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2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第九届全国有机电化学与工业学术会议圆满成功
1
《电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112-112,共1页
关键词 “第九届全国有机电化学与工业学术会议” 电化学工业 科技成果 孙世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互穿网络技术构筑环境友好型聚合物电解质膜及其电化学性能 被引量:1
2
作者 冉云松 陈怡 +2 位作者 刘阳松 赵振强 马先果 《精细化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092-1100,共9页
以2-丙烯酰胺基-2-甲基丙磺酸(AMPS)为反应型乳化剂,丙烯酸丁酯(BA)、丙烯腈(AN)和丙烯酸(AA)为单体,利用互穿网络技术通过乳液聚合法制备了环境友好型聚合物电解质膜(M-ABAA),采用FTIR、XPS、SEM、TEM和TG对M-ABAA进行了表征;通过CV、... 以2-丙烯酰胺基-2-甲基丙磺酸(AMPS)为反应型乳化剂,丙烯酸丁酯(BA)、丙烯腈(AN)和丙烯酸(AA)为单体,利用互穿网络技术通过乳液聚合法制备了环境友好型聚合物电解质膜(M-ABAA),采用FTIR、XPS、SEM、TEM和TG对M-ABAA进行了表征;通过CV、EIS和充放电测试考察以M-ABAA为电解质膜组装的CR2032电池的电化学性能。结果表明,当m(AMPS)∶m(BA)∶m(AA)∶m(AN)=1∶3∶2∶2时,制备的M-ABAA(M2)的离子电导率为0.98 mS/cm,抗拉强度为7.53 MPa,断裂伸长率为90.4%,吸液率为150%,热收缩率为4%。M2与目前锂离子电池主流的正负极材料(LiCoO_(2)、LiMn_(2)O_(4)、LiFePO_(4)、NCM811)具有较好的相容性,普适性较好。以M2为电解质隔膜,金属锂为负极,分别以LiCoO_(2)和石墨为正极组装成半电池,0.2 C倍率下的首次放电比容量分别为141.3和347.1 mA·h/g,100圈循环后容量保持率分别为94.8%和85.0%;2.0 C倍率下,放电比容量分别为119.8和239.0 mA·h/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合物电解质膜 互穿网络技术 锂离子电池 有机电化学与工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来酸在离子液体[BMIM]BF_4中的电化学还原和原位红外光谱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陈声培 楼乔奇 +1 位作者 陈燕鑫 孙世刚 《精细化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1期1110-1113,共4页
作者自行合成了离子液体[BMIM]BF4,用循环伏安法(CV)、计时电量法(CA)和电化学原位红外反射光谱(in situFTIR),从分子水平考察了离子液体中马来酸在玻碳(GC)电极上的电化学还原过程。结果表明,[BMIM]BF4中马来酸在GC电极上的还原为不可... 作者自行合成了离子液体[BMIM]BF4,用循环伏安法(CV)、计时电量法(CA)和电化学原位红外反射光谱(in situFTIR),从分子水平考察了离子液体中马来酸在玻碳(GC)电极上的电化学还原过程。结果表明,[BMIM]BF4中马来酸在GC电极上的还原为不可逆过程,测得扩散系数D=9.62×10-8cm2/s;in situFTIRS研究发现,马来酸在离子液体[BMIM]BF4和水溶液中的电还原生成丁二酸的机理不同。在[BMIM]BF4中马来酸还原发生在其中的一个羧基上,即马来酸首先获得一个电子生成阴离子自由基,随后可能获得一个电子生成二价阴离子,或者获得一个电子并在2个H+的作用下生成醛类物质和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室温离子液体 马来酸 电化学还原 电化学原位红外光谱 有机电化学与工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料对合成LiMn_2O_4电化学性能的影响
4
作者 刘金练 吴显明 +2 位作者 陈上 麦发任 李长安 《精细化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1095-1098,共4页
