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71篇文章
< 1 2 2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人工微结构和介观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在有机电致发光材料与器件方面取得重要成果
1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263-263,共1页
关键词 有机电致发光材料 国家重点实验室 发光器件 介观物理 微结构 人工 电子传输材料 内量子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黄绿色铱磷光材料的高效有机电致发光器件
2
作者 常桥稳 张柯 +4 位作者 黄光英 晏彩先 刘伟平 冯洋洋 侯文明 《贵金属》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7-23,共7页
黄绿色铱磷光材料可用于白光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s)研制。以2,4-双(3,5-二甲基苯基)吡啶[2,4-(3,5-dmp)_(2)py]为主配体,乙酰丙酮(acac)为辅助配体,合成出铱磷光材料[2,4-(3,5-dmp)_(2)py]_(2)Ir(acac)。通过元素分析、核磁共振谱(包括^... 黄绿色铱磷光材料可用于白光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s)研制。以2,4-双(3,5-二甲基苯基)吡啶[2,4-(3,5-dmp)_(2)py]为主配体,乙酰丙酮(acac)为辅助配体,合成出铱磷光材料[2,4-(3,5-dmp)_(2)py]_(2)Ir(acac)。通过元素分析、核磁共振谱(包括^(1)H-NMR和^(13)C-NMR)以及单晶X射线衍射,对该材料的组成和空间结构进行了表征,光物理性能研究显示该铱磷光材料是一种潜在的黄绿光(565 nm)发射磷光材料(量子产率79%),具有较好的热稳定性,热分解温度为356℃,能够满足OLED使用要求。进一步以制备得到的铱磷光材料作为客体材料,制备了OLEDs器件。经过对铱磷光材料掺杂浓度的细致优化,发现在5%的掺杂浓度下,OLED器件的性能达到最优,实现了高效的黄绿光发射。该器件的电致发光波长为564 nm,在CIE色坐标的位置为(0.4856,0.5083)。该器件具有卓越的电致发光性能,在构建高性能互补色白光OLED器件方面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铱(Ⅲ)配合物 磷光材料 黄绿光 发光性能 OLEDs器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效铅基绿光钙钛矿发光二极管研究进展:材料合成与器件性能优化
3
作者 马培金 赵彪 谭占鳌 《发光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014-1036,共23页
随着新型显示与照明技术的快速发展,对高效、稳定的绿光发光器件的需求日益增加。钙钛矿发光二极管(PeLEDs)具有发光效率高、制备成本低、色纯度高等优势,在光电显示及照明领域展现出巨大的应用潜力。绿光作为光谱中人眼最敏感的波段,... 随着新型显示与照明技术的快速发展,对高效、稳定的绿光发光器件的需求日益增加。钙钛矿发光二极管(PeLEDs)具有发光效率高、制备成本低、色纯度高等优势,在光电显示及照明领域展现出巨大的应用潜力。绿光作为光谱中人眼最敏感的波段,近年来基于绿光发射的钙钛矿材料及器件引起了广泛关注,并取得显著进展。本文从材料合成与器件优化的角度出发,概述了不同维度的钙钛矿材料的晶体结构及其制备方法,总结了目前实现高性能绿光PeLEDs的多种器件优化策略。最后,探讨了绿光PeLEDs当前的挑战和未来的发展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光钙钛矿 发光二极管 材料合成 器件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织物基导电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在电致发光器件中的应用进展
4
作者 张宁 杨群 +3 位作者 苏娟 周思羽 李睿淼 王际平 《现代纺织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9,共9页
织物基导电复合材料因轻质、透气、柔韧、可任意形状剪裁并具备可穿戴特性,在电致发光器件领域展现出巨大潜力。介绍了织物基导电复合材料制备方法的最新进展和优缺点,阐述了织物基导电复合材料在电致发光器件中作为基底、电极等方面的... 织物基导电复合材料因轻质、透气、柔韧、可任意形状剪裁并具备可穿戴特性,在电致发光器件领域展现出巨大潜力。介绍了织物基导电复合材料制备方法的最新进展和优缺点,阐述了织物基导电复合材料在电致发光器件中作为基底、电极等方面的关键应用及优势,提出了其在电致发光器件中应用时面临的问题。另外,介绍了织物基电致发光器件的发光原理、基本结构、设计思路和制备方法,并对现阶段的应用进行了分析,对目前织物基电致发光器件存在的机遇和挑战展开了讨论,并提出对应的解决方案,对其未来在可穿戴电子、智能家居、汽车内饰、公共信息显示、医疗保健、军事与安全等领域的发展和应用前景进行展望,旨在推动研究出更优导电性、耐用性和低成本的织物基导电复合材料,促进其与电致发光器件的结合,拓宽织物基电致发光器件的应用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织物基导电复合材料 致发光器件 制备技术 柔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BPe作蓝光材料的双层白色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性能 被引量:10
