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麦秆还田有机氮素对水稻增产的机理 被引量:7
1
作者 金亚放 孙耀琛 +1 位作者 柯福源 汪寅虎 《上海农业学报》 CSCD 1991年第2期62-66,共5页
本文应用稳定性同位素^(15)N示踪技术,研究麦秆还田条件下,水稻对其有机氮素的吸收和利用。结果证明:麦秆还田有机肥当季能吸收18.3%,与适量化肥结合施肥利用率可提高到21.9%,并具有增产效果,是今后作物稳产高产和培肥土壤的一项重要... 本文应用稳定性同位素^(15)N示踪技术,研究麦秆还田条件下,水稻对其有机氮素的吸收和利用。结果证明:麦秆还田有机肥当季能吸收18.3%,与适量化肥结合施肥利用率可提高到21.9%,并具有增产效果,是今后作物稳产高产和培肥土壤的一项重要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麦秆还田 有机氮素 增产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机氮素肥料对水稻植株生长及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3
2
作者 杜白 谢桐洲 +2 位作者 胡贤巧 张寿江 张卫星 《农学学报》 2020年第9期1-6,共6页
为了明确有机活性氮素肥料(简称OAN)对水稻植株生长和产量、品质的影响,提出其生产应用配套技术。以‘嘉引2号’为供试水稻品种,设置不施任何肥料的空白对照和4种不同施肥处理,开展了田间小区对比试验。T2处理(OAN配合磷钾肥施用)与对... 为了明确有机活性氮素肥料(简称OAN)对水稻植株生长和产量、品质的影响,提出其生产应用配套技术。以‘嘉引2号’为供试水稻品种,设置不施任何肥料的空白对照和4种不同施肥处理,开展了田间小区对比试验。T2处理(OAN配合磷钾肥施用)与对照及其他施肥处理相比,水稻单株有效穗数增多,成熟期植株干物质积累量增加;产量比T1处理(尿素配合磷钾肥施用)增产0.95%,比T3处理(单施OAN)增产12.94%,比T4处理(单施尿素)增产9.45%;稻米粒长和胶稠度增加,垩白米率降低,蛋白质和直链淀粉的含量提高,外观品质、蒸煮食味与营养品质有所改善。OAN与磷钾肥配合施用,具有促进水稻植株生长、增加籽粒产量和改善稻米品质的应用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产量 品质 干物质积累 有机氮素肥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协同作物提质增效和土壤地力提升的最佳氮素有机替代比例探索——以攀枝花芒果为例 被引量:4
3
作者 周维杰 李钟淏 +4 位作者 李婷玉 巫和义 刘斌 高伟 阮云泽 《热带作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032-1044,共13页
晚熟芒果是攀枝花市重要的支柱产业,但近年由于生产中重化肥轻有机肥,导致果园质量退化,酸化现象严重、芒果品质下降。在前期研究和调研的基础上,根据攀枝花晚熟芒果及果园土壤的特点,选择了低、中、高3个肥力等级的芒果园,通过两年田... 晚熟芒果是攀枝花市重要的支柱产业,但近年由于生产中重化肥轻有机肥,导致果园质量退化,酸化现象严重、芒果品质下降。在前期研究和调研的基础上,根据攀枝花晚熟芒果及果园土壤的特点,选择了低、中、高3个肥力等级的芒果园,通过两年田间试验探索了晚熟芒果在不同氮素有机替代比例及优化施肥技术的作物产量、品质及土壤地力提升效果。结果表明:1)总体来说,当氮素有机替代比例为40%时,所有果园芒果产量和果实品质最佳,产量和氮肥偏生产力显著高于传统、氮磷钾优化及100%全量替代处理,Vc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处理。而替代比例为100%时,低肥力和高肥力果园产量显著下降,氮肥偏生产力显著低于其他替代比例处理,同时会导致土壤磷养分的过量累积。2)随着替代比例的升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加,土壤pH增加。通过主成分分析得出,各处理的土壤地力水平,随着有机替代的比例增加而逐渐增加,替代比例为100%时,综合得分最高,其次是部分替代处理,传统施肥和优化施肥处理低于有机替代处理。3)综合作物产量、品质及土壤地力,不同土壤肥力下最佳的有机替代比例不同,低肥力和高肥力土壤短期内有机替代比例不宜较高,否则产量显著下降。通过芒果的产量、品质、土壤地力水平等因素综合分析,攀枝花晚熟‘凯特’芒果最优氮素有机替代比例为40%,替代比例过低无法有效提高土壤地力并改善作物品质,而替代比例过高容易导致养分供给不足,作物减产,特别是在土壤养分含量及有机质较低的低肥力果园,由于土壤保肥能力低,须在增施有机肥的同时保证充足的无机养分供应,着重碳氮协同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芒果 有机氮素 无机氮素 果实产量 果实品质 土壤地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祁连山青海云杉林土壤有机质及氮素的空间分布特征 被引量:29
4
作者 车宗玺 刘贤德 +5 位作者 车宗奇 金铭 李小燕 王荣新 马剑 杨永华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164-169,共6页
