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67篇文章
< 1 2 1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黄绿色铱磷光材料的高效有机电致发光器件
1
作者 常桥稳 张柯 +4 位作者 黄光英 晏彩先 刘伟平 冯洋洋 侯文明 《贵金属》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7-23,共7页
黄绿色铱磷光材料可用于白光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s)研制。以2,4-双(3,5-二甲基苯基)吡啶[2,4-(3,5-dmp)_(2)py]为主配体,乙酰丙酮(acac)为辅助配体,合成出铱磷光材料[2,4-(3,5-dmp)_(2)py]_(2)Ir(acac)。通过元素分析、核磁共振谱(包括^... 黄绿色铱磷光材料可用于白光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s)研制。以2,4-双(3,5-二甲基苯基)吡啶[2,4-(3,5-dmp)_(2)py]为主配体,乙酰丙酮(acac)为辅助配体,合成出铱磷光材料[2,4-(3,5-dmp)_(2)py]_(2)Ir(acac)。通过元素分析、核磁共振谱(包括^(1)H-NMR和^(13)C-NMR)以及单晶X射线衍射,对该材料的组成和空间结构进行了表征,光物理性能研究显示该铱磷光材料是一种潜在的黄绿光(565 nm)发射磷光材料(量子产率79%),具有较好的热稳定性,热分解温度为356℃,能够满足OLED使用要求。进一步以制备得到的铱磷光材料作为客体材料,制备了OLEDs器件。经过对铱磷光材料掺杂浓度的细致优化,发现在5%的掺杂浓度下,OLED器件的性能达到最优,实现了高效的黄绿光发射。该器件的电致发光波长为564 nm,在CIE色坐标的位置为(0.4856,0.5083)。该器件具有卓越的电致发光性能,在构建高性能互补色白光OLED器件方面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铱(Ⅲ)配合物 磷光材料 黄绿光 发光性能 oleds器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BCzVB的高效非掺杂蓝色有机电致发光器件 被引量:1
2
作者 邹文静 吴有智 张材荣 《兰州理工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1-26,共6页
以超薄插入方式制备了基于BCzVB(1,4-bis[2-(3-N-ethylcarbazoryl)vinyl]benzene)的高效非掺杂蓝色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器件的结构为ITO/MoO_(3)/TAPC(1,1-bis((di-4-tolylamino)phenyl)cyclohexane,50 nm)/BCzVB(x nm)/CBP(4,4’-N,N’-d... 以超薄插入方式制备了基于BCzVB(1,4-bis[2-(3-N-ethylcarbazoryl)vinyl]benzene)的高效非掺杂蓝色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器件的结构为ITO/MoO_(3)/TAPC(1,1-bis((di-4-tolylamino)phenyl)cyclohexane,50 nm)/BCzVB(x nm)/CBP(4,4’-N,N’-dicarbazole-biphyenyl,20 nm)/BCzVB(x nm)/TPBi(1,3,5-tris(1-phenyl-1H-benzimidazol-2-yl)benzene,20 nm)/LiF(1.5 nm)/Al.当BCzVB厚度x为0.3 nm时,器件的最高亮度为12800 cd/cm^(2),最高外量子效率为2.1%(电流效率2.8 cd/A),CIE色坐标为(0.15,0.17).通过优化空穴注入层MoO_(3)的厚度,器件的最高亮度和外量子效率分别达到了14200 cd/cm^(2)和4.2%(电流效率为5.66 cd/A),外量子效率提升了一倍.这远超目前报道的基于BCzVB蓝色OLED的最高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荧光 有机电致发光器件 BCzVB 非掺杂 蓝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主客体掺杂的电化学共聚合发光薄膜的高性能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研究
3
作者 罗幼刚 罗志辉 +3 位作者 王书龙 王瑞娟 王蓉 覃其品 《化工新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88-92,共5页
