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施肥措施对潮土有机碳平衡及固碳潜力的影响 被引量:34
1
作者 尹云锋 蔡祖聪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745-749,共5页
以中国科学院封丘农业生态实验站的长期定位施肥试验为研究平台,研究不同施肥措施对潮土有机C含量的影响,并利用Jenny模型对不同施肥措施下的潮土有机C动态进行模拟。结果表明,施肥措施明显改变了潮土有机C含量,并且有机肥处理的作用效... 以中国科学院封丘农业生态实验站的长期定位施肥试验为研究平台,研究不同施肥措施对潮土有机C含量的影响,并利用Jenny模型对不同施肥措施下的潮土有机C动态进行模拟。结果表明,施肥措施明显改变了潮土有机C含量,并且有机肥处理的作用效果要明显优于化肥处理。不同施肥措施不仅改变了潮土有机C的平衡水平,也影响了有机C的分解速率,NPK、1/2OM和OM施肥处理的有机C平衡值分别为7.19、7.75和9.37g/kg,而分解速率分别为0.038、0.113和0.1451/a。在目前施肥模式不变的情况下,与试验初相比,达到平衡时CK处理的潮土将会损失C1478kg/hm2,而NPK、1/2OM和OM处理的潮土则会分别增加C7376、7790和12066kg/hm2。因此,可以认为施肥处理促进了潮土的C固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施肥 潮土 有机碳平衡 潜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松秸秆还田措施对东北黑土土壤呼吸及有机碳平衡的影响 被引量:21
2
作者 刘平奇 张梦璇 +1 位作者 王立刚 王迎春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150-1160,共11页
针对我国东北黑土深松结合秸秆还田措施对土壤呼吸变化特征影响不清晰、土壤有机碳平衡不确定的问题,以东北典型黑土区--绥化市青冈县为例,开展了田间原位监测试验,研究了不同深松深度(深松25 cm、深松35 cm)结合不同秸秆还田(秸秆还田... 针对我国东北黑土深松结合秸秆还田措施对土壤呼吸变化特征影响不清晰、土壤有机碳平衡不确定的问题,以东北典型黑土区--绥化市青冈县为例,开展了田间原位监测试验,研究了不同深松深度(深松25 cm、深松35 cm)结合不同秸秆还田(秸秆还田、秸秆不还田)处理对土壤呼吸(包括根呼吸)和土壤有机碳平衡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田间管理条件下,土壤呼吸速率呈现"先升高,后降低",在7月中旬至8月初呼吸速率达到峰值的变化特征;各个生育期土壤累积呼吸量对总呼吸的贡献有所差别,其中以春玉米拔节期和吐丝期土壤呼吸对总呼吸贡献最大,分别占35.3%~41.2%和25.9%~31.9%。与农民习惯处理(不深松、秸秆不还田,FP)相比,深松结合秸秆还田处理提高了土壤呼吸速率并显著提高土壤呼吸累积量53.2%~108.0%(P<0.05);FP处理土壤有机碳表现为入不敷出,土壤有机碳平衡值为-647 kg C·hm^-2。单独深松处理(T1)土壤有机碳平衡表示为碳亏损,碳支出比FP高102.3%,有机碳损失最严重。单独秸秆还田处理(T2)、深松25 cm+秸秆还田处理(T3)和深松35 cm+秸秆还田处理(T4)较FP分别增加了土壤有机碳收入448.5%、477.7%和448.9%,土壤有机碳平衡均为正值,均能有效固存有机碳;与FP相比,深松和秸秆还田及两者结合的处理均能显著增加玉米产量13.8%~22.4%(P<0.05),达到12 t·hm^-2高产水平。深松结合秸秆还田措施能有效增加土壤活性,提高作物产量,是东北黑土地力提升和有机碳固存的推荐田间管理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土 深松 秸秆还田 土壤呼吸 土壤有机碳平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期施肥对黄壤性水稻土耕层有机碳平衡特征的影响 被引量:8
3
作者 李渝 罗龙皂 +2 位作者 何昀昆 张文安 蒋太明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2428-2431,共4页
为阐明长期施肥对黄壤性水稻土有机碳平衡特征的影响,探讨土壤可持续利用培肥模式,收集2006-2011年10种施肥模式下(CK,1/4M+3/4NPK,1/2M+1/2NPK,M,NPKM,NPK,NK,N,NP,PK)的黄壤性水稻土,分析了各施肥模式下土壤有机碳平衡的变化特征。结... 为阐明长期施肥对黄壤性水稻土有机碳平衡特征的影响,探讨土壤可持续利用培肥模式,收集2006-2011年10种施肥模式下(CK,1/4M+3/4NPK,1/2M+1/2NPK,M,NPKM,NPK,NK,N,NP,PK)的黄壤性水稻土,分析了各施肥模式下土壤有机碳平衡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长期施用有机肥情况下,各处理土壤有机碳含量较不施肥处理(CK)均显著增加;随着有机肥施用量的增加,有机碳含量逐渐增加,其中NPKM处理最高;不同施肥模式有机碳平衡变化较大,除1/4M+3/4NPK处理外,施有机肥处理土壤有机碳表现为盈余,且各处理间存在显著差异;不施肥和施用化肥处理的有机碳表现为亏缺;黄壤性水稻土有机碳平衡与系统总碳投入显著正相关(R2=0.9974),维持土壤有机碳平衡所需的最低碳投入量为每年2.7 t/hm2。研究区黄壤性水稻土有机碳尚未饱和,仍具一定的固碳潜力,施有机肥,尤其是有机肥与化肥配施可以提高土壤有机碳含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壤性水稻土 长期施肥 有机碳平衡 投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期施肥对黄壤有机碳平衡及玉米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30
