素吸收,减少可能向下淋洗的氮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肥/秸秆替代化肥模式 硝化势 功能基因 N_(2)O排放量 番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设施蔬菜有机肥/秸秆替代化肥模式对土壤线虫群落的影响 被引量:13
2
作者 任宏飞 高伟 +4 位作者 黄绍文 张国刚 唐继伟 李明悦 栾好安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1303-1317,共15页
【目的】利用天津市西青区基地日光温室蔬菜不同施肥模式定位试验,研究有机肥/秸秆替代化肥模式对设施蔬菜土壤线虫总数、群落结构和生态指数的影响,为构建健康的土壤动物区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定位试验共设6个处理,分别为:1)全部... 【目的】利用天津市西青区基地日光温室蔬菜不同施肥模式定位试验,研究有机肥/秸秆替代化肥模式对设施蔬菜土壤线虫总数、群落结构和生态指数的影响,为构建健康的土壤动物区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定位试验共设6个处理,分别为:1)全部施用化肥氮(4/4CN);2)3/4化肥氮+1/4猪粪氮(3/4CN+1/4MN);3)2/4化肥氮+2/4猪粪氮(2/4CN+2/4MN);4)1/4化肥氮+3/4猪粪氮(1/4CN+3/4MN);5)2/4化肥氮+1/4猪粪氮+1/4秸秆氮(2/4CN+1/4MN+1/4SN);6)2/4化肥氮+2/4秸秆氮(2/4CN+2/4SN),各处理为等氮磷钾设计。第16茬(土壤消毒后)和第18茬(土壤消毒1年后)蔬菜(春茬番茄)拉秧后,分别采集0—5、5—10和10—20 cm土层土壤样品,测定土壤线虫相关指标。【结果】1)有机肥/秸秆替代化肥模式0—5、5—10和10—20 cm土层土壤线虫总数均高于单施化肥模式,平均分别增加16.8%、31.8%和11.2%;配施高量有机肥模式(1/4CN+3/4MN)和配施秸秆模式(2/4CN+1/4MN+1/4SN、2/4CN+2/4SN)各土层线虫总数相对较高,较单施化肥模式分别提高12.1%~26.4%、34.3%~42.8%、13.2%~18.3%。2)与单施化肥模式相比,有机肥/秸秆替代化肥模式,尤其是配施高量有机肥模式和配施秸秆模式可提高0—5和5—10 cm土层土壤有益线虫(食细菌、食真菌和捕食/杂食性线虫)营养类群个体数量,其中0—5 cm土层上述线虫营养类群个体数量平均分别增加13.0%、7.4%和26.7%,5—10 cm土层平均分别增加35.5%、20.2%和56.5%。有机肥/秸秆替代化肥模式0—5和5—10 cm土层土壤有害植食性线虫数量虽均高于单施化肥模式,但其相对丰度均低于单施化肥模式,平均分别降低6.3%和13.1%。3)有机肥/秸秆替代化肥模式,尤其是配施高量有机肥模式和配施秸秆模式,MI值、WI值、EI值和SI值均高于单施化肥模式,0—5 cm土层平均分别增加3.9%、11.5%、6.2%和130.4%,5—10 cm土层平均分别增加1.8%、19.1%、2.4%和138.7%。【结论】在N、P2O5和K2O投入量不变的情况下,有机肥/秸秆替代化肥模式可促进土壤有益线虫(食细菌线虫、食真菌线虫和捕食/杂食性线虫)生长繁殖,还可降低土壤有害植食性线虫相对丰度,对土壤有害植食性线虫起到一定的抑制作用。综合来看,有机肥/秸秆替代化肥模式,尤其是配施高量有机肥模式和配施秸秆模式,可优化土壤线虫群落结构,降低土壤环境的受干扰程度,改善土壤的质量,使设施蔬菜土壤生态系统向稳定健康的方向发展。结合本试验9年产量数据(2/4CN+1/4MN+1/4SN模式产量最高)、土壤线虫群落相关研究结果以及实际可操作性,化肥与有机肥、秸秆配施模式(2/4CN+1/4MN+1/4SN)可实现设施蔬菜持续高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设施菜田 有机肥/秸秆替代化肥模式 土壤线虫 群落结构 生态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秸秆、紫云英还田替代部分化肥对稻田土壤健康的影响
3
作者 梁青铎 吴勇 +7 位作者 朱玉祥 陈书融 田文昊 朱春权 孔亚丽 曹小闯 张均华 朱练峰 《中国稻米》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3-58,共6页
