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构造煤中有机显微组分变形差异的力学及分子结构本质
1
作者 侯晨亮 姜波 +3 位作者 李明 宋昱 刘和武 程国玺 《煤炭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633-1646,共14页
煤体微观变形的非均质性对煤层气赋存、运移产出具有重要影响,其中有机显微组分变形差异是煤体微观变形的关键,当前对有机显微组分变形差异性与其力学性质及分子结构之间的内在联系研究仍相对薄弱。以构造煤中有机显微组分变形差异性特... 煤体微观变形的非均质性对煤层气赋存、运移产出具有重要影响,其中有机显微组分变形差异是煤体微观变形的关键,当前对有机显微组分变形差异性与其力学性质及分子结构之间的内在联系研究仍相对薄弱。以构造煤中有机显微组分变形差异性特征研究为基础,借助原生结构煤的高温高压变形物理模拟试验验证原位温度-应力条件下有机显微组分的变形规律,结合有机显微组分的原位纳米力学参数和分子结构特征等测试结果,阐释了构造煤中有机显微组分变形差异的力学及分子结构本质。结果表明:壳质组的分子结构松散、稳定性低、可抵抗的应力最小,表现出的硬度和弹性模量也最小,相同温度、应力载荷作用下蠕变位移最大,构造应力作用下易发生韧性弯曲变形;镜质组的分子结构相对紧密、稳定性较高、可抵抗应力较大,其硬度和弹性模量较大,相同温度、应力载荷作用下蠕变位移较小,构造应力作用下多出现脆性破裂变形;相比而言,惰质组的分子结构最为紧密、稳定性最高、可抵抗应力最大,其硬度和弹性模量最大,等同温度、应力载荷作用下蠕变位移最小,相同构造应力作用下产生的脆性破裂变形要弱于镜质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煤 微观变形 有机显微组分 力学性质 分子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珠江口盆地烃源岩有机显微组分特征与生烃潜力分析 被引量:32
2
作者 朱俊章 施和生 +3 位作者 舒誉 杜家元 吴建耀 罗俊莲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301-306,共6页
采用有机岩石学综合光学法研究了珠江口盆地古近系烃源岩的有机显微组分和亚显微组分特征,对典型烃源岩做了干酪根元素分析、岩石热解分析和高温高压泥岩热模拟实验,探讨了其生烃潜力和生烃属性。壳质组及富氢的壳镜组A含量较高,决定了... 采用有机岩石学综合光学法研究了珠江口盆地古近系烃源岩的有机显微组分和亚显微组分特征,对典型烃源岩做了干酪根元素分析、岩石热解分析和高温高压泥岩热模拟实验,探讨了其生烃潜力和生烃属性。壳质组及富氢的壳镜组A含量较高,决定了中深湖相有机质的类型为Ⅰ—Ⅱ1型,具倾油性;低含氢的壳镜组B和镜质组含量较高,决定了滨浅湖相和沼泽相有机质的类型主要为Ⅲ—Ⅱ2型(Ⅱ1型为辅),具倾凝析油、气性;腐泥组和惰质组含量低。2类烃源岩在不同演化阶段生烃属性均存在差异。这对进一步研究该盆地古近系不同凹(洼)陷有机相及勘探潜力和方向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显微组分 生烃潜力 倾油倾气性 烃源岩 珠江口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湖相碳酸盐岩烃源岩有机显微组分分类及其岩石学特征——以酒西盆地为例 被引量:35
3
作者 涂建琪 陈建平 +3 位作者 张大江 程克明 陈建军 杨智明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917-926,共10页
酒西盆地主力烃源岩为下白垩统下沟组和赤金堡组暗色半深湖相-深湖相的白云质泥岩和泥质白云岩,是典型的湖相碳酸盐岩烃源岩。通过对酒西盆地下白垩统二百多块湖相碳酸盐岩烃源岩详细的有机岩石学研究,解剖了湖相碳酸盐岩烃源岩中有机... 酒西盆地主力烃源岩为下白垩统下沟组和赤金堡组暗色半深湖相-深湖相的白云质泥岩和泥质白云岩,是典型的湖相碳酸盐岩烃源岩。通过对酒西盆地下白垩统二百多块湖相碳酸盐岩烃源岩详细的有机岩石学研究,解剖了湖相碳酸盐岩烃源岩中有机质的赋存形式,揭示了藻纹层为有机质纹层的主要发育形式,其与富泥晶白云石纹层和富粘土纹层构成湖相碳酸盐岩烃源岩特有的"三元式纹层"沉积结构,系统总结了各显微组分的光性、成因、生烃性及分布规律,提出了以全岩和干酪根为基础的湖相碳酸盐岩有机显微组分分类方案,首次鉴定出对酒西盆地油气有贡献的主要生烃组分为腐泥无定形体、腐殖无定形体以及浮游藻类体、孢粉体、壳屑体五种有机显微组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湖相碳酸盐岩烃源岩 藻纹层 有机显微组分 全岩 干酪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激光拉曼光谱在有机显微组分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13
4
