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有机碳质量对黄河三角洲芦苇凋落物分解及其温度敏感性的影响 被引量:7
1
作者 陶宝先 张保华 +1 位作者 董杰 刘晨阳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5期5564-5572,共9页
凋落物分解速率及其温度敏感性Q10能够影响凋落物对土壤的碳归还及其对全球变暖的响应。然而,凋落物有机碳质量对凋落物分解及其温度敏感性的影响研究仍不充分。以黄河三角洲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为例,通过凋落物袋法、室内模拟实... 凋落物分解速率及其温度敏感性Q10能够影响凋落物对土壤的碳归还及其对全球变暖的响应。然而,凋落物有机碳质量对凋落物分解及其温度敏感性的影响研究仍不充分。以黄河三角洲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为例,通过凋落物袋法、室内模拟实验及固态13C核磁共振技术,研究有机碳质量对凋落物分解及其温度敏感性的影响,探讨预测凋落物分解及其温度敏感性的指标。结果表明:(1)随着凋落物分解,易分解碳组分(烷氧碳、双烷氧碳)相对含量逐渐降低,而难分解碳组分(芳香碳)相对含量显著增加,疏水碳/亲水碳、芳香碳/烷氧碳比值逐渐增大,凋落物有机碳更加稳定,凋落物呼吸速率及失重率呈下降趋势。(2)凋落物失重主要受烷基碳、烷氧碳相对含量及C/N的影响,凋落物CO2累积释放量主要受烷氧碳及双烷氧碳相对含量的影响。羰基碳相对含量可以用来解释Q10的变异。因此,相对于生态化学计量比,烷基碳、烷氧碳、双烷氧碳、羰基碳相对含量是预测凋落物分解及其温度敏感性的敏感性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碳质量 凋落物分解 温度敏感性 ^(13)C核磁共振 芦苇 黄河三角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吐哈盆地烃源岩有机碳质量分数测井定量预测模型 被引量:3
2
作者 韩双彪 张金川 +2 位作者 黄卫东 王志勇 俞益新 《断块油气田》 CAS 2012年第3期406-408,共3页
烃源岩地层通常具有高声波时差、高孔隙度、高电阻率和低密度等测井响应特征。正常情况下,烃源岩有机碳质量分数越高,其在测井曲线上的异常反应就越大。将测井信息与有机碳质量分数之间建立一种定量关系模型,就可以计算出烃源岩有机碳... 烃源岩地层通常具有高声波时差、高孔隙度、高电阻率和低密度等测井响应特征。正常情况下,烃源岩有机碳质量分数越高,其在测井曲线上的异常反应就越大。将测井信息与有机碳质量分数之间建立一种定量关系模型,就可以计算出烃源岩有机碳质量分数在纵向上的连续变化值,从而有效地弥补实验室测样的不足。国内外学者对此进行了相关的探讨与研究,提出的定量预测模型可分为单参数型和多参数型。文中依据吐哈盆地地质资料,在Δlg R方法的基础上同时结合多元统计原理,选取了声波时差测井与电阻率测井,建立了两者与有机碳质量分数之间的线性关系式。根据实测值与拟合值的比较,认为建立的定量预测模型拟合效果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烃源岩 有机碳质量分数 测井响应 定量预测 吐哈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烃源岩演化中有机碳质量与含量变化定量分析 被引量:13
3
作者 周总瑛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463-468,共6页
根据有机碳质量守恒原理,建立反映有机碳质量变化的有机碳质量补偿系数数学模型;综合考虑有机碳生烃、排烃和岩石失重过程对有机碳含量的影响,建立计算有机碳含量变化的数学模型。采用正演方法,模拟计算不同类型烃源岩在不同演化阶段和... 根据有机碳质量守恒原理,建立反映有机碳质量变化的有机碳质量补偿系数数学模型;综合考虑有机碳生烃、排烃和岩石失重过程对有机碳含量的影响,建立计算有机碳含量变化的数学模型。采用正演方法,模拟计算不同类型烃源岩在不同演化阶段和不同排烃效率下有机碳质量补偿系数和有机碳含量值。计算结果表明,有机碳质量补偿系数与烃源岩有机质类型、热演化程度和排烃效率有关,Ⅰ型、Ⅱ1型、Ⅱ2型和Ⅲ型有机质烃源岩的有机碳质量补偿系数最大值分别为2.104、1.360、1.169和1.099。不同类型泥质烃源岩都存在排烃效率阀值,Ⅰ型为20%、Ⅱ1型为30%、Ⅱ2型和Ⅲ型为60%,排烃效率小于阀值时,残余有机碳含量普遍大于原始有机碳含量;排烃效率大于阀值时,残余有机碳含量普遍小于原始有机碳含量。在完全排烃条件下,Ⅰ型、Ⅱ1型、Ⅱ2型和Ⅲ型有机质类型泥质烃源岩有机碳含量最大减少幅度大致分别为43%、20%、10%和1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烃源岩 有机碳质量 补偿系数 有机含量 数学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测井方法计算泥页岩有机碳质量分数 被引量:5
