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58篇文章
< 1 2 3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科学家观察到有机分子最外层电子分布情况
1
《电子质量》 2024年第9期70-70,共1页
据报道,日本名古屋大学科学家领导的团队通过实验,成功观察了有机分子最外层电子(价电子)的分布情况。由于原子之间的相互作用由价电子控制,这一成果揭示了化学键的基本性质,有望促进药学和化学工程等领域的发展。相关论文发表于最新一... 据报道,日本名古屋大学科学家领导的团队通过实验,成功观察了有机分子最外层电子(价电子)的分布情况。由于原子之间的相互作用由价电子控制,这一成果揭示了化学键的基本性质,有望促进药学和化学工程等领域的发展。相关论文发表于最新一期《美国化学学会杂志》。原子内电子的行为非常复杂,内层电子称为核心电子,不与其他原子相互作用,主要作用是稳定原子自身;而外层电子决定了材料的大部分性质。鉴于此,了解材料的性质需要获取其价电子的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学工程 外层电子 化学学会 有机分子 论文发表 化学键 价电子 日本名古屋大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含羧/酯基有机分子对氧化铝微粒形态调控作用研究 被引量:11
2
作者 宁桂玲 常玉芬 +2 位作者 刘延来 滕飞 林源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345-348,共4页
研究了液相法制备纳米微粒过程中 ,某些含羧 /酯基有机分子 (乙酸、乙酰乙酸乙酯、聚酰胺羧酸盐等 )分别在水相和有机相中对氧化铝纳米微粒形态的调控作用 ,通过选择该类有机物的种类和用量 ,制备了不同粒径范围的球形和不同长径比的纤... 研究了液相法制备纳米微粒过程中 ,某些含羧 /酯基有机分子 (乙酸、乙酰乙酸乙酯、聚酰胺羧酸盐等 )分别在水相和有机相中对氧化铝纳米微粒形态的调控作用 ,通过选择该类有机物的种类和用量 ,制备了不同粒径范围的球形和不同长径比的纤维状 Al2 O3纳米粒子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化铝 形态控制 纳米粒子 液相法 制备 羧基 酯基 有机分子 水相 有机 合成 纳米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含有噻唑生色团的Y-型有机分子的二阶非线性光学性质 被引量:9
3
作者 罗姗姗 仇永清 +2 位作者 刘晓东 刘春光 苏忠民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9期1867-1873,共7页
采用密度泛函理论(DFT)B3LYP/6-31G*方法优化了一系列含有噻唑生色团的Y-型有机杂环分子的几何构型,在此基础上结合有限场(FF)方法和含时密度泛函理论(TD-DFT)对分子的非线性光学(NLO)活性和电子光谱进行计算分析.结果表明,这些分子具... 采用密度泛函理论(DFT)B3LYP/6-31G*方法优化了一系列含有噻唑生色团的Y-型有机杂环分子的几何构型,在此基础上结合有限场(FF)方法和含时密度泛函理论(TD-DFT)对分子的非线性光学(NLO)活性和电子光谱进行计算分析.结果表明,这些分子具有A-π-D-π-A(A:受体,D:给体)结构,分子基态偶极矩、极化率和二阶NLO系数(β)随支链共轭桥的增长及生色团共轭效应的增大而增大.同时,该系列有机杂环分子的二阶极化率总的有效值(βtot)与其前线分子轨道能级相关,分子的前线分子轨道能级差越小,βtot值越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密度泛函理论 Y-型有机分子 噻唑生色团 二阶非线性光学性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含有咪唑生色团系列树型有机分子二阶非线性光学性质的密度泛函理论研究 被引量:7
4
作者 蔺彬彬 陈涵 +1 位作者 仇永清 苏忠民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1581-1587,共7页