稻田土壤的健康水平是制约水稻产量可持续提升的关键因素之一。试验共设置4个处理:常规施肥(T0)、紫云英还田处理(T1)、秸秆还田处理(T2)及秸秆还田配施有机肥处理(T3),旨在探讨秸秆、紫云英还田及有机肥配施作为部分化肥替代物的土壤... 稻田土壤的健康水平是制约水稻产量可持续提升的关键因素之一。试验共设置4个处理:常规施肥(T0)、紫云英还田处理(T1)、秸秆还田处理(T2)及秸秆还田配施有机肥处理(T3),旨在探讨秸秆、紫云英还田及有机肥配施作为部分化肥替代物的土壤健康培育措施(T1、T2和T3)对水稻产量、土壤理化特性和健康指数的影响。结果表明,相较于常规施肥处理(T0),实施土壤健康培育措施显著改善了土壤的物理特性及养分状况,具体表现为土壤容重显著降低、水稳性团聚体中大颗粒团聚体比例显著增加,土壤有机质、全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均显著增加。在生物活性方面,土壤健康培育措施增加了土壤微生物量碳的含量,促进了土壤呼吸作用,提高了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指数。从水稻产量来看,秸秆还田配施有机肥处理(T3)的水稻产量较T0处理提高5.1%,增产效果显著;而T1和T2处理的水稻产量虽然较T0处理有所降低,但差异不显著。采用全量数据集方法对土壤健康状况进行评价,结果显示,土壤健康培育措施均能有效提高稻田土壤的健康指数,其中以T3处理最高,达到0.80。综上,采用上述土壤健康培育措施,能在保证水稻稳产的同时改善稻田土壤结构,还能提高土壤肥力、生物活性和健康指数,从而推动水稻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秸秆还田 紫云英还田 有机肥 化肥减量 土壤健康指数 水稻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福建甘薯氮磷钾推荐施肥与有机肥替代化肥技术模式 被引量:3
4
作者 李娟 张立成 +5 位作者 张华 张世昌 潘住财 张民生 林明贤 章明清 《福建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968-976,共9页
【目的】提高甘薯施肥效益,实现化肥减施增效目标,探讨推荐施肥和有机肥替代化肥的技术模式。【方法】根据甘薯氮磷钾田间肥效试验结果,定量确定福建甘薯最佳施肥类别;然后分别建立各施肥类别的三元非结构肥效模型和推荐施肥量,在此基... 【目的】提高甘薯施肥效益,实现化肥减施增效目标,探讨推荐施肥和有机肥替代化肥的技术模式。【方法】根据甘薯氮磷钾田间肥效试验结果,定量确定福建甘薯最佳施肥类别;然后分别建立各施肥类别的三元非结构肥效模型和推荐施肥量,在此基础上开展有机肥替代化肥潜力的试验研究,并进行田间示范。【结果】甘薯施肥可划分为高产田、中产田、中低产田和低产田等4个施肥类别,高产田的氮肥增产效应明显高于其他施肥类别,但磷钾肥的增产效应则反之。基于不同施肥类别的三元非结构肥效模型,甘薯平均经济施肥量为N 160 kg∙hm^(-2)、P_(2)O_(5)62 kg∙hm^(-2)、K_(2)O 212 kg∙hm^(-2),三要素适宜比例为1∶0.4∶1.3,但不同施肥类别的推荐施肥量有明显差异。在推荐施肥基础上有机肥替代25%化肥具有最佳增产增收效果,平均比推荐施肥增产13.0%,净增收1802元∙hm^(-2)。在N、P_(2)O_(5)投入比习惯施肥下降16.7%和47.4%以及K_(2)O投入提高94.0%的条件下,79个化肥推荐施肥田间示范比习惯施肥平均增产7.9%,净增收3394元∙hm^(-2);基于推荐施肥量的16个有机肥替代25%化肥的田间示范则平均增产11.3%,净增收4192元∙hm^(-2)。【结论】化肥推荐施肥和在此基础上有机肥替代25%化肥是可供推广应用的甘薯化肥减施增效技术模式,后者效果更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薯 施肥类别 化肥 有机肥 推荐施肥 施肥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化肥减施有机肥施用及秸秆还田下双季稻产量变化及光合特征研究 被引量:10
5
作者 胡柯鑫 罗尊长 +6 位作者 董春华 洪曦 孙梅 谢宜 周旋 刘杰 孙耿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07-114,共8页
