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52篇文章
< 1 2 1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利用叠层结构提高近紫外有机发光二极管的电致发光效率与稳定性
1
作者 于宏宇 张宝文 +1 位作者 陈平 张勇 《发光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15-325,共11页
在过去十年中,近紫外有机发光二极管(NUV-OLEDs)因其具有近紫外光子发射能力而受到研究者的广泛关注。然而,当器件的电致发光波长降至400 nm以下时,如何提升器件的辐射功率成为技术挑战。本研究采用BCPO和TAZ作为NUV发光材料,制备了单... 在过去十年中,近紫外有机发光二极管(NUV-OLEDs)因其具有近紫外光子发射能力而受到研究者的广泛关注。然而,当器件的电致发光波长降至400 nm以下时,如何提升器件的辐射功率成为技术挑战。本研究采用BCPO和TAZ作为NUV发光材料,制备了单层和叠层NUV-OLEDs,并比较了它们的电致发光性能。结果表明,叠层器件的性能显著优于单层器件。其中,BCPO单层器件的发光峰位波长为384 nm,近紫外光占比56.9%,外量子效率2.91%,辐射功率34.2 mW/cm^(2);而BCPO叠层器件的近紫外光占比提高到60.5%,外量子效率提高到5.73%,辐射功率达到52.8 mW/cm^(2)。TAZ单层器件的发光峰位波长为377 nm,近紫外光占比79.1%,外量子效率3.65%,辐射功率15.7 mW/cm^(2);而TAZ叠层器件的近紫外光占比略增至79.6%,外量子效率提高到7.21%,辐射功率达到29.4 mW/cm^(2)。此外,叠层器件在相同辐射功率下所需电流密度更低,这使得叠层器件能够展现出比单层器件更好的发光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发光二极管 近紫外光 叠层结构 电荷生成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腔结构对铕配合物有机电致发光二极管(OLEDs)性能的提高 被引量:5
2
作者 孙小燕 李文连 +6 位作者 洪自若 陈莉丽 初蓓 吕少哲 李斌 张志强 胡知之 《发光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262-264,共3页
成功制备了铕配合物的微腔结构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s), 其发射层采用质量比为1∶3的空穴传输材料(TPD)和电子传输材料(Eu(DBM)3bath)的混合层。该器件实现了Eu3+高色纯度红光发射,其色坐标为(x=0. 651, y=0. 338);并克服了微腔器件的发... 成功制备了铕配合物的微腔结构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s), 其发射层采用质量比为1∶3的空穴传输材料(TPD)和电子传输材料(Eu(DBM)3bath)的混合层。该器件实现了Eu3+高色纯度红光发射,其色坐标为(x=0. 651, y=0. 338);并克服了微腔器件的发光颜色随探测角度增大而变化的缺点。在微腔器件中,最大亮度在19V时达到1 160cd/m2;在高电流密度时的EL效率得到明显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铕配合物 微腔结构 有机发光二极管 空穴传输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预训练语言模型的OLED分子系间窜越速率的智能预测方法
3
作者 石超杰 李尚明 +1 位作者 霍彤彤 蒲雪梅 《化学研究与应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975-981,共7页
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现已广泛应用于显示器、传感器和通信领域,其性能与其系间窜越速率(K_(isc))密切相关,然而通过实验测量系间窜越速率成本高且耗时长,急需引入新的技术发展快速简便的预测技术。因此,本研究结合前沿的人工智能方法,... 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现已广泛应用于显示器、传感器和通信领域,其性能与其系间窜越速率(K_(isc))密切相关,然而通过实验测量系间窜越速率成本高且耗时长,急需引入新的技术发展快速简便的预测技术。因此,本研究结合前沿的人工智能方法,建立OLED分子系间窜越速率的机器学习预测模型。鉴于报道的数据量较少,本研究采用基于预训练的语言模型,避免了手动特征工程的复杂性,通过预训练模型对分子进行特征提取,进而在下游预测任务模型上对分子系间窜越速率进行预测。结果表明,本研究所使用的预训练语言模型在小数据任务中,可以实现对OLED分子系间窜越速率的有效预测,皮尔逊相关系数r为0.8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发光二极管 系间窜越速率 预训练 性质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溶液法制备的新型蓝光激基复合物OLED