采用固相法分别以不同原料合成尖晶石LiMn2O4。采用X射线衍射、扫描电子显微镜、循环伏安及恒电流充放电等技术检测和分析合成产物的物相、形貌及电化学性能。研究表明,与采用电解MnO2为原料合成的LiMn2 O4相比,采用Mn3 O4为原料合成的L... 采用固相法分别以不同原料合成尖晶石LiMn2O4。采用X射线衍射、扫描电子显微镜、循环伏安及恒电流充放电等技术检测和分析合成产物的物相、形貌及电化学性能。研究表明,与采用电解MnO2为原料合成的LiMn2 O4相比,采用Mn3 O4为原料合成的LiMn2 O4粉末X射线衍射峰强度更大,室温下以0.2 C倍率充放电循环30次时,首次放电比容量和容量保持率分别为128.7 mA.h/g和98.4%,高于以电解MnO2为原料合成LiMn2 O4的123.7 mA.h/g和85.0%。55℃循环时,采用Mn3 O4为原料合成的LiMn2 O4容量保持率比采用电解MnO2为原料合成LiMn2O4的高10.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离子电池 固相法 锰酸锂 有机电化学与工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iNi0.5Mn1.5O4及其复合物的制备、表征及电化学性能
5
作者 吴贤文 周上睿 +4 位作者 李芸东 胡颖 陈荟杨 王晶 邹莉 《精细化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1382-1388,共7页
为了改善Li Ni0.5Mn1.5O4的电化学性能,采用喷雾干燥法和静电纺丝法合成了Li Ni0.5Mn1.5O4前驱体。借助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对Li Ni0.5Mn1.5O4进行了表征,采用恒流充放电、循环伏安及交流... 为了改善Li Ni0.5Mn1.5O4的电化学性能,采用喷雾干燥法和静电纺丝法合成了Li Ni0.5Mn1.5O4前驱体。借助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对Li Ni0.5Mn1.5O4进行了表征,采用恒流充放电、循环伏安及交流阻抗对其电化学性能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静电纺丝法制备的Li Ni0.5Mn1.5O4呈多孔的管状结构,颗粒粒径约为80 nm,其循环性能有待进一步提高。而喷雾干燥法制备的前驱体在900℃烧结合成的Li Ni0.5Mn1.5O4具有明显的尖晶石结构,颗粒分布均匀,颗粒平均粒径在1~2?m。静电纺丝法和喷雾干燥法合成的纯相Li Ni0.5Mn1.5O4在0.1 C倍率下首次充放电效率分别为48.1%、50.3%。喷雾干燥法制备的Li Ni0.5Mn1.5O4前驱体经碳包覆后的材料首次充放电效率提高到53.4%,在1 C倍率下循环200次后,容量保持率高达93.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离子电池 高电压材料 喷雾干燥 静电纺丝 有机电化学与工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氯二茂钛二甲硫氨酸与DNA相互作用的电化学及紫外-可见光谱研究
6
作者 杨辉琼 刘又年 《精细化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485-488,共4页
用循环伏安法考察了二茂钛二甲硫氨酸配合物(TMC)与DNA在pH=3.0的KCl水溶液中相互作用的电化学行为。TMC在玻碳电极上分别于-412 mV和-528 mV(υs.SCE)有一个氧化峰和相应的还原峰。加入DNA后,TMC的式量电位负移5 mV,峰电流增加,电化学... 用循环伏安法考察了二茂钛二甲硫氨酸配合物(TMC)与DNA在pH=3.0的KCl水溶液中相互作用的电化学行为。TMC在玻碳电极上分别于-412 mV和-528 mV(υs.SCE)有一个氧化峰和相应的还原峰。加入DNA后,TMC的式量电位负移5 mV,峰电流增加,电化学参数(α和ks)改变。结果表明:在该条件下,TMC与DNA之间通过静电作用,形成了一种具有电活性的复合物,且TMC与DNA之间的结合位点数n和结合常数K分别为4.36和2.74×1016。结合紫外-可见光谱法测定结果,加入DNA后TMC的紫外-可见光谱在393 nm处呈现增色效应,进一步确证了TMC与DNA之间主要以静电作用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氯二茂钛二甲硫氨酸 DNA 循环伏安法 紫外-可见光谱法 有机电化学与工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硫掺杂纳米Li_(2)FeSiO_(4)/C的制备及其电化学性能
7
作者 张庆堂 胡晓俊 +2 位作者 吴小雨 姬少康 王晓梅 《精细化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2271-2277,2285,共8页