为探索有机肥施用协同晚稻秸秆还田下双季稻产量变化及光合特征。设置田间小区试验,研究早晚稻均减施20%,30%及40%化肥氮、早稻减施40%化肥钾对双季稻产量、幼穗分化期倒三叶叶片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胞间CO2浓度(Ci)、蒸腾速... 为探索有机肥施用协同晚稻秸秆还田下双季稻产量变化及光合特征。设置田间小区试验,研究早晚稻均减施20%,30%及40%化肥氮、早稻减施40%化肥钾对双季稻产量、幼穗分化期倒三叶叶片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胞间CO2浓度(Ci)、蒸腾速率(Tr)、叶绿素含量(SPAD)及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早晚稻减施化肥氮、早稻减施化肥钾均可提升幼穗分化期叶片光合性能,改善土壤理化性质,促进双季稻增产。以早晚稻减施30%化肥氮、早稻减施40%钾(T4)的效果最佳,与常规施肥处理相比,双季稻周年稻谷产量提高6.0%;其早稻稻谷产量提高7.5%,倒三叶叶片Pn、Gs、Tr及SPAD降低6.8%,22.4%,14.6%,11.0%,Ci提高17.6%;晚稻稻谷产量提高4.4%,倒三叶叶片Pn、Gs、Tr及SPAD提高18.5%,31.9%,8.6%,22.4%,Ci降低5.8%,双季稻收获期土壤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含量与有机质含量均有提高。研究结果对指导双季稻田有机肥协同晚稻秸秆还田下化肥氮、钾减施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季稻 化肥减施 商品有机肥 晚稻秸秆还田 水稻产量 光合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秸秆和有机肥配合替代部分化肥提高作物水分利用率减少土壤硝态氮残留 被引量:14
6
作者 赵凯男 吴金芝 +9 位作者 李俊红 田文仲 张洁 李芳 侯园泉 张振旺 姚宇卿 吕军杰 黄明 李友军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1770-1781,共12页
【目的】研究长期秸秆和有机肥配合替代部分化肥对小麦玉米一年两熟种植制度下农田生产力及氮肥残留的影响,为改善旱地土壤肥力,提高作物产量,降低环境风险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依托中国农业科学院洛阳旱农试验基地始于2007年的长期... 【目的】研究长期秸秆和有机肥配合替代部分化肥对小麦玉米一年两熟种植制度下农田生产力及氮肥残留的影响,为改善旱地土壤肥力,提高作物产量,降低环境风险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依托中国农业科学院洛阳旱农试验基地始于2007年的长期定位培肥试验,选取不施肥对照(CK)、常规氮磷钾化肥(NPK)、秸秆和有机肥配合替代1/3的氮磷钾养分(SOR)3个处理。调查了2015—2020年度夏玉米、冬小麦及周年产量、生育期耗水量、水分利用效率;分析了2020年冬小麦收获期0—60 cm土层土壤养分含量,以及硝态氮在0—380 cm土层剖面的分布积累量。【结果】与2007年试验开始时相比,2020年CK处理0—20 cm土层土壤养分(除速效钾外)含量显著下降,而NPK和SOR处理不同程度地提高了土壤养分含量。与NPK处理相比,SOR处理0—60 cm土层土壤有机质含量显著提高了10.4%~16.4%,0—40 cm土层全氮含量显著提高了16.7%~20.0%,0—20 cm土层土壤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分别显著提高了12.9%和15.4%。与NPK处理相比,SOR处理夏玉米产量在干旱年(2015和2017年)及5年平均分别显著提高了35.3%和10.1%,水分利用效率在干旱年、平水年(2016年)及5年均值分别显著提高了42.7%、12.3%和18.5%,周年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在干旱年分别显著提高了20.5%和23.5%;冬小麦产量在不同降水年型下均未显著降低,但水分利用效率在平水年(2015—2016、2016—2017、2019—2020)及5年均值较NPK处理分别显著降低了9.8%和7.9%。NPK处理的硝态氮总累积量为732 kg/hm^(2),其中68.2%积累在100—230 cm土层;SOR处理的硝态氮总累积量为833 kg/hm^(2),其中74.8%积累在80—200 cm土层。与NPK处理相比,SOR处理显著降低了200—380 cm土层土壤硝态氮积累量,在200—230、260—290、320—350和350—380 cm土层分别显著降低了54.9%、21.1%、25.0%、57.9%。