4
作者 陈柯童 刘华 +4 位作者 鲁雪松 田华 张宝收 芦慧 乔柱 《断块油气田》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347-352,共6页
有机碳质量分数(TOC)是评价页岩气资源潜力的重要参数之一。利用测井信息的特殊响应,可以快速识别井下泥页岩地层。依据大量的实测数据,结合测井方法计算泥页岩TOC,可以有效地筛选富有机质泥页岩层段。以塔里木盆地2口井为例,探讨测井... 有机碳质量分数(TOC)是评价页岩气资源潜力的重要参数之一。利用测井信息的特殊响应,可以快速识别井下泥页岩地层。依据大量的实测数据,结合测井方法计算泥页岩TOC,可以有效地筛选富有机质泥页岩层段。以塔里木盆地2口井为例,探讨测井方法计算TOC的适用性。研究认为:经典的△lg R法对高—过成熟阶段的海相泥页岩TOC的计算并不适用,对中等成熟阶段的陆相泥页岩TOC的计算具有一定的适用性;对海相、陆相泥页岩利用U曲线法计算TOC具有很好的应用效果;在缺乏成熟度数据的非高—过成熟阶段的泥页岩层段,使用△lg R与U曲线组合法计算TOC,可以提高计算值的精确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气 测井响应 有机碳质量分数 △lg R法 U曲线法 塔里木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北太平洋山间盆地沉积物有机碳质量累积速率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1
5
作者 李继东 孙栋 +1 位作者 王春生 杨娟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22-132,共11页
海洋碳汇作用是大洋生态系统的重要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不仅影响着海洋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也是元素循环的重要驱动力。本文以中国大洋48航次采集自西北太平洋典型海山区海盆的沉积物样品和资料为基础,对西北太平洋山间盆地沉积物有机碳... 海洋碳汇作用是大洋生态系统的重要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不仅影响着海洋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也是元素循环的重要驱动力。本文以中国大洋48航次采集自西北太平洋典型海山区海盆的沉积物样品和资料为基础,对西北太平洋山间盆地沉积物有机碳质量累积速率(F_(orgc))特征及影响因素展开初步研究。结果表明,西北太平洋山间盆地有机碳质量累积速率变化范围为1.41~1.73 g/(m^(2)·ka),均值为1.60 g/(m^(2)·ka),以中部偏西海区的有机碳质量累积速率最高;全区平均净初级生产力转移效率约为0.0031%。西北太平洋山间盆地有机碳质量累积速率和净初级生产力转移效率均低于东太平洋海区和赤道太平洋海区。本区有机碳质量累积速率受水层和沉积层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驱动因素,如海洋净初级生产力、沉积物质量累积速率、有机碳含量、氧化还原电位等的综合影响,同时也受距海山距离、水深等地形因子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物 有机碳质量累积速率 净初级生产力 转移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井震联合反演方法的泥页岩有机碳质量分数预测及应用 被引量:7
6
作者 张鲁川 卢双舫 +3 位作者 肖佃师 黄文彪 李进步 郭思祺 《东北石油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34-41,7,共8页
针对含油气泥页岩有机非均质性强的特点,以松辽盆地南部小城子地区青山口组为例,提出利用井震联合反演方法预测有机碳质量分数的空间分布.该方法首先基于改进的Δlg R模型确定井剖面上有机碳质量分数的变化,分析有机碳质量分数与纵波阻... 针对含油气泥页岩有机非均质性强的特点,以松辽盆地南部小城子地区青山口组为例,提出利用井震联合反演方法预测有机碳质量分数的空间分布.该方法首先基于改进的Δlg R模型确定井剖面上有机碳质量分数的变化,分析有机碳质量分数与纵波阻抗的相关性;然后根据测井评价和稀疏脉冲约束波阻抗反演数据分别求取垂向和水平变差函数;最后利用井震联合反演得到高分辨率有机碳质量分数数据体.结果表明,该方法可以有效预测青山口组有机碳质量分数空间分布,后验井检验反演结果与测井评价有机碳质量分数符合率达82.7%;参照页岩油资源分级评价标准,研究区青山口组页岩油主要富集于青一段,区域上分布在西部和城10井区.该方法为少井或勘探初期地区泥页岩有机碳质量分数的空间分布预测提供新思路,对页岩油勘探开发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碳质量分数 井震联合反演 页岩油 青山口组(K1qn) 松南小城子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千年时序滨海耕地土壤有机碳的演变特征分析
