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4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裴頠《崇有论》辨正
被引量:
2
1
作者
杨杰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55-59,共5页
裴頠《崇有论》中的"有"有名教、生命存在、全体实在等三重含义,这些含义构成其"崇有""贱无"的理论基础。裴頠对贵无论之"无"的批判不仅着重其虚无义,更创造性地指出"无"具有潜能、...
裴頠《崇有论》中的"有"有名教、生命存在、全体实在等三重含义,这些含义构成其"崇有""贱无"的理论基础。裴頠对贵无论之"无"的批判不仅着重其虚无义,更创造性地指出"无"具有潜能、隐藏之含义。在此基础上,裴頠以有规范有,开显出与王弼以无规范有的不同的形上路向。裴頠以玄学语言对儒家观念所进行的辩护兼具玄学特色与儒家情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
无
《崇有论》
贵无论
有无之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老子》有无之辩理解的条件与方法问题
2
作者
高新民
江雨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82-87,共6页
有无之辩一直是一个充满魅力的、有助于锻炼人的形而上学思辨能力的本体论功课。近代以前,我国有最早的、领先于西方的、极为发达的有无之辩,《老子》一文的诞生就是明证。学界自古以来对老子有无之辩的释读尽管殚精竭虑,但其真实意义...
有无之辩一直是一个充满魅力的、有助于锻炼人的形而上学思辨能力的本体论功课。近代以前,我国有最早的、领先于西方的、极为发达的有无之辩,《老子》一文的诞生就是明证。学界自古以来对老子有无之辩的释读尽管殚精竭虑,但其真实意义仍隐而不显。要客观理解老子有无之辩的真实意义,除了要借助解释学所说的技术形态学方法 (文字考据、分析等)扎实钻研文本之外,还要努力弄清作者创作文本的真实动机和所要解决的问题,尽可能进到作者的创作状态之中,设身处地。这尽管是最高的解释学境界,但理解者要有进入的追求,即使不能完全做到,也应该有对进入条件和方法的清醒认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子》
有
无
道
有无之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论玄学“有”“无”范畴的根本义蕴
被引量:
2
3
作者
高晨阳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1996年第1期26-32,共7页
玄学的有无之辨应理解为一种特定的体用关系,而不是一般与个别,或类似于黑格尔哲学中"纯无"与"存在"的关系。贵无论的"无"作为体不是表示实体性的存在,而是某种"作用方式"或原理、原则,其内容指自然无为。它通过遮拨有为有...
玄学的有无之辨应理解为一种特定的体用关系,而不是一般与个别,或类似于黑格尔哲学中"纯无"与"存在"的关系。贵无论的"无"作为体不是表示实体性的存在,而是某种"作用方式"或原理、原则,其内容指自然无为。它通过遮拨有为有执而显其义。无主无宰、不禁不塞即是自然,亦即是道。万物依据自然无为的原则而生成变化,即是"以无为本"。对于"有"也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实体性存在。贵无论所谓"有"为据体所起之用,离体言用,则用为死用,体亦为死体。独化论通过否定"无"而直接认为"有"为道为自然,即认"有"为体,有乃即体即用的存在。"以无为本"是"穷源"说,"万有独化"是"当体"说。二家都旨在为解决自然与名教的关系而提供形而上的根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以无为本
有无之辨
魏晋玄学
体用关系
自然无为
《老子注》
贵无论
独化论
万物
“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论魏晋玄学派系之别与阶段之分
被引量:
2
4
作者
高晨阳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4期1-5,共5页
本文首先以袁宏《名士传》之说为线索 ,把玄学分为正始、竹林、元康三个阶段 ,并指出正始玄学以老学为主 ,属老学系 ;后面两个阶段皆以庄学为主 ,属庄学系。复从学理的角度对这一观点加以进一步的伸述 ,指出正始玄学沿着以体摄用的理路 ...