应用密度泛函理论(DFT)B3LYP/6-31G*方法研究了含有咪唑生色团的系列树型有机分子的结构和非线性光学(NLO)性质.结果表明,该系列分子具有A-π-D-π-A(A:受体,D:给体)结构,分子基态的偶极矩、极化率和二阶NLO系数(β)均随共轭链的增长及... 应用密度泛函理论(DFT)B3LYP/6-31G*方法研究了含有咪唑生色团的系列树型有机分子的结构和非线性光学(NLO)性质.结果表明,该系列分子具有A-π-D-π-A(A:受体,D:给体)结构,分子基态的偶极矩、极化率和二阶NLO系数(β)均随共轭链的增长及吸电子基的增强而增大;同时,此类分子前线分子轨道能级差值越小,其二阶NLO系数总有效值(βtot)越大.吸收光谱结果表明,此系列树型分子在低能区域247.79~419.87 nm内都有一个最强吸收,并且均对应最高占据轨道与最低空轨道之间的跃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树型有机分子 咪唑生色团 二阶非线性光学性质 密度泛函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机分子晶体中的局部结构无序(Ⅰ) 被引量:2
5
作者 吕扬 王树春 +2 位作者 郑启泰 刘维 李方华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12期1978-1981,共4页
应用单晶X衍射法测定5个有机分子样品结构,发现晶态下部分原子存在的无序排列(占有率,位置)导致分子构象的变化.X射线衍射分析获得的是分子的平均结构.由于有机分子晶体结构中普遍存在无序现象,故增加了X射线衍射分析在三维空间... 应用单晶X衍射法测定5个有机分子样品结构,发现晶态下部分原子存在的无序排列(占有率,位置)导致分子构象的变化.X射线衍射分析获得的是分子的平均结构.由于有机分子晶体结构中普遍存在无序现象,故增加了X射线衍射分析在三维空间中测定晶体准确结构的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晶体结构 构象差异 结构无序 有机分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普通有机分子或药物热分解稳定性的理论预测 被引量:2
6
作者 丁晓琴 丁俊杰 +2 位作者 李大禹 孙杨 陈冀胜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1063-1068,共6页
采用密度泛函理论方法,在B3LYP/6-31+G(d,p)水平上,对任意选定的32个有机化合物或药物进行最低能量构象优化和结构参数理论计算.建立了四极矩参数Qii与半数摩尔热分解函数Yd(1/2)的相关方程,其定量构性关系(QSPR)方程为Yd(1/2)=-8.65747... 采用密度泛函理论方法,在B3LYP/6-31+G(d,p)水平上,对任意选定的32个有机化合物或药物进行最低能量构象优化和结构参数理论计算.建立了四极矩参数Qii与半数摩尔热分解函数Yd(1/2)的相关方程,其定量构性关系(QSPR)方程为Yd(1/2)=-8.65747-3.8954Qii,相关系数为r2=-0.99297,交叉验证相关系数为XV-r2=0.99188,F检验结果为4237.343321.训练集化合物的半数分解温度Td(1/2)的平均绝对预测误差(AVEDEV)为14.70 K.进一步利用该方程对测试集中43个分子进行预测验证,Td(1/2)的预测值与实验值的相关系数为0.92304,Yd的预测值与实验值的相关系数为0.99345,证实了所建立方法的可靠性.结构差异性分析表明,训练集和测试集中的化合物均较均匀地分布在结构参数的3D空间中,化合物结构具有较好的多样性和差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分子或药物 半数分解温度 摩尔热分解函数 四极矩参数(Qii) 定量构性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理论化学方法预测有机分子的标准摩尔生成焓 被引量:6
7
作者 袁汝明 傅钢 韩国彬 《大学化学》 CAS 2014年第3期50-54,共5页
介绍一个针对高年级本科生开设的计算化学创新性实验,采用高斯理论计算一系列有机小分子的构型和热化学性质,并通过原子化反应法计算其标准摩尔生成焓。该实验可让学生初步掌握相关计算软件的使用,了解不同计算方法的适用范围,认识理论... 介绍一个针对高年级本科生开设的计算化学创新性实验,采用高斯理论计算一系列有机小分子的构型和热化学性质,并通过原子化反应法计算其标准摩尔生成焓。该实验可让学生初步掌握相关计算软件的使用,了解不同计算方法的适用范围,认识理论与实验相结合的实践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成焓 有机分子 计算化学实验 Gaussian-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萜类有机分子在不同聚烯烃材质中的渗透行为 被引量:1
8