电化学聚合发光薄膜虽已成功应用于有机电致发光器件中,但其发光性能仍与旋涂薄膜和蒸镀薄膜相距甚远。因此,提高电聚合发光薄膜的发光性能仍然是一个艰难的挑战。电化学共聚合是提高薄膜发光性能的有效方法。以DBTSo和TCSoC作为主体分... 电化学聚合发光薄膜虽已成功应用于有机电致发光器件中,但其发光性能仍与旋涂薄膜和蒸镀薄膜相距甚远。因此,提高电聚合发光薄膜的发光性能仍然是一个艰难的挑战。电化学共聚合是提高薄膜发光性能的有效方法。以DBTSo和TCSoC作为主体分别与TCBzC客体共聚合,共聚合后薄膜的平整性和致密性都得到了改善。DBTSo结构与TCBzC相差较大,形成的共聚合薄膜发光性能较差。TCSoC的结构与TCBzC相似,共聚合发光器件的最大发光亮度为2300cd/m^(2),最大发光效率为2.06cd/A。与TCBzC器件相比,最大亮度提高了88%,最大效率提高了1.67倍,为电化学聚合发光薄膜性能的提升提供了一个选择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客体掺杂 电化学共聚合 发光薄膜 有机电致发光器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PVK:NPB掺杂体系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性能 被引量:8
4
作者 马涛 于军胜 +3 位作者 李璐 文雯 唐晓庆 蒋亚东 《发光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809-814,共6页
利用溶液旋涂的方法,通过改变复合功能层中poly(N-vinylcarbazole)(PVK)和N,N′-bis-(1-naph-thyl)-N,N′-diphenyl-(1,1′-biphenyl)-4,4′-diamine(NPB)的质量比,制备结构为indium-tin-oxide(ITO)/PVK:NPB/2,9-dimenthyl-4,7-diphenyl... 利用溶液旋涂的方法,通过改变复合功能层中poly(N-vinylcarbazole)(PVK)和N,N′-bis-(1-naph-thyl)-N,N′-diphenyl-(1,1′-biphenyl)-4,4′-diamine(NPB)的质量比,制备结构为indium-tin-oxide(ITO)/PVK:NPB/2,9-dimenthyl-4,7-diphenyl-1,10-phenanthroline(BCP)/Mg:Ag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并对器件的电致发光特性进行了表征。研究结果表明,当复合功能层中PVK和NPB的质量比为1:1时器件性能最好,在该器件的电致光谱中,除了NPB的本征谱峰外,在长波方向还出现了一个位于640nm处的谱峰,这是PVK和NPB产生的电致激基复合物发光,并且随着驱动电压的增加,电致激基复合物的发光强度也相对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电致发光器件(oleds) PVK:NPB掺杂体系 电致激基复合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驱动技术 被引量:25
5
作者 尹盛 刘卫忠 +3 位作者 刘陈 钟志有 徐重阳 邹雪城 《液晶与显示》 CAS CSCD 2003年第2期106-111,共6页
只有结合良好的驱动技术才能将OLED的特点表现出来。OLED的驱动方式可分为有源驱动和无源驱动,分别对这两种驱动技术作一评述。OLED需结合TFT有源驱动技术才有可能进一步发展,而LTPSTFT技术几乎是惟一的选择。使用数字驱动电路是目前的... 只有结合良好的驱动技术才能将OLED的特点表现出来。OLED的驱动方式可分为有源驱动和无源驱动,分别对这两种驱动技术作一评述。OLED需结合TFT有源驱动技术才有可能进一步发展,而LTPSTFT技术几乎是惟一的选择。使用数字驱动电路是目前的发展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电致发光器件 驱动技术 olED 有源驱动 无源驱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新型铱(Ⅲ)配合物及其有机电致发光器件 被引量:4
6
作者 徐茂梁 李文连 +3 位作者 李天乐 安忠维 柴生勇 周群 《发光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690-692,共3页
报道了一种新的基于2,5-二(4-乙基苯基)吡啶配体的铱(Ⅲ)配合物,并用于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得到λm ax=548 nm的绿光发射,其最大发光效率为23 cd/A,最大亮度为10 800 cd/m2。与基于其他绿光铱(Ⅲ)配合物的器件相比,该器件的电流饱和特性... 报道了一种新的基于2,5-二(4-乙基苯基)吡啶配体的铱(Ⅲ)配合物,并用于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得到λm ax=548 nm的绿光发射,其最大发光效率为23 cd/A,最大亮度为10 800 cd/m2。与基于其他绿光铱(Ⅲ)配合物的器件相比,该器件的电流饱和特性也得到进一步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铱(Ⅲ)配合物 有机电致磷光材料 有机电致发光器件(oled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白光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制备 被引量:15