采用固相反应法制备了纳米Li_(2)FeSiO_(4-x)S_(x)/C(x=0、0.01、0.02和0.03)正极材料,通过XRD、SEM、XPS、Raman、FTIR及恒电流充放电表征其晶体结构、微观形貌和电化学性能。结果表明,Li2FeSiO3.98S0.02/C具有P21单斜晶体结构,硫掺杂... 采用固相反应法制备了纳米Li_(2)FeSiO_(4-x)S_(x)/C(x=0、0.01、0.02和0.03)正极材料,通过XRD、SEM、XPS、Raman、FTIR及恒电流充放电表征其晶体结构、微观形貌和电化学性能。结果表明,Li2FeSiO3.98S0.02/C具有P21单斜晶体结构,硫掺杂后材料的晶胞体积和层间距均增大;Li_(2)FeSiO_(3.98)S_(0.02)/C为纳米球状形貌,平均粒径45 nm,明显小于Li_(2)FeSiO_(4)/C的粒径(67 nm)。较大的晶胞体积、层间距和较小的粒径使Li_(2)FeSiO_(3.98)S_(0.02)/C表现出更好的电化学性能。在0.1 C下,其首次放电比容量高达181.9 mA·h/g;10 C下,其放电比容量为85.0 mA·h/g;1C下,循环100次后其容量保持率为91.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离子电池 正极材料 硅酸亚铁锂 硫掺杂 有机电化学与工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柔性聚合物电解质的制备及其电化学性能 被引量:3
8
作者 马先果 邹树良 邓正华 《精细化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1208-1215,共8页
以不同质量比的丙烯酸甲酯(MA)和丙烯腈(AN)为单体,聚乙烯醇(PVA)为分散剂,采用绿色环保的改性乳液聚合法制得聚合物乳液,将聚合物乳液流延涂布制得柔性聚合物膜,进一步采用电解液浸润法制得系列柔性聚合物电解质膜(S1、S2、S3... 以不同质量比的丙烯酸甲酯(MA)和丙烯腈(AN)为单体,聚乙烯醇(PVA)为分散剂,采用绿色环保的改性乳液聚合法制得聚合物乳液,将聚合物乳液流延涂布制得柔性聚合物膜,进一步采用电解液浸润法制得系列柔性聚合物电解质膜(S1、S2、S3和S4)。通过傅里叶红外光谱仪(FTIR)、扫描电镜(SEM)、力学性能测定、热分析、交流阻抗(EIS)和充放电测试对材料的物理化学性能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当m(MA)∶m(AN)=23∶2(S2)时,聚合物膜的抗拉强度为14.3 MPa,断裂伸长率为248%,25℃时的离子电导率为0.95m S/cm。分别以LiCoO_2为正极、金属锂为负极,天然石墨为正极、金属锂为负极制备CR2032扣式锂离子电池并测试其循环伏安性能和充放电性能,4次循环伏安测试发现峰电位均无明显变化,0.1 C倍率下,首次放电比容量分别为142和307 mA·h/g,50次循环后分别为135和323 m A·h/g,1.0 C倍率下,LiCoO_2的放电比容量为134.3 mA·h/g,说明所制备的材料具有较好的电化学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柔性凝胶电解质膜 锂离子电池 力学性能 有机电化学与工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i4Ti5O12/Fe3O4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电化学性能 被引量:2
9
作者 梁紫薇 蒋荣立 +2 位作者 穆丽雪 徐森元 刘怀文 《精细化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579-583,共5页
以醋酸锂和钛酸四正丁酯为原料,制备了纯相Li4Ti5O12,再用简单的水热法合成Li4Ti5O12/Fe3O4复合材料作为锂离子电池的负极材料,通过XRD、SEM以及电池测试系统对纯相Li4Ti5O12和Li4Ti5O12/Fe3O4复合材料进行了结构、形貌及电化学性能测... 以醋酸锂和钛酸四正丁酯为原料,制备了纯相Li4Ti5O12,再用简单的水热法合成Li4Ti5O12/Fe3O4复合材料作为锂离子电池的负极材料,通过XRD、SEM以及电池测试系统对纯相Li4Ti5O12和Li4Ti5O12/Fe3O4复合材料进行了结构、形貌及电化学性能测试。结果表明,制得的复合物具有较好的球形结构且粒径较小(200~300 nm),综合电化学性能较好。由于复合的Fe3O4有较高的理论容量,该Li4Ti5O12/Fe3O4复合材料表现出比纯相Li4Ti5O12大的容量,在1.0 C下循环100圈后,Li4Ti5O12/Fe3O4的放电比容量仍能达到470.2 m A·h/g,同时也表现出比纯相Li4Ti5O12更优的倍率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负极材料 钛酸锂 FE3O4 复合物 有机电化学与工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温自蔓延燃烧合成Li_(1.2)Fe_(0.2)Mn_(0.6)O_(2)纳米颗粒及电化学性能 被引量:2
