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可液化地基上地铁车站结构地震反应特征有效应力分析 被引量:12
1
作者 龙慧 陈国兴 庄海洋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731-1737,共7页
采用Byrne简化的Martin-Finn振动孔压增量模型描述土体的液化特性,采用Davidenkov黏弹性本构模型描述土体的非线性特性,建立了可液化地基-地铁车站结构非线性静、动力耦合相互作用的二维分析模型,采用动力有效应力分析方法对可液化地基... 采用Byrne简化的Martin-Finn振动孔压增量模型描述土体的液化特性,采用Davidenkov黏弹性本构模型描述土体的非线性特性,建立了可液化地基-地铁车站结构非线性静、动力耦合相互作用的二维分析模型,采用动力有效应力分析方法对可液化地基上两层三跨岛式地铁车站结构的地震动反应进行了数值分析,并与动力总应力方法分析的结果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地铁车站结构两侧及底部邻近位置的土体较易液化,地基土的液化对地下结构邻近地表的加速度反应有明显的影响,且在地基土液化的影响下地下结构有明显上浮的趋势,并呈现出中部上凸的变形特征,地下结构的破坏型式为上层顶板和底板两端的受拉破坏、下层底板边跨跨中的上拱弯曲破坏、中柱的受压破坏、侧墙底端的弯曲破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铁车站结构 地震破坏机制 可液化地基 动力有效应力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可液化地基地下结构地震反应特征简化有效应力分析 被引量:7
2
作者 赵凯 王秋哲 +2 位作者 王彦臻 庄海洋 陈国兴 《振动与冲击》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1期39-46,共8页
采用适宜于将一维应力-应变关系向三维空间扩展的等效剪应变算法和加卸载判据,构造了三维应力空间中的Davidenkov本构模型;基于Biot动力固结方程以及对剪应力和正应力差耦合剪切引起的不可逆性体应变的数学描述,建立了一个可描述可液化... 采用适宜于将一维应力-应变关系向三维空间扩展的等效剪应变算法和加卸载判据,构造了三维应力空间中的Davidenkov本构模型;基于Biot动力固结方程以及对剪应力和正应力差耦合剪切引起的不可逆性体应变的数学描述,建立了一个可描述可液化地基中土-地下结构相互作用的有效应力分析方法。基于FLAC3D软件平台,实现了该有效应力算法,适用于二维和三维可液化场地土-地下结构体系非线性地震效应分析。采用不同模型对饱和砂土不排水循环扭剪试验进行了模拟,对比结果表明:相较于单一循环直剪试验结果建立的修正Byrne模型,该方法可以更为合理表征复杂动应力路径下饱和砂土的孔压发展规律及液化过程。类似地,进一步分析了某可液化地基中隧道周围场地地震反应规律,探究了可液化地基-地下结构的相互作用机理。结果表明:地震波垂直向上传播引起远场土体保持正应力不变条件下规则的往复水平剪应力,当地震波传播至在土-结构接触界面时发生反射与透射现象,结构周围土体处于往复剪应力和正应力差耦合剪切状态,显著加大了结构孔压的累积速度和液化区域。采用修正Byrne模型可以较好预测远场的动力响应,却低估了结构周围场地的超孔压累积速度和液化区域,该方法能够较好反映土-地下结构相互作用对结构周围场地动力响应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液化场地 土-地下结构相互作用 有效应力分析方法 地震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地下结构相互作用的三维弱耦合有效应力分析法 被引量:1
3
作者 赵凯 夏高旭 +3 位作者 王彦臻 赵丁凤 庄海洋 陈国兴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861-869,I0005,I0006,共11页
地震波传播至土-结构接触界面时会发生反射与透射现象,结构周围土体处于往复剪应力和正应力差耦合的三维循环剪切状态。采用三维等效剪应变算法和加卸载判据将一维Davidenkov非线性滞回模型与剪切-体积应变耦合的孔压增量模型拓展至三... 地震波传播至土-结构接触界面时会发生反射与透射现象,结构周围土体处于往复剪应力和正应力差耦合的三维循环剪切状态。采用三维等效剪应变算法和加卸载判据将一维Davidenkov非线性滞回模型与剪切-体积应变耦合的孔压增量模型拓展至三维应力空间。考虑循环加载过程中土骨架循环刚度退化与超静孔隙水压力增长的耦合关系,建立了三维应力空间中的弱耦合有效应力分析法。基于ABAQUS显式求解器,实现了该有效应力算法,可应用于大型三维可液化场地中的土-地下结构体系非线性地震反应分析。