7
作者 侯晶莹 高文宝 +2 位作者 赵毅 孙家鑫 刘式墉 《发光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270-274,共5页
通过对器件结构的优化设计,提高了白光电致发光器件中蓝光成分的发光效率,从而得到了一种较为理想的有机白光电致发光器件。驱动电压为5V时,电流密度J=0 5mA/cm2,器件的效率达到最大,流明效率为1 92lm/W,此时器件的发光亮度接近20cd/m2... 通过对器件结构的优化设计,提高了白光电致发光器件中蓝光成分的发光效率,从而得到了一种较为理想的有机白光电致发光器件。驱动电压为5V时,电流密度J=0 5mA/cm2,器件的效率达到最大,流明效率为1 92lm/W,此时器件的发光亮度接近20cd/m2,色坐标为(x=0 317,y=0 328),非常接近白光等能点,是色度很好的白光。并且在很大范围内,色度随器件的驱动电压或电流变化不大,当驱动电压变化至15V时,J=232mA/cm2,色坐标变化至(x=0 338,y=0 353)。在电压为22V时,器件的亮度达到最大,为17000cd/m2。此外器件结构相对简单,器件制备的可重复性得到很大程度的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光有机电致发光器件 制备 优化设计 发光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薄层BCP对有机电致发光器件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6
8
作者 唐晓庆 于军胜 +3 位作者 李璐 马涛 文雯 蒋亚东 《发光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253-258,共6页
采用真空热蒸镀的方法,在常规的双层器件结构的基础上,设计了三层双异质结有机电致发光器件(OLED):indium-tin oxide(ITO)/N,N′-diphenyl-N,N′-bis(1-naphthyl)(1,1′-biphenyl)-4,4′-diamine(NPB)/2,9-dimethyl-4,7-diphenyl-1,10-p... 采用真空热蒸镀的方法,在常规的双层器件结构的基础上,设计了三层双异质结有机电致发光器件(OLED):indium-tin oxide(ITO)/N,N′-diphenyl-N,N′-bis(1-naphthyl)(1,1′-biphenyl)-4,4′-diamine(NPB)/2,9-dimethyl-4,7-diphenyl-1,10-phenan throline(BCP)/8-hydroxyquinoline aluminum(Alq3)/Mg∶Ag。通过对器件的电致发光(EL)光谱及器件性能的表征,研究了不同超薄层BCP的厚度对OLED器件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当超薄层BCP的厚度从0.1nm逐渐增加到4.0nm时,器件的EL光谱实现了绿光→蓝绿光→蓝光的变化;BCP层有效地调节了载流子的复合区域,改变了器件的发光颜色,提高了器件的亮度和发光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电致发光器件(olED) 超薄层 BCP 器件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腔有机电致发光白光器件设计及制作 被引量:16
9
作者 张春玉 陆景彬 +2 位作者 秦莉 胡华炜 孔令炜 《发光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596-600,共5页
用一种宽谱带材料Alq3作为发光层,设计并制作白色有机微腔电致发光器件。器件结构:Glass/DBR/ITO(194nm)/NPB(93nm)/Alq3(49nm)/MgAg(150nm),得到了位于蓝(488nm)和红(612nm)光区域的两个腔发射模式,并通过颜色匹配获得了白光。器件的... 用一种宽谱带材料Alq3作为发光层,设计并制作白色有机微腔电致发光器件。器件结构:Glass/DBR/ITO(194nm)/NPB(93nm)/Alq3(49nm)/MgAg(150nm),得到了位于蓝(488nm)和红(612nm)光区域的两个腔发射模式,并通过颜色匹配获得了白光。器件的最大电致发光亮度16435cd/m2,最大效率11.1cd/A,典型亮度值100cd/m2时的发光效率、电压、电流密度分别是9cd/A,6V和1.2mA/cm2,CIE色坐标为(0.32,0.34)。在不同的驱动电压下,器件的发光颜色稳定,说明了微腔是一种制作白光OLED的有效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电致发光器件 微腔 白光 腔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机电致发光白光器件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3