4
作者 周钰卜 李嘉杰 +1 位作者 罗东向 刘佰全 《半导体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801-808,共8页
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正成为新一代显示与照明器件,但蓝光材料的性能不足限制了OLED技术的大规模普及。由双分子系统形成的激基复合物具有材料来源广、设计简单、光色易调控等优势,但开发高性能的蓝光激基复合物仍面临挑战。利用空穴传... 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正成为新一代显示与照明器件,但蓝光材料的性能不足限制了OLED技术的大规模普及。由双分子系统形成的激基复合物具有材料来源广、设计简单、光色易调控等优势,但开发高性能的蓝光激基复合物仍面临挑战。利用空穴传输材料2,2′-二(4-咔唑基苯基)联苯(BCBP)、聚乙烯咔唑(PVK)、聚[双(4-苯基)(2,4,6-三甲基苯基)胺](PTAA)作为给体,电子传输材料2,4,6-三[3-(二苯基膦氧基)苯基]-1,3,5-三唑(PO-T2T)作为受体,采用溶液法设计了三种类型的激基复合物,并以此制备出OLED器件。基于新型的BCBP∶PO-T2T的激基复合物OLED实现了477.5 nm波长的蓝光发射。此外,通过能级设计实现了激基复合物光色由橙红光到蓝光的调控,并指出聚合物材料更易于以溶液法构建激基复合物。本研究结果为开发蓝光OLED材料、明晰激基复合物工作机制以及实现高性能溶液法制备OLED器件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 蓝光材料 溶液法 激基复合物 光色调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泵浦有机发光二极管衬底侧向辐射研究
5
作者 赵变丽 王晶 +4 位作者 李文文 张静 孙宁 王登科 江楠 《中国光学(中英文)》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750-756,共7页
有机发光二极管衬底侧向辐射光谱与正向辐射光谱相比,存在明显的窄化现象。研究影响器件侧向辐射光谱窄化的因素,进一步减小辐射光谱的线宽,可为电泵浦有机发光二极管激光辐射研究打下基础。本文研究了随有机发光二极管空穴传输层NPB厚... 有机发光二极管衬底侧向辐射光谱与正向辐射光谱相比,存在明显的窄化现象。研究影响器件侧向辐射光谱窄化的因素,进一步减小辐射光谱的线宽,可为电泵浦有机发光二极管激光辐射研究打下基础。本文研究了随有机发光二极管空穴传输层NPB厚度的变化,器件衬底侧向辐射光谱的半高宽、峰位以及偏振特性的变化情况。比较了有机发光二极管衬底边缘两侧蒸镀银膜与未蒸镀银膜时的衬底侧向辐射光谱。研究发现蒸镀银膜时有机发光二极管的衬底侧向辐射光谱半高宽变窄,并且当空穴传输层NPB的厚度为130 nm时,器件衬底侧向辐射光谱半高宽低至14 nm。说明器件衬底两侧存在银膜作为反射镜的情况下,衬底中侧向传播的光将受到光学谐振腔的作用。本文的研究结果为有机发光二极管辐射光谱的窄化和辐射光放大提供了一种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发光二极管 侧向辐射光谱 光谱半高宽 泄漏波导模式 偏振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蓝光HLCT材料pCzAnN作敏化主体的单发光层白光有机发光二极管
6
作者 李晓霞 田甜甜 +3 位作者 杨睿浩 许慧侠 苗艳勤 王华 《发光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747-1757,共11页
