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裴頠《崇有论》辨正 被引量:2
1
作者 杨杰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55-59,共5页
裴頠《崇有论》中的"有"有名教、生命存在、全体实在等三重含义,这些含义构成其"崇有""贱无"的理论基础。裴頠对贵无论之"无"的批判不仅着重其虚无义,更创造性地指出"无"具有潜能、... 裴頠《崇有论》中的"有"有名教、生命存在、全体实在等三重含义,这些含义构成其"崇有""贱无"的理论基础。裴頠对贵无论之"无"的批判不仅着重其虚无义,更创造性地指出"无"具有潜能、隐藏之含义。在此基础上,裴頠以有规范有,开显出与王弼以无规范有的不同的形上路向。裴頠以玄学语言对儒家观念所进行的辩护兼具玄学特色与儒家情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崇有论》 贵无论 有无之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老子》有无之辩理解的条件与方法问题
2
作者 高新民 江雨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82-87,共6页
有无之辩一直是一个充满魅力的、有助于锻炼人的形而上学思辨能力的本体论功课。近代以前,我国有最早的、领先于西方的、极为发达的有无之辩,《老子》一文的诞生就是明证。学界自古以来对老子有无之辩的释读尽管殚精竭虑,但其真实意义... 有无之辩一直是一个充满魅力的、有助于锻炼人的形而上学思辨能力的本体论功课。近代以前,我国有最早的、领先于西方的、极为发达的有无之辩,《老子》一文的诞生就是明证。学界自古以来对老子有无之辩的释读尽管殚精竭虑,但其真实意义仍隐而不显。要客观理解老子有无之辩的真实意义,除了要借助解释学所说的技术形态学方法 (文字考据、分析等)扎实钻研文本之外,还要努力弄清作者创作文本的真实动机和所要解决的问题,尽可能进到作者的创作状态之中,设身处地。这尽管是最高的解释学境界,但理解者要有进入的追求,即使不能完全做到,也应该有对进入条件和方法的清醒认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子》 有无之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玄学“有”“无”范畴的根本义蕴 被引量:2
3
作者 高晨阳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1996年第1期26-32,共7页
玄学的有无之辨应理解为一种特定的体用关系,而不是一般与个别,或类似于黑格尔哲学中"纯无"与"存在"的关系。贵无论的"无"作为体不是表示实体性的存在,而是某种"作用方式"或原理、原则,其内容指自然无为。它通过遮拨有为有... 玄学的有无之辨应理解为一种特定的体用关系,而不是一般与个别,或类似于黑格尔哲学中"纯无"与"存在"的关系。贵无论的"无"作为体不是表示实体性的存在,而是某种"作用方式"或原理、原则,其内容指自然无为。它通过遮拨有为有执而显其义。无主无宰、不禁不塞即是自然,亦即是道。万物依据自然无为的原则而生成变化,即是"以无为本"。对于"有"也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实体性存在。贵无论所谓"有"为据体所起之用,离体言用,则用为死用,体亦为死体。独化论通过否定"无"而直接认为"有"为道为自然,即认"有"为体,有乃即体即用的存在。"以无为本"是"穷源"说,"万有独化"是"当体"说。二家都旨在为解决自然与名教的关系而提供形而上的根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以无为本 有无之辨 魏晋玄学 体用关系 自然无为 《老子注》 贵无论 独化论 万物 “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魏晋玄学派系之别与阶段之分 被引量:2
4
作者 高晨阳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4期1-5,共5页
本文首先以袁宏《名士传》之说为线索 ,把玄学分为正始、竹林、元康三个阶段 ,并指出正始玄学以老学为主 ,属老学系 ;后面两个阶段皆以庄学为主 ,属庄学系。复从学理的角度对这一观点加以进一步的伸述 ,指出正始玄学沿着以体摄用的理路 ... 本文首先以袁宏《名士传》之说为线索 ,把玄学分为正始、竹林、元康三个阶段 ,并指出正始玄学以老学为主 ,属老学系 ;后面两个阶段皆以庄学为主 ,属庄学系。复从学理的角度对这一观点加以进一步的伸述 ,指出正始玄学沿着以体摄用的理路 ,竹林玄学和元康玄学沿着以用显体的理路 ,从本体论的高度论证了自然与名教的关系 ,使时代所关注的中心课题获得了圆满的解决。东晋时期玄谈虽依然很盛 ,但于玄理没有根本的创新 ,故不可视作一个独立的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无之辨 自然与名教之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