10
作者 肖雨刚 朱志红 +1 位作者 朱永芳 张庆堂 《精细化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1673-1678,共6页
利用自蔓延燃烧在450℃低温下合成了Li_(1.2)Fe_(0.2)Mn_(0.6)O_(2)纳米颗粒(LFMO-450),借助XRD、SEM和TEM及恒流充放电测试研究了其晶体结构、微观形貌、超微结构和电化学性能。结果表明,样品LFMO-450具有良好的α-NaFeO_(2)层状结构,... 利用自蔓延燃烧在450℃低温下合成了Li_(1.2)Fe_(0.2)Mn_(0.6)O_(2)纳米颗粒(LFMO-450),借助XRD、SEM和TEM及恒流充放电测试研究了其晶体结构、微观形貌、超微结构和电化学性能。结果表明,样品LFMO-450具有良好的α-NaFeO_(2)层状结构,为粒径分布于45~88 nm的纳米颗粒。恒流充放电测试结果表明,在室温及2.0~4.8 V充放电范围内,该样品在电流密度为0.1、0.2、0.5、1和2 C倍率时首次放电比容量分别为237.5、170.7、124.1、101.9和82.8 mA·h/g,表现出良好的倍率性能;在1 C倍率下,样品首次与循环60次后放电比容量分别为106.4和87.8 mA·h/g,容量保持率为82.5%,表现出良好的循环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离子电池 富锂铁锰固溶体 Li_(1.2)Fe_(0.2)Mn_(0.6)O_(2) 自蔓延燃烧 有机电化学与工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单电流阶跃法的淀粉间接电化学氧化研究
11
作者 曹胜魁 顾敏 +1 位作者 陈慧 单志华 《精细化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12-116,共5页
以钛板作为阴极,石墨烯为阳极,NaCl为支持电解质兼氧化源,进行淀粉的间接电氧化。以电流密度、可溶性淀粉(SS)质量分数、NaCl质量分数、电解时间4个因素进行L9(34)正交实验。正交实验结果表明,最佳的SS和NaCl质量分数分别为10%、2%。采... 以钛板作为阴极,石墨烯为阳极,NaCl为支持电解质兼氧化源,进行淀粉的间接电氧化。以电流密度、可溶性淀粉(SS)质量分数、NaCl质量分数、电解时间4个因素进行L9(34)正交实验。正交实验结果表明,最佳的SS和NaCl质量分数分别为10%、2%。采用单电流阶跃法对电流密度、电解时间进行了单因素考察,结果表明,最佳的电流密度是20mA/cm2。根据图像中电势的跃迁特征取样进行淀粉氧化过程醛基分析,获得间接氧化实验体系最佳时间为电势的转折点。分析发现,转折点上的氧化淀粉含醛基质量分数已接近最大平衡。FTIR及XRD的辅助分析证明,在转折点的氧化淀粉结构与原淀粉之间已发生了明显氧化变化,确定最佳电解时间是1200 s。在此条件下,得到氧化淀粉含醛基质量分数为0.43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化淀粉 电氧化 单电流阶跃法 醛基 有机电化学与工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nS掺杂多孔碳复合材料的制备及电化学性能
12
作者 兰大为 赵悦 +3 位作者 刘云颖 崔金龙 周晨亮 崔永福 《精细化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592-597,共6页
将褐煤提取腐植酸后的剩余残渣作为碳源,以MnSO_(4)·H_(2)O、(NH_(4))_(2)SO_(4)和(NH_(4))_(2)S_(2)O_(8)为原料,采用水热法制备了MnS@C复合材料。采用XRD、拉曼光谱、XPS、N_(2)吸附-脱附、SEM和TEM对样品进行了表征。将该复合... 将褐煤提取腐植酸后的剩余残渣作为碳源,以MnSO_(4)·H_(2)O、(NH_(4))_(2)SO_(4)和(NH_(4))_(2)S_(2)O_(8)为原料,采用水热法制备了MnS@C复合材料。采用XRD、拉曼光谱、XPS、N_(2)吸附-脱附、SEM和TEM对样品进行了表征。将该复合材料应用于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对其电化学性能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Mn S@C复合材料的比表面积和孔容分别为117.19 m^(2)/g和0.044 mL/g,在0.1 A/g电流密度下循环200次后,其放电比容量高达830 mA·h/g,且库仑效率稳定在99%以上。