【结论】无论降雨多寡,秸秆和有机肥配合替代1/3氮磷钾肥均未降低冬小麦产量,但显著提高了干旱年夏玉米及周年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并提高了0—60 cm土层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含量,提高了0—20 cm土层土壤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同时较常规氮磷钾处理显著降低了200—380 cm土层土壤硝态氮积累量,是旱作麦玉两熟区兼顾产量、效率和环境的施肥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玉米两熟制 秸秆还田配合施用有机肥 化肥减施 产量 水分利用效率 土壤养分 硝态氮残留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化肥减量配施有机肥和秸秆对华北潮土团聚体分布及稳定性的影响 被引量:26
7
作者 吴宪 张婷 +6 位作者 王蕊 王欣奕 赵建宁 王丽丽 杨殿林 李刚 修伟明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933-941,共9页
为了探明化肥减量配施有机肥和秸秆对华北潮土区小麦-玉米轮作田土壤团聚体含量、大小和稳定性的影响,设置常规施肥(CK)、化肥减量处理(F)、化肥减量配施秸秆还田(FS)、化肥减量配施有机肥(FM)、化肥减量配施有机肥和秸秆(FSM)共5个处... 为了探明化肥减量配施有机肥和秸秆对华北潮土区小麦-玉米轮作田土壤团聚体含量、大小和稳定性的影响,设置常规施肥(CK)、化肥减量处理(F)、化肥减量配施秸秆还田(FS)、化肥减量配施有机肥(FM)、化肥减量配施有机肥和秸秆(FSM)共5个处理定位试验,分别测定各处理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含量,并采用干筛法和湿筛法测定分析土壤团聚体的粒径分布、>0.25 mm粒级的含量、平均质量直径(mean weight diameter,MWD)、几何平均直径(geometric mean diameter,GMD)和分形维数(particle-sized dimension,PSD)。结果表明:小麦季,FS、FM和FSM处理显著提高了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含量,并显著提高了机械稳定性和水稳定性团聚体>0.25 mm粒级的含量、MWD和GMD,显著降低了水稳定性团聚体PSD,各处理之间机械稳定性团聚体PSD差异不显著。玉米季,FM处理显著提高了土壤有机质含量。FS、FM和FSM处理的>0.25 mm粒级水稳定性团聚体的含量均显著高于CK。FSM处理显著提高了机械稳定性团聚体>0.25 mm粒级的含量、MWD和GMD;FM处理显著降低了水稳定性团聚体PSD。小麦季PSD和玉米季干筛团聚体PSD与粒径>0.25 mm团聚体的含量呈显著负相关关系,玉米季湿筛团聚体PSD与粒径>0.25 mm团聚体的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综上,在华北潮土区化肥减施配施有机肥、作物秸秆可促进表层土壤团聚体的形成,并提高其稳定性,是维持土壤肥力有效的管理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玉米轮作 化肥减量 有机肥 秸秆 土壤团聚体 潮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秸秆有机肥替代化肥的应用效果试验初报 被引量:8
8
作者 金昌盛 童文彬 +2 位作者 周爱珠 程萱 宋建忠 《上海农业科技》 2020年第2期83-84,共2页
为提高水稻秸秆的肥料化利用率和综合利用率,进行了水稻秸秆有机肥替代化肥的应用效果试验。结果表明,施用水稻秸秆有机肥可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pH、总氮含量、总磷含量、总钾含量,改善土壤环境,增加土壤肥力,提高土壤保肥保水能力,且... 为提高水稻秸秆的肥料化利用率和综合利用率,进行了水稻秸秆有机肥替代化肥的应用效果试验。结果表明,施用水稻秸秆有机肥可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pH、总氮含量、总磷含量、总钾含量,改善土壤环境,增加土壤肥力,提高土壤保肥保水能力,且能促进水稻生长,进而提高水稻产量。在本试验条件下,以45%水稻秸秆与55%猪粪混合制成的水稻秸秆有机肥替代部分化肥处理的水稻产量为最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秸秆 有机肥 土壤养分 产量 化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当阳市柑橘有机肥替代化肥技术模式探讨 被引量:2