10
作者 雷钢铁 段炼 +1 位作者 王立铎 邱勇 《发光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221-230,共10页
在十多年的时间里 ,有机电致发光二极管 (OrganicLight emittingDiodes,OLEDs)的研究和应用取得了长足的进展。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具有许多优点 ,例如 :自发光、视角宽、响应快、发光效率高、温度适应性好、生产工艺简单、驱动电压低、能... 在十多年的时间里 ,有机电致发光二极管 (OrganicLight emittingDiodes,OLEDs)的研究和应用取得了长足的进展。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具有许多优点 ,例如 :自发光、视角宽、响应快、发光效率高、温度适应性好、生产工艺简单、驱动电压低、能耗低、成本低等 ,因此有机电致发光器件极有可能成为下一代的平板显示终端。有机电致发光白光器件因为可以用于全彩色显示和照明 ,已成为OLED研究中的热点。介绍了有机电致发光白光器件的研究进展 ,按发光的性质将白光器件分为荧光器件和磷光器件两类 ,按发光层数将白光器件分为单层和多层器件 ,对相关材料、器件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电致发光 白光发射 器件结构 发光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rubrene掺杂剂的高亮度白色有机电致发光器件 被引量:13
11
作者 丁桂英 汪津 +2 位作者 王广德 常喜 姜文龙 《液晶与显示》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5-10,共6页
采用CBP主体材料中掺杂rubrene,制备了结构为ITO/2T-NATA(25nm)/NPBX(20nm)/CBP:1%rubrene(10nm)/NPBX(5nm)/DPVBi(30nm)/TPBi(20nm)/Alq(10nm)/LiF(1nm)/Al的白光器件,此结构将器件的发光区控制在了DPVB... 采用CBP主体材料中掺杂rubrene,制备了结构为ITO/2T-NATA(25nm)/NPBX(20nm)/CBP:1%rubrene(10nm)/NPBX(5nm)/DPVBi(30nm)/TPBi(20nm)/Alq(10nm)/LiF(1nm)/Al的白光器件,此结构将器件的发光区控制在了DPVBi层和rubrene掺杂层。利用rubrene染料本身的载流子俘获空穴特性与CBP母体转移来的能量发射荧光特性,以及插入的5nm NPBX的电子阻挡特性获得了高亮度的白光器件。此器件在驱动电压为16V时最大亮度达到25110cd/m^2,对应的色坐标为(0.30,0.34),在驱动电压为10V时最大电流效率为5.32cd/A,外量子效率为1.65%。而且,驱动电压在10~16V时,即达到最大亮度和最大效率时,其色坐标都在白光等能点(0.33,0.33)附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色有机电致发光器件 掺杂 亮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封装技术 被引量:11
12
作者 董波 杨利营 +3 位作者 叶丹琴 陆燕 华玉林 印寿根 《液晶与显示》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76-181,共6页
有机电致发光显示器件(OLED)被认为是综合性能最理想、最具发展前景的下一代显示技术之一。但由于其使用寿命太短,制约了OLED显示技术的产业化发展。对OLED进行有效的封装是解决这些问题,进而提高其使用寿命的最直接和最有效的方法。文... 有机电致发光显示器件(OLED)被认为是综合性能最理想、最具发展前景的下一代显示技术之一。但由于其使用寿命太短,制约了OLED显示技术的产业化发展。对OLED进行有效的封装是解决这些问题,进而提高其使用寿命的最直接和最有效的方法。文章综述了OLED显示器件老化的机理及其封装技术(物理法、化学法、复合封装法);分析了各种封装技术对OLED显示器件寿命的影响因素及各自的优缺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电致发光器件 寿命 封装 老化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电子传输层的蓝光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性能研究 被引量:4