7
作者 丁煜 赵成义 郑光辉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591-600,共10页
海岸带是海-陆界面有机碳固定和储存的关键区域,滨海耕地土壤长时间尺度发育下有机碳形成了显著的时空演变特征与规律.本研究的目的是分析南黄海粉砂-淤泥质海岸带剖面土壤有机碳千年以来的垂直分布特征和时间演变规律.依据历史海岸线... 海岸带是海-陆界面有机碳固定和储存的关键区域,滨海耕地土壤长时间尺度发育下有机碳形成了显著的时空演变特征与规律.本研究的目的是分析南黄海粉砂-淤泥质海岸带剖面土壤有机碳千年以来的垂直分布特征和时间演变规律.依据历史海岸线位置在研究区内北部射阳和中部东台两个地区共采集20个1 m深的土壤剖面,分析了土壤有机碳质量分数(SOCC)、密度(SOCD)和储量(SOCS)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与土壤理化属性的相关性.结果表明:1)千年以来滨海耕地土壤剖面有机碳质量分数在1.00~24.44 g·kg^(-1)内变化,有机碳密度在0.13~2.78 g·m^(-2)内变化,两地区内有机碳质量分数和密度均随深度增加而降低;2)土壤有机碳储量的时间累积函数在两地区内有所差异,射阳地区有机碳储量随成土年龄表现为线性函数,而东台地区有机碳储量随成土年龄表现为对数函数,成土母质的差异是造成两地区碳储量不同时间演变函数的主要原因之一;3)滨海耕地土壤有机碳与土壤理化属性显著相关.两个采样地区相比,射阳地区的土壤有机碳与容重、全盐量的相关系数更高,而东台地区的有机碳与土壤质地的相关系数更高.该研究可为理解滨海耕地土壤碳库的动态特征和长期储存机制提供重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序列 滨海土壤 有机碳质量分数 有机储量 时空演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有机物料与粘土矿物配施对新垦水田土壤有机碳积累的影响
8
作者 尹献远 张鑫 +1 位作者 徐秋桐 章明奎 《农学学报》 2025年第3期51-59,共9页
本研究旨在探究不同来源有机物料和粘土矿物配合施用对新垦水田土壤有机质的提升效果。选取浙江省红砂田和黄泥田等2种不同质地新垦红壤水田,采用室内模拟培养的方法,探讨了不同有机物料在新造红壤水田中的矿化特征,分析了不同有机物料... 本研究旨在探究不同来源有机物料和粘土矿物配合施用对新垦水田土壤有机质的提升效果。选取浙江省红砂田和黄泥田等2种不同质地新垦红壤水田,采用室内模拟培养的方法,探讨了不同有机物料在新造红壤水田中的矿化特征,分析了不同有机物料组合对土壤有机碳积累与组分的影响及有机—矿物配施对新造水田土壤中有机碳积累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有机物料在土壤中的矿化率不同,施用生物质炭、风化煤腐殖酸、泥炭、树枝堆肥有利于土壤有机碳的积累,施用生物有机肥有利于提高土壤微生物生物量,以生物质炭—风化煤—生物有机肥、生物质炭—树枝堆肥—生物有机肥和泥炭—秸秆—生物有机肥等3种有机物料组合较佳。不同比例有机物料组合对土壤中有机碳积累影响的研究表明,生物质炭(2/5)+风化煤腐殖酸(1/5)+生物有机肥(2/5)、生物质炭(2/5)+树枝堆肥(1/5)+生物有机肥(2/5)和泥炭(2/5)+秸秆(1/5)+生物有机肥(2/5)等3种配比方案对新造水田土壤有机碳质量的全面提升较为合适。在施用组合有机物料的同时,施用蒙脱石于砂壤质新造水田有利于土壤水稳定性团聚体的提高,同时可促进有机碳和微生物生物量碳共同提升,增加土壤有机碳的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垦水田 有机数量与质量 提升 有机物料 粘土矿物 土壤团聚体 稳定性 微生物生物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雷州半岛轮伐期内尾细桉人工林土壤有机碳储量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9
作者 许宇星 竹万宽 +2 位作者 王志超 黄润霞 杜阿朋 《桉树科技》 2024年第3期10-14,共5页