4
作者 张雅蓉 李渝 +2 位作者 刘彦伶 张文安 蒋太明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275-1285,共11页
基于长期定位试验,以黔中典型黄壤为研究对象,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可持续性指数、稳定性指数等方法对长期定位试验获取的数据进行分析和比较,以探讨长期不同施肥处理对黄壤有机碳含量、有机碳平衡量、玉米产量稳定性、可持续性及其相... 基于长期定位试验,以黔中典型黄壤为研究对象,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可持续性指数、稳定性指数等方法对长期定位试验获取的数据进行分析和比较,以探讨长期不同施肥处理对黄壤有机碳含量、有机碳平衡量、玉米产量稳定性、可持续性及其相互关系的影响。结果表明:(1)与施化肥和对照处理相比,施有机肥处理土壤有机碳含量明显升高,按大小排序依次为:M>MNPK>1/2M+1/2NPK>1/4M+3/4NPK;(2)施有机肥处理黄壤有机碳平衡量为正值,且随有机肥施用量增加而增加,相反,施化肥和对照处理均为负值,大小依次为:MNPK、M>1/2M+1/2NPK>1/4M+3/4NPK>NPK>NK>NP>N、CK>PK,各处理差异显著;(3)有机肥与化肥配施、有机肥单施及氮磷钾化肥协调施用更有利于提高玉米产量,排序为:MNPK>1/4M+3/4NPK、1/2M+1/2NPK>NPK、M>NP>NK、PK、N>CK;(4)适量有机肥与化肥配施可提高玉米产量稳定性和可持续性(可持续性指数>0.6,变异系数<0.3),其中,1/4M+3/4NPK处理玉米产量稳定性和持续性最好;(5)玉米年产量与黄壤有机碳平衡量相关度较高,而玉米可持续性、稳定性则主要受有机碳含量影响。综上,有机肥与化肥配施有利于黄壤有机碳含量提升、玉米维持高产稳产。按适量"减肥"原则,以25%有机肥配施75%氮磷钾化肥效果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期施肥 黄壤 有机含量 有机碳平衡 玉米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期不同施肥模式下华北旱作潮土有机碳的平衡特征 被引量:22
5
作者 高伟 杨军 任顺荣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465-1470,共6页
【目的】研究土壤有机碳的平衡特征对于更好的了解土壤有机碳的稳定性和培肥效果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旱作潮土为研究对象揭示长期施肥对土壤有机碳平衡的影响并探讨可持续利用的培肥模式。【方法】以旱作潮土34年长期定位试验为依托... 【目的】研究土壤有机碳的平衡特征对于更好的了解土壤有机碳的稳定性和培肥效果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旱作潮土为研究对象揭示长期施肥对土壤有机碳平衡的影响并探讨可持续利用的培肥模式。【方法】以旱作潮土34年长期定位试验为依托,通过田间取样和室内分析,研究不同施肥条件下土壤有机碳的含量、平衡,并通过相关分析分析土壤有机碳与施肥年限和作物产量的关系。试验处理包括不施肥(CK)、单施氮肥(N)、氮磷配施(NP)、氮磷钾配施(NPK)、有机肥配施氮肥(NM)和秸秆配施氮肥(NS)处理。【结果】经过34年的不同培肥措施,有机无机配合施肥处理(NM、NS),施用化肥(N、NP、NPK)处理和CK处理土壤有机碳分别平均增加52.9%,29.0%和11.1%;不同施肥模式下有机碳的盈余量差异显著,施肥的各处理和不施肥处理土壤有机碳均有盈余,其中NM处理盈余量为C 6.61 t/hm^2,显著高于其它处理,其次是NS处理(C4.68 t/hm^2),不施肥处理盈余量最低,仅为C 0.21 t/hm^2,显著低于其它处理;旱作潮土有机碳的固定量与有机碳的投入量之间呈极显著的正相关性(r=0.86**);碳投入的平均转化效率为8.5%,要维持土壤有机碳的平衡,每年有机碳投入量为0.04 t/hm^2。土壤有机碳含量与小麦(r=0.37**)和玉米(r=0.42**)的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结论】不同施肥处理(包括CK处理)土壤有机碳总体呈增加趋势,该地区旱作潮土有机碳仍具有一定的固碳潜力,其中有机肥与化肥配合施用是提高旱作潮土有机碳的最佳培肥措施,可以使土壤有机碳呈显著性增加,其次是氮磷钾肥配合施肥处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旱作潮土 长期施肥 投入 土壤有机碳平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期不同施肥模式下南方水稻土有机碳的平衡特征 被引量:9