有机发光二极管(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s,OLEDs)作为照明和显示领域极其具有竞争力的技术,近年来备受关注。实现超简单、高效率、低滚降的白光OLEDs,对有机发光层材料的选择至关重要。杂化局部和电荷转移(Hybridized local and c... 有机发光二极管(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s,OLEDs)作为照明和显示领域极其具有竞争力的技术,近年来备受关注。实现超简单、高效率、低滚降的白光OLEDs,对有机发光层材料的选择至关重要。杂化局部和电荷转移(Hybridized local and charge transfer,HLCT)材料的“热激子”通道可以将高能三线态激子窜跃至单线态,实现理论上100%的激子利用率,快速的反向系间窜跃可有效抑制三线态激子猝灭,从而降低器件效率滚降。基于此,本文首先通过电荷平衡策略优化器件结构,制备了基于HLCT材料pCzAnN的高效蓝光OLED。在此基础上,以pCzAnN作为传统荧光材料的敏化主体,通过不完全能量传递策略,实现了双色及三色白光OLEDs制备。制备的白光OLEDs最高显色指数达到90,最大外量子效率达到8.76%,且展现出较低效率滚降及良好的光谱稳定性。本研究对开发简单、高效率、低滚降白光OLEDs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发光二极管 白光 杂化局部和电荷转移 效率滚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四配位铂配合物敏化多重共振热激活延迟荧光的窄发射蓝色溶液加工有机发光二极管
7
作者 李家乐 方辉 +1 位作者 龚少龙 谢国华 《发光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699-710,共12页
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已经在智能手机方面获得了商业应用,由于目前规模生产的OLED采用蒸镀工艺,使其价格居高不下。为此,我们采用溶液加工方法,使用铂配合物作为敏化剂,多重共振热激活延迟荧光材料作为发光分子,实现了高效、高色纯度、... 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已经在智能手机方面获得了商业应用,由于目前规模生产的OLED采用蒸镀工艺,使其价格居高不下。为此,我们采用溶液加工方法,使用铂配合物作为敏化剂,多重共振热激活延迟荧光材料作为发光分子,实现了高效、高色纯度、低效率滚降的器件开发。磷光敏化剂的引入可使三线态激子高效转化为单线态激子。得益于磷光敏化剂较短的激子寿命,基于溶液加工的蓝色多重共振热激活延迟荧光器件不仅实现了13.2%的外量子效率,而且在1000 cd/m^(2)亮度下的效率滚降仅为25.8%。为了进一步抑制Dexter能量转移,我们采用具有外围位阻但发光核相同的分子作为客体,可使外量子效率提升至13.6%,并抑制光谱展宽。该研究为设计高色纯度、高效率的溶液加工器件提供了一个通用的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磷光敏化 窄光谱 多重共振 热激活延迟荧光 有机发光二极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柔性白光有机发光二极管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8
作者 周钰卜 潘钰宇 +4 位作者 何国晖 林嘉诚 刘士瑀 郑华 刘佰全 《半导体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397-416,共20页
作为新一代自发光显示器件,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已经逐渐开始商业化。柔性白光技术是未来显示和照明市场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因此柔性白光OLED(FWOLED)的开发必要且迫切。首先介绍了FWOLED的基本概念,总结了实现柔性白光器件的五个重... 作为新一代自发光显示器件,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已经逐渐开始商业化。柔性白光技术是未来显示和照明市场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因此柔性白光OLED(FWOLED)的开发必要且迫切。首先介绍了FWOLED的基本概念,总结了实现柔性白光器件的五个重要因素,包括柔性衬底、导电电极、器件结构、光取出技术和柔性封装;随后分类概括了各种FWOLED的实现策略,包括荧光、磷光、延迟荧光、混合型FWOLED;接着综述了其他类型的柔性白光自发光技术器件,如柔性白光量子点发光二极管(QLED)、柔性白光钙钛矿LED(PeLED)和柔性白光胶体量子阱LED(CQW⁃LED);最后,对FWOLED的未来发展进行了总结和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光二极管(LED) 有机 白光 柔性 发光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色坐标可调的单发光体热激子OLED