以广东湛江雷州半岛轮伐期内(1、3、5、7、8年)尾细桉人工林土壤为研究对象,对0~100 cm土层土壤有机碳质量分数、有机碳密度及有机碳储量进行调查分析,以期为提出健康可持续的桉树人工林经营策略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不同林龄桉树人... 以广东湛江雷州半岛轮伐期内(1、3、5、7、8年)尾细桉人工林土壤为研究对象,对0~100 cm土层土壤有机碳质量分数、有机碳密度及有机碳储量进行调查分析,以期为提出健康可持续的桉树人工林经营策略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不同林龄桉树人工林土壤有机碳质量分数具有明显的垂直分布特征,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土壤有机碳质量分数显著下降,从0~20 cm土层的3.45~7.31 g·kg^(-1)下降至80~100 cm土层的1.90~3.01 g·kg^(-1);随土层深度增加,土壤有机碳密度及土壤碳储量均呈现显著下降趋势,1 m深土层有机碳储量主要集中在0~40 cm,占总土壤碳储量比达到46.90%~53.00%。随林龄增加,土壤有机碳质量分数、有机碳密度及有机碳储量均呈现先显著下降而后显著上升的趋势,且在5年生桉树人工林土壤中出现最低值,各龄级桉树人工林0~100 cm土层土壤碳储量具体表现为从1年生到5年生显著下降,而从5年生到8年生显著回升的趋势。土壤全氮、土壤容重以及土壤含水量作为关键环境因子显著影响土壤有机碳质量分数及碳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尾细桉 林龄 有机碳质量分数 有机密度 有机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桂北地区桉树林及其他三种森林类型土壤有机碳含量及密度特征 被引量:15
10
作者 马姜明 梁士楚 +3 位作者 杨栋林 吴蒙 叶泉清 江绍锋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1282-1287,共6页
以桂北地区桉树(Eucalyptus grandis×E.urophylla)林、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林、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林和毛竹(Phyllostachys edulis)林的土层0~60 cm土壤为研究对象,对比分析了4种森林类型的土壤有机碳质量分数及... 以桂北地区桉树(Eucalyptus grandis×E.urophylla)林、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林、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林和毛竹(Phyllostachys edulis)林的土层0~60 cm土壤为研究对象,对比分析了4种森林类型的土壤有机碳质量分数及密度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在4种森林类型土层中,有机碳质量分数的最大值[(49.49±1.16)g·kg-1]和最小值[(4.50±0.52)g·kg-1]分别出现在毛竹林土层0~15 cm和马尾松林土层45~60 cm。土层0~60 cm有机碳质量分数平均值按大小顺序排列为:毛竹林(28.16g·kg-1)>杉木林(25.10 g·kg-1)>桉树林(14.52 g·kg-1)>马尾松林(9.56 g·kg-1)。桉树林、杉木林、马尾松林和毛竹林土层0~15 cm有机碳质量分数所占的比例分别为28.29%、39.14%、55.44%和43.94%。(2)4种森林类型土层中有机碳密度的最大值[(6.71±1.72)kg·m-2]和最小值[(1.14±0.11)kg·m-2]分别出现在杉木林土层0~15 cm和马尾松林土层40~60 cm。土层0~60 cm的有机碳密度平均值按大小顺序排列为:杉木林(19.60 kg·m-2)>毛竹林(18.85 kg·m-2)>桉树林(12.91 kg·m-2)>马尾松林(8.47kg·m-2)。桉树林、杉木林、马尾松林和毛竹林土层0~15 cm有机碳密度所占的比例分别为25.12%、34.25%、52.07%和32.64%。4种森林类型土壤有机碳质量分数和有机碳密度均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呈降低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有机碳质量分数 土壤有机密度 森林类型 桂北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长宁页岩总有机碳地震定量预测方法 被引量:11
11