5
作者 牛霞 华玉林 +5 位作者 吴空物 朱飞剑 吴晓明 印寿根 邓家春 刘嵩 《发光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537-542,共6页
选用一种新型高效的蓝光有机小分子荧光染料TBPe,首次制备了以PVK∶TBPe为蓝光发光层和A lq3∶rubrene为橙红光发光层的双层白光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器件结构为ITO/PVK∶TBPe/A lq3∶rubrene/Mg∶Ag。通过适当调节各有机层的掺杂比例和厚... 选用一种新型高效的蓝光有机小分子荧光染料TBPe,首次制备了以PVK∶TBPe为蓝光发光层和A lq3∶rubrene为橙红光发光层的双层白光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器件结构为ITO/PVK∶TBPe/A lq3∶rubrene/Mg∶Ag。通过适当调节各有机层的掺杂比例和厚度,得到了发光性能比较理想的白光器件。器件在7 V左右启亮,而且随着外加电压的变化,色坐标基本保持不变,在外加驱动电压为16 V时,器件的亮度为738 cd/m2,外量子效率为0.2%。我们还尝试选用本身可以发绿白光,而且兼具电子传输特性的母体材料Zn(BTZ)2替代A lq3,器件的最大亮度提高到1 300 cd/m2,色坐标为(0.32,0.36),更加接近白色等能点,器件其他光电性能也得到了显著地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光发射 有机电致发光器件 TBPe Zn(BTZ)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芴类有机电致发光的材料和器件 被引量:5
6
作者 曲波 陈志坚 +1 位作者 李福山 龚旗煌 《发光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683-692,共10页
综述了聚芴类有机电致发光领域中材料和器件的研究现况和展望。主要围绕有机电致发光的基本原理、近年来聚芴类有机电致发光的材料制备、器件改进情况和有机电致发光的应用前景三方面内容进行了评述。
关键词 有机电致发光 聚芴 衍生物 器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驱动电压和主体材料对染料掺杂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影响 被引量:5
7
作者 李璐 于军胜 +3 位作者 黎威志 娄双玲 李青 蒋亚东 《发光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853-858,共6页
采用对比使用掺杂系统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OLEDs)在不同偏置电压下电致发光(EL)光谱的方法,观察了主体材料8-hydroxyquinoline aluminum(Alq3)中掺杂红色荧光染料4-(Dicyanomethylene)-2-t-butyl-6-(1,1,7,7-tetramethyljulolidyl-9-eny... 采用对比使用掺杂系统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OLEDs)在不同偏置电压下电致发光(EL)光谱的方法,观察了主体材料8-hydroxyquinoline aluminum(Alq3)中掺杂红色荧光染料4-(Dicyanomethylene)-2-t-butyl-6-(1,1,7,7-tetramethyljulolidyl-9-enyl)-4Hpyran(DCJTB)发射光谱的变化,研究了偏置电压对掺杂系统中载流子复合区域的影响。另外,通过对比采用不同主体材料的掺杂系统的电致发光(EL)和光致发光(PL)光谱,讨论了主体材料Alq3和N,N′-diphenyl-N,N′-bis(1-naphthyl)(1,1′-biphenyl)-4,4′-diamine(NPB)不同的掺杂效果。结果表明,随着偏置电压的增大,使用掺杂系统的器件中载流子复合区域逐渐向空穴传输层(HTL)移动,作为主体材料应具有高的能量传递效率,且应对染料具有低的浓度猝灭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电致发光 载流子复合区 偏置电压 主体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机电致发光材料分子与器件结构设计 被引量:2
8
作者 刘式墉 冯晶 李峰 《发光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425-430,共6页
有机电致发光器件是当今显示器件领域的研究热点 ,越来越多的人们致力于开发高性能的发光材料和研制高效率的器件结构。本文就有机发光材料的分子结构设计 。