作者 姚雪容 郑萃 +3 位作者 李娟 刘宣伯 施红伟 张韬毅 《石油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1015-1019,共5页
以萜类有机分子C10H18O为扩散物质,利用渗透实验考察了C10H18O在不同类型和不同结晶度的聚乙烯和聚丙烯材质中的渗透能力。实验结果表明,随聚乙烯和聚丙烯包装结晶度的降低,C10H18O在其中的扩散系数和渗透系数增大。对于相同结晶度的聚... 以萜类有机分子C10H18O为扩散物质,利用渗透实验考察了C10H18O在不同类型和不同结晶度的聚乙烯和聚丙烯材质中的渗透能力。实验结果表明,随聚乙烯和聚丙烯包装结晶度的降低,C10H18O在其中的扩散系数和渗透系数增大。对于相同结晶度的聚乙烯和聚丙烯包装,C10H18O在聚乙烯包装中的渗透系数和扩散系数大于它在聚丙烯包装中的值,但在两种包装中的溶解度系数差别不大。当乙烯共聚物中存在大且刚性的单体时,由于分子链运动能力减弱,即使结晶度很低,对萜类有机分子的阻隔效果也很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乙烯 聚丙烯 萜类有机分子 渗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固体NMR研究一种萜类有机分子在聚乙烯中的吸附行为 被引量:1
9
作者 宋建会 刘宣伯 +3 位作者 姚雪容 李娟 张韬毅 张龙贵 《石油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1081-1085,共5页
利用固体NMR技术考察了聚乙烯(PE)吸附一种萜类气味有机分子C_(10)H_(18)O前后的相结构和分子运动性。表征结果显示,PE的相组成包含晶区、界面区和无定形区,吸附C_(10)H_(18)O至饱和后的试样(PE/OM)的晶区含量基本不变,界面区中有很小... 利用固体NMR技术考察了聚乙烯(PE)吸附一种萜类气味有机分子C_(10)H_(18)O前后的相结构和分子运动性。表征结果显示,PE的相组成包含晶区、界面区和无定形区,吸附C_(10)H_(18)O至饱和后的试样(PE/OM)的晶区含量基本不变,界面区中有很小一部分转变为无定形区。PE/OM的晶区、界面区和无定形区的分子链运动能力均较PE有所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乙烯 萜类有机分子 吸附 固体核磁 相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染料型有机分子二阶非线性光学性质的分子设计研究 被引量:2
10
作者 封继康 于宏石 李志儒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6期821-825,共5页
在AM1和INDO/CI方法的基础上,按完全态求和公式编制了计算二阶非线性光学系数β_((?))的程序,并进行了有关分子设计的研究,即在的基础上,考察在苯环和醌环上分别引入不同取代基对二阶非线性光学性质的影响。结论是在苯环上引入推电子基... 在AM1和INDO/CI方法的基础上,按完全态求和公式编制了计算二阶非线性光学系数β_((?))的程序,并进行了有关分子设计的研究,即在的基础上,考察在苯环和醌环上分别引入不同取代基对二阶非线性光学性质的影响。结论是在苯环上引入推电子基团对增大β有利,引入受电子基团对增大β不利;而在醌环上的结果则相反。对上述结果所反映的规律性在微观上进行了解释。最后设计出两个二阶非线性光学系数较大的分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分子设计 非线性 光学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属有机分子筛Cu3(BTC)2在苯甲醇氧化反应中的催化性能 被引量:2
11
作者 任蕾 于凯 +3 位作者 石秀峰 李玉平 范彬彬 窦涛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B10期204-207,共4页
在不同溶剂热反应条件下制备了具有自组装活性中心的金属有机分子筛Cu3(BTC)2,采用XRD和SEM等手段对所制备的Cu3(BTC)2进行了表征,并考察了其在苯甲醇氧化反应中的催化性能。结果表明,Cu3(BTC)2可有效催化苯甲醇氧化反应,在... 在不同溶剂热反应条件下制备了具有自组装活性中心的金属有机分子筛Cu3(BTC)2,采用XRD和SEM等手段对所制备的Cu3(BTC)2进行了表征,并考察了其在苯甲醇氧化反应中的催化性能。结果表明,Cu3(BTC)2可有效催化苯甲醇氧化反应,在相同的反应条件下,其催化活性高于离子交换法制备的Cu/Y催化剂。Cu3(BTC)2的反应活性和稳定性与反应溶剂的选择有着密切的关系;反应后的Cu3(BTC)2虽然拓扑结构、晶体形貌发生了一定变化,但反应活性仍然保持不变,在丙酮溶剂中重复使用的Cu3(BTC)2甚至表现出高于第一次使用时的反应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属有机分子 Cu3(BTC)2 苯甲醇氧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构建复杂有机分子的有力工具——2010年诺贝尔化学奖简述 被引量:7