作者 侯华星 欧阳永林 +3 位作者 曾庆才 杨青 陈胜 朱莎 《东北石油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8-27,共10页
页岩总有机碳(TOC)质量分数是评价页岩储层生烃能力的重要参数,也是页岩气"甜点"预测的关键要素。以四川盆地长宁地区下志留统龙马溪组页岩气储层为研究对象,提出一种页岩TOC地震定量预测方法。首先,通过测井解释和地震资料... 页岩总有机碳(TOC)质量分数是评价页岩储层生烃能力的重要参数,也是页岩气"甜点"预测的关键要素。以四川盆地长宁地区下志留统龙马溪组页岩气储层为研究对象,提出一种页岩TOC地震定量预测方法。首先,通过测井解释和地震资料处理分析,明确页岩优质储层地震和测井响应特征;然后,通过地震岩石物理分析和测井资料分析,确定TOC的敏感参数为密度,并建立它与TOC质量分数之间的拟合关系,得到研究区TOC质量分数经验公式;最后,结合叠前地震反演技术获得的密度体和经验公式,将密度体转化为TOC数据体,进而定量预测TOC质量分数。结果表明,利用叠前反演获得的密度体可进行TOC质量分数定量预测,并且预测的TOC质量分数相对误差小。该技术在研究区页岩气勘探中有很好的适应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气 地震预测 有机碳质量分数 敏感参数 叠前反演 经验公式 四川长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生态系统土壤有机碳矿化的温度敏感性 被引量:8
12
作者 郭殿坤 尤孟阳 +2 位作者 何朋 段文标 李禄军 《土壤与作物》 2022年第3期261-272,共12页
土壤有机碳(SOC)矿化是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的重要过程之一,其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与土壤二氧化碳排放是源或者汇密切相关。明晰不同生态系统SOC矿化受温度变化的影响机制,对于预测温室气体排放,管理土壤碳平衡具有重要意义。不同生态系... 土壤有机碳(SOC)矿化是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的重要过程之一,其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与土壤二氧化碳排放是源或者汇密切相关。明晰不同生态系统SOC矿化受温度变化的影响机制,对于预测温室气体排放,管理土壤碳平衡具有重要意义。不同生态系统SOC含量和质量显著不同,其底物的养分供应能力影响着土壤微生物的群落组成,而这些因素的交互作用通过直接或者间接生物化学过程调控土壤有机碳矿化温度敏感性(Q_(10)),目前缺少一致性结论。多数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生态系统的SOC含量与温度敏感性之间呈现正相关关系,这一结果意味着SOC含量的变化与温度敏感性的变化趋势一致;而有关土壤有机碳质量对温度敏感性影响的研究结果均显示二者呈现负相关关系,遵循着“碳质量-温度”假说;区分外源物分解与土壤本身SOC矿化对Q_(10)的贡献,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更准确的解析Q_(10)值的变化原理;温度敏感性对微生物特性的响应主要体现微生物群落结构变化,主导群落的变化往往会导致温度敏感性的变化。影响SOC矿化及其Q_(10)的因素并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因素耦合效应,明确不同生态系统中参与碳循环各因素的交互作用,可以为实现“碳中和”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 温度 有机碳质量 有机含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南岛西部原始林土壤有机碳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3
13
作者 吴慧 赵志忠 吴丹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107-111,共5页