关键词 结构设计 有机电致发光器件 三重态 效率 显示器件 发光材料 分子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BCzVB的高效非掺杂蓝色有机电致发光器件 被引量:1
9
作者 邹文静 吴有智 张材荣 《兰州理工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1-26,共6页
以超薄插入方式制备了基于BCzVB(1,4-bis[2-(3-N-ethylcarbazoryl)vinyl]benzene)的高效非掺杂蓝色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器件的结构为ITO/MoO_(3)/TAPC(1,1-bis((di-4-tolylamino)phenyl)cyclohexane,50 nm)/BCzVB(x nm)/CBP(4,4’-N,N’-d... 以超薄插入方式制备了基于BCzVB(1,4-bis[2-(3-N-ethylcarbazoryl)vinyl]benzene)的高效非掺杂蓝色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器件的结构为ITO/MoO_(3)/TAPC(1,1-bis((di-4-tolylamino)phenyl)cyclohexane,50 nm)/BCzVB(x nm)/CBP(4,4’-N,N’-dicarbazole-biphyenyl,20 nm)/BCzVB(x nm)/TPBi(1,3,5-tris(1-phenyl-1H-benzimidazol-2-yl)benzene,20 nm)/LiF(1.5 nm)/Al.当BCzVB厚度x为0.3 nm时,器件的最高亮度为12800 cd/cm^(2),最高外量子效率为2.1%(电流效率2.8 cd/A),CIE色坐标为(0.15,0.17).通过优化空穴注入层MoO_(3)的厚度,器件的最高亮度和外量子效率分别达到了14200 cd/cm^(2)和4.2%(电流效率为5.66 cd/A),外量子效率提升了一倍.这远超目前报道的基于BCzVB蓝色OLED的最高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荧光 有机电致发光器件 BCzVB 非掺杂 蓝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极材料对NPB/Alq_3有机电致发光器件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1
10
作者 于军胜 锁钒 +3 位作者 黎威志 林慧 李璐 蒋亚东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1期1821-1826,共6页
采用不同材料作为有机电致发光器件(OELDs)的电极,制备了基本结构为[阳极/NPB(40 nm)]/Alq_3(50 nm)/阴极]的异质结双层器件,并通过改变OELDs器件的阴极或阳极来研究电极材料对器件光电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各器件电流-电压(Ⅰ-Ⅴ)... 采用不同材料作为有机电致发光器件(OELDs)的电极,制备了基本结构为[阳极/NPB(40 nm)]/Alq_3(50 nm)/阴极]的异质结双层器件,并通过改变OELDs器件的阴极或阳极来研究电极材料对器件光电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各器件电流-电压(Ⅰ-Ⅴ)关系的基本特征与陷阱电荷限制电流(TCLC)机制的拟合情况相符.由于有机材料本身能级的无序性以及载流子迁移率对温度和电场的依赖性,不同电极的载流子注入能力与其功函数并无直接关系.双层器件中由于空穴传输层的引入,使得载流子复合区域位于有机层异质结界面处,降低了金属阴极对激子的猝灭作用,从而大大提高了器件性能.此外,金属电极OLEDs器件结构具有的微腔效应会导致发射光谱的位移和谱峰宽度变窄,这表明通过对金属电极的表面改性和优化可使器件性能超过常规结构的器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电致发光 电极材料 陷阱电荷限制电流 激子淬灭 器件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芴类有机电致发光器件材料特性的分析 被引量:3
11
作者 郑华靖 阮政 +1 位作者 蒋亚东 蒋泉 《功能材料》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1698-1703,1707,共7页