在0.2、0.4、0.8、1.0、1.2和1.6 A/g电流密度下的放电比容量分别为644、522、427、399、373和348 mA·h/g,展现出良好的倍率性能。MnS@C复合材料优异的电化学性能得益于碳基体的存在,可以缓解Mn S纳米粒子在嵌锂/脱锂过程中的体积膨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褐煤 腐植酸 负极材料 MnS@C复合材料 锂离子电池 有机电化学与工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Li4Ti4.9Ni0.1O12的制备及其电化学性能
13
作者 石青锋 吴显明 +3 位作者 丁心雄 刘平 吴亚利 于小林 《精细化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180-1184,共5页
以Li2CO3、TiO2、Ni(CH3COO)2·4H2O为原料,采用固相法制备尖晶石型Li4Ti4.9Ni0.1O12锂离子负极材料。通过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镜(SEM)、恒流充放电测试以及交流阻抗等技术对材料进行了结构、形貌表征及电化学性能测试。结果表明... 以Li2CO3、TiO2、Ni(CH3COO)2·4H2O为原料,采用固相法制备尖晶石型Li4Ti4.9Ni0.1O12锂离子负极材料。通过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镜(SEM)、恒流充放电测试以及交流阻抗等技术对材料进行了结构、形貌表征及电化学性能测试。结果表明,制备的Li4Ti4.9Ni0.1O12材料无杂相,颗粒大小均匀,在0.5 C下首次放电比容量为173.3 mA·h/g,库伦效率为97.4%,50次循环后,材料的放电比容量为163.4 mA·h/g,容量保持率为94.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离子电池 LI4TI5O12 固相法 离子掺杂 有机电化学与工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PTAm-GO的制备及其电化学性能 被引量:2
14
作者 朱军峰 闫萌萌 +1 位作者 朱婷 高薇春 《精细化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2341-2346,共6页
采用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法制备了聚(4-丙烯酰胺基-2,2,6,6-四甲基哌啶-1-氧基)-氧化石墨烯(PTAm-GO)复合材料。利用FTIR、1HNMR、电子顺磁共振(EPR)、TGA和SEM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将其作为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组装成半电池进行测试。结... 采用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法制备了聚(4-丙烯酰胺基-2,2,6,6-四甲基哌啶-1-氧基)-氧化石墨烯(PTAm-GO)复合材料。利用FTIR、1HNMR、电子顺磁共振(EPR)、TGA和SEM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将其作为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组装成半电池进行测试。结果表明,该复合材料是氮氧自由基聚合物PTAm化学接枝的GO。PTAm-GO比纯PTAm具有更好的储锂能力和电化学性能。在200 mA/g电流密度下,经过300次充放电循环后,PTAm-GO和纯PTAm电极的放电比容量分别为138和39 mA·h/g。PTAm-GO和PTAm电极的电荷转移电阻分别为96和179Ω,表明PTAm-GO是非常有应用前景的锂离子电池活性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化石墨烯 PTAm-GO 氮氧自由基聚合物 电极材料 电化学性能 锂离子电池 有机电化学与工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波辅助制备不规则Co3O4花球及其电化学性能
15
作者 王珏 文志刚 曹茂启 《精细化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658-661,共4页