本文首先以袁宏《名士传》之说为线索 ,把玄学分为正始、竹林、元康三个阶段 ,并指出正始玄学以老学为主 ,属老学系 ;后面两个阶段皆以庄学为主 ,属庄学系。复从学理的角度对这一观点加以进一步的伸述 ,指出正始玄学沿着以体摄用的理路 ,竹林玄学和元康玄学沿着以用显体的理路 ,从本体论的高度论证了自然与名教的关系 ,使时代所关注的中心课题获得了圆满的解决。东晋时期玄谈虽依然很盛 ,但于玄理没有根本的创新 ,故不可视作一个独立的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无之辨
自然与名教
之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裴頠《崇有论》辨正
被引量:
2
1
作者
杨杰
机构
武汉理工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
出处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55-59,共5页
基金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后期资助项目"嵇康玄理与魏晋玄学的发展理路研究"(15FZX021)的阶段性成果
文摘
裴頠《崇有论》中的"有"有名教、生命存在、全体实在等三重含义,这些含义构成其"崇有""贱无"的理论基础。裴頠对贵无论之"无"的批判不仅着重其虚无义,更创造性地指出"无"具有潜能、隐藏之含义。在此基础上,裴頠以有规范有,开显出与王弼以无规范有的不同的形上路向。裴頠以玄学语言对儒家观念所进行的辩护兼具玄学特色与儒家情怀。
关键词
有
无
《崇有论》
贵无论
有无之辨
分类号
B235.5 [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老子》有无之辩理解的条件与方法问题
2
作者
高新民
江雨
机构
华中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出处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82-87,共6页
基金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招标项目"东西方心灵哲学及其比较研究"(项目编号:12&ZD120)的阶段性成果
文摘
有无之辩一直是一个充满魅力的、有助于锻炼人的形而上学思辨能力的本体论功课。近代以前,我国有最早的、领先于西方的、极为发达的有无之辩,《老子》一文的诞生就是明证。学界自古以来对老子有无之辩的释读尽管殚精竭虑,但其真实意义仍隐而不显。要客观理解老子有无之辩的真实意义,除了要借助解释学所说的技术形态学方法 (文字考据、分析等)扎实钻研文本之外,还要努力弄清作者创作文本的真实动机和所要解决的问题,尽可能进到作者的创作状态之中,设身处地。这尽管是最高的解释学境界,但理解者要有进入的追求,即使不能完全做到,也应该有对进入条件和方法的清醒认知。
关键词
《老子》
有
无
道
有无之辨
分类号
B223.1 [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论玄学“有”“无”范畴的根本义蕴
被引量:
2
3
作者
高晨阳
机构
山东大学哲学系
出处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1996年第1期26-32,共7页
文摘
玄学的有无之辨应理解为一种特定的体用关系,而不是一般与个别,或类似于黑格尔哲学中"纯无"与"存在"的关系。贵无论的"无"作为体不是表示实体性的存在,而是某种"作用方式"或原理、原则,其内容指自然无为。它通过遮拨有为有执而显其义。无主无宰、不禁不塞即是自然,亦即是道。万物依据自然无为的原则而生成变化,即是"以无为本"。对于"有"也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实体性存在。贵无论所谓"有"为据体所起之用,离体言用,则用为死用,体亦为死体。独化论通过否定"无"而直接认为"有"为道为自然,即认"有"为体,有乃即体即用的存在。"以无为本"是"穷源"说,"万有独化"是"当体"说。二家都旨在为解决自然与名教的关系而提供形而上的根据。
关键词
以无为本
有无之辨
魏晋玄学
体用关系
自然无为
《老子注》
贵无论
独化论
万物
“无”
分类号
B235 [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论魏晋玄学派系之别与阶段之分
被引量:
2
4
作者
高晨阳
出处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4期1-5,共5页
文摘
本文首先以袁宏《名士传》之说为线索 ,把玄学分为正始、竹林、元康三个阶段 ,并指出正始玄学以老学为主 ,属老学系 ;后面两个阶段皆以庄学为主 ,属庄学系。复从学理的角度对这一观点加以进一步的伸述 ,指出正始玄学沿着以体摄用的理路 ,竹林玄学和元康玄学沿着以用显体的理路 ,从本体论的高度论证了自然与名教的关系 ,使时代所关注的中心课题获得了圆满的解决。东晋时期玄谈虽依然很盛 ,但于玄理没有根本的创新 ,故不可视作一个独立的阶段。
关键词
有无之辨
自然与名教
之辨
分类号
B235 [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裴頠《崇有论》辨正
杨杰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6
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老子》有无之辩理解的条件与方法问题
高新民
江雨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4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论玄学“有”“无”范畴的根本义蕴
高晨阳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1996
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4
论魏晋玄学派系之别与阶段之分
高晨阳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1999
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