9
作者 袁迎春 郭红艳 +1 位作者 庄光泉 张大平 《湖北农机化》 2018年第8期61-63,共3页
根据当阳市柑橘施肥现状的基础上,提出化肥减量目标,制定"有机肥+配方肥""果沼畜""有机肥+水肥一体化""果园自然生草+绿肥"等4种模式下的施肥技术措施,探讨减少化肥用量,提质增效技术。
关键词 柑橘 有机肥替代化肥 技术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桐城市茶叶有机肥替代化肥技术模式探析 被引量:2
10
作者 汪红霞 《现代农业科技》 2020年第22期30-31,共2页
开展茶叶有机肥替代化肥行动,有助于实现品质和品牌“双提升”及绿色生产和化肥减量“双增效”。本文介绍了桐城市茶叶2种有机肥替代化肥技术模式,对其适用对象、技术实施、效益等进行了阐述,以提高茶叶品质和产量。
关键词 茶叶 有机肥替代化肥 技术模式 适用对象 效益 安徽桐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期化肥配施不同有机肥对土壤和玉米中重金属累积的影响 被引量:19
11
作者 吴荣 刘善江 +2 位作者 孙昊 杜颖 马良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2010-2019,共10页
【目的】明确长期化肥配施有机肥对重金属元素在土壤和农作物籽粒、秸秆中积累的影响及其环境效应,为安全高效施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新型肥料长期定位试验站进行了为期10年的田间试验,其种植模式为冬小麦–夏玉... 【目的】明确长期化肥配施有机肥对重金属元素在土壤和农作物籽粒、秸秆中积累的影响及其环境效应,为安全高效施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新型肥料长期定位试验站进行了为期10年的田间试验,其种植模式为冬小麦–夏玉米轮作,试验处理为不施肥(CK)、单施化肥(NPK)、氮磷钾+鸡粪堆肥的有机肥料(NPKJF)、氮磷钾+污泥堆肥的有机肥料(NPKWN)、氮磷钾+垃圾堆肥的有机肥料(NPKLJ)和氮磷钾+秸秆粉碎还田(NPKJG)共6个处理,施肥处理依据等氮量施肥原则,每季作物施N 180 kg/hm^2、P2O590.0 kg/hm^2、K2O 90.0 kg/hm^2。在玉米收获后测定了玉米秸秆、籽粒和0—20 cm耕层土壤中重金属全量。【结果】添加污泥处理显著提高了土壤中Cd、Hg、As、Cu、Zn的含量,单因子污染指数分别比对照提高了45.10%、150.00%、104.00%、44.60%、65.80%。不同施肥处理对土壤中全量Cd、Cr、Hg、Cu、Zn存在一定的富集效果。各处理重金属单项污染指数在0.02~0.46,远小于1,综合污染指数为0.23~0.36,均小于0.7,试验区土壤重金属均为无污染等级。施用有机废弃物堆肥的处理玉米籽粒Cd、Cu、Zn含量比对照显著增加,各处理间Hg、As、Cr、Pb、Ni含量差异不显著,连续10年定位施肥后试验站土壤以及玉米籽粒中重金属含量均未超标。同一作物不同部位对重金属的富集能力不同,玉米秸秆对重金属的富集能力大于籽粒。玉米籽粒中Pb、Cu、Zn含量与土壤Pb、Cu、Zn含量存在正相关性,玉米秸秆中Cd、Hg、Cr、Ni含量与土壤中Cd、Hg、Cr、Ni含量呈正相关或者显著负相关。【结论】在施氮总量不变的前提下,连续施用供试有机堆肥10年后,土壤重金属含量均未超标,土壤重金属单项污染指数在0.02~0.46,综合污染指数为0.23~0.36,无污染风险。只有污泥堆肥需要加强土壤Cd的监测。玉米秸秆对重金属的富集能力大于籽粒。玉米籽粒中Pb、Cu、Zn含量与土壤相应重金属含量存在正相关性,秸秆中Cd、Pb、Hg、Zn与Cr、Ni含量与土壤中相应重金属含量呈正相关,而秸秆中Cr、Ni含量与土壤中相应重金属含量呈负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期化肥配施有机肥 重金属 土壤 玉米籽粒 玉米秸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推行“有机肥+化肥配合施用”的施肥模式
12
作者 张庆敏 《湖北农机化》 2020年第24期56-57,共2页
本文剖析了目前农作物施肥中存在的问题及给生产土壤带来的影响,对比分析了有机肥与化肥的各自特点,阐述了“有机肥+化肥配合施用”施肥模式的优势,以推动“有机肥+化肥配合施用”施肥模式的应用,为广大农业生产者提供参考。
关键词 有机肥 化肥 配合施用 施肥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肃省苹果有机肥替代化肥技术模式及应用效果分析