9
作者 陈梦亮 沈可 +2 位作者 赵洋恺 宋林毅 钱妍 《发光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086-1094,共9页
色域可调的高效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器件由于可实现广泛的色彩表现范围,为显示、照明和光电应用带来了新的可能性。本工作以热激子材料C3为唯一发光客体,通过改变主体及客体浓度,制备了系列色坐标可调的OLED器件。在2.5%低掺杂浓度下,... 色域可调的高效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器件由于可实现广泛的色彩表现范围,为显示、照明和光电应用带来了新的可能性。本工作以热激子材料C3为唯一发光客体,通过改变主体及客体浓度,制备了系列色坐标可调的OLED器件。在2.5%低掺杂浓度下,器件中C3分子的三个激发态都呈现较显著的发光,单主体与双主体器件L1、L3可分别实现暖白光与冷白光发射,在17 V工作电压下对应的CIE坐标分别为(0.298,0.381)、(0.241,0.329)。在较高掺杂浓度(10%)下,第二单重态的发射占主导地位,单主体与双主体器件L2和L4分别呈现黄绿光及绿光。其中,双主体器件由于具有更好的载流子平衡,相比单主体器件启动电压降低、器件效率提升且效率衰减减少。由于存在高能级反向系间窜越的热激子机制,器件L4的最大EQE为5.36%,突破了传统荧光EQE的理论上限(5%)。本工作为设计基于单发光组分的色域可调及白光OLED器件提供了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色域可调 有机发光二极管 热激子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超像素的硅基有机发光二极管微显示器
10
作者 王欣睿 季渊 +2 位作者 张引 陈鸿港 穆廷洲 《电子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2291-2299,共9页
基于超像素技术,针对彩色硅基OLED(Organic Light Emitting Diode)微显示器,提出一种数字驱动策略,通过复用相邻像素信息,使单像素用于多个相邻像素成像,大幅提高显示分辨率.设计了一种数字驱动彩色OLEDoS(Organic Light Emitting Diode... 基于超像素技术,针对彩色硅基OLED(Organic Light Emitting Diode)微显示器,提出一种数字驱动策略,通过复用相邻像素信息,使单像素用于多个相邻像素成像,大幅提高显示分辨率.设计了一种数字驱动彩色OLEDoS(Organic Light Emitting Diode on Silicon)微显示器驱动电路,在120 Hz帧频的条件下,可实现256级灰度和4K显示分辨率,且电路面积和每秒数据传输量仅为传统驱动方式的50%.经测试验证,该驱动电路可实现的OLED像素平均电流范围为13.1 pA~3.74 nA,可满足微显示器近眼显示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硅基有机发光二极管 微显示 像素驱动电路 超像素 现场可编程门阵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Cu(Ⅰ)配合物的OLEDs发光材料研究进展
11
作者 王冠中 宋世平 +3 位作者 彭红珍 张瑜 诸颖 陈静 《应用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783-799,共17页
由于有机材料丰富的发光特性,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s)在平面显示器和照明中的应用获得了广泛的关注。传统的有机发光二极管发光层材料主要为有机小分子或贵金属配合物,其中贵金属配合物,如铂(Ⅱ)和铱(Ⅲ),存在热稳定性较差、载流子传输... 由于有机材料丰富的发光特性,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s)在平面显示器和照明中的应用获得了广泛的关注。传统的有机发光二极管发光层材料主要为有机小分子或贵金属配合物,其中贵金属配合物,如铂(Ⅱ)和铱(Ⅲ),存在热稳定性较差、载流子传输能力有限、获取难度大、性能受限和材料价格高昂等问题,严重限制了其应用和发展。Cu(Ⅰ)配合物具有优异的发光特性、发射可调性和相对较低的成本,为开发金属配合物发光材料提供了新的途径。本文总结了基于Cu(Ⅰ)配合物的OLEDs发光材料的研究进展,探讨了改变配位原子类型和配体结构调节Cu(Ⅰ)配合物电致发光的策略,对Cu(Ⅰ)配合物OLEDs发光材料的发展前景予以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u(Ⅰ)配合物 有机发光二极管 电致发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激基复合物主体的高效杂化白光有机发光二极管
