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有机抽提对泥炭中的木栓质体荧光光谱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3
1
作者 钟建华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3期119-122,共4页
对泥炭中的木栓质体及泥炭有机抽提残渣中的木栓质体进行了荧光(光谱)对比研究,研究发现有机抽提对泥炭中的木栓质体的荧光(光谱)性影响很大。有机抽提前泥炭中的木栓质体发鲜艳的黄绿至绿色荧光:λmax=470~520nm;... 对泥炭中的木栓质体及泥炭有机抽提残渣中的木栓质体进行了荧光(光谱)对比研究,研究发现有机抽提对泥炭中的木栓质体的荧光(光谱)性影响很大。有机抽提前泥炭中的木栓质体发鲜艳的黄绿至绿色荧光:λmax=470~520nm;Q650500=0.10~0.54。有机抽提后泥炭中的木栓质体则发暗黄色至橙黄色荧光:λmax=605~660nm,Q650500=1.85~4.0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炭 木栓质体 荧光光谱 有机抽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有机溶剂抽提直馏柴油中的环烷酸 被引量:16
2
作者 徐永强 李林 +2 位作者 战风涛 齐江 苏贻勋 《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1997年第5期64-66,共3页
采用有机溶剂抽提法脱除柴油中的环烷酸,并运用表现分配比概念,考察了环烷酸这种混合物在95%乙醇和柴油中的表观分配比,环烷酸在95%乙醇和柴油两相间的表观分配比为2.0±0.2这是一个较恒定的数值。以此数值对抽提结果进行推... 采用有机溶剂抽提法脱除柴油中的环烷酸,并运用表现分配比概念,考察了环烷酸这种混合物在95%乙醇和柴油中的表观分配比,环烷酸在95%乙醇和柴油两相间的表观分配比为2.0±0.2这是一个较恒定的数值。以此数值对抽提结果进行推测,其推测值与实验测定值吻合得很好.对抽提所应采用的工艺条件进行了室内研究,结果表明,95%乙醇为抽提环烷酸的优良溶剂,经抽提可脱除柴油中80%以上的环烷酸,精制后的柴油的酸值合格,安定性有明显提高.溶剂可回收利用,不污染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烷酸 直馏 柴油 有机溶剂抽提 加氢精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处理温度对酸枣木尺寸稳定性及抽提物的影响 被引量:8
3
作者 李金朋 钱京 +2 位作者 何正斌 伊松林 赵紫剑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43-48,共6页
以温度分别为160、180、200℃,时间为2 h的热处理条件对酸枣木进行热处理。测定其湿胀率及质量损失率,使用GC-MS(气相质谱-色谱联用仪)对实验组、对照组与虫蛀组酸枣木苯-醇抽提物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随着热处理温度的提高,酸枣木由全... 以温度分别为160、180、200℃,时间为2 h的热处理条件对酸枣木进行热处理。测定其湿胀率及质量损失率,使用GC-MS(气相质谱-色谱联用仪)对实验组、对照组与虫蛀组酸枣木苯-醇抽提物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随着热处理温度的提高,酸枣木由全干至气干的湿胀率呈下降趋势,抗胀缩率呈上升趋势,尺寸稳定性有所提高;酸枣木抽提物质量分数先降低后升高,抽提物成分有较大改变;酸枣木综纤维素的相对质量分数呈下降趋势,半纤维素的相对质量分数呈下降趋势,木质素的相对质量分数呈上升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处理 酸枣木 有机抽提 尺寸稳定性 化学性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炼油厂C_4馏分溶剂抽提脱硫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8
4
作者 唐晓东 赵琳 +1 位作者 王萍萍 赖先熔 《石油炼制与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33-37,共5页
以中国石油兰州石化分公司提供的炼油厂C4馏分为原料,采用溶剂抽提法进行脱硫实验,对脱硫剂和脱硫方法进行评选,并对脱硫工艺条件及脱硫剂再生条件进行考察。结果表明:最佳脱硫剂为SW-Ⅰ,C4馏分在SW-Ⅰ中的溶解度仅为6.53×10-5 g/g... 以中国石油兰州石化分公司提供的炼油厂C4馏分为原料,采用溶剂抽提法进行脱硫实验,对脱硫剂和脱硫方法进行评选,并对脱硫工艺条件及脱硫剂再生条件进行考察。结果表明:最佳脱硫剂为SW-Ⅰ,C4馏分在SW-Ⅰ中的溶解度仅为6.53×10-5 g/g;最佳脱硫方法为气-液吸收法;在温度为20℃、脱硫剂空速为0.15h-1、C4馏分空速为350h-1和吸收级数为3的条件下,以SW-Ⅰ为脱硫剂,采用气-液吸收法可使C4馏分中有机硫质量分数从198.9gμ/g降到7.5gμ/g,脱硫率为96.23%;对脱硫剂进行热空气汽提再生处理,在再生温度为70℃、脱硫剂空速为1.02h-1和汽提空气空速为291h-1的条件下,再生脱硫剂的脱硫率为96.03%,脱硫剂的再生率可达99.8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炼油厂C4 馏分脱硫剂有机硫溶剂抽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烃源岩中有机质测定及分布规律研究
5
作者 张在龙 张红娟 +2 位作者 罗立文 张国栋 靳荣华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3期3045-3047,3062,共4页
烃源岩是一种富含有机质和各种无机矿物的集合体,而有机质是未熟-低熟原油和烃源岩抽提物的常见组分。采用不同方法对烃源岩进行有机质抽提并进行了四组分分析,考察了不同层位和深度有机质总抽提率和四组分的分布规律。结果表明,三元溶... 烃源岩是一种富含有机质和各种无机矿物的集合体,而有机质是未熟-低熟原油和烃源岩抽提物的常见组分。采用不同方法对烃源岩进行有机质抽提并进行了四组分分析,考察了不同层位和深度有机质总抽提率和四组分的分布规律。结果表明,三元溶剂的抽提率相对较高,并且总体含量上在Es3有机质的含量较高,颜色深的页岩含有机质的量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烃源岩 有机抽提 四组分分析 分布规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溶剂极性控制下的煤抽余物吸附甲烷能力研究 被引量:4
6
作者 陈润 王治洋 +3 位作者 秦勇 王琳琳 韦重韬 王优阳 《燃料化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1153-1157,共5页
