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2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溶液法制备的新型蓝光激基复合物OLED
1
作者 周钰卜 李嘉杰 +1 位作者 罗东向 刘佰全 《半导体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801-808,共8页
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正成为新一代显示与照明器件,但蓝光材料的性能不足限制了OLED技术的大规模普及。由双分子系统形成的激基复合物具有材料来源广、设计简单、光色易调控等优势,但开发高性能的蓝光激基复合物仍面临挑战。利用空穴传... 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正成为新一代显示与照明器件,但蓝光材料的性能不足限制了OLED技术的大规模普及。由双分子系统形成的激基复合物具有材料来源广、设计简单、光色易调控等优势,但开发高性能的蓝光激基复合物仍面临挑战。利用空穴传输材料2,2′-二(4-咔唑基苯基)联苯(BCBP)、聚乙烯咔唑(PVK)、聚[双(4-苯基)(2,4,6-三甲基苯基)胺](PTAA)作为给体,电子传输材料2,4,6-三[3-(二苯基膦氧基)苯基]-1,3,5-三唑(PO-T2T)作为受体,采用溶液法设计了三种类型的激基复合物,并以此制备出OLED器件。基于新型的BCBP∶PO-T2T的激基复合物OLED实现了477.5 nm波长的蓝光发射。此外,通过能级设计实现了激基复合物光色由橙红光到蓝光的调控,并指出聚合物材料更易于以溶液法构建激基复合物。本研究结果为开发蓝光OLED材料、明晰激基复合物工作机制以及实现高性能溶液法制备OLED器件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 蓝光材料 溶液法 激基复合物 光色调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场对单层有机电致发光二极管复合发光的影响 被引量:3
2
作者 赵楚军 李宏建 +2 位作者 崔昊杨 何英旋 彭景翠 《应用光学》 CAS CSCD 2005年第2期47-50,59,共5页
 以电流连续性方程为基础,用易测量的注入电流密度来确定载流子浓度的边界值,得出载流子浓度和电流密度的解析表达式。计算并讨论了电子密度和电子电流密度在器件中的分布,电场对它们的影响以及电场与势垒对复合效率的影响。该模型较...  以电流连续性方程为基础,用易测量的注入电流密度来确定载流子浓度的边界值,得出载流子浓度和电流密度的解析表达式。计算并讨论了电子密度和电子电流密度在器件中的分布,电场对它们的影响以及电场与势垒对复合效率的影响。该模型较好地解释了有关实验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电致发光二极管 电场 载流子浓度 致发光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掺杂对OLED发光效率的影响 被引量:3
3
作者 欧谷平 桂文明 +1 位作者 金世超 张福甲 《科学技术与工程》 2004年第11期960-966,共7页
概述了掺杂发光的种类、掺杂发光提高OLED发光效率的机制。
关键词 掺杂 oled 发光效率 能量转移 荧光 磷光 三重态 有机电致发光二极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对二甲苯薄膜的制备及其在有机电致发光二极管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胡永茂 李汝恒 +3 位作者 何鋆 张学清 李茂琼 朱艳 《应用光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663-669,共7页
使用自制的分子束源制备了聚对二甲苯(Parylene-N,PPXN)薄膜。通过对该分子束源的设计和不断优化,PPXN薄膜可以在室温、10-3 Pa的较低反应压强下以0.01nm/s^0.02nm/s的速率沉积聚合。用红外透射光谱和原子力显微镜测量了PPXN薄膜的成分... 使用自制的分子束源制备了聚对二甲苯(Parylene-N,PPXN)薄膜。通过对该分子束源的设计和不断优化,PPXN薄膜可以在室温、10-3 Pa的较低反应压强下以0.01nm/s^0.02nm/s的速率沉积聚合。用红外透射光谱和原子力显微镜测量了PPXN薄膜的成分和表面形貌。结果表明,所制备的薄膜成分为PPXN,薄膜呈波浪状、无尖刺的表面形貌。准确控制的PPXN薄膜在有机电致发光二极管中用作缓冲层,对载流子的注入和传输进行调控,有效地改善了器件内部的载流子平衡。最优化结构的器件较未插入PPXN缓冲层的器件,电流效率提高80%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对二甲苯 分子束源 缓冲层 有机电致发光二极管 电流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境湿度对有机电致发光二极管功能材料的影响 被引量:2
5
作者 林洋 司长峰 +3 位作者 彭翠云 潘赛虎 陈果 魏斌 《功能材料》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109-1114,共6页