作者 鲍芳 李志明 +1 位作者 张美珍 王汝成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04-108,共5页
煤岩显微组分分析一直以人工测试为主,受人为因素影响较大,而激光拉曼光谱能够反映碳物质结构的有序程度和结构缺陷,因此可从分子结构上研究认识有机显微组分的性质。该文对烃源岩中的3种显微组分(镜质体、半丝质体、丝质体)的拉曼光谱... 煤岩显微组分分析一直以人工测试为主,受人为因素影响较大,而激光拉曼光谱能够反映碳物质结构的有序程度和结构缺陷,因此可从分子结构上研究认识有机显微组分的性质。该文对烃源岩中的3种显微组分(镜质体、半丝质体、丝质体)的拉曼光谱特征及其归属进行了研究,比较了各种显微组分拉曼光谱参数变化,并对不同组分的结构进行分析,寻找利用拉曼光谱快速有效的识别不同显微组分的方法。研究表明,在一定成熟度范围内,不同有机显微组分的D1峰位置与G峰半峰宽有较明显的变化,可作为判断不同有机显微组分的参考标准。利用拉曼光谱能够快速有效的识别煤及岩样中的显微组分,能作为显微组分分析的一种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显微组分 成熟度 拉曼光谱 烃源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北部煤系有机显微组分特征与生烃潜力 被引量:18
5
作者 敖卫华 黄文辉 姚艳斌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S1期91-97,共7页
以鄂尔多斯盆地北部煤系伊24井及其周围地区煤系为对象,重点研究煤的不同显微组分特征及生烃能力。结果显示:该地区烃源岩族组成中以高含量的沥青质、中含量的非烃和芳烃、低含量的饱和烃为特征,总体上属于气源岩;有机质类型属腐殖型。... 以鄂尔多斯盆地北部煤系伊24井及其周围地区煤系为对象,重点研究煤的不同显微组分特征及生烃能力。结果显示:该地区烃源岩族组成中以高含量的沥青质、中含量的非烃和芳烃、低含量的饱和烃为特征,总体上属于气源岩;有机质类型属腐殖型。煤的镜下鉴定以基质镜质组为特征,可观察到大量孢子体、角质体,但树脂体少见,且未发现藻类体。镜质组生烃潜力是壳质组的1/4,是惰质组的2.5倍,是主要的生烃组分,形成于弱还原环境。延安组主体进入低成熟阶段(R moax=0.50%~0.70%),山西组—太原组主体进入中—高成熟阶段(R moax=1.40%~1.80%)。伊24井延安组未进入主要的排烃期,山西组—太原组则进入了主要的排烃期,曾经发生了大量的排烃作用,是附近地区重要的气源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有机显微组分 生烃潜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衰减全反射—显微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原位分析煤有机显微组分 被引量:14
6
作者 余晓露 白帆 李志明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664-670,共7页
不同显微组分的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谱带位置的定性分析和谱带强度的定量分析,可揭示其化学组成、结构特点和生烃能力。利用衰减全反射—显微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技术,对我国华北石炭系3个不同成熟度煤的有机显微组分进行原位分析,避... 不同显微组分的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谱带位置的定性分析和谱带强度的定量分析,可揭示其化学组成、结构特点和生烃能力。利用衰减全反射—显微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技术,对我国华北石炭系3个不同成熟度煤的有机显微组分进行原位分析,避免了传统手段采用单组分分离富集过程中物理分选和化学试剂对显微组分造成的影响。煤有机显微组分红外光谱原位分析结果表明:由壳质组、镜质组到惰质组,其脂肪烃含量和含氧基团呈减少趋势,芳香烃含量和芳构化程度呈增加趋势,反映生油潜力逐渐减小。壳质组脂族结构以长链脂肪烃为主,有利于生油;镜质组和惰质组以短链为主,有利于生气。壳质组中孢子体的芳香烃含量相对较高,生烃潜力较差,树皮体、角质体和树脂体的生烃潜力较好。同一种有机显微组分随演化程度的增高,脂肪族含量降低,芳香烃含量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显微组分 衰减全反射(ATR) 显微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透射光-荧光下干酪根有机显微组分的划分 被引量:17
7
作者 涂建琪 王淑芝 费轩冬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2期27-29,共3页