12
作者 张韶光 张文雄 《大学化学》 CAS 2010年第6期1-5,共5页
2010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美国科学家理查德.赫克和日本科学家根岸英一及铃木章,以表彰他们在"钯催化交叉偶联反应"研究领域做出的杰出贡献。本文简要介绍钯催化交叉偶联反应的基本原理及在合成复杂有机分子中的应用。
关键词 复杂有机分子 “2010年诺贝尔化学奖” “钯催化交叉偶联反应” 工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e(Ⅱ)-Pd(Ⅱ)异金属有机分子笼的制备及其物化性能研究--推荐一个新颖的综合化学实验 被引量:2
13
作者 潘梅 李超捷 +1 位作者 侯雅君 苏成勇 《大学化学》 CAS 2021年第6期83-90,共8页
采用分步合成的方法,组装Fe(Ⅱ)-Pd(Ⅱ)异金属有机分子笼MOC-42。通过核磁波谱对分子笼的溶液结构进行表征,利用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探究MOC-42的分解动力学。该综合化学实验难度适中,研究手段多样,能够让学生灵活应用已有的基础化学理论... 采用分步合成的方法,组装Fe(Ⅱ)-Pd(Ⅱ)异金属有机分子笼MOC-42。通过核磁波谱对分子笼的溶液结构进行表征,利用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探究MOC-42的分解动力学。该综合化学实验难度适中,研究手段多样,能够让学生灵活应用已有的基础化学理论知识和现代仪器手段,有益于培养学生的主动思考和动手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属-有机分子 分步自组装 分解动力学 物化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机分子膜增注剂减阻增注效果评价 被引量:1
14
作者 渠慧敏 戴群 +3 位作者 罗杨 谭云贤 王磊 韦良霞 《精细石油化工进展》 CAS 2012年第11期1-4,共4页
针对低渗透砂岩油藏注水压力高、注水困难的问题,研制出有机分子膜减阻增注剂。通过岩心驱替实验和连续冲刷实验对3种有机分子膜增注剂BFS,BNFS和TD12的减阻效果和耐冲刷能力进行评价。结果表明,经分子膜增注剂溶液处理后,岩心的水相渗... 针对低渗透砂岩油藏注水压力高、注水困难的问题,研制出有机分子膜减阻增注剂。通过岩心驱替实验和连续冲刷实验对3种有机分子膜增注剂BFS,BNFS和TD12的减阻效果和耐冲刷能力进行评价。结果表明,经分子膜增注剂溶液处理后,岩心的水相渗透率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分子膜增注剂结构不同,减阻效果不同。累计注入260 PV以上,3块岩心的水相渗透率变化幅度均不大,说明岩心微通道壁面吸附了分子膜增注剂后具有很好的耐冲刷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渗透砂岩油藏 有机分子 增注剂 减阻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蓝光发射星型有机分子的合成及光电性质
15
作者 向能军 许永 +4 位作者 高茜 刘芳 梁万里 苏树江 龚孟濂 《化学研究与应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49-52,共4页
采用分子设计的思想,通过多步反应合成了一种新型的以N原子为中心的蓝光发射星型有机小分子。用1H NMR,MS和元素分析进行了表征,研究了化合物的热稳定性和真空镀膜膜层的光致发光性质,用循环伏安法测定了其电化学性能。结果表明,这种合... 采用分子设计的思想,通过多步反应合成了一种新型的以N原子为中心的蓝光发射星型有机小分子。用1H NMR,MS和元素分析进行了表征,研究了化合物的热稳定性和真空镀膜膜层的光致发光性质,用循环伏安法测定了其电化学性能。结果表明,这种合成的有机化合物光致发光性能优良(量子效率达到87%),热稳定性好,可作为制作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候选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分子 空穴传导 电子传导 发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含环有机分子^(13)C—H耦合常数与键角的关系