随着有机电致发光二极管(OLED)市场化进程加快,有机光电功能材料的应用日趋广泛,但环境湿度对OLED功能材料影响的研究鲜有报道。以典型的空穴传输材料N,N′-bis-(1-naphthyl)-N,N′-biphenyl-1,1′-biphenyl-4,4′-diamine(NPB)为例,将... 随着有机电致发光二极管(OLED)市场化进程加快,有机光电功能材料的应用日趋广泛,但环境湿度对OLED功能材料影响的研究鲜有报道。以典型的空穴传输材料N,N′-bis-(1-naphthyl)-N,N′-biphenyl-1,1′-biphenyl-4,4′-diamine(NPB)为例,将其分别置于环境湿度为5%,20%,35%和50%,环境温度均为25℃的条件下24h,以其为空穴传输层构建绿色荧光OLED器件;系统调查了NPB材料不同存储环境湿度对OLED器件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NPB存储环境湿度不断增加(5%~50%),器件性能逐渐降低,其中最大电流效率由3.96cd/A降低到3.31cd/A。进一步地,单载流子器件的电流-电压特性表明,随着环境湿度的增加,NPB空穴传输性能逐渐增强,这加剧了OLED器件中空穴和电子传输性能的不平衡,导致器件效率较低。此外,分析了NPB薄膜光致发光(PL)光谱随着材料存储湿度的增加逐渐红移的现象,这可能是由于水分子的侵入,使得NPB分子的局域激发态转换为具有强烈电荷转移特征的激发态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光电功能材料 NPB 空穴传输材料 环境湿度 有机电致发光二极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5,8,11-Tetra-Tertbutylperylene作为辅助掺杂剂的红色有机电致发光二极管(英文) 被引量:2
6
作者 蒋谦 张方辉 《液晶与显示》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666-671,共6页
制备了采用9,10-di-(2-naphthyl)anthracene(ADN)作为主体,4-(dicya-nomethylene)-2-t-butyl-6(1,1,7,7-tetramethyljulolidyl-9-enyl)-4H-pyran(DCJTB)作为红色发光中心,2,5,8,11-tetra-tertbutylperylene(TBPe)作为辅助掺杂剂的红光... 制备了采用9,10-di-(2-naphthyl)anthracene(ADN)作为主体,4-(dicya-nomethylene)-2-t-butyl-6(1,1,7,7-tetramethyljulolidyl-9-enyl)-4H-pyran(DCJTB)作为红色发光中心,2,5,8,11-tetra-tertbutylperylene(TBPe)作为辅助掺杂剂的红光有机电致发光器件。4,4′,4″-tris[2-naphthyl(phenyl)amino]triphenylamine(2TNATA)用作空穴注入材料,4,4′-bis[N-(1-naphthyl)-N-phenylamino]biphenyl(NPB),tris-(8-hydroxyquinoline)aluminum(Alq3)用于空穴和电子传输。实验结果表明,掺有DCJTB的ADN也可实现红色发光,掺入TBPe作为辅助掺杂,可以提高该红光器件的效率,但几乎不改变器件色坐标。此外,2%TBPe(质量分数)作为辅助掺杂的器件表现出最佳的流明效率和最大升温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色有机电致发光二极管 TBPe DCJTB 效率 温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机电致发光二极管散热机理模拟研究
7
作者 林洋 张静 +2 位作者 蔡苗 魏斌 杨连乔 《发光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841-845,共5页
研究了有机电致发光二极管(OLEDs)工作过程中的生热与热传输机制。OLEDs器件产热由载流子复合产生,散热渠道主要由热辐射、对流两部分构成。基于传热学理论计算,发现发光亮度为1 000 cd/m2时,发光占输入功率的15%,热辐射占30%,热对流占5... 研究了有机电致发光二极管(OLEDs)工作过程中的生热与热传输机制。OLEDs器件产热由载流子复合产生,散热渠道主要由热辐射、对流两部分构成。基于传热学理论计算,发现发光亮度为1 000 cd/m2时,发光占输入功率的15%,热辐射占30%,热对流占55%,器件温度上升了39.4℃,并且计算结果与实验数据有良好的匹配。决定器件工作温度的因素有环境、材料、工作功率等。具有不同发光材料的OLEDs器件,其亮度衰减速率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电致发光二极管 热辐射 热对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9,9’-bianthrancene为发光层的蓝色OLED的研究
8
作者 张旭 吴有余 《科学技术与工程》 2009年第7期1902-1906,共5页