13
作者 李枫红 田文晶 +6 位作者 吴芳 张志明 李艳芹 马於光 王悦 李国文 沈家骢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9期1573-1575,共3页
Blue organic light emitting devices(OLEDs) with Alq, PBD, BBOT or F OXD as the electron transport layer were fabricated by a high vacuum multisource type organic molecular deposition system. The effect of various elec... Blue organic light emitting devices(OLEDs) with Alq, PBD, BBOT or F OXD as the electron transport layer were fabricated by a high vacuum multisource type organic molecular deposition system. The effect of various electron transport layers on the performances of OLED was studied. The result indicates that the performances of devices with electron transport layer added between emitter and cathode are increased greatly. It is found that device: ITO/TPD/PPCP/Alq/Al is optimal in structure compared with other devices. Its turn on voltage is 4 V. Its maximal brightness is 2 000 cd/m 2 and its maximal efficiency is 0.36 lm/W.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层器件 电子传输层 蓝光有机电致发光器件 性能 olED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N-乙基咔唑-2-乙烯基-8-羟基喹啉锌的黄绿色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性能 被引量:9
14
作者 丁桂英 姜文龙 +4 位作者 常喜 华杰 韩强 欧阳新华 曾和平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958-962,共5页
通过用一种既具有空穴传输特性又具有发光特性的新型荧光染料N-乙基咔唑-2-乙烯基-8-羟基喹啉锌((E)-2-(2-(9-ethyl-9H-carbazol-3-yl)vinyl)quinolato-zinc,CzHQZn)作为受主,制备了结构为ITO/2T-NATA(30nm)/CBP:6%Ir(ppy)3∶wCzHQZn(20... 通过用一种既具有空穴传输特性又具有发光特性的新型荧光染料N-乙基咔唑-2-乙烯基-8-羟基喹啉锌((E)-2-(2-(9-ethyl-9H-carbazol-3-yl)vinyl)quinolato-zinc,CzHQZn)作为受主,制备了结构为ITO/2T-NATA(30nm)/CBP:6%Ir(ppy)3∶wCzHQZn(20nm)/Alq3(50nm)/LiF/Al(ITO:indium-tinoxide,2T-NATA:4,4′,4′′-{N,N-(2-naphthyl)-N-phenylamino}-triphenylamine,CBP:4,4-N,N′-dicarbazole-biphenyl,Ir(ppy)3:factris(2-phenylpyridine)iridium,Alq3:tris(8-quinolinolato)aluminum;w是CzHQZn的质量分数)的黄绿色有机电致发光器件(OLEDs).研究了掺杂体系在不同掺杂浓度(w=5%、10%、12%、15%)时的电致发光(EL)特性.结果表明,CzHQZn掺杂浓度为10%的器件在11V电压下实现了黄绿光发射,色坐标为(0.4045,0.5113),最大发光亮度为16110cd·m-2;而在7V电压下的最大发光效率为2.19cd·A-1,最大外量子效率为0.77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电致发光器件 锌金属配合物 掺杂 亮度 外量子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机电致发光器件量子效率测量系统的建立及其应用研究 被引量:11
15
作者 吴晓明 华玉林 +2 位作者 罗经国 冯秀岚 李娟 《发光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595-598,共4页