16
作者 赵存元 萧泰 +1 位作者 许先芳 游效曾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5期769-772,共4页
研究了环状烃^(13)—H耦合常数J_(CH)与键角扭曲和∑_(△θ)、实际键角扭曲和∑_(△β)、R_2CH_2类环状烃的C—C—键角θ_(CCC)及C—H键s成分的关系。提供了利用∑_(△θ)、∑_(△β)、θ_... 研究了环状烃^(13)—H耦合常数J_(CH)与键角扭曲和∑_(△θ)、实际键角扭曲和∑_(△β)、R_2CH_2类环状烃的C—C—键角θ_(CCC)及C—H键s成分的关系。提供了利用∑_(△θ)、∑_(△β)、θ_(CCC)或s%(C—H)等结构参数预测^(13)C—H耦合常数的一种新的方法,平均偏差小于2.0Hz。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耦合常数 环状有机分子 键角扭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dsMAX5制作有机分子模型的研究
17
作者 吕晶 张冬暖 +1 位作者 刘卉闵 朱亚涛 《现代电子技术》 2004年第16期5-6,9,共3页
简要介绍了利用 3 ds MA X5制作立体有机分子模型的一般步骤。
关键词 3ds MAX 5 有机分子模型 课件 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能电子冲击下,混合有机分子薄膜中苯对正己烷离解的作用
18
作者 崔作林 张志焜 《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2年第2期2247-2251,共5页
本文报导了苯与正已烷二元有机混合吸附薄膜在低能电子(<50eV)轰击下正已烷的原位离解,研究了苯的加入对正已烷离解的影响及作用机制。发现苯增加了正已烷的离解,这种现象由苯与正已烷分子间的激发转移予以解释。
关键词 电子 有机分子薄膜 正己烷 离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种不同状态下有机分子的光谱特性
19
作者 马玉蓉 叶 峰 +1 位作者 王冠中 方容川 《红外与毫米波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z1期105-108,共4页
研究了有机材料蒽和8-羟基喹啉铝(Alq3)在固态,溶解液态和镶嵌隔离态三种状态下的发光特性,发现随着有机分子密度的降低,即从高密度态向单体状态的变化过程中,其发光峰位出现蓝移,发光峰半高宽的宽度变窄,发光峰的对称性变好.
关键词 有机分子 光谱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机分子溶胀法对聚乙烯辐射交联机理的研究
20
作者 哈鸿飞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89年第6期670-672,共3页
聚乙烯在室温下几乎不溶于任何有机溶剂。所以,较低分子量有机化合物对聚乙烯辐射交联影响的研究受到很大限制。本文将具有端基双键的正-1-十六烯和相应的正-十六烷分别溶胀在固态聚乙烯中,观察了这两种较低分子量有机分子对聚乙烯辐射... 聚乙烯在室温下几乎不溶于任何有机溶剂。所以,较低分子量有机化合物对聚乙烯辐射交联影响的研究受到很大限制。本文将具有端基双键的正-1-十六烯和相应的正-十六烷分别溶胀在固态聚乙烯中,观察了这两种较低分子量有机分子对聚乙烯辐射交联和不饱和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分别溶胀在聚乙烯中的两种有机分子对聚乙烯的辐射交联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对聚乙烯辐照后不饱和度的变化亦有明显影响,进一步证实了PE不饱和的端双键基Y型交联是聚乙烯辐射交联优先发生的主要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分子溶胀法 聚乙烯 辐射交联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