报导了蓝色有机电致发光材料9,9'-联二蒽(9,9’-bianthracene,简称BA)作为发光层,研制了结构为ITO/PVK:TPD/BA/Alq3/Al的蓝色有机发光器件。对该器件的发光及电学性能进行了研究。启亮电压约为12V,在24V外加电压下亮度达到最大值243... 报导了蓝色有机电致发光材料9,9'-联二蒽(9,9’-bianthracene,简称BA)作为发光层,研制了结构为ITO/PVK:TPD/BA/Alq3/Al的蓝色有机发光器件。对该器件的发光及电学性能进行了研究。启亮电压约为12V,在24V外加电压下亮度达到最大值2433cd/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电致发光材料 蓝色oled 薄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机电致发光二极管的透明阴极的研制 被引量:3
9
作者 黄再生 林祖伦 陈吉欣 《液晶与显示》 CAS CSCD 2003年第4期276-278,共3页
介绍了利用LaB6材料制作透明有机电致发光二极管(TransparentOrganicLightEmittingDiode,TOLED)的透明阴极的特性;研究了80~250nm膜厚的透明阴极的光谱特性———在可见光范围内的透过率,其透过率在40%~70%之间,并对LaB6材料制作的透... 介绍了利用LaB6材料制作透明有机电致发光二极管(TransparentOrganicLightEmittingDiode,TOLED)的透明阴极的特性;研究了80~250nm膜厚的透明阴极的光谱特性———在可见光范围内的透过率,其透过率在40%~70%之间,并对LaB6材料制作的透明阴极与利用Mg∶Ag合金和ITO制作的透明阴极的性能进行了比较。LaB6作阴极的TOLED更利于实现高分辨率的彩色显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电致发光二极管 透明阴极 六硼化镧 研制 光谱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印刷OLED显示用发光材料进展 被引量:4
10
作者 邹源佐 王丹 《中国材料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454-462,共9页
随着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在显示领域的广泛应用,面向低成本、大面积的OLED器件制备技术不断涌现。相较于传统真空蒸镀技术,印刷显示技术具有工艺简便、材料利用率高、可制备大面积柔性器件等优势,被认为是下一代显示器件主流制备技术... 随着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在显示领域的广泛应用,面向低成本、大面积的OLED器件制备技术不断涌现。相较于传统真空蒸镀技术,印刷显示技术具有工艺简便、材料利用率高、可制备大面积柔性器件等优势,被认为是下一代显示器件主流制备技术之一。印刷OLED技术是一项综合了材料、器件、工艺、设备等诸多方面的系统工程,是典型的学科交叉、领域合作的新兴技术。发光材料是OLED显示面板制造所用的核心材料,特别是在印刷制备工艺中,材料的发光效率、成膜性、稳定性等决定了最终产品的质量。回顾OLED显示技术的发展趋势,概括了OLED器件结构、工作原理等基础理论,阐述了印刷制备工艺的特点及其存在的关键问题。重点综述了印刷OLED显示用发光材料的发光机理及研究进展,展望了印刷OLED显示用发光材料存在的问题和未来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 溶液处理工艺 有机电致发光机理 发光材料 纳米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OLED——新一代大型显示发光材料和技术 被引量:2
11
《中国材料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716-717,共2页
1979年美籍华裔教授邓青云在实验室中发现了有机发光二极管(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OLED),即有机材料在电流或电场的激发作用下发光。有机电致发光材料分有机小分子和高分子两类。OLED技术经过近40年的发展,在发光机理、... 1979年美籍华裔教授邓青云在实验室中发现了有机发光二极管(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OLED),即有机材料在电流或电场的激发作用下发光。有机电致发光材料分有机小分子和高分子两类。OLED技术经过近40年的发展,在发光机理、发光材料、器件结构的基础研究和制备工艺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在照明、显示领域已取得产业化应用,其产品前所未有的优越性能已被人们了解和追捧,被认为是新一代大型显示发光材料和技术,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电致发光材料 oled技术 显示 有机发光二极管 Light 有机小分子 美籍华裔 激发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机电致发光二极管蓝光材料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2
作者 杨薇 姜丽丽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S02期18-28,共11页