有机电致发光器件(OLED)的量子效率是衡量器件发光性能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参数。考虑到提高OLED量子效率的基本前提是能精确测得器件的量子效率,本文工作采用美国Keithley公司的系列产品,设计与组建了一套精确测量OLED量子效率的测量系统... 有机电致发光器件(OLED)的量子效率是衡量器件发光性能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参数。考虑到提高OLED量子效率的基本前提是能精确测得器件的量子效率,本文工作采用美国Keithley公司的系列产品,设计与组建了一套精确测量OLED量子效率的测量系统(主要由真空系统和测试系统组成)。应用本系统测量时,由测量软件通过数据采集卡来实时地对K 2400(稳压源)和K 485(微检流计)进行控制,得到流经器件的电流和器件输出的光电流,再经过换算得出注入器件的电子数和从器件输出的光子数,从而能够得到器件的量子效率值,最后由计算机动态地绘制出器件的性能曲线。此外,我们还利用本测量系统对以MEH PPV为基质的橙红色OLED进行了测量,该测试样品在0 0117A/cm2的电流密度下,测得量子效率为0 3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电致发光器件 量子效率 测量系统 橙红色光发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BPe作蓝光材料的双层白色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性能 被引量:10
16
作者 牛霞 华玉林 +5 位作者 吴空物 朱飞剑 吴晓明 印寿根 邓家春 刘嵩 《发光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537-542,共6页
选用一种新型高效的蓝光有机小分子荧光染料TBPe,首次制备了以PVK∶TBPe为蓝光发光层和A lq3∶rubrene为橙红光发光层的双层白光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器件结构为ITO/PVK∶TBPe/A lq3∶rubrene/Mg∶Ag。通过适当调节各有机层的掺杂比例和厚... 选用一种新型高效的蓝光有机小分子荧光染料TBPe,首次制备了以PVK∶TBPe为蓝光发光层和A lq3∶rubrene为橙红光发光层的双层白光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器件结构为ITO/PVK∶TBPe/A lq3∶rubrene/Mg∶Ag。通过适当调节各有机层的掺杂比例和厚度,得到了发光性能比较理想的白光器件。器件在7 V左右启亮,而且随着外加电压的变化,色坐标基本保持不变,在外加驱动电压为16 V时,器件的亮度为738 cd/m2,外量子效率为0.2%。我们还尝试选用本身可以发绿白光,而且兼具电子传输特性的母体材料Zn(BTZ)2替代A lq3,器件的最大亮度提高到1 300 cd/m2,色坐标为(0.32,0.36),更加接近白色等能点,器件其他光电性能也得到了显著地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光发射 有机电致发光器件 TBPe Zn(BTZ)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有机层间互相掺杂提高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效率 被引量:5
17
作者 侯晶莹 高文宝 +2 位作者 孙家鑫 赵毅 刘式墉 《发光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57-160,共4页
提高器件的发光效率是实现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实用化的一个关键因素。通过对器件结构和制作工艺的优化设计,将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各个功能层进行互相掺杂,在层间形成互掺过渡层达到平衡载流子的注入,使得注入的电子和空穴有效地限制在互... 提高器件的发光效率是实现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实用化的一个关键因素。通过对器件结构和制作工艺的优化设计,将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各个功能层进行互相掺杂,在层间形成互掺过渡层达到平衡载流子的注入,使得注入的电子和空穴有效地限制在互掺的有源区内,增加了载流子相遇复合的几率,进而提高器件的发光效率。器件的最大电流效率在外加电压10 5V时达到7 9cd/A,最大发光亮度在35V时达到49000cd/m2。和一般掺杂器件相比效率提高2倍以上。同时有机层间的互相掺杂也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层间的界面,减少了有机层间的缺陷,与没有过渡层的器件相比,器件老化性能有了明显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电致发光器件 发光效率 互相掺杂 寿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C_(60)为空穴缓冲层的高效率有机电致发光器件 被引量:5