用芴类小分子衍生物材料(BDHFLYD-FLQ)作为电子传输层和发光层制备了OLED器件,考察了BDHFLYDFLQ分子和空穴传输材料(NPB)分子之间形成的激基复合物发光的现象,激基复合物发光峰位于542nm左右。在激基复合物发光的影响下,器件的亮度和效... 用芴类小分子衍生物材料(BDHFLYD-FLQ)作为电子传输层和发光层制备了OLED器件,考察了BDHFLYDFLQ分子和空穴传输材料(NPB)分子之间形成的激基复合物发光的现象,激基复合物发光峰位于542nm左右。在激基复合物发光的影响下,器件的亮度和效率都不高。为了调制激基复合物发光的强度,用薄层的CBP作为隔离层加入到NPB和BDHFLYDFLQ材料之间。随着CBP厚度增加,激基复合物和电致激基复合物发光都被消除。当器件中CBP厚度为6nm时,器件中只有BDHFLYDFLQ激子发光,器件的外量子效率要明显高于有激基复合物发光的器件,同时器件的启亮电压也更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电致发光器件 芴类小分子衍生物 激基复合物 电致激基复合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一种高效空穴传输材料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刘春明 吕银祥 +5 位作者 郭鹏 农昊 周辉 徐伟 潘星龙 华中一 《功能材料》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z1期464-467,共4页
开发了一种新型的空穴传输材料H40,以其制成的器件(ITO/H40/Alq3/LiF:Al)最高发光强度达到10300cd/m2;未经封装的另一种器件(ITO/H40\Alq3\Mg:Ag),发光强度由150cd/m2衰减到50cd/m2的时间达到1h.与传统的空穴传输材料TPD相比,H40制成的... 开发了一种新型的空穴传输材料H40,以其制成的器件(ITO/H40/Alq3/LiF:Al)最高发光强度达到10300cd/m2;未经封装的另一种器件(ITO/H40\Alq3\Mg:Ag),发光强度由150cd/m2衰减到50cd/m2的时间达到1h.与传统的空穴传输材料TPD相比,H40制成的器件具有更好的热稳定性,器件的工作寿命也长得多.同时发现通过适量的掺杂能够调节器件的发光颜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电致发光 空穴输送材料 发光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合物主体材料在磷光有机电致发光器件中的研究进展
13
作者 赵青华 李明智 张婉云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7期1-9,共9页
综述了近几年用于磷光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聚合物主体材料的研究进展,着重介绍了聚咔唑类主体材料、聚芴类主体材料、聚苯乙烯类主体材料和聚间苯基类主体材料的结构单元的设计与修饰以及磷光器件性能的研究进展。同时,还展望了磷光聚合... 综述了近几年用于磷光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聚合物主体材料的研究进展,着重介绍了聚咔唑类主体材料、聚芴类主体材料、聚苯乙烯类主体材料和聚间苯基类主体材料的结构单元的设计与修饰以及磷光器件性能的研究进展。同时,还展望了磷光聚合物主体材料的发展前景,提出了今后磷光聚合物主体材料的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磷光 聚合物 主体材料 有机电致发光器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掺磷光材料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能量传递
14
作者 杨少鹏 赵方超 +3 位作者 邱晓丽 秦向东 王利顺 居秀琴 《应用光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220-224,共5页
将高量子效率的磷光材料fac-tris-2-phenylpyridine iri dium(Ⅲ)(Ir(ppy)_3)按不同的比例掺杂到具有载流子传输能力的主体材料poly(N-vinylcarbazole)(PVK)中作为发光层制备磷光电致发光器件。通过对器件发光机制的研究,发现光致发光... 将高量子效率的磷光材料fac-tris-2-phenylpyridine iri dium(Ⅲ)(Ir(ppy)_3)按不同的比例掺杂到具有载流子传输能力的主体材料poly(N-vinylcarbazole)(PVK)中作为发光层制备磷光电致发光器件。通过对器件发光机制的研究,发现光致发光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是Foster能量转移机制;而在电致发光过程中,器件的发光性能受Dexter能量转移和电荷陷获2种能量传递形式的影响。器件的I-V-L特性表明:Ir(ppy)_3的掺杂比例为5%时,器件的光功率效率最大,能量转移最充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电致发光器件 发光机制 Fster能量转移 Dexter能量转移 电荷陷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色度稳定的新型红色有机电致发光材料及其器件性能研究
15
作者 曲波 陈志坚 +1 位作者 许峰 龚旗煌 《量子电子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28-128,共1页