6
作者 李艳 陈义 +3 位作者 唐旭 吴春艳 计小江 唐良梁 《浙江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2094-2101,共8页
以水稻土长期定位试验为依托,设置8个施肥处理:CK(不施肥),N(施N 375 kg·hm^(-2)),NP(施N375 kg·hm^(-2)、P_2O_5187.5 kg·hm^(-2)),NK(施N 375 kg·hm^(-2)、K_2O 187.5 kg·hm^(-2)),NPK(施N 375 kg·hm^(... 以水稻土长期定位试验为依托,设置8个施肥处理:CK(不施肥),N(施N 375 kg·hm^(-2)),NP(施N375 kg·hm^(-2)、P_2O_5187.5 kg·hm^(-2)),NK(施N 375 kg·hm^(-2)、K_2O 187.5 kg·hm^(-2)),NPK(施N 375 kg·hm^(-2)、P_2O_5187.5 kg·hm^(-2)、K_2O 187.5 kg·hm^(-2)),M(施有机肥22 500 kg·hm^(-2)),M+NPK(施有机肥22 500 kg·hm^(-2)、N 375 kg·hm^(-2)、P_2O_5187.5 kg·hm^(-2)、K_2O 187.5 kg·hm^(-2)),M+1.3NPK(施有机肥22 500 kg·hm^(-2)、N487.5 kg·hm^(-2)、P_2O_5243.75 kg·hm^(-2)、K_2O 243.75 kg·hm^(-2)),研究不同施肥处理12 a间土壤有机质的动态变化、有机碳的平衡、碳的固定与转化速率,以及土壤有机质与作物产量的关系。结果表明,不同施肥处理下,土壤有机质含量随时间推进整体呈上升趋势,有机无机肥料配施(M+NPK、M+1.3NPK)可显著(P<0.05)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M+NPK、M+1.3NPK处理的土壤有机质含量较CK分别提高17.9%和23.3%。各施肥处理下,土壤有机碳平衡均表现为盈余,有机碳平衡和有机碳投入呈线性相关,试验点有机碳平衡每年所需的最低有机碳投入量为1 660 kg·hm^(-2)。有机无机肥料配施能提高土壤有机碳的固定速率,且以M+1.3NPK处理下碳的固定速率最高。作物产量与土壤有机质含量表现为线性相关。以上结果表明,有机无机肥料配施可有效提高水稻土有机碳含量及其固定速率,并有利于作物产量提高,其中,以M+1.3NPK施肥方式效果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土 长期施肥 有机碳平衡 有机固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滇池流域不同土壤类型和土地利用方式的土壤中溶解性有机碳的流失特性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王娅 和树庄 何建强 《环境污染与防治》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73-77,共5页
采集滇池流域不同土壤类型、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的土壤样品,进行土壤中溶解性有机碳(DOC)的静态解吸实验,通过测定不同时间下溶入水相的COD量,探究不同土壤类型及土地利用方式下DOC的流失特性,从而揭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滇池流域面源... 采集滇池流域不同土壤类型、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的土壤样品,进行土壤中溶解性有机碳(DOC)的静态解吸实验,通过测定不同时间下溶入水相的COD量,探究不同土壤类型及土地利用方式下DOC的流失特性,从而揭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滇池流域面源污染的影响。结果表明,同一土地利用方式的不同类型土壤中DOC的溶出平衡时间为壤土>粘土>粘壤土,其中退耕区(粘壤土>粘土>壤土)、大棚(粘土>粘壤土=壤土)土壤不符合该规律,溶出平衡时间基本为1.5~2.5h;不同的土壤类型和土地利用方式下,DOC的溶出率为1.00%~2.75%,同一土地利用方式的不同类型土壤中DOC的溶出率存在一定差别,这是由于不同类型的土壤中砂粒、粉粒、粘粒的含量有所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面源污染 溶解性有机溶出平衡时间 溶出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西太岳山森林土壤夏日CO_2释放速率的研究 被引量:10
8
作者 马钦彦 张学培 +6 位作者 韩海荣 张建喜 张宏达 赵贵龙 梁庭杰 骈铁虎 王英杰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89-91,共3页
用LI- 6 2 0 0光合仪结合土壤呼吸箱测定了中国暖温带油松林、华北落叶松林、辽东栎林、辽东栎灌木林和稀草荒地夏日的CO2 释放速率 .结果表明 ,林地土壤的CO2 释放速率高于无林地 ,阔叶林地高于针叶林地 ,CO2
关键词 森林土壤 二氧化释放速率 有机碳平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