针对目前国内外烃源岩有机质分类的研究现状,以有机岩石学研究为核心,运用透射光荧光分析手段,通过对国内外大量样品的镜下观察分析,结合有机地化和有机质的成因、来源分析,并考虑生烃贡献,建立了烃源岩干酪根有机显微组分的一... 针对目前国内外烃源岩有机质分类的研究现状,以有机岩石学研究为核心,运用透射光荧光分析手段,通过对国内外大量样品的镜下观察分析,结合有机地化和有机质的成因、来源分析,并考虑生烃贡献,建立了烃源岩干酪根有机显微组分的一种新的分类方案,将无定形体进一步划分为腐泥无定形体和腐殖无定形体,将镜质体进一步划分为正常镜质体和荧光镜质体。该分类方案在科研和生产中的应用效果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酪根 有机显微组分 烃源岩 油气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岩有机显微组分热解过程中HCN和NH_3生成规律的研究 被引量:4
8
作者 林建英 李文英 +1 位作者 常丽萍 谢克昌 《燃料化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663-667,共5页
经等密度梯度离心分离,从褐煤、长焰煤、气煤和贫煤四种不同变质程度煤中获得了高纯度的有机显微组分。用石英管式反应器在600℃~900℃考察了煤岩有机显微组分热解过程中HCN和NH3的生成规律。实验结果表明,在显微组分热解过程中HCN主... 经等密度梯度离心分离,从褐煤、长焰煤、气煤和贫煤四种不同变质程度煤中获得了高纯度的有机显微组分。用石英管式反应器在600℃~900℃考察了煤岩有机显微组分热解过程中HCN和NH3的生成规律。实验结果表明,在显微组分热解过程中HCN主要是挥发分二次裂解的产物。在镜质组热解过程中,煤的变质程度越高,HCN的生成率越低,热解温度越高,HCN的生成率越高;同一种煤三种有机显微组分热解过程中,HCN的生成不仅与显微组分挥发分的质量分数有关,而且与显微组分中氮的存在形态有关,在较低温度热解时吡咯型氮质量分数高的煤样HCN的生成率较高。显微组分热解过程中NH3来自于挥发分的二次热裂解,与焦的热裂解有关,随煤变质程度增高,镜质组热解过程中NH3的收率降低;对同一种煤三种煤岩有机显微组分,由于其黏结性不同,含氮官能团和氢自由基的接触几率不同,生成NH3的能力也不同,惰质组的NH3生成率最高,壳质组最低;温度对NH3的生成也有影响,800℃NH3的生成率最高,惰质组NH3的生成率为11.8%,壳质组NH3的生成率为5.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岩有机显微组分 热解 HCN NH3 释放规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下古生界烃源岩有机显微组分分类与应用 被引量:11
9
作者 胡明霞 曹寅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432-435,440,共5页
运用全岩光片、干酪根光片、干酪根薄片和光薄片等手段,对塔里木盆地下古生界烃源岩有机显微组分进行观察研究,对各种组分进行特征描述,根据显微组分的成因及光性特征,将其分为原生形态有机质、原生无形态有机质及次生有机质3类,并在此... 运用全岩光片、干酪根光片、干酪根薄片和光薄片等手段,对塔里木盆地下古生界烃源岩有机显微组分进行观察研究,对各种组分进行特征描述,根据显微组分的成因及光性特征,将其分为原生形态有机质、原生无形态有机质及次生有机质3类,并在此基础上确定了下古生界烃源岩有机显微组分的加权系数。应用该方案对塔里木盆地孔雀河1井O2+3q烃源岩有机质类型进行分析,6个样品中有1个为Ⅰ型,3个为Ⅱ1型,2个为Ⅱ2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显微组分 类型指数 下古生界 塔里木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塘湖盆地芦草沟组页岩有机显微组分扫描电镜研究 被引量:12
10
作者 焦淑静 张慧 薛东川 《电子显微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257-263,共7页