18
作者 朱文清 郑新友 +4 位作者 张步新 吴有智 蒋雪茵 张志林 许少鸿 《发光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269-272,共4页
以富勒烯C60 作为空穴注入缓冲层 ,在结构为ITO/C60 /TPD/Alq3 /LiF/Al的器件中 ,改善了器件的发光效率。研究了C60 厚度对器件发光特性的影响。当C60 厚度为 1 6nm时 ,器件发光效率最高。在电流密度为 10 0mA/cm2 时 。
关键词 C60 空穴缓冲层 有机电致发光器件 载流子平衡 发光效率 碳60 发光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NPBX掺杂CzHQZn的黄色有机电致发光器件 被引量:4
19
作者 高永慧 姜文龙 +4 位作者 丁桂英 丛林 孟昭晖 欧阳新华 曾和平 《液晶与显示》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44-48,共5页
利用一种既具有空穴传输特性又具有发光特性的新型荧光染料N-乙基咔唑-2-乙烯基-8-羟基喹啉锌[(E)-2-(2-(9-ethyl-9H-carbazol-3-yl)vinyl)quinolato-zinc,CzHQZn]掺杂在NPBX中作为空穴传输层,CzHQZn同时还作为发光的主体,制备了结构为I... 利用一种既具有空穴传输特性又具有发光特性的新型荧光染料N-乙基咔唑-2-乙烯基-8-羟基喹啉锌[(E)-2-(2-(9-ethyl-9H-carbazol-3-yl)vinyl)quinolato-zinc,CzHQZn]掺杂在NPBX中作为空穴传输层,CzHQZn同时还作为发光的主体,制备了结构为ITO/2T-NATA(30nm)/NPBX:25%CzHQZn(xnm)/BCP(10nm)/Alq3(60-x)nm/LiF(0.5nm)/Al的有机发光器件(x为掺杂发光层的厚度),掺杂发光层的厚度按照15,20,25,30nm进行变化,相应改变Alq3的厚度,使得这两者的总厚度为60nm保持不变。当掺杂发光层的厚度是20nm,Alq3的厚度是40nm,其他层厚度保持不变时,器件在4V电压下实现了黄光发射,色坐标为(0.514 6,0.470 5),亮度是1.078cd/m2。在14V的电压下,器件最大发光亮度为449 0cd/m2,最大发光效率为0.98cd/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电致发光器件 发光 CzHQZn 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N-对甲氧苯基咔唑-2-乙烯基-8-羟基喹啉锌的白色和黄色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性能 被引量:5
20
作者 丁桂英 姜文龙 +2 位作者 汪津 欧阳新华 曾和平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0期2068-2073,共6页
通过研究新型荧光染料N-对甲氧苯基咔唑-2-乙烯基-8-羟基喹啉锌(MoBCzHQZn)的电致发光(EL)特性,发现MoBCzHQZn具有较强的发光特性和空穴传输特性,利用此特性制备了非掺杂型的有机电致白光器件和掺杂型的有机电致黄光器件.白光器件的结构... 通过研究新型荧光染料N-对甲氧苯基咔唑-2-乙烯基-8-羟基喹啉锌(MoBCzHQZn)的电致发光(EL)特性,发现MoBCzHQZn具有较强的发光特性和空穴传输特性,利用此特性制备了非掺杂型的有机电致白光器件和掺杂型的有机电致黄光器件.白光器件的结构为ITO/2T-NATA(20nm)/MoBCzHQZn(25nm)/NPBX(13nm)/BCP(8nm)/Alq3(34nm)/LiF(0.5nm)/Al,器件在15V电压下实现了白光发射,色坐标为(0.3719,0.3275),最大发光亮度为3414cd·m-2,在14V电压下的最大发光效率为1.69cd·A-1、黄光器件的结构为ITO/2T-NATA(20nm)/CBP:6%Ir(ppy)3:10%MoBCzHQZn(25nm)/TPBi:6%Ir(ppy)3(47nm)/LiF(0.5nm)/Al,器件在15V电压下实现了黄绿光发射,色坐标为(0.3590,0.5787),最大发光亮度为11073cd·m-2,在9V电压下的最大发光效率为2.51cd·A-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电致发光器件 空穴传输发光材料 亮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