13
作者 李长江 《种子科技》 2022年第12期97-99,共3页
当前我国国民经济水平提升,人们拥有优越的经济条件,对水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提出了新的要求,如口感好、无公害、价格实惠等。为了满足广大消费者的实际需求,相关技术人员对果品品质提升技术和措施进行了深入研究,尝试使用有机肥替代化... 当前我国国民经济水平提升,人们拥有优越的经济条件,对水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提出了新的要求,如口感好、无公害、价格实惠等。为了满足广大消费者的实际需求,相关技术人员对果品品质提升技术和措施进行了深入研究,尝试使用有机肥替代化肥技术模式,根据实际应用结果可知,苹果有机肥替代化肥技术模式具有显著优势。文章围绕甘肃省苹果有机肥替代化肥技术模式及应用效果展开了全方面的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苹果产业 有机肥 化肥 技术模式 应用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谈山丹县有机肥替代化肥有效推广模式
14
作者 何振明 刘祁峰 +1 位作者 晏斌 张连瑞 《农业科技与信息》 2019年第5期13-14,共2页
本文阐述了山丹县有机肥替代化肥示范推广中的有效推广模式、工作概况和取得的成效,为加快推进山丹县有机肥替代化肥示范推广奖补项目工作及技术成果的转化应用奠定基础。
关键词 有机肥替代化肥 模式 成效 山丹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旱塬区玉米产量最优的有机肥与化肥配施组合研究 被引量:6
15
作者 梁改梅 李娜娜 +2 位作者 黄学芳 池宝亮 陈稳良 《中国土壤与肥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29-38,共10页
为揭示化肥减量、有机肥源替代化肥对黄土高原东部山西旱塬地玉米增容蓄水及增产效应,为旱地玉米增产增效及合理施肥、解决用地养地矛盾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研究以金科玉3306为材料,采用3因素5水平二次通用旋转组合设计,于2018~2020年... 为揭示化肥减量、有机肥源替代化肥对黄土高原东部山西旱塬地玉米增容蓄水及增产效应,为旱地玉米增产增效及合理施肥、解决用地养地矛盾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研究以金科玉3306为材料,采用3因素5水平二次通用旋转组合设计,于2018~2020年进行田间定位试验。设5个化肥用量,395.4、600、900、1200、1404.6 kg·hm^(-2);5个秸秆还田比例,32.95%、50%、75%、100%、117.05%;5个有机肥用量,2385、7500、15000、22500、27615 kg·hm^(-2);并以单施化肥(1200 kg·hm^(-2))作为对照。结果表明:随化肥用量增加,土壤容重不断增加。而施用有机肥和秸秆还田可使土壤容重降低,有利于土壤蓄水。随着施肥水平的增加,增施有机肥和提高秸秆还田量均可提高0~200 cm土层土壤的贮水量,但秸秆还田对提高0~200 cm土层土壤的贮水量大于有机肥施用。化肥配施秸秆还田、化肥配施有机肥均可使玉米增产,且增产大小为化肥配施有机肥>化肥配施秸秆还田。可见,有机肥配施可显著降低土壤容重,增加土壤贮水,提高作物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研究提出了玉米化肥减量,有机肥和秸秆还田替代化肥的最优组合为化肥用量795~1061 kg·hm^(-2)、秸秆还田比例69%~89%(即还田4399~5674 kg·hm^(-2))、有机肥量11723~18848 kg·hm^(-2),预期产量为13232 kg·hm^(-2)。该产量较单施化肥对照(11729 kg·hm^(-2))增产12.8%,使化肥减施139~405 kg·h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化肥 有机肥 秸秆还田 产量 黄土旱塬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福建花生氮磷钾推荐施肥与有机肥替代化肥潜力研究 被引量:7
16
作者 李娟 张立成 +2 位作者 张华 章明清 姚宝全 《福建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480-488,共9页