三塘湖盆地芦草沟组泥页岩处于低成熟-成熟早期阶段,热演化成熟度适宜,源岩有机质丰度高,类型好,以I型和II型为主;大量烃类滞留于烃源岩中,形成页岩油,为一套优质烃源岩。扫描电镜具有放大倍数高,图像立体感强,制样方法简单等优点,使得... 三塘湖盆地芦草沟组泥页岩处于低成熟-成熟早期阶段,热演化成熟度适宜,源岩有机质丰度高,类型好,以I型和II型为主;大量烃类滞留于烃源岩中,形成页岩油,为一套优质烃源岩。扫描电镜具有放大倍数高,图像立体感强,制样方法简单等优点,使得显微组分原始状态及与矿物接触关系得以保存,是研究有机显微组分的良好手段。芦草沟组页岩有机显微组分种类丰富,笔者利用扫描电镜及能谱仪,通过形貌特征、赋存状态及化学成分识别出了腐泥组、镜质组、惰质组、壳质组和动物有机碎屑,五大显微组分组中的沥青质体、镜质体、丝质体、孢粉体、角质体、树脂体和动物碎屑体等七种显微组分,并详细介绍了每种显微组分的形成原因、形态特征及识别方法。芦草沟组页岩中,沥青质体是最主要的显微组分,具有很好的生烃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芦草沟组 页岩 有机 有机显微组分 扫描电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桐矿区煤有机显微组分特征及与油气生成关系研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吴俊 应育浦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3期262-269,共8页
根据有机岩石学方法研究了南桐矿区煤有机显微组分的特征。在显微镜下发现了大量与煤成烃有关的有机显微组分,如渗出体,变渗出体,各向异性微粒体,各向异性沥青质体,变木栓质体等。它们与该矿区煤层的高含烃性有着密切的成因关系,并且是... 根据有机岩石学方法研究了南桐矿区煤有机显微组分的特征。在显微镜下发现了大量与煤成烃有关的有机显微组分,如渗出体,变渗出体,各向异性微粒体,各向异性沥青质体,变木栓质体等。它们与该矿区煤层的高含烃性有着密切的成因关系,并且是高含烃性煤成烃的显微光学标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显微组分 油气 煤成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腹部侏罗系烃源岩有机显微组分特征 被引量:1
12
作者 惠荣耀 丁安娜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4期321-327,共7页
以荧光显微镜为主,结合反光、扫描电子显微镜研究,可以准确评价烃源岩。准噶尔盆地腹部盆参2井、盆4井侏罗系烃源岩有机显微组分以藻类无定形体为主,占51%~96%;彩南油田三工河组泥岩无定形体可达93.88%或微粒体含量... 以荧光显微镜为主,结合反光、扫描电子显微镜研究,可以准确评价烃源岩。准噶尔盆地腹部盆参2井、盆4井侏罗系烃源岩有机显微组分以藻类无定形体为主,占51%~96%;彩南油田三工河组泥岩无定形体可达93.88%或微粒体含量为83.95%,在R_o<0.73%时已经生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噶尔盆地 烃源岩 有机显微组分 侏罗纪 油气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氩离子抛光-场发射扫描电镜分析方法在识别有机显微组分中的应用 被引量:20
13
作者 高凤琳 王成锡 +5 位作者 宋岩 陈振宏 刘庆新 李卓 姜振学 张欣欣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360-367,共8页
氩离子抛光—场发射扫描电镜是页岩储层微观孔隙结构表征的常用手段,但单独依靠扫描电镜观察无法直接识别有机质类型,而荧光显微镜是鉴定显微组分的主要方法。通过大量场发射扫描电镜与荧光显微镜相结合的定位观察技术,实现对扫描电镜... 氩离子抛光—场发射扫描电镜是页岩储层微观孔隙结构表征的常用手段,但单独依靠扫描电镜观察无法直接识别有机质类型,而荧光显微镜是鉴定显微组分的主要方法。通过大量场发射扫描电镜与荧光显微镜相结合的定位观察技术,实现对扫描电镜下特定显微组分的鉴定和观察,并总结出扫描电镜下有机显微组分鉴定的方法和特征。氩离子抛光—场发射扫描电镜下,可通过有机质的外部形态、硬度、亮度、颜色、突起、有机质孔隙发育特征以及裂隙发育特征等综合判断出结构镜质体、无结构镜质体、镜屑体、丝质体、半丝质体、菌类分泌体、惰屑体、油沥青以及焦沥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氩离子抛光 场发射扫描电镜 有机显微组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成烃热模拟中的有机显微组分分离研究 被引量:6
14
作者 涂建琪 金奎励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3期289-291,295,共4页
针对煤成烃热模拟的要求,本文详细地叙述了用ZY-1型无权比重液离心分离单一有机显微组分的方法及流程,整个分离富集过程包括样品的破碎粒径的选择、条件实验和制备性富集3步:并对一些作品进行了分离富集,所得显微组分纯度高,能够... 针对煤成烃热模拟的要求,本文详细地叙述了用ZY-1型无权比重液离心分离单一有机显微组分的方法及流程,整个分离富集过程包括样品的破碎粒径的选择、条件实验和制备性富集3步:并对一些作品进行了分离富集,所得显微组分纯度高,能够满足煤成烃热模拟的需要:同时也得出了不同有机显微组分的分离密度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显微组分 离心分离 煤成烃 油气勘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机显微组分X射线衍射分析方法在油气评价中的应用