12
作者 边浩冬 李佳睿 +6 位作者 张春芳 冯旗 郝一泓 陈金辉 薛蕊 李登峰 柳渊 《发光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163-1172,共10页
在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s)中,发光层中载流子的平衡以及激子分布区域的拓宽对于提高器件效率是至关重要的。本研究采用SiCzCz∶SiTrzCz2激基复合物(Exciplex)主体设计制备了基于热激活延迟荧光(TADF)材料DMAC-DPS和TDBA-SAF的低效率滚降... 在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s)中,发光层中载流子的平衡以及激子分布区域的拓宽对于提高器件效率是至关重要的。本研究采用SiCzCz∶SiTrzCz2激基复合物(Exciplex)主体设计制备了基于热激活延迟荧光(TADF)材料DMAC-DPS和TDBA-SAF的低效率滚降蓝光发光器件,并以相同Exciplex为主体材料,通过引入红光磷光材料RD071和绿光磷光材料Ir(ppy)2(acac)构建了同一主体的三层发光结构,实现了高显色指数杂化白光OLEDs的设计。SiCzCz∶SiTrzCz2激基复合物作为主体材料不仅拓宽了激子分布区域,平衡了发光层中载流子传输,并通过与TADF/磷光发光材料三线态能级匹配,构建了级联式激子能量传递途径,从而有效地提高了激子利用率、降低了器件的效率滚降。通过优化器件结构,白光OLEDs实现了最高外量子效率(EQE)、电流效率(CE)、功率效率(PE)分别为23.0%、45.9 cd·A^(-1)和33.9 lm·W^(-1),器件具有较高的显色指数(CRI=87)、良好的光谱稳定性和低的效率滚降。本研究为高显色指数、低效率滚降的杂化TADF/磷光白光器件提供了一种新的设计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发光二极管 热激活延迟荧光 激基复合物 载流子平衡 激子传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铼宝科技推出有机发光OLED新产品北京正在销售
13
《现代电子技术》 2006年第10期I0004-I0004,共1页
铼宝科技在2005年底推出单色系列的全黄光128×64点阵OLED新产品,型号为P09702、P09703。此OLED产品比手机,MP3用OLED小尺寸面板具有亮度更高,颜色更为纯正,面板尺寸更大,厚度更薄等特点。
关键词 oled 有机发光 产品 科技 销售 北京 小尺寸 MP3 面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光有机发光二极管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3
14
作者 刘佰全 高栋雨 +5 位作者 王剑斌 王曦 王磊 邹建华 宁洪龙 彭俊彪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1823-1852,共30页
由于白光有机发光二极管(WOLED)具有效率高、亮度高、功耗低、视角广、响应速度快、主动发光、超薄超轻以及可柔性化等优异性能,并在显示和照明领域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受到学者和业界的广泛重视而成为研究热点.本文首先介绍了实现WOLED... 由于白光有机发光二极管(WOLED)具有效率高、亮度高、功耗低、视角广、响应速度快、主动发光、超薄超轻以及可柔性化等优异性能,并在显示和照明领域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受到学者和业界的广泛重视而成为研究热点.本文首先介绍了实现WOLED的不同方法,然后从发光材料种类的角度,阐述了全荧光WOLED、全磷光WOLED、基于荧光/磷光杂化WOLED以及延迟荧光WOLED近年来的研究进展,并结合我们研究团队最近的工作详细地介绍了不同高性能WOLED的器件结构、设计思想、工作原理、物理机制以及发光过程;接着,简单介绍了柔性WOLED最近研究进展;最后探讨了WOLED目前存在的问题及其未来的发展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发光二极管 白光 显示 照明 柔韧性 发光材料 器件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采用热处理方法提高MEH-PPV单层聚合物有机发光二极管发光性能的研究 被引量:6