基于原煤和有机溶剂抽余物的等温吸附实验结果,对比分析溶剂极性与其煤抽余物吸附甲烷能力变化关系,探讨抽提溶剂极性差异对煤抽余物吸附甲烷能力控制的地球化学机理。结果表明,煤溶剂抽余物等温吸附甲烷曲线都遵循Langmuir方程,且二硫... 基于原煤和有机溶剂抽余物的等温吸附实验结果,对比分析溶剂极性与其煤抽余物吸附甲烷能力变化关系,探讨抽提溶剂极性差异对煤抽余物吸附甲烷能力控制的地球化学机理。结果表明,煤溶剂抽余物等温吸附甲烷曲线都遵循Langmuir方程,且二硫化碳(CS2)和苯(C6H6)溶剂抽提作用增大了煤吸附甲烷量,四氢呋喃(THF)和丙酮溶剂抽提作用减小了煤吸附甲烷量。实验发现,煤抽余物吸附甲烷能力变化与抽提溶剂极性成负相关关系,该现象可用相似相容原理解释:CS2和C6H6溶剂极性较弱,抽提出较多具有非极性结构(-CH3和-CH2-)的烷烃和芳烃,为甲烷在煤表面吸附增多了吸附位而增强了抽余物吸附甲烷能力,THF和丙酮溶剂极性较强,抽提出较多具有极性结构(-CHO、-OH、和-COOH)的非烃和沥青质,减少了吸附位而降低煤抽余物的甲烷吸附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吸附 有机溶剂抽提 相似相容原理 溶剂极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乌桕脂生产类可可脂的产物分离提纯的研究 被引量:2
7
作者 万群 魏东芝 +1 位作者 赵旭东 袁勤生 《中国油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6期56-59,共4页
提出了一种分离乌桕脂的酶促转酯产物类可可脂的新方法——采用自配的混合有机溶剂WQ 进行二步抽提,在分析了溶剂使用中温度、用量、抽提时间等因素对抽提效果的影响后,得到最佳工艺参数。抽提产物类可可脂的纯度高达94.9% ,... 提出了一种分离乌桕脂的酶促转酯产物类可可脂的新方法——采用自配的混合有机溶剂WQ 进行二步抽提,在分析了溶剂使用中温度、用量、抽提时间等因素对抽提效果的影响后,得到最佳工艺参数。抽提产物类可可脂的纯度高达94.9% ,收率86% ,从而成功地替代了原来普遍采用的真空蒸馏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乌桕脂 类可可脂 真空蒸馏 有机溶剂抽提 CB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快速提取病毒核酸用于PCR或RT-PCR 被引量:8
8
作者 丁春宇 张大丙 《中国兽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20-22,共3页
关键词 病毒核酸 快速提取 PCR RT 基因组DNA 有机溶剂抽提 异硫氰酸胍法 核酸提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蛋黄中胆固醇的去除方法 被引量:2
9
作者 李亚琴 吴守一 马海乐 《江苏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8年第6期11-16,共6页
综述了蛋黄中胆固醇的脱除方法,包括有机溶剂抽提、超临界CO2萃取等物理方法;β环状糊精包合等化学方法;以及生物化学方法等.并指出超临界CO2萃取法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 胆固醇脱除 蛋黄 脱除法 有机溶剂抽提 萃取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Organic acids and inorganic anions in Bayer liquors by ion chromatography after solid-phase extraction 被引量:3
10
作者 钟付金 陈晓青 +1 位作者 张树朝 李跃平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EI 2007年第2期191-195,共5页
A method for the simultaneous separation and determination of organic acids and inorganic anions in Bayer liquors was developed by gradient ion chromatography with suppressed conductivity detection. Formate, acetate, ... A method for the simultaneous separation and determination of organic acids and inorganic anions in Bayer liquors was developed by gradient ion chromatography with suppressed conductivity detection. Formate, acetate, propionate, oxalate, succinate, glutarate, fluoride, chloride and sulfate were separated and determined in 33 min. The samples were pretreated with solid-phase extraction, which has high selectivity for removing a large number of metallic ions in the Bayer liquors, and filtered with a 0.45 μm filter membrane before being injected into the ion chromatographic system. The separation of six organic acids and three inorganic anions was achieved on an IonPac AS11-HC column with KOH as the eluent, and the detection was performed by a conductivity detection mode. No interference is found in the presence of fluorate, chlorate and sulphate when organic acids are determined. The calibration graphs of peak area for all the analytes are linear over a wide range. The relative standard derivation of the peak area of analytes is less than 2.14%. Under optimum conditions the detection ranges from 0.2 to 100.0 mg/L. The average recoveries of the added standards are between 94.3% and 102.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ayer liquors organic acid inorganic anion ion chromatography solid-phase extract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