15
作者 翁成敏 张爱云 《现代地质》 CAS CSCD 1994年第1期100-106,共7页
X射线衍射分析法适宜于分析有机显微组分的芳环层的层状结构。有机质的芳环层结构与其类型和演化程度有关。表征有机质芳环层的层状结构的主要参数:高度Lc、宽度La、网面间距dhk1和芳环层层数可作为油气勘探中判断源岩性质、... X射线衍射分析法适宜于分析有机显微组分的芳环层的层状结构。有机质的芳环层结构与其类型和演化程度有关。表征有机质芳环层的层状结构的主要参数:高度Lc、宽度La、网面间距dhk1和芳环层层数可作为油气勘探中判断源岩性质、类型、演化程度与生烃潜力的依据。文章还对参数的变化与意义进行了初步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藏 有机显微组分 X射线衍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盆地侏罗系陆相页岩成熟度与显微组分孔隙发育特征 被引量:3
16
作者 周圆圆 芮晓庆 +3 位作者 鲍芳 俞凌杰 张庆珍 席斌斌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27-37,80,共12页
为查明四川盆地复兴地区侏罗系页岩成熟度及有机质孔隙发育特征,通过镜质体反射率、拉曼光谱、岩石热解多手段联合确定成熟度,同时采用光学显微镜和聚焦离子束扫描电镜相结合的方法,初步分析了不同显微组分有机质孔隙发育特征。研究结... 为查明四川盆地复兴地区侏罗系页岩成熟度及有机质孔隙发育特征,通过镜质体反射率、拉曼光谱、岩石热解多手段联合确定成熟度,同时采用光学显微镜和聚焦离子束扫描电镜相结合的方法,初步分析了不同显微组分有机质孔隙发育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复兴地区凉二段和东岳庙段页岩均处于高成熟热裂解生湿气阶段(1.2%<R o<2.0%);凉二段页岩因埋深较浅成熟度略低,整体在1.25%~1.5%;东岳庙段页岩成熟度相对较高,整体在1.6%~1.8%。有机显微组分以镜质体为主,其次为惰性组和固体沥青,干酪根类型以Ⅱ2型和Ⅲ型为主。主要发育4种类型的有机质孔,即固体沥青孔隙、镜质体孔、惰质组孔和生物碎屑孔。有机质孔隙以固体沥青孔为主,镜质体和惰质组内部多均质致密,极少发育孔隙,部分细胞腔被固体沥青、黏土矿物或黄铁矿充填,形成少量孔隙;生物碎屑内部可见微孔,矿物边缘发育絮状有机质孔。有机显微组分类型及含量是控制复兴地区侏罗系页岩有机质孔隙发育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质孔隙类型 有机显微组分 热成熟度 陆相页岩 侏罗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中单组分湿式高压釜热模拟实验研究——以海拉尔盆地伊敏组褐煤为例 被引量:3
17
作者 何伟钢 金奎励 郝多虎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2004年第1期89-93,共5页
该文对海拉尔盆地伊敏组(J3)煤中的有机显微组分进行了湿式高压釜热模拟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基质镜质体是最为重要的生烃母质,其主要成烃期为270~330℃,最大生液态烃量为19mg/g、生气态烃量为256mL/g;孢子体的主要成烃期为300~380℃,... 该文对海拉尔盆地伊敏组(J3)煤中的有机显微组分进行了湿式高压釜热模拟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基质镜质体是最为重要的生烃母质,其主要成烃期为270~330℃,最大生液态烃量为19mg/g、生气态烃量为256mL/g;孢子体的主要成烃期为300~380℃,最大生液态烃量为40mg/g、生气态烃量为265mL/g;而丝质体生液态烃极少,在300℃时最大也达不到2mg/g,生气态烃量为120~160mL/g。另外该方法与无水该条件下的热模拟相比,排烃高峰温度大为降低,一般要低50~10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显微组分 生烃产率 湿式高压釜热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干酪根有机质类型划分的若干问题的探讨 被引量:23
18
作者 涂建琪 王淑芝 费轩冬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2期187-191,186,共6页
本文运用透射光-荧光分析手段,通过对国内外大量样品的镜下分析,并结合有机地化和有机质的成因来源分析,对目前干酪根有机质类型划分中存在的若干问题进行了探讨,提出了一些新的认识.
