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空结构介孔有机硅球的制备及吸附性能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孟祥艳 侯月强 +1 位作者 南方 林枫 《化学研究与应用》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03-110,共8页
采用Stober法制备出分散性比较单一的二氧化硅纳米球,再以得到的二氧化硅纳米球为硬模板,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为模板剂,有机硅烷(BTEE)为前驱体,一步水热直接合成出中空介孔有机硅球,避免了传统制备中空微球方法中的刻蚀步骤,并... 采用Stober法制备出分散性比较单一的二氧化硅纳米球,再以得到的二氧化硅纳米球为硬模板,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为模板剂,有机硅烷(BTEE)为前驱体,一步水热直接合成出中空介孔有机硅球,避免了传统制备中空微球方法中的刻蚀步骤,并探索了反应条件对产品结构形貌的影响规律。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X射线衍射(XRD)、氮气吸附脱附等对所制备材料的结构形貌进行表征。研究结果表明,改变合成体系中乙醇和去离子水的比例可以调节有机硅源在硅球表面发生缩聚的位置,从而调节中空有机硅球的分散性,而改变氨水的量可以调节中空介孔有机硅球的壳层厚度。最后以亚甲基蓝为模型化合物考察了中空介孔有机硅球的壳层厚度对其吸附性能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硅球 中空结构 介孔 吸附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米级共聚有机硅球的制备工艺 被引量:4
2
作者 王江波 辛忠 陆馨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694-698,共5页
以苯基三甲氧基硅烷(PTMS)和二甲基二甲氧基硅烷(DMDS)为原料,采用水解缩聚一步法制备出超细共聚有机硅微球,粒径在1-5μm之间。研究了油水比、氨水浓度和单体投料比等对共聚产物形态、粒径及粒径分布的影响:当油水比在1∶3-1∶20... 以苯基三甲氧基硅烷(PTMS)和二甲基二甲氧基硅烷(DMDS)为原料,采用水解缩聚一步法制备出超细共聚有机硅微球,粒径在1-5μm之间。研究了油水比、氨水浓度和单体投料比等对共聚产物形态、粒径及粒径分布的影响:当油水比在1∶3-1∶20,氨水浓度在0.01%-0.16%,PTMS占总单体含量70%-100%范围内时,制得的共聚有机硅微球球形度较好,其平均粒径随氨水浓度、PTMS占总单体含量的增加而减小,随油水比的减小而减小。并运用FT-IR、1H-NMR、GPC等表征手段对共聚微球的组成结构进行了表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苯基三甲氧基硅烷 二甲基二甲氧基硅烷 共聚有机硅 制备 表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介孔有机硅中空纳米球固定尿酸酶用于尿酸检测
3
作者 纪赫鸣 张宇航 +4 位作者 苗婷婷 王怡倩 于笑蕊 王春艳 王润伟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9,共9页
采用一步生长诱导腐蚀法合成了介孔有机硅中空纳米球(MONs),并用其固定尿酸酶(Uricase),形成了介孔有机硅中空纳米球固定化的尿酸酶(MONs-uricase).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透射电子显微镜、红外光谱、氮气吸附-脱附测试和热重分析对MONs和... 采用一步生长诱导腐蚀法合成了介孔有机硅中空纳米球(MONs),并用其固定尿酸酶(Uricase),形成了介孔有机硅中空纳米球固定化的尿酸酶(MONs-uricase).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透射电子显微镜、红外光谱、氮气吸附-脱附测试和热重分析对MONs和MONs-uricase进行了表征.结果显示,尿酸酶被固定于MONs的介孔结构中,固定率超过90%.MONs具有介孔通道和空心结构,吸附性能良好.MONs-uricase的热稳定性和pH稳定性均比游离尿酸酶高.在血清尿酸(UA)检测中,在0.01~1.00mg/mL范围内MONs-uricase的吸光度与浓度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且特异性良好.MONs-uricase可通过离心回收,在重复使用20次后仍具有约50%的活性,具有良好的可重复利用性.MONs在生物酶的固定化和循环利用方面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介孔有机硅中空纳米 尿酸酶固定 尿酸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生物催化剂催化合成植物甾醇酯工艺优化 被引量:1
4
作者 刘鑫龙 王立晖 《食品研究与开发》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1期131-137,共7页
以具有3D开放孔隙特征的介孔有机硅球为载体构建新型生物催化剂,并用于催化合成植物甾醇酯。采用单因素试验,考察底物类型、底物浓度、酶用量、温度和反应时间5个因素对植物甾醇转化率的影响。通过响应面分析法确定植物甾醇酯的最佳合... 以具有3D开放孔隙特征的介孔有机硅球为载体构建新型生物催化剂,并用于催化合成植物甾醇酯。采用单因素试验,考察底物类型、底物浓度、酶用量、温度和反应时间5个因素对植物甾醇转化率的影响。通过响应面分析法确定植物甾醇酯的最佳合成条件,当棕榈酸(27.5 mmol/L)作为底物、酶用量21.4 U、反应温度47.2℃、反应时间11.4 h时,植物甾醇获得最大转化率为(96.8±0.7)%。此外,催化剂重复使用10次后,甾醇转化率为97.11%,表明该催化剂具有良好的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介孔有机硅球 3D开放孔道 植物甾醇酯 皱褶假丝酵母脂肪酶 响应面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