本文较为详细地介绍了新型红色有机电致发光材料2,4,6-nis[2-(N-ethyl-3-carbazole)carboxethenyl]-1,3,5-s-triazine(TC3)的合成方法,并对其吸收谱、荧光谱和电致发光谱进行了细致地研究。TC3的分子结构表明该材料具有较高的... 本文较为详细地介绍了新型红色有机电致发光材料2,4,6-nis[2-(N-ethyl-3-carbazole)carboxethenyl]-1,3,5-s-triazine(TC3)的合成方法,并对其吸收谱、荧光谱和电致发光谱进行了细致地研究。TC3的分子结构表明该材料具有较高的空间位阻,从而TC3具有较弱的浓度淬灭效应,基于TC3(或高浓度掺杂体系)作为发光材料的器件,得到色度稳定的红色电致发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电致发光材料 器件性能 稳定 色度 致发光 合成方法 空间位阻 分子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机电致发光器件材料的椭偏研究
16
作者 谢文法 赵毅 +1 位作者 侯晶莹 刘式墉 《光子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0Z2期93-98,共6页
本文报道了用可变入射角椭圆偏振仪(Variable angle incidence Spectroscopic Ellipsometer)测量Alq3,NPB,CuPc,Rubrene薄膜的光学常数,我们采用真空蒸镀法在硅衬底上分别制备了以上四种薄膜,然后我们用可变入射角椭圆偏振仪对四种... 本文报道了用可变入射角椭圆偏振仪(Variable angle incidence Spectroscopic Ellipsometer)测量Alq3,NPB,CuPc,Rubrene薄膜的光学常数,我们采用真空蒸镀法在硅衬底上分别制备了以上四种薄膜,然后我们用可变入射角椭圆偏振仪对四种薄膜进行了测量,测量在大气中进行,光谱范围从200到1000nm(或1.24到5cV),测量角度为65℃、70℃、75℃、80℃,接着,用Wvase32软件对四种薄膜的光学常数随波长(光子能量)的变化函数进行拟合,通过拟合我们得到了真空蒸镀的Alq3,NPB,CuPc,薄膜的光学常数随波长的变化函数及曲线,并且从材料吸收谱的吸收边,我们还得到了这些材料的光学禁带宽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电致发光器件 可变入射角椭圆偏振仪 光学常数 光学禁带宽度 薄膜测量 光谱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液体基质材料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制备及性能分析
17
作者 徐登辉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1204-1207,共4页
利用液体基质材料9-(2-ethylhexyl)carbazole(EHCz)掺杂有机染料分子5,6,11,12-tetraphenyl-naphthacene(rubrene)制备了具有液体发光层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其结构为:ITO/PEDOT∶PSS/EH Cz∶rubrene/Cs2CO3/ITO,PEDOT∶PSS和Cs2CO3分别... 利用液体基质材料9-(2-ethylhexyl)carbazole(EHCz)掺杂有机染料分子5,6,11,12-tetraphenyl-naphthacene(rubrene)制备了具有液体发光层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其结构为:ITO/PEDOT∶PSS/EH Cz∶rubrene/Cs2CO3/ITO,PEDOT∶PSS和Cs2CO3分别作为空穴注入和电子注入材料。该器件在正向偏压时,得到了液体薄层EHCz∶rubrene的电致发光,通过分析器件的发光光谱,可以确认器件的发光来自电子-空穴在rubrene分子上复合而形成的激子发光。该器件的最大外量子效率和亮度分别达到了0.03%和0.35cd.m-2,还进一步探讨了液体发光层的光致发光及荧光量子效率等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电致发光器件 液体半导体材料 激子 载流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蓝色有机电致发光材料及器件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4
18
作者 崔荣朕 唐艳茹 +3 位作者 马玉芹 杨秀云 耿丽华 李云辉 《应用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855-872,共18页
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因在全彩平板显示和固态照明领域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而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时至今日,与现有的红色和绿色有机电致发光材料和器件相比,具有优越综合性能的蓝色有机电致发光材料和器件却始终匮乏。相对而言,蓝光材料... 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因在全彩平板显示和固态照明领域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而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时至今日,与现有的红色和绿色有机电致发光材料和器件相比,具有优越综合性能的蓝色有机电致发光材料和器件却始终匮乏。