关键词 干酪根 有机显微组分 有机质类型 生油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源岩单组分化学结构及生烃性定量分析 被引量:5
19
作者 李荣西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2001年第1期84-86,107,共4页
文中应用显微傅立叶红外光谱对一煤源岩样中的荧光镜质体、角质体和树脂体进行了分析测试 ,并采用红外光谱分谱技术、应用计算机曲线拟合方法对其化学结构和生烃性进行了定量分析研究。结果表明 :(1)镜质体含有较高的C =O结构 ,而角质... 文中应用显微傅立叶红外光谱对一煤源岩样中的荧光镜质体、角质体和树脂体进行了分析测试 ,并采用红外光谱分谱技术、应用计算机曲线拟合方法对其化学结构和生烃性进行了定量分析研究。结果表明 :(1)镜质体含有较高的C =O结构 ,而角质体和树脂体含有较高的脂肪烃 (CH2 +CH3 )结构 ;(2 )煤岩单组分化学结构特征决定了它们具有不同的生烃特征 ,其中镜质体以生气为主 ,角质体和树脂体以生油为主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显微傅立叶红外光谱 有机显微组分 化学结构 煤源岩 生烃性 定量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东地区二叠系海相页岩有机质富集对有机质孔发育的控制作用 被引量:14
20
作者 王鹏威 刘忠宝 +5 位作者 张殿伟 李雄 杜伟 刘皓天 李鹏 王濡岳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379-392,共14页
有机质的丰度、显微组分及微观赋存方式等多种因素对海相页岩中有机质孔隙的发育具有重要控制作用,但相关研究目前仍较为缺乏。基于有机地球化学与有机岩石学分析、扫描电镜、有机质能谱测试等技术手段,对川东地区二叠系茅口组和吴家坪... 有机质的丰度、显微组分及微观赋存方式等多种因素对海相页岩中有机质孔隙的发育具有重要控制作用,但相关研究目前仍较为缺乏。基于有机地球化学与有机岩石学分析、扫描电镜、有机质能谱测试等技术手段,对川东地区二叠系茅口组和吴家坪组过成熟海相页岩有机质丰度(TOC)、有机显微组分及有机质赋存方式开展系统对比分析,探讨了有机质富集对有机质孔隙发育的控制作用,并建立了有机质孔隙发育演化模式。研究结果表明:①吴家坪组和茅口组虽均具有“TOC高和原始组分以藻类体为主”的特征,但有机质的赋存方式存在差异。茅口组TOC相对较高,有机质以顺层富集和局部富集等方式赋存;吴家坪组TOC相对较低,有机组分中见结构镜质体和无结构镜质体,有机质以分散或局部富集等方式赋存。②有利的原始有机组分类型的存在是有机质孔隙发育的前提,藻类体等腐泥组分中发育丰富的有机质孔隙,而镜质体等腐殖组分中有机质孔隙不发育。TOC控制了有机质孔隙的发育程度,在一定范围内,TOC越高,有机质孔隙越发育。有机质赋存方式影响有机质孔隙的保存,分散型有机质赋存在脆性矿物格架之内,有机质孔隙保存好;局部富集型和顺层富集型有机质边缘无有效格架支撑,抗压实能力较弱,有机质孔隙保存条件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质丰度 有机显微组分 有机质孔隙 海相页岩 二叠系 四川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