针对已完成可液化场地三层三跨地铁车站结构试验开展数值模拟,结果表明:超静孔隙水压力的累积导致土的性状变化显著影响土-地下结构动力相互作用,数值模拟得到的土-结构接触界面能量聚焦时刻以及该时刻对应的瞬时卓越频率与振动台试验结果均吻合较好,提出的三维弱耦合有效应力法能较为理想地反映振动台试验中土-地下结构动力相互作用特性。土骨架有效应力水平显著影响超孔压比的发展规律,振动台不完备的密度相似比设计会造成模型结构周围地基土与原型的超孔压比分布规律存在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液化场地 土-结构动力相互作用 弱耦合有效应力分析 振动台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变形有效应力分析退化为总应力分析的新方法
4
作者 丁洲祥 龚晓南 +2 位作者 朱合华 谢永利 刘保健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2期2111-2114,2126,共5页
传统方法在将有效应力分析向总应力分析退化时,一般采用将所有节点的孔压置为0的办法,这相当于对所有节点引入0压边界条件而影响了程序的通用性。将广义Terzaghi有效应力原理引入大变形固结理论中,并推导了其增量有限元方程。提出将广... 传统方法在将有效应力分析向总应力分析退化时,一般采用将所有节点的孔压置为0的办法,这相当于对所有节点引入0压边界条件而影响了程序的通用性。将广义Terzaghi有效应力原理引入大变形固结理论中,并推导了其增量有限元方程。提出将广义有效应力系数置为0的新方法,实现了大变形有效应力分析向总应力分析的退化。新方法概念清晰,操作简单,不需要修改边界条件,可增强大变形有效应力分析程序的通用性。通过算例分析,证明了新方法的有效性。应用中可分别将广义有效应力系数置为1和0,对同一模型经过2次运算后,可对任意点在任意加荷条件下的固结沉降、最终沉降、固结度等指标进行准确评估,为工程设计和施工控制提供有效的分析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效应力分析 应力分析 大变形 有限元法 广义Terzaghi有效应力原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维场地地震反应非线性有效应力分析法及其验证 被引量:8
5
作者 王彦臻 赵丁凤 +1 位作者 陈国兴 梁珂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502-510,共9页
液化所致的土体软化会影响地震运动规律,需进行有效应力分析以确定可液化场地的设计地震动参数。本文提出一种弱耦合形式的场地反应有效应力分析法。此方法将土的非线性滞回模型与剪切–体积应变耦合的孔压增量模型相结合,建立了循环加... 液化所致的土体软化会影响地震运动规律,需进行有效应力分析以确定可液化场地的设计地震动参数。本文提出一种弱耦合形式的场地反应有效应力分析法。此方法将土的非线性滞回模型与剪切–体积应变耦合的孔压增量模型相结合,建立了循环加载过程中循环刚度退化与超静孔隙水压力增长的耦合关系;基于ABAQUS显式求解器开发了相应的材料子程序。该方法被用于模拟日本强震台阵非液化和液化场地的地震反应分析,在不同深度的水平地震动模拟和记录之间显示出很好的一致性:计算与记录的非液化场地井下台阵的地表峰值加速度仅相差2.6%(弱震)和11.8%(中强震);计算与记录的液化场地井下台阵在设置强地震仪深度处的土层峰值加速度的差异均在5%以内,且计算与记录的非液化和液化场地的谱加速度曲线吻合度较好。对比专业软件DEEPSOIL V6.0计算的强震台阵液化场地地震反应的结果,本文方法能更好地模拟高频地震波在多层液化土层中的传播以及液化土层的非线性放大与滤波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场地反应 地震 液化 有效应力分析 非线性滞回模型 孔压增量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液化地基中沉箱码头墙体地震残余变形的有效动应力研究 被引量:6
6
作者 王丽艳 陈香香 刘汉龙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3361-3367,共7页