以海南岛热带雨林西部最具代表性的尖峰岭、霸王岭、鹦哥岭3个区域的森林土壤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原始林区域土壤有机碳的空间分布规律,探究土壤理化性质、地形因子对土壤有机碳分布特征及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3个原始林地区土壤有机... 以海南岛热带雨林西部最具代表性的尖峰岭、霸王岭、鹦哥岭3个区域的森林土壤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原始林区域土壤有机碳的空间分布规律,探究土壤理化性质、地形因子对土壤有机碳分布特征及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3个原始林地区土壤有机碳平均质量分数由大到小依次为鹦哥岭(15.50 g·kg^(-1))、尖峰岭(15.49 g·kg^(-1))、霸王岭(12.81 g·kg^(-1)),为中等变异。尖峰岭、霸王岭、鹦哥岭原始林表层土壤有机碳质量分数占整个土壤剖面有机碳质量分数的百分比分别为50.24%、38.32%、45.20%,其表聚性非常明显。研究区内各原始林区有机碳质量分数总体随着海拔的上升而升高。尖峰岭、霸王岭区域土壤有机碳质量分数与粉粒、黏粒占总粒级数量的比例呈正相关,与砂粒占总粒级数量的比例呈负相关;鹦哥岭有机碳质量分数与粗砂粒占总粒级数量的比例呈正相关。各原始林易氧化有机碳质量分数与有机碳质量分数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土壤pH与有机碳质量分数的相关性由强至弱依次为鹦哥岭、尖峰岭、霸王岭,相关系数分别为0.489、0.236、0.226。海拔、土壤质地、土壤pH是影响研究区有机碳质量分数的主要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南岛 原始林 有机碳质量分数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开放体系下有机质与有机碳、氢、氮损失动力学研究 被引量:10
14
作者 张辉 彭平安 +3 位作者 刘大永 张善文 秦艳 侯林慧 《地质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710-720,共11页
本文对Ⅰ、Ⅱ、Ⅲ型干酪根的有机质、有机碳、氢、氮的损失进行了动力学研究,获得了Ⅰ、Ⅱ、Ⅲ型干酪根的总量、有机碳、氢以及氮质量损失动力学参数。此动力学参数可用于烃源灶的有机质总量,有机碳、氢、氮质量的恢复研究。在此基础上... 本文对Ⅰ、Ⅱ、Ⅲ型干酪根的有机质、有机碳、氢、氮的损失进行了动力学研究,获得了Ⅰ、Ⅱ、Ⅲ型干酪根的总量、有机碳、氢以及氮质量损失动力学参数。此动力学参数可用于烃源灶的有机质总量,有机碳、氢、氮质量的恢复研究。在此基础上,结合专用Kinetics软件,将此动力学参数应用于干酪根有机碳丰度、氢/碳和氮/碳原子比恢复系数计算。结果表明,在Ro介于0.47%~3.05%之间Ⅰ型干酪根有机碳丰度,碳、氢、氮总丰度,氢/碳和氮/碳原子比的恢复系数依次为1~1.89、1~1.96、1~2.13和1~0.56;Ⅱ型干酪根依次为0.98~1.05、1~1.06、1~1.89和1~0.66。Ⅲ型干酪根依次为1~0.82、1~0.83、1~1.59和1~0.56。因此在对高成熟—过成熟干酪根进行生烃评价时,Ⅰ、Ⅲ型干酪根残余有机碳丰度需要进行恢复,而Ⅱ型干酪根残余有机碳丰度不需要进行恢复。3种类型干酪根的H/C原子比均需要进行恢复。本文建立的Ⅰ、Ⅱ、Ⅲ型干酪根恢复动力学可用于计算开放体系热演化过程中残留干酪根或有机碳总量,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以往着重考虑生出烃类演化的不足之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开放体系 有机质、有机、氢、氮质量损失 干酪根有机丰度、氢/原子比恢复 残留有机质演化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鬃岭自然保护区土壤碳蓄积的研究 被引量:8
15
作者 杨克凤 张鑫童 +4 位作者 汪大林 方海义 陈青 王俊 杨书运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0期2372-2375,共4页
以金寨马鬃岭自然保护区为研究对象,布置56个采样点,分析该区森林土壤有机碳质量分数时空分布特征和碳储量。结果表明:研究区有机碳含量丰富,随着土壤深度、植被类型、海拔高度的变化而变化。0~20cm土层有机碳质量分数最高为90.88 g... 以金寨马鬃岭自然保护区为研究对象,布置56个采样点,分析该区森林土壤有机碳质量分数时空分布特征和碳储量。结果表明:研究区有机碳含量丰富,随着土壤深度、植被类型、海拔高度的变化而变化。0~20cm土层有机碳质量分数最高为90.88 g·kg-1,平均为32.47 g·kg-1,土壤有机碳质量分数随着深度的增加而递减,表层有机碳变化幅度高于深层土壤,不同测点递减的程度不同;有机碳质量分数随海拔高度的增加呈递增趋势;土壤有机碳质量分数存在明显的季节变化,表层土壤秋季有机碳质量分数最高,冬春季次之,夏季最低,越往表层季节变化越明显。0~20 cm土层有机碳密度平均为6.52 kg.m-2,0~100 cm土层有机碳平均密度为23.26 kg.m-2,有机碳密度分布与有机碳质量分数分布基本一致。0~20 cm土层土壤碳储量为2.258×105~2.265×105 t,0~100 cm土层土壤碳储量为6.91×105~8.76×105 t,碳储量丰富。最后提出该自然保护区封山育林,对温室气体减排意义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鬃岭自然保护区 森林土壤 有机碳质量分数 时空分布 有机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丘陵区油松人工林土壤固碳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7