以六水合硝酸钴、苯甲酰丙酮为原料,利用微波法合成了Co3O4花球前驱体,并在500℃空气条件下锻烧得到不规则Co3O4花球。通过XRD、SEM、TEM对不规则Co3O4花球的微观结构和表面形貌进行了表征。电化学测试结果表明,不规则Co3O4花球负极材料... 以六水合硝酸钴、苯甲酰丙酮为原料,利用微波法合成了Co3O4花球前驱体,并在500℃空气条件下锻烧得到不规则Co3O4花球。通过XRD、SEM、TEM对不规则Co3O4花球的微观结构和表面形貌进行了表征。电化学测试结果表明,不规则Co3O4花球负极材料在0.1 A/g的电流密度下,首次充电比容量达到816 m A·h/g,循环100圈后,比容量保持率为89.2%;倍率性能测试结果表明,电流密度从0.1 A/g增加到1 A/g时,比容量有一定的衰减,但电流密度恢复到0.1 A/g时,比容量几乎恢复到原来的水平;阻抗测试结果表明,不规则Co3O4花球负极材料循环前内阻为335Ω,50圈循环后内阻减小到240Ω。制备的不规则Co3O4花球具有较高的充电比容量、良好的循环性能和倍率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规则Co3O4花球 负极材料 金属有机骨架 微波 有机电化学与工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尖晶石锰酸锂表面化学镀钴研究 被引量:5
16
作者 刘金练 吴显明 +2 位作者 陈上 何则强 许名飞 《精细化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8期800-803,808,共5页
表面化学镀钴对LiMn2O4进行改性,X射线衍射、扫描电子显微镜、交流阻抗及恒电流充放电等技术检测和分析合成产物的物相、形貌及电化学性能。研究表明,与未镀钴的LiMn2O4相比,镀钴LiMn2O4粉末的X射线衍射峰强度有所变弱,样品颗粒表面粗糙... 表面化学镀钴对LiMn2O4进行改性,X射线衍射、扫描电子显微镜、交流阻抗及恒电流充放电等技术检测和分析合成产物的物相、形貌及电化学性能。研究表明,与未镀钴的LiMn2O4相比,镀钴LiMn2O4粉末的X射线衍射峰强度有所变弱,样品颗粒表面粗糙,有许多小孔。化学镀钴后的LiMn2O4放电容量由改性前的123mA.h/g下降到改性后的112mA.h/g,室温下经20次循环后的容量保持率为96.8%,高于未镀钴的85.8%。55℃经20次高温循环后的比容量保持率为91.7%,远高于未镀钴的76.2%。表面镀钴后LiMn2O4的循环性能得到了显著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离子电池 锂锰氧 表面处理 有机电化学与工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机媒质作用下芳香醛的间接电合成 被引量:2
17
作者 张安伦 曹志成 +2 位作者 刘建超 廖艳梅 朱英红 《精细化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2098-2104,共7页
合成了含硝基的芳基咪唑(M)、三苯胺(P)和咔唑(C)3种有机媒质,通过循环伏安法(CV)测试了这3种有机媒质的电化学性能,发现不同的有机框架对媒质的氧化还原电位和电化学可逆性有很大的影响。在室温下通过CV和恒电位电解考察了P和C对对甲... 合成了含硝基的芳基咪唑(M)、三苯胺(P)和咔唑(C)3种有机媒质,通过循环伏安法(CV)测试了这3种有机媒质的电化学性能,发现不同的有机框架对媒质的氧化还原电位和电化学可逆性有很大的影响。在室温下通过CV和恒电位电解考察了P和C对对甲氧基甲苯(p-MT)的电催化氧化性能,结果显示:在1 mmol/L P作用下,加入10%(体积分数,以总体积计)H2O,1.2 V下,p-MT电化学氧化成对甲氧基苯甲醛(p-MBA)的产率可达83%。而对氧化电位较高的对甲氧基苯甲醇(p-MBz OH)电催化氧化成p-MBA,P也表现出很好电催化活性和选择性,在室温下,1.3 V时,p-MBA的产率达90%。通过P和C分别对p-MT和p-MBzOH选择性电氧化为p-MBA的电催化性能对比,结果显示:氧化还原电位较低的P适合于具有较低氧化电位的p-MT,而氧化还原电位较高的C更适合于具有较高氧化电位的p-MBz O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芳香醛 有机媒质 间接电氧化 选择性电氧化 氧化还原可逆性 有机电化学与工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合添加剂对次磷酸钠化学镀铜的影响
18
作者 贾玉蓉 戴亚堂 +3 位作者 申振 张欢 周龙平 李常雄 《精细化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294-298,共5页