【目的】为提高花生施肥效益,实现减量增效的目标,在花生氮磷钾施肥限量标准研究基础上,探讨有机肥替代化肥的最佳施肥模式。【方法】根据近年来在福建花生主产区开展的105个田间肥效试验结果,应用系统聚类分析结合类别间差异显著性检... 【目的】为提高花生施肥效益,实现减量增效的目标,在花生氮磷钾施肥限量标准研究基础上,探讨有机肥替代化肥的最佳施肥模式。【方法】根据近年来在福建花生主产区开展的105个田间肥效试验结果,应用系统聚类分析结合类别间差异显著性检验技术,确定花生最佳施肥类别数;构建各施肥类别的三元非结构肥效模型,确定推荐施肥量,并开展田间试验验证和有机肥替代化肥潜力的研究。【结果】在各施肥类别间的氮磷钾施肥效应具有显著水平差异条件下,福建花生可划分为高产田、中产田、中低产田和低产田等4个施肥类别;高产田的花生施肥效应远高于其他类型田块,中产田及以下的耕地类型应进行土壤改良培肥,才能充分发挥施肥增产潜力。针对各耕地施肥类别对应的氮磷钾田间肥效试验结果构建的4个三元非结构肥效模型均属于典型式,由此建立了基于农学效应的花生氮磷钾推荐施肥量。34个大田对比试验表明,化肥推荐施肥的花生产量平均比习惯施肥增产10.2%,肥料成本下降63元·hm^-2,净增收2877元·hm^-2;平均氮、磷减肥幅度分别为24.9%、38.1%,但增加钾肥用量79.3%。有机肥替代25%化肥处理的产量最高,平均比化肥推荐施肥增产10.6%,净增收1595元·hm^-2。【结论】在推荐施肥基础上,有机肥替代25%化肥是花生减肥增效最佳施肥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生 施肥类别 化肥 有机肥 推荐施肥 施肥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晚甘薯有机肥替代化肥施肥模式研究
17
作者 林明贤 《农业工程技术》 2023年第19期16-18,共3页
为探讨漳浦县晚甘薯化肥减量增效和有机肥替代化肥技术模式,2019—2021年选用普薯32品种在代表性地块上设置5个不同施肥处理进行田间试验。结果表明,化肥推荐施肥和有机肥替代25%化肥施肥模式均具有较好增产增收效果,肥源充足时有机肥替... 为探讨漳浦县晚甘薯化肥减量增效和有机肥替代化肥技术模式,2019—2021年选用普薯32品种在代表性地块上设置5个不同施肥处理进行田间试验。结果表明,化肥推荐施肥和有机肥替代25%化肥施肥模式均具有较好增产增收效果,肥源充足时有机肥替代25%化肥施肥模式减量增效效果更佳。同时,计算可知平均每生产1000 kg鲜薯需吸收的氮磷钾养分量分别为4.80、1.58、8.85 kg,可为晚甘薯生产提供施肥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甘薯 有机肥替代化肥 施肥模式 产量 田间试验 三要素吸收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茶园有机肥使用和有机肥替代化肥技术 被引量:24
18
作者 伊晓云 马立锋 +1 位作者 石元值 阮建云 《中国茶叶》 2018年第6期10-13,共4页
有机肥替代化肥技术是实现茶园化肥"零增长"的重要技术之一,有机肥的施用不仅可以提高茶叶品质,增加茶叶水浸出物、氨基酸和香气成分的含量,还可以改善茶园土壤理化性状,增加土壤养分含量,提高土壤酶活性。茶园主要使用的有... 有机肥替代化肥技术是实现茶园化肥"零增长"的重要技术之一,有机肥的施用不仅可以提高茶叶品质,增加茶叶水浸出物、氨基酸和香气成分的含量,还可以改善茶园土壤理化性状,增加土壤养分含量,提高土壤酶活性。茶园主要使用的有机肥有菜饼肥、豆饼肥、牛粪有机肥和羊粪有机肥及其他商品有机肥等。茶园有机肥应早施、深施,并配合化肥施用,用量依据茶园土壤养分状况、茶叶养分需求量和有机肥的养分含量确定,种类上应选用符合国家标准由正规厂家生产的有机肥产品。综合有机肥施用效果和不同茶类需肥特性,提出了"有机肥+配方肥"模式、"茶-沼-畜"模式、"有机肥+水肥一体化"模式和"有机肥+机械深施"模式4种有机肥替代化肥技术模式,并说明了各模式的具体施肥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肥 土壤理化性状 茶叶产量 茶叶品质 有机肥替代化肥技术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秸秆与有机无机肥配施对不同质地潮土土壤质量和小麦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14
19
作者 郭伟 李丹丹 +4 位作者 徐基胜 周云鹏 王青霞 周谈坛 赵炳梓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360-1373,共14页
