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有效电容”的RLC互连树延时分析 被引量:4
1
作者 董刚 杨银堂 李跃进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509-512,共4页
在VLSI设计中,互连延时估计一直是很受关注的问题之一.提出了一种基于"有效电容"的RLC互连树延时分析的方法.把这种新方法与等效Elmore延时分析的方法做了仿真比较.结果显示,基于有效电容的RLC互连树延时分析方法误差要小于等... 在VLSI设计中,互连延时估计一直是很受关注的问题之一.提出了一种基于"有效电容"的RLC互连树延时分析的方法.把这种新方法与等效Elmore延时分析的方法做了仿真比较.结果显示,基于有效电容的RLC互连树延时分析方法误差要小于等效Elmore延时分析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LC互连树延时 有效电容 RLC互连Ⅱ模型 等效Elmore延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互连线负载的有效电容计算模型
2
作者 黄章财 毛军发 李晓春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z1期115-117,共3页
在大量仿真数据以及当前集成电路设计工艺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简单互连线负载的有效电容计算模型.该模型基于精确的互连线π模型,考虑了互连线电阻对负载互连线的屏蔽作用,并能与目前常用的器件时延公式兼容.实验结果表明,该模型与电路... 在大量仿真数据以及当前集成电路设计工艺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简单互连线负载的有效电容计算模型.该模型基于精确的互连线π模型,考虑了互连线电阻对负载互连线的屏蔽作用,并能与目前常用的器件时延公式兼容.实验结果表明,该模型与电路模拟软件SPICE仿真结果相比较误差小于1.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集成电路 有效电容 深亚微米 互连线 门级时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驱动器等效电路模型中电阻及电容的计算
3
作者 尹国丽 刘彦松 林争辉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9期1563-1568,共6页
为了找到一种计算驱动器的戴维南等效电路模型中电阻和电容值的方法,在负载电容分别取最小和最大值时,从驱动器输出仿真曲线上选择2个不同的输出电压,根据其对应的门负载延迟解出输出电阻和电容.计算结果表明,当输出电压从终值电压的30%... 为了找到一种计算驱动器的戴维南等效电路模型中电阻和电容值的方法,在负载电容分别取最小和最大值时,从驱动器输出仿真曲线上选择2个不同的输出电压,根据其对应的门负载延迟解出输出电阻和电容.计算结果表明,当输出电压从终值电压的30%、40%和50%中选择任意2个参考电压时,算出的输出电阻和电容值绘制的驱动器输出曲线较逼近Spice仿真曲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驱动器 输出电阻 有效电容 分段函数 模型映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葱叶一步法裂解制备多孔炭及其电容性能研究(英文) 被引量:4
4
作者 于晶 高利珍 +3 位作者 李雪莲 吴超 高丽丽 李长明 《新型炭材料》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475-484,共10页
以葱叶为炭前驱体,在不添加任何活化剂的条件下,炭化活化同时进行,制备了孔径分布主要集中于0.6~1.2nm和3~5nm之间的葱基多孔炭材料,并对其电容性能进行研究。分别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FE-SEM)、能量弥散X射... 以葱叶为炭前驱体,在不添加任何活化剂的条件下,炭化活化同时进行,制备了孔径分布主要集中于0.6~1.2nm和3~5nm之间的葱基多孔炭材料,并对其电容性能进行研究。分别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FE-SEM)、能量弥散X射线光谱(EDX)、火焰原子吸收光谱(FAAS)、X射线衍射(XRD)、热重分析(TGA)和氮气吸脱附曲线等方法表征了葱基炭的形貌、成分、比表面积及孔径分布等性能;通过循环伏安(CV)、交流阻抗(EIS)、恒流充放电(GCD)等电化学方法考察了材料的比电容和循环寿命等电化学性能。结果表明,葱叶中本身含有的微量矿物质如钙、钾等在其炭化的过程中同时起到了活化的作用。研究了不同温度下(600~800℃)制备的多孔炭的性能,发现800℃条件下制得的样品性能最佳,以微孔为主,介孔辅之,孔径为0.6~1.2 nm的微分孔隙体积达2.608 cm^(-3)/g/nm,3~5 nm的微分孔隙体积有0.144 cm^(-3)g/nm,BET比表面积为551.7 m^2/g,质量比电容为158.6 F/g,有效面积电容可高达28.8μF/cm^2。这表明孔径分布情况对多孔炭的电荷存储能力有很重要的影响,此法也为提高"有效面积电容"提供了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孔炭 葱叶 一步炭化活化法 有效面积电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反激变压器传导共模EMI特性的仿真与实验 被引量:2
5
作者 林苏斌 高旻 张丽萍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104-108,144,共6页
在分析反激变换器共模噪声传输机理分析基础上,推导了反激变压器共模端口有效电容的数学模型;建立了基于电磁场仿真软件的反激变压器共模特性评估模型,搭建了基于网络分析仪的反激变压器共模特性演示和评估平台以及基于信号发生器、示... 在分析反激变换器共模噪声传输机理分析基础上,推导了反激变压器共模端口有效电容的数学模型;建立了基于电磁场仿真软件的反激变压器共模特性评估模型,搭建了基于网络分析仪的反激变压器共模特性演示和评估平台以及基于信号发生器、示波器的简易实验测试方法。包含噪声传输机理分析、电磁场有限元仿真建模、实验测试验证的实际工程案例分析,培养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为电磁兼容原理与设计课程中电磁干扰噪声的分析、诊断与抑制提供了实验教学条件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激变压器 电磁兼容特性 传导共模噪声 共模端口有效电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