16
作者 宋超 陈云明 +2 位作者 曹扬 唐亚坤 陆媛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76-82,共7页
以黄土丘陵区9、23、33、47 a油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分析油松人工林不同发育阶段土壤有机碳质量分数和土壤有机碳密度的变化规律,结合土壤全氮质量分数和土壤密度、枯落物现存量、根系生物量指标,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9、23、3... 以黄土丘陵区9、23、33、47 a油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分析油松人工林不同发育阶段土壤有机碳质量分数和土壤有机碳密度的变化规律,结合土壤全氮质量分数和土壤密度、枯落物现存量、根系生物量指标,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9、23、33和47 a油松人工林0~100 cm土层平均土壤有机碳质量分数分别为4.9、5.9、9.2和6.5g/kg,土壤有机碳密度分别为63.0、66.8、100.7和72.5 mg/hm2,二者均表现为随林龄变化先增大(9~33 a)后减小(33~47 a)的趋势,土壤有机碳质量分数和密度垂直分布规律明显,即随土层深度增加而减小,其中,0~30 cm土层土壤有机碳密度占0~100 cm土层碳密度的48.5%~57.9%;2)相关性分析及拟合结果显示,土壤有机碳质量分数与全氮质量分数、枯落物现存量和根系生物量存在极显著线性正相关关系,与土壤密度呈线性负相关关系,根系生物量、枯落物现存量与土壤有机碳质量分数的相关性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逐渐减小,逐步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土壤全氮质量分数和枯落物现存量是土壤有机碳质量分数最主要的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松人工林 土壤有机碳质量分数 土壤有机密度 影响因素 黄土丘陵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旱作条件下轮作模式和秸秆还田对土壤碳平衡的影响 被引量:2
17
作者 张青 李慧瑛 +4 位作者 孙媛 谭春荐 郝雯辉 任广鑫 冯永忠 《西北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212-218,共7页
为稳定农田土壤碳库,减少土壤碳元素流失,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校内试验基地开展为期2a的田间定位试验,研究麦豆轮作及秸秆覆盖量对土壤碳平衡影响。以麦闲轮作秸秆不还田(S0)、秸秆全量还田(S1)、秸秆半量还田(S1/2)为对照,设置麦豆轮作S... 为稳定农田土壤碳库,减少土壤碳元素流失,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校内试验基地开展为期2a的田间定位试验,研究麦豆轮作及秸秆覆盖量对土壤碳平衡影响。以麦闲轮作秸秆不还田(S0)、秸秆全量还田(S1)、秸秆半量还田(S1/2)为对照,设置麦豆轮作S0、S1、S1/2等处理,采用GXH-3010E1型便携式红外线分析仪及重铬酸钾加热法分别测定土壤碳排放通量和土壤有机碳质量分数。结果表明,2a试验期间,单位空间土壤(1m3)有机碳储量均发生变化,麦闲轮作土壤有机碳储量提升0.92×105 kg·m-3,麦豆轮作提升2.11×105 kg·m-3。其中,麦闲轮作S1/2处理增加1.64×105 kg·m-3,S1处理增加3.63×105 kg·m-3;麦豆轮作S1/2处理增加0.45×105 kg·m-3,S1处理保持稳定。观测期内麦闲地土壤碳排放通量最高值为9 000kg·m-2·h-1,麦豆地最高值为6 000kg·m-2·h-1;与麦闲区相比,麦豆轮作区碳排放总量降低了1.36×103 kg·m-2,S1/2处理碳排放总量最低。在黄土旱区实行少耕麦豆轮作半量秸秆还田有助于稳定土壤碳库减少土壤碳排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轮作 秸秆还田 有机碳质量分数 储量 通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Δlg R技术在烃源岩评价中的应用 被引量:20
