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高浓度CO_(2)对土壤有机碳矿化的影响 |
汪若瑶
李媛媛
夏彬
高子惠
赵允格
许明祥
|
《土壤学报》
北大核心
|
2025 |
0 |
|
2
|
南京老山不同坡向土壤有机碳组分的差异及其影响因素 |
鲁惠明
李仁英
刘雨霏
李绍通
杜鸿萱
王孙雨
|
《森林与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
2025 |
0 |
|
3
|
植物多样性对青藏高原东北部高寒草甸土壤有机碳的影响 |
马骏杰
陈银萍
牟晓明
李玉强
张钰清
卢誉之
曹渤
|
《高原气象》
北大核心
|
2025 |
3
|
|
4
|
喀斯特地区不同森林类型土壤有机碳组分稳定性特征研究 |
蒋倩
武燕
王娑娑
韦忠涛
|
《黑龙江农业科学》
|
2025 |
0 |
|
5
|
改性生物炭对土壤有机碳及化学结构的影响 |
刘东明
郭宇轩
魏圆慧
贾广昊
丁文杰
毛艳玲
|
《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
2025 |
1
|
|
6
|
深翻种植对华北土壤碳固存及土壤有机碳组分的影响 |
李丹丹
孙庆璇
田涵仪
刘宇师
王洋
王征
|
《林业与生态科学》
|
2025 |
0 |
|
7
|
凋落物输入方式和深度对土壤团聚体及有机碳组分的影响 |
赵妍
巴威
王海乐
高燕
韩艺杰
孙向阳
|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
2025 |
0 |
|
8
|
毛竹扩张对亚热带红楠林和日本柳杉林土壤活性有机碳的影响 |
李凯
项国栋
杨钧
周波
徐健鸿
万松泽
|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
2025 |
0 |
|
9
|
外源有机碳输入对林地土壤有机碳矿化的影响 |
曹萌萌
朱利霞
赵欣
王桂端
肖梦杰
王嘉嘉
|
《森林工程》
北大核心
|
2025 |
0 |
|
10
|
典型喀斯特山地小流域土地利用类型对土壤有机碳组分及其固碳效应的影响 |
申佳龙
吴栎宏
李林霜
周远芳
杨孝民
|
《生态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
2025 |
0 |
|
11
|
土壤颗粒有机碳和矿质结合有机碳对气候变化响应的Meta分析 |
陈晓慧
黎艳
李玥洋
于新鹏
屈久祁
杨光
王明筱
刘琳
|
《水土保持通报》
北大核心
|
2025 |
0 |
|
12
|
外源碳输入对苔原土壤有机碳矿化和组分的影响 |
张思琪
王彩玲
许嘉巍
靳英华
徐晓云
彭博妍
李宇
杨雪婷
雷虹
侯汝栋
|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
2025 |
0 |
|
13
|
中国南方典型稻作梯田土壤有机碳积累及其来源表征 |
韩玥
赵正
田静
龙国刚
龚婧雯
王廷好
沈易
毛子仪
李恋卿
张旭辉
潘根兴
|
《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
2025 |
1
|
|
14
|
典型黑土区不同树种退耕还林地土壤活性有机碳差异及其影响因素 |
师立鹏
谷会岩
王秀伟
|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
2025 |
2
|
|
15
|
大气溶解有机碳湿沉降及其在海洋碳中和中的作用 |
邢建伟
宋金明
|
《中国环境科学》
北大核心
|
2025 |
2
|
|
16
|
稻油复种不同措施下土壤有机碳组分积累及其稳定性特征 |
舒业勤
彭复细
雷文硕
姜彤彤
陈玉梅
刘伟民
张振华
夏银行
|
《土壤学报》
北大核心
|
2025 |
1
|
|
17
|
耕层构造后东北旱作农田土壤有机碳组分积累及其稳定性特征 |
邹逸淼
于湘萍
苗玉聪
蔡倩
杜桂娟
赵凤艳
张诗雨
李双异
白伟
|
《作物学报》
北大核心
|
2025 |
0 |
|
18
|
长期秸秆还田水稻土团聚体内铁结合态有机碳的分布特征及其性质 |
李冰洁
高菊生
段英华
黄晶
|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北大核心
|
2025 |
0 |
|
19
|
短期覆盖和轮休模式下雷竹林土壤有机碳固存及其驱动因子 |
曾清苹
陈丽洁
李红艳
曾小英
童龙
甘凤玲
谭丽
徐佳佳
冉斌
罗金玲
|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
2025 |
0 |
|
20
|
典型红树林湿地土壤有机碳组分特征及影响因素 |
杨泽宇
肖石红
马姣娇
高常军
魏龙
李佳鸿
何东进
|
《西部林业科学》
北大核心
|
2025 |
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