以祁连山不同海拔梯度及剖面不同层次土壤有机质和全氮为研究对象,分析两元素在海拔和剖面上的分异规律。结果表明:祁连山青海云杉分布带(海拔为2 500~3 300m)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含量随海拔的升高而增大,分布带下限两者含量最低,分别为... 以祁连山不同海拔梯度及剖面不同层次土壤有机质和全氮为研究对象,分析两元素在海拔和剖面上的分异规律。结果表明:祁连山青海云杉分布带(海拔为2 500~3 300m)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含量随海拔的升高而增大,分布带下限两者含量最低,分别为8.07%和0.32%,分布带上限两者含量最高,分别为18.487%和0.588%。剖面上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含量均表现为在表层最高,分别为18.487%和0.588%,在40-60cm层含量均最低,分别为7.373%和0.243%,随取样深度的增加,两者在剖面上的含量均呈递减趋势。土壤碳氮比随海拔的升高有波动增大趋势,海拔2 800m时最小,海拔3 100m时最大,其碳氮比介于12.1~30.6之间,在剖面上表现为表层最高,10-20cm最低,其余各层随土壤深度增加而增大。土壤容重与土壤全氮、土壤有机质含量之间均存在负相关关系;土壤自然含水量与土壤全氮、土壤有机质含量之间均存在正相关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有机质和氮素 空间分布 祁连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等植物氮素转运蛋白研究进展 被引量:22
5
作者 马清 管超 +2 位作者 夏曾润 王茜 王锁民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217-227,共11页
土壤中植物所利用的主要外源氮素形态是硝态氮和铵态氮,NRT,AMT转运蛋白分别介导它们在植物根系的吸收及体内的运输,氨基酸、酰脲和多肽类等有机态氮也可在相应的转运蛋白的作用下被植物吸收利用.本文概述了近年来在硝态氮、铵态氮及有... 土壤中植物所利用的主要外源氮素形态是硝态氮和铵态氮,NRT,AMT转运蛋白分别介导它们在植物根系的吸收及体内的运输,氨基酸、酰脲和多肽类等有机态氮也可在相应的转运蛋白的作用下被植物吸收利用.本文概述了近年来在硝态氮、铵态氮及有机氮素转运蛋白生物学功能与调控及其与植物氮营养等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并对今后关于氮素转运蛋白研究的方向做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硝态氮 铵态氮 有机氮素 转运蛋白 基因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区人工牧草地有机氮组分变化研究 被引量:11
6
作者 李丽霞 郝明德 彭令发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2003年第1期55-57,84,共4页
黄土区人工牧草地 18年苜蓿连作对土壤耕层水解总氮、氨态氮、氨基酸氮及氨基糖氮含量有很大影响 ,不施肥条件下苜蓿连作能明显增加土壤耕层水解总氮、氨基酸氮和氨基糖氮含量。连续施 P处理根层水解总氮、氨态氮、氨基酸氮和氨基糖氮... 黄土区人工牧草地 18年苜蓿连作对土壤耕层水解总氮、氨态氮、氨基酸氮及氨基糖氮含量有很大影响 ,不施肥条件下苜蓿连作能明显增加土壤耕层水解总氮、氨基酸氮和氨基糖氮含量。连续施 P处理根层水解总氮、氨态氮、氨基酸氮和氨基糖氮含量分别比对照增加 4 13.5 5 m g/ kg、5 8.39mg/ kg、16 9.83m g/ kg和 10 7.0 1mg/ kg;NPM处理土壤耕层水解总氮与对照相比增加 192 .5 8mg/ kg、氨基酸氮增加 2 2 3.4 4 mg/ kg、氨基糖氮增加 2 5 .6 6 m g/kg,而氨态氮含量则大幅度降低 ;在 6 0~ 10 0 cm不同处理的各形态氮含量接近且随土层加深逐渐减少。粮草轮作系统中不同苜蓿生长年限对土壤的水解总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期定位试验 人工牧草地 土壤有机氮素组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施肥水平对鲜食玉米产量的影响比较试验 被引量:2
7
作者 杨艳 何平 +1 位作者 杨丕江 陆文 《河南农业》 2022年第11期14-15,共2页
为探索不同施肥水平对鲜食玉米产量影响表现,更加标准化地推动贵州省鲜食玉米生产,种植出商品化更高的鲜食玉米产品,根据贵州省农推总站安排及义龙新区关于2020年鲜食玉米绿色增产增效项目实施方案,德卧镇农业服务中心何平(高级农艺师)... 为探索不同施肥水平对鲜食玉米产量影响表现,更加标准化地推动贵州省鲜食玉米生产,种植出商品化更高的鲜食玉米产品,根据贵州省农推总站安排及义龙新区关于2020年鲜食玉米绿色增产增效项目实施方案,德卧镇农业服务中心何平(高级农艺师)、杨艳(助理农艺师)、杨丕江(农艺师)、陆文(农艺师)在德卧镇白水河村金州蔬菜基地开展了5个不同施肥水平处理。对鲜食玉米产量的对比试验,品种为“彩甜糯2018宝马”,每个处理试验面积50 m^(2),不设重复,按照宽窄行种植,(60+80)cm×30 cm,每667 m^(2)株数3175株,每小区240株单株定向栽培。全区收获计产。经过观察记载,测产验收,结果表明:在当地气候环境及土壤情况下,处理4、处理3表现出了较好的农艺和产量性状,处理4产量最高,每667 m^(2)为1231.3 kg,其次为处理3,每667 m^(2)产量为1192.6 kg,将农家肥与氮素有机结合栽培鲜食玉米才能获得较高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鲜食玉米 施肥水平 农家肥与氮素有机结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