15
作者 李娟 华玉林 +2 位作者 牛霞 王奕 吴晓明 《发光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71-174,共4页
对以MEH PPV为发光层的单层聚合物有机发光二极管 (OLED)器件在最佳条件下进行真空热处理 ,并用金相显微镜观察施加电压后器件的阴极表面形貌。发现处理后的器件阴极表面的气泡及黑斑明显减少。器件的发光性能显著提高。与未经处理的器... 对以MEH PPV为发光层的单层聚合物有机发光二极管 (OLED)器件在最佳条件下进行真空热处理 ,并用金相显微镜观察施加电压后器件的阴极表面形貌。发现处理后的器件阴极表面的气泡及黑斑明显减少。器件的发光性能显著提高。与未经处理的器件相比 ,最大相对发光强度提高了一个数量级、启亮电压降低了2 0V ,半寿命提高了 1 2 7倍。初步分析表明热处理方法提高器件发光性能的主要原因在于有效地减少了器件在工作过程中由于焦耳热产生的某些气体 ,从而减少阴极表面气泡及黑斑的出现 ,另一方面 ,热处理方法也增强了有机发光层与阴极接触界面的结合力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发光二极管 可溶性聚对苯乙炔 热处理 黑斑 界面 oled MEH-PPV单层聚合物 发光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效高亮度有机红色微腔发光二极管 被引量:10
16
作者 马凤英 苏建坡 +1 位作者 程东明 刘星元 《光子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8期1397-1399,共3页
采用普通的Alq∶DCM红光发光材料体系,制作了结构为Glass/DBR/ITO/NPB/Alq∶DCM/ MgAg的有机红光微腔发光器件,实现了纯红光发射,器件发射峰位于600 nm.与无腔器件相比,微腔器件光谱半峰全宽(FWHM)从92 nm压缩为32 nm,色度从X=0.58,Y=0... 采用普通的Alq∶DCM红光发光材料体系,制作了结构为Glass/DBR/ITO/NPB/Alq∶DCM/ MgAg的有机红光微腔发光器件,实现了纯红光发射,器件发射峰位于600 nm.与无腔器件相比,微腔器件光谱半峰全宽(FWHM)从92 nm压缩为32 nm,色度从X=0.58,Y=0.41改善为X=0.6,Y=0.4,微腔器件的最大发光效率为3 .1 cd/A,最大亮度为32 010 cd/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光 有机发光二极管 微腔 全色显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发光层掺杂对红光OLED性能影响研究 被引量:7
17
作者 安涛 夏艳峰 +1 位作者 南晶彪 高勇 《光子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24-28,共5页
制备高效率、高亮度的红光有机发光二极管是显示器实现全彩色的关键,对高性能的红光有机发光二极管器件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主要研究了掺杂剂(DCJTB)浓度对红光有机发光二极管性能影响.实验采用真空热蒸镀的方法,选取结构为ITO/... 制备高效率、高亮度的红光有机发光二极管是显示器实现全彩色的关键,对高性能的红光有机发光二极管器件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主要研究了掺杂剂(DCJTB)浓度对红光有机发光二极管性能影响.实验采用真空热蒸镀的方法,选取结构为ITO/2-TNATA(20nm)/NPB(30nm)/AlQ(50nm):(X%)DCJTB/AlQ(30nm)/LiF(0.8nm)/Al(100nm)的红光器件,在高准确度膜厚控制仪的监控下,实现了有机薄膜功能材料的精确蒸镀.研究表明:红光掺杂剂掺杂浓度为(2.5~3.0)%时,在12V电压下,可以得到发光亮度最高达到8 900cd/m2,发光效率大于2.8cd/A,且发光光谱波长为610~618nm较为理想的红光有机发光二极管器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光有机发光二极管 空穴注入层 2-TNATA 发光亮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ZnS作为空穴缓冲层的新型有机发光二极管 被引量:9
18
作者 仲飞 叶勤 +3 位作者 刘彭义 翟琳 吴敬 张靖垒 《发光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877-881,共5页