有机电致发光二极管(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OLED)在显示和照明领域中应用潜力巨大。蓝光作为三基色之一,是OLED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是,蓝光材料禁带宽度大,所需激发能量过高,容易影响蓝光器件的效率与寿命,这限制了OLED的发... 有机电致发光二极管(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OLED)在显示和照明领域中应用潜力巨大。蓝光作为三基色之一,是OLED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是,蓝光材料禁带宽度大,所需激发能量过高,容易影响蓝光器件的效率与寿命,这限制了OLED的发展和应用。因此,发展高效、稳定的纯蓝光材料是实现低成本、高质量、长寿命商业化OLED的前提。本文综述了具有100%内量子效率的磷光蓝光材料和热活化延迟荧光材料的最新发展。同时,针对使用二元共混发光层系统的溶液处理存在的结晶性、相分离、基体材料选择以及精确控制掺杂剂浓度等问题,探究了蒽类发光材料、聚集诱导延迟荧光以及“热激子”材料作为非掺杂发光层材料在OLED领域的发展。本文系统综述了蓝光OLED研究的最新进展,为开发稳定、纯蓝的电致发光材料提供多种思路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电致发光二极管 蓝光发光材料 热活化延迟荧光材料 聚集诱导延迟荧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OLED的激光二极管取得突破性进展
13
《中国光学》 EI CAS CSCD 2015年第3期499-500,共2页
由含碳材料制成的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有望在未来引起显示器的技术革命,比如用OLED制造出可折叠或者包裹在其它结构上的超薄低耗能显示器。
关键词 oled 激光二极管 突破性 有机发光二极管 技术革命 显示器 可折叠 超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驱动技术 被引量:25
14
作者 尹盛 刘卫忠 +3 位作者 刘陈 钟志有 徐重阳 邹雪城 《液晶与显示》 CAS CSCD 2003年第2期106-111,共6页
只有结合良好的驱动技术才能将OLED的特点表现出来。OLED的驱动方式可分为有源驱动和无源驱动,分别对这两种驱动技术作一评述。OLED需结合TFT有源驱动技术才有可能进一步发展,而LTPSTFT技术几乎是惟一的选择。使用数字驱动电路是目前的... 只有结合良好的驱动技术才能将OLED的特点表现出来。OLED的驱动方式可分为有源驱动和无源驱动,分别对这两种驱动技术作一评述。OLED需结合TFT有源驱动技术才有可能进一步发展,而LTPSTFT技术几乎是惟一的选择。使用数字驱动电路是目前的发展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电致发光器件 驱动技术 oled 有源驱动 无源驱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Si TFT OLED有源驱动阵列参数的优化与布图设计 被引量:14
15
作者 张彤 郭小军 +4 位作者 赵毅 李春星 许武 王丽杰 刘式墉 《液晶与显示》 CAS CSCD 2003年第5期332-337,共6页
主要介绍了用于有源驱动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屏的非晶硅薄膜晶体管阵列中各种电子器件参数的设计依据,通过理论计算,确定了单元像素中的各种器件参数;利用Aim spice进行模拟仿真,对器件的参数进行了优化;利用L Edit进行布图设计,完成了... 主要介绍了用于有源驱动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屏的非晶硅薄膜晶体管阵列中各种电子器件参数的设计依据,通过理论计算,确定了单元像素中的各种器件参数;利用Aim spice进行模拟仿真,对器件的参数进行了优化;利用L Edit进行布图设计,完成了阵列像素的版图。该设计对小尺寸非晶硅有源驱动OLED的研究开发有一定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发光二极管 薄膜晶体管 有源驱动 参数优化 布图设计 仿真 oled 显示屏 非晶硅薄膜晶体管阵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M-OLED驱动中的分场显示问题研究 被引量:12
16
作者 郭斌 吴春亚 +1 位作者 熊绍珍 张丽珠 《液晶与显示》 CAS CSCD 2002年第3期182-188,共7页
提出了一种比率电流 +分场的概念 ,结合电流比率加分场的方法 ,设计了一种电流移位 (复用 )的驱动方法。这种电流比率 +电流移位的方法比现有的脉宽调制 (PWM )法结构简单、时序简化 ,容易电路集成。既保留PM OLED低成本的优点又达到较... 提出了一种比率电流 +分场的概念 ,结合电流比率加分场的方法 ,设计了一种电流移位 (复用 )的驱动方法。这种电流比率 +电流移位的方法比现有的脉宽调制 (PWM )法结构简单、时序简化 ,容易电路集成。既保留PM OLED低成本的优点又达到较高的灰度级显示 ,避免使用大的电流驱动。用较少的分级电流 (4个成比例电流 )实现较高的灰度级 (1 6级 ) ,实现了数字化显示 ,电流信号还可以避免串扰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led 分场显示 被动矩阵 数字化驱动 电流比率 电流移位 有机发光二极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无交叉效应无源OLED驱动电路的实现 被引量:11