18
作者 王鹂 唐成磊 王飞 《断块油气田》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52-54,共3页
有机碳质量分数(TOC)是反映岩石有机质丰度最主要的指标之一。Δlg R方法是一种利用测井资料识别和计算含有机质岩层总有机质碳的方法。文中简要介绍了Δlg R技术的方法及原理,并结合录井、地质背景资料,利用声波、电阻率测井资料计算... 有机碳质量分数(TOC)是反映岩石有机质丰度最主要的指标之一。Δlg R方法是一种利用测井资料识别和计算含有机质岩层总有机质碳的方法。文中简要介绍了Δlg R技术的方法及原理,并结合录井、地质背景资料,利用声波、电阻率测井资料计算了冀中中生界烃源岩的有机碳质量分数,并对烃源岩层的丰度及展布规律进行了分析研究。实际应用表明,该方法可弥补地化实验资料缺乏的不足,而且简单易行、经济实用,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ΔlgR技术 烃源岩 有机碳质量分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城市生活垃圾填埋处理CH_4排放关键因子 被引量:8
19
作者 刘俊蓉 马占云 +4 位作者 张艳艳 宋丽丽 李文涛 李毅 高庆先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975-980,共6页
CH4是大气中主要的温室气体之一,研究我国城市生活垃圾填埋处理CH4排放关键因子对于准确估算CH4排放量具有重要意义.在综合分析我国城市生活垃圾填埋处理场在不同历史发展阶段的处理技术类型、管理方式、垃圾成分和理化特性的基础上,结... CH4是大气中主要的温室气体之一,研究我国城市生活垃圾填埋处理CH4排放关键因子对于准确估算CH4排放量具有重要意义.在综合分析我国城市生活垃圾填埋处理场在不同历史发展阶段的处理技术类型、管理方式、垃圾成分和理化特性的基础上,结合北京阿苏卫垃圾填埋场对不同深度(至填埋层下18 m)钻井提取的12组垃圾样品数据,借鉴《2006年IPCC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指南》推荐的CH4排放关键因子,确定了MCF(CH4修正因子)、DOC(可降解有机碳质量分数,下同)、t1/2(半衰期)和k(CH4产生率).结果表明:MCF在不同历史阶段表现出鲜明的时间特征,1978年前、1979—1990年、1991—2000年、2001—2005年和2006—2011年5个阶段的MCF分别为0.40、0.60、0.75、0.92和0.96;我国南、北方城市生活垃圾DOC随时间变化均呈增加趋势,1959—1990年、1991—2000年和2001—2011年3个阶段的DOC分别为9.34%、15.22%和15.05%;我国城市生活垃圾t1/2为2.30 a,k为0.30 a-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填埋处理 排放因子 MCF(CH4修正因子) DOC(可降解有机碳质量分数) t1/2(半衰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普光地区须家河组烃源岩地球物理预测 被引量:5
20
作者 李松峰 毕建霞 +2 位作者 曾正清 王生朗 贺艳梅 《断块油气田》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705-710,共6页
烃源岩评价在油气成藏和资源潜力研究中均起着关键性作用,烃源岩地球物理预测能够有效地定量评价烃源岩.普光地区因可用钻井较少,难以对陆相须家河组烃源岩总有机碳质量分数(TOC)和厚度进行定量评价.文中基于烃源岩TOC体定量预测技术... 烃源岩评价在油气成藏和资源潜力研究中均起着关键性作用,烃源岩地球物理预测能够有效地定量评价烃源岩.普光地区因可用钻井较少,难以对陆相须家河组烃源岩总有机碳质量分数(TOC)和厚度进行定量评价.文中基于烃源岩TOC体定量预测技术资料,对普光地区须家河组烃源岩的TOC和厚度进行地球物理预测.研究结果表明:须家河组主要为中等烃源岩,TOC值大多为0.60%~ 1.50%,与实测TOC数据比较吻合;烃源岩总有机碳主要以条带状分布,且成层性特征比较明显;须三、须五段的烃源岩在普光东南部及西北部等局部地区的TOC比较高,为好的烃源岩;须三段的有效烃源岩厚度主要为20~30 m,须五段主要为30~40 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碳质量分数 烃源岩 地球物理预测 须家河组 普光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