相对而言,蓝光材料具有较宽的能隙,因而很难获得低电压、高效率和良好稳定性的深蓝光器件。通常,白色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可以通过混合三基色或者两种颜色的方法获得。但是无论哪种方法,蓝光材料均是必不可少的。另外,还可以通过能量传递将蓝光转化为红光和绿光。因此,研发出具有优越综合性能的蓝光材料对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推广及应用十分关键。本文综述了近年来蓝色荧光材料、蓝色磷光材料的研究进展以及蓝光材料在蓝色和白色有机电致发光器件中的应用,并结合现有工作,对蓝色有机电致发光材料的研究和应用前景进行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电致发光 蓝光材料 荧光和磷光材料 高效率 良好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机电致发光器件中新型芴类小分子材料的光谱特性 被引量:1
19
作者 钱锦程 贾鲲鹏 +3 位作者 于军胜 娄双玲 蒋亚东 张清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625-629,共5页
针对新型芴类小分子材料6,6-(′9H-fluoren-9,9-diyl)bis(2,3-bis(9,9-dihexyl-9H-fluoren-2-yl)qui-noxaline)(BFLBBFLYQ)和空穴传输材料N,N-′biphenyl-N,N-′bis-(3-methylphenyl)-1,1-′biphenyl-4,4-′di-amine(TPD)及二者混合体... 针对新型芴类小分子材料6,6-(′9H-fluoren-9,9-diyl)bis(2,3-bis(9,9-dihexyl-9H-fluoren-2-yl)qui-noxaline)(BFLBBFLYQ)和空穴传输材料N,N-′biphenyl-N,N-′bis-(3-methylphenyl)-1,1-′biphenyl-4,4-′di-amine(TPD)及二者混合体系的荧光光谱和吸收光谱进行了测试表征,制备了结构为indium-tin oxide(ITO)/BFLBBFLYQ∶TPD/Alq/Mg∶Ag的双层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研究发现,BFLBBFLYQ∶TPD混合薄膜存在一个不同于单独分子薄膜的低能量发射光谱,发光峰在530 nm处,与tris(8-hydroxyquinolinato)a-luminum(Alq)薄膜的荧光光谱相同,亦与结构为BFLBBFLYQ∶TPD/Alq双层器件的电致发光光谱相同。鉴于荧光染料4-(dicyanomethylene)-2-tert-butyl-6(1,1,7,7-tetramethyljulolidyl-9-enyl)-4H-pyran(DCJTB)的吸收光谱与Alq的荧光光谱有很好的重叠,利用Forster能量传递理论,将DCJTB红色染料引入双层器件,通过调节掺杂位置,考察器件的发光光谱情况,进而对BFLBBFLYQ∶TPD/Alq双层器件的载流子复合区域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双层器件的载流子复合区域位于BFLBBFLYQ∶TPD/Alq界面附近的Alq层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电致发光器件 芴类小分子 能量转移 复合区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主客体掺杂的电化学共聚合发光薄膜的高性能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研究
20
作者 罗幼刚 罗志辉 +3 位作者 王书龙 王瑞娟 王蓉 覃其品 《化工新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88-92,共5页
电化学聚合发光薄膜虽已成功应用于有机电致发光器件中,但其发光性能仍与旋涂薄膜和蒸镀薄膜相距甚远。因此,提高电聚合发光薄膜的发光性能仍然是一个艰难的挑战。电化学共聚合是提高薄膜发光性能的有效方法。以DBTSo和TCSoC作为主体分... 电化学聚合发光薄膜虽已成功应用于有机电致发光器件中,但其发光性能仍与旋涂薄膜和蒸镀薄膜相距甚远。因此,提高电聚合发光薄膜的发光性能仍然是一个艰难的挑战。电化学共聚合是提高薄膜发光性能的有效方法。以DBTSo和TCSoC作为主体分别与TCBzC客体共聚合,共聚合后薄膜的平整性和致密性都得到了改善。DBTSo结构与TCBzC相差较大,形成的共聚合薄膜发光性能较差。TCSoC的结构与TCBzC相似,共聚合发光器件的最大发光亮度为2300cd/m^(2),最大发光效率为2.06cd/A。与TCBzC器件相比,最大亮度提高了88%,最大效率提高了1.67倍,为电化学聚合发光薄膜性能的提升提供了一个选择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客体掺杂 电化学共聚合 发光薄膜 有机电致发光器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