秸秆与化肥和粪肥配施是改善土壤质量的有效措施,但其在不同质地潮土中对小麦产量的影响及影响机制尚不清楚。本研究基于中国科学院封丘农业生态实验站设置的7年长期定位试验,选取砂质、壤质和黏质3种质地潮土(下文分别简称砂土、壤土... 秸秆与化肥和粪肥配施是改善土壤质量的有效措施,但其在不同质地潮土中对小麦产量的影响及影响机制尚不清楚。本研究基于中国科学院封丘农业生态实验站设置的7年长期定位试验,选取砂质、壤质和黏质3种质地潮土(下文分别简称砂土、壤土和黏土),每种质地潮土均包含5个处理:不施化肥+秸秆离田(N0S0)、不施化肥+秸秆还田(N0S)、常规施化肥+秸秆离田(NS0)、常规施化肥+秸秆还田(NS)和施化肥+秸秆还田+鸡粪替代20%氮肥(NSM),研究了不同施肥模式在不同质地潮土中对土壤质量和小麦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砂土、壤土和黏土中,与N0S0处理相比,NS处理的籽粒产量分别增加611.56%、440.00%和403.55%,NSM处理的籽粒产量分别增加676.56%、546.67%和492.86%。在砂土、壤土和黏土中,与N0S0处理相比,N0S和NS0处理的土壤质量指数(SQI)显著提升,NS处理则进一步提升。NSM处理在砂土中SQI优于NS处理,但在壤土和黏土中与NS处理无显著差异。随机森林分析表明,砂土中,pH、碱解氮(AHN)、可溶性有机氮(DON)、有效磷(AP)、有机碳(SOC)和速效钾(AK)是影响籽粒产量的关键土壤性质;壤土中,AP、pH、AK、AHN、微生物生物量碳(MBC)和SOC是影响籽粒产量的关键土壤性质;黏土中,AP、DON、AHN和pH是影响籽粒产量的关键土壤性质。偏最小二乘路径模型表明,在砂土、壤土和黏土中,影响小麦产量的关键土壤性质均受施肥模式显著调控,且均对SQI具有显著影响,而SQI均对小麦籽粒产量具有直接显著影响,影响小麦产量的关键土壤性质可以作为监测土壤质量和小麦产量变化的指标以指导优化施肥。此外,在壤土中,SQI还通过影响小麦产量构成因素而间接影响籽粒产量。因此,秸秆与化肥和鸡粪配施改善了土壤质量,并在不同质地潮土中通过不同作用方式直接或间接影响了小麦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还田 有机肥 化肥 土壤质量 养分含量 小麦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机肥替代20%化肥提高黑钙土养分有效性及玉米产量 被引量:47
20
作者 季佳鹏 赵欣宇 +3 位作者 吴景贵 孟庆龙 关华建 牛岸秋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491-499,共9页
[目的]化肥减量并配施有机肥是减少肥料损失、提高化肥利用率的有效途径。研究在秸秆条带还田下化肥减量配施不同有机肥对东北地区黑钙土速效养分和玉米产量的影响,以实现玉米高效和可持续生产。[方法]于2018和2019年,连续两年在农安试... [目的]化肥减量并配施有机肥是减少肥料损失、提高化肥利用率的有效途径。研究在秸秆条带还田下化肥减量配施不同有机肥对东北地区黑钙土速效养分和玉米产量的影响,以实现玉米高效和可持续生产。[方法]于2018和2019年,连续两年在农安试验基地黑钙土上进行玉米田间试验。本试验在秸秆条状还田下,共设置4个处理,即当地常量施肥(T1)、化肥减量20%(T2)、化肥减量20%配施鸡粪2988 kg/hm^(2)(T3)和化肥减量20%配施牛粪5098 kg/hm^(2)(T4),T1、T3和T4处理的总氮投入量相同。在玉米拔节期和收获期,分别测定土壤pH、有机碳和速效氮磷钾含量,在收获期测产。[结果]与T1处理相比,T2处理连续两年玉米产量均未显著降低,土壤有机碳和速效氮磷钾含量与常量施肥处理大体接近;T3和T4处理显著增加了土壤有机碳和速效养分含量。其中,T3处理2018年土壤有机碳、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含量分别较T1增加了15.20%、12.20%、16.70%、7.75%,2019年分别增加了13.0%、18.5%、34.2%、18.5%。玉米产量连续两年均以T4处理效果最优,2018和2019年分别较T1增产5.6%和20.8%,T3处理的增产幅度分别为3.75%和15.40%。[结论]在秸秆条状还田下,化肥减量配施有机肥可以增加土壤中有机碳和速效氮、磷、钾含量,可实现玉米增产增收。在黑钙土上配施鸡粪的效果优于牛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肥减量 有机肥 秸秆还田 土壤养分 玉米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