采用磁控溅射方法在ITO表面沉积了不同厚度的ZnS超薄膜作为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s)的缓冲层,使典型结构(ITO/TPD/Alq3/Al)的OLEDs的发光性能得到改善。ZnS缓冲层厚度对器件性能影响的实验结果表明,当ZnS缓冲层厚度为5nm时,器件电流密度... 采用磁控溅射方法在ITO表面沉积了不同厚度的ZnS超薄膜作为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s)的缓冲层,使典型结构(ITO/TPD/Alq3/Al)的OLEDs的发光性能得到改善。ZnS缓冲层厚度对器件性能影响的实验结果表明,当ZnS缓冲层厚度为5nm时,器件电流密度提高了近2倍,亮度提高了2倍;当ZnS缓冲层厚度为10nm时,器件发光的电流效率提高18%,器件的性能得到改善。宽禁带的ZnS缓冲层对空穴从阳极到有机功能层的注入有阻碍作用,促进器件载流子平衡,提高了器件发光效率,改善了器件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发光二极管 ZnS超薄膜 空穴缓冲层 电流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柔性有机发光二极管材料与器件研究进展 被引量:14
19
作者 李琛 黄根茂 +1 位作者 段炼 邱勇 《中国材料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01-107,127,共7页
有机发光二极管(Organic Light Emitting Diodes,简称OLED)是全固态的薄膜发光器件。由于OLED的可柔性制备、低驱动电压、低功耗等优点,其在未来的可穿戴应用上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目前,小尺寸的OLED显示器已经实现商业化,大尺寸的OLE... 有机发光二极管(Organic Light Emitting Diodes,简称OLED)是全固态的薄膜发光器件。由于OLED的可柔性制备、低驱动电压、低功耗等优点,其在未来的可穿戴应用上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目前,小尺寸的OLED显示器已经实现商业化,大尺寸的OLED电视和照明也已有产品问世,但OLED器件的可穿戴应用尚处于探索期。综述了近年来基于可穿戴应用的柔性OLED材料及器件技术的研究进展,具体介绍了柔性基板材料、柔性薄膜晶体管材料、柔性OLED发光层技术、柔性薄膜封装材料与技术等方面的研究进展。此外,介绍了近几年来兴起的一些新型的柔性器件制备技术,如柔性纤维布基底技术、纤维状聚合物发光电化学池技术、对称平面层器件结构和狭缝涂布式印刷技术等。最后,对柔性OLED材料与器件技术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发光二极管 可穿戴设备 柔性器件材料 柔性制备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发光二极管(LED)封装用高折射率有机硅树脂的合成 被引量:14
20
作者 陈智栋 邓雪爽 +2 位作者 彭银波 金小凤 许娟 《化工新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1期49-52,共4页
采用水解-缩聚的方法,以甲基、乙烯基和苯基氯硅烷为原料合成了具有高折射率的有机硅树脂,研究了各种硅烷的配比以及水解-缩聚过程的各类实验条件对有机硅树脂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在原料一甲基三氯硅烷、甲基乙烯基二氯硅烷和一... 采用水解-缩聚的方法,以甲基、乙烯基和苯基氯硅烷为原料合成了具有高折射率的有机硅树脂,研究了各种硅烷的配比以及水解-缩聚过程的各类实验条件对有机硅树脂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在原料一甲基三氯硅烷、甲基乙烯基二氯硅烷和一苯基三氯硅烷的质量比为1∶3.57∶9.71,水和硅烷的质量比为3.76∶1,乙醇和硅烷的质量比为0.21∶1,水解温度为30℃,扩链剂二苯基二甲氧基硅烷的比例为22%,催化剂异辛酸锌的比例为0.04%的条件下,可以合成出能够用于封装发光二极管(LED)的具有高折射率(1.5421)和优异透光率(>99%)的有机硅树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硅树脂 折射率 透光率 发光二极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