在以次磷酸钠为还原剂的化学镀铜体系中,考察了2,2'-联吡啶/亚铁氰化钾复合添加剂对化学镀铜的影响。采用电化学方法分析了无添加剂、单一添加剂和复合添加剂对次磷酸钠氧化电势和电流的影响,结果表明,2,2'-联吡啶、亚铁氰化钾... 在以次磷酸钠为还原剂的化学镀铜体系中,考察了2,2'-联吡啶/亚铁氰化钾复合添加剂对化学镀铜的影响。采用电化学方法分析了无添加剂、单一添加剂和复合添加剂对次磷酸钠氧化电势和电流的影响,结果表明,2,2'-联吡啶、亚铁氰化钾和2,2'-联吡啶/亚铁氰化钾复合添加剂均使次磷酸钠氧化电势增加,氧化电流减小。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能量色散谱(EDS)、X射线衍射(XRD)、四探针测试法(SZT-90)检测结果显示:较之单一添加剂,10 mg/L 2,2'-联吡啶/4 mg/L亚铁氰化钾复合添加剂所得铜镀层纯度更高〔w(Cu)=96.27%〕,外观更加光亮、致密和均匀,铜层表面平均电阻率也降低至0.022 9μΩ.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次磷酸钠 化学镀铜 复合添加剂 沉积速率 表面形貌 环氧树脂板 有机电化学与工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颗粒掺杂对有机-硅光伏电池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1
19
作者 申小娟 陈玲 +2 位作者 钟敏 张侃 盛维琛 《精细化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449-455,共7页
将金纳米颗粒(Au NPs)掺入导电聚合物聚3,4-乙烯二氧噻吩∶聚苯乙烯磺酸(PEDOT∶PSS)薄膜中,制备了有机-硅杂化光伏电池。利用TEM和SEM对Au NPs及其掺杂的有机膜进行了表征。考察了金纳米颗粒对有机-硅杂化光伏电池光学和电学性能... 将金纳米颗粒(Au NPs)掺入导电聚合物聚3,4-乙烯二氧噻吩∶聚苯乙烯磺酸(PEDOT∶PSS)薄膜中,制备了有机-硅杂化光伏电池。利用TEM和SEM对Au NPs及其掺杂的有机膜进行了表征。考察了金纳米颗粒对有机-硅杂化光伏电池光学和电学性能的影响。电池的电流密度-电压曲线(J-V)、外量子效率(EQE)和电容-电压曲线(C-V)测试结果表明,Au NPs的引入提高了电池的光电性能,与纯PEDOT∶PSS-硅电池相比,掺入金纳米颗粒制备的杂化光伏电池的光电转化效率(PCE)提高了24%,达到12.87%;在金纳米颗粒的等离子共振区域,电池对光的反射性能降低;当V(金纳米颗粒)∶V(PEDOT∶PSS)=0.15∶1.0时,膜的导电率由560 S/cm增加到860S/cm、PEDOT∶PSS-硅光伏电池的内建电场(Vbi)由0.68 V增加到0.78 V,金纳米颗粒与PEDOT∶PSS共同作用,极大地减少了电荷在传输过程中的损失,提高了电池中电荷的传输和收集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纳米颗粒 聚3 4-乙烯二氧噻吩∶聚苯乙烯磺酸 硅基杂化光伏电池 表面等离子体效应 内建电场 有机电化学与工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米纤维素/环氧树脂复合物用作柔性有机太阳能电池基底 被引量:7
20
作者 王瑞平 余煌 +3 位作者 袁长龙 汪加胜 唐舫成 陶劲松 《精细化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499-505,共7页
为了解决柔性有机太阳能电池基底热膨胀系数大、基底热稳定性不佳的问题,采用纳米纤维素透明薄膜浸渍环氧树脂制得了复合材料,将该复合材料用作柔性有机太阳能电池基底。对其热学、光学、力学性能进行了表征和测试。结果表明:与纯环氧... 为了解决柔性有机太阳能电池基底热膨胀系数大、基底热稳定性不佳的问题,采用纳米纤维素透明薄膜浸渍环氧树脂制得了复合材料,将该复合材料用作柔性有机太阳能电池基底。对其热学、光学、力学性能进行了表征和测试。结果表明:与纯环氧树脂相比,复合膜的热膨胀系数由4.6×10^(–5)K^(–1)下降至1.9×10^(–5)K^(–1),透光率可达89%,表面平滑(粗糙度2.15nm),机械性能良好。在该基础上,在复合基底上制备聚(3,4-乙撑二氧噻吩):聚苯乙烯磺酸盐导电电极,将制得的电极分别在70℃和-15℃环境下放置3 h,然后对其进行了表面形貌、电导率等测试,结果表明,温度变化时电极材料与基底结合良好无开裂,电导率稳定(829~872 S/c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纤维素 环氧树脂 热学性能 基底复合膜 柔性有机太阳能电池 有机电化学与工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