17
作者 冯永茂 王瑞光 +1 位作者 罗锦 郑喜凤 《液晶与显示》 CAS CSCD 2003年第5期362-366,共5页
从OLED的结构特性与发光原理出发,结合简单的电路模型和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分析了交叉效应的成因,提出了一种简单实用的驱动电路结构,利用反向电压抑制法有效地解决了无源OLED显示时的交叉效应问题,最后给出了对电路结构进行恒流源改进... 从OLED的结构特性与发光原理出发,结合简单的电路模型和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分析了交叉效应的成因,提出了一种简单实用的驱动电路结构,利用反向电压抑制法有效地解决了无源OLED显示时的交叉效应问题,最后给出了对电路结构进行恒流源改进的设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叉效应 无源驱动 oled 驱动电路 反向电压抑制法 有机发光二极管 电路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含蒽核小分子有机电致发光材料研究进展 被引量:9
18
作者 吕宏飞 张惠 +2 位作者 徐虹 杨杰 白雪峰 《化工新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5-8,共4页
介绍蒽类发光材料的制备及修饰方法,从芳基取代、杂芳基取代和三苯胺结构取代三个方面,综述了蒽类小分子有机电致发光材料的研究进展,分析了每类材料的设计思想及优缺点,并对研究前景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 有机电致发光 蒽衍生物 进展 oled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采用热处理方法提高MEH-PPV单层聚合物有机发光二极管发光性能的研究 被引量:6
19
作者 李娟 华玉林 +2 位作者 牛霞 王奕 吴晓明 《发光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71-174,共4页
对以MEH PPV为发光层的单层聚合物有机发光二极管 (OLED)器件在最佳条件下进行真空热处理 ,并用金相显微镜观察施加电压后器件的阴极表面形貌。发现处理后的器件阴极表面的气泡及黑斑明显减少。器件的发光性能显著提高。与未经处理的器... 对以MEH PPV为发光层的单层聚合物有机发光二极管 (OLED)器件在最佳条件下进行真空热处理 ,并用金相显微镜观察施加电压后器件的阴极表面形貌。发现处理后的器件阴极表面的气泡及黑斑明显减少。器件的发光性能显著提高。与未经处理的器件相比 ,最大相对发光强度提高了一个数量级、启亮电压降低了2 0V ,半寿命提高了 1 2 7倍。初步分析表明热处理方法提高器件发光性能的主要原因在于有效地减少了器件在工作过程中由于焦耳热产生的某些气体 ,从而减少阴极表面气泡及黑斑的出现 ,另一方面 ,热处理方法也增强了有机发光层与阴极接触界面的结合力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发光二极管 可溶性聚对苯乙炔 热处理 黑斑 界面 oled MEH-PPV单层聚合物 发光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薄层BCP对有机电致发光器件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6
20
作者 唐晓庆 于军胜 +3 位作者 李璐 马涛 文雯 蒋亚东 《发光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253-258,共6页
采用真空热蒸镀的方法,在常规的双层器件结构的基础上,设计了三层双异质结有机电致发光器件(OLED):indium-tin oxide(ITO)/N,N′-diphenyl-N,N′-bis(1-naphthyl)(1,1′-biphenyl)-4,4′-diamine(NPB)/2,9-dimethyl-4,7-diphenyl-1,10-p... 采用真空热蒸镀的方法,在常规的双层器件结构的基础上,设计了三层双异质结有机电致发光器件(OLED):indium-tin oxide(ITO)/N,N′-diphenyl-N,N′-bis(1-naphthyl)(1,1′-biphenyl)-4,4′-diamine(NPB)/2,9-dimethyl-4,7-diphenyl-1,10-phenan throline(BCP)/8-hydroxyquinoline aluminum(Alq3)/Mg∶Ag。通过对器件的电致发光(EL)光谱及器件性能的表征,研究了不同超薄层BCP的厚度对OLED器件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当超薄层BCP的厚度从0.1nm逐渐增加到4.0nm时,器件的EL光谱实现了绿光→蓝绿光→蓝光的变化;BCP层有效地调节了载流子的复合区域,改变了器件的发光颜色,提高了器件的亮度和发光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电致发光器件(oled) 超薄层 BCP 器件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