以变形作为地震工程安全设计的控制标准是近年来逐渐发展的趋势,海港公路工程中大型重力式沉箱码头在液化地基中的地震残余变形的分析是较复杂的。采用定义在应变空间中考虑土体动主应力轴方向偏转影响的多重剪切机构塑性模型的动力有... 以变形作为地震工程安全设计的控制标准是近年来逐渐发展的趋势,海港公路工程中大型重力式沉箱码头在液化地基中的地震残余变形的分析是较复杂的。采用定义在应变空间中考虑土体动主应力轴方向偏转影响的多重剪切机构塑性模型的动力有效应力分析方法,分别从地震加速度幅值、码头底部置换砂与码头身后回填砂土的标贯击数、处理范围以及码头宽高比等详细分析了码头地震残余变形随各影响因素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地震动水平、置换砂处理厚度、标贯击数和码头的宽高比是较敏感的影响因素,对残余变形具有显著的影响,且回填砂的加固存在一个合理有效范围。计算绘出的一系列分布图有助于工程设计者初步预测码头的地震残余变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液化地基 沉箱码头 地震残余变形 有效应力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田湾核电5-8号机组第一阶段取水明渠工程北导流堤抗震稳定分析 被引量:3
7
作者 金煜皓 赵杰 王桂萱 《防灾减灾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785-791,共7页
以田湾核电5-8号机组第一阶段取水明渠工程北导流堤实际工程为背景,详细阐述了核电规范规定的3种稳定性分析方法,即滑动面法、静力有限元法和动力有限元法。运用Geo-slope软件分析导流堤抗震稳定性,计算出在不同地震动SL1和SL2条件下滑... 以田湾核电5-8号机组第一阶段取水明渠工程北导流堤实际工程为背景,详细阐述了核电规范规定的3种稳定性分析方法,即滑动面法、静力有限元法和动力有限元法。运用Geo-slope软件分析导流堤抗震稳定性,计算出在不同地震动SL1和SL2条件下滑动面位置和最小安全系数。SL1条件下安全系数大于1;对SL2条件下安全系数小于1,导流堤发生瞬时失稳的情况,进行了Newmark滑移量分析,但由于非线性地基土液化区的存在,需进一步应用有效应力动力分析方法进行补充分析,结果表明:SL1地震动作用下,导流堤稳定性良好;SL2地震动作用下虽发生瞬时失稳,但变形量很小,仍然具有安全性。计算方法和分析成果对类似核电导流堤抗震稳定分析具有一定的指导和借鉴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导流堤 静动力有限元法 NEWMARK法 有效应力动力分析 抗震稳定性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液化度概念评价岩土结构地震液化变形的探讨 被引量:10
8
作者 王丽艳 刘汉龙 蔡艳 《防灾减灾工程学报》 CSCD 2007年第4期451-456,共6页
地震液化研究的核心是变形。在很多情况下地基虽未达到完全液化,然而饱和砂土由于超静水压的上升而造成的软化,使得地基及其上部结构发生较大变形。由于工程设计人员很难预测变形大小,因此引入液化度概念来间接表征岩土结构的变形。针... 地震液化研究的核心是变形。在很多情况下地基虽未达到完全液化,然而饱和砂土由于超静水压的上升而造成的软化,使得地基及其上部结构发生较大变形。由于工程设计人员很难预测变形大小,因此引入液化度概念来间接表征岩土结构的变形。针对目前液化程度评价方法的缺点,给出采用液化度概念的原由,对液化度的概念进行了明确的定义并给出其计算方法。接着,通过分析1995年日本阪神大地震中沉箱结构液化变形,例证液化度评价岩土结构变形的重要意义。最后,提出用液化度评价岩土结构变形的研究思路,分析不同影响因素并建立它们之间经验的函数关系,提出工程设计中可通过不同影响因素的组合来优化地基处理范围,达到经济合理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 岩土结构变形 液化度 有效应力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K_0固结或渗流与变形耦合的软土基坑工程二维数值模拟 被引量:5
9
作者 陈林靖 戴自航 刘志伟 《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 CAS CSCD 2011年第1期39-47,共9页
在大型有限元通用软件ABAQUS的平台上进行了邓肯-张模型用户材料子程序的开发,首先采用平面应变单元、二维梁单元和二维桁架单元考虑接触相互作用的耦合有限元法,对福州市一典型软土基坑工程按实际分步开挖和支护过程进行了二维数值模拟... 在大型有限元通用软件ABAQUS的平台上进行了邓肯-张模型用户材料子程序的开发,首先采用平面应变单元、二维梁单元和二维桁架单元考虑接触相互作用的耦合有限元法,对福州市一典型软土基坑工程按实际分步开挖和支护过程进行了二维数值模拟"目标试验"。模拟过程中土体分别采用了K0固结和正常固结试样的邓肯-张模型及莫尔-库仑理想弹塑性模型,将各模型预测值与现场实际监测结果和现行规范建议的m法设计计算结果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以K0固结试样CU试验得到的邓肯-张模型参数进行总应力分析的预测结果与实测结果最为接近。其次,由K0固结试样CD试验得到的邓肯-张模型参数,采用渗流和变形耦合的有效应力分析有限元法,探讨了稳定渗流作用下基坑工程的数值模拟方法,揭示了基坑施工过程中总孔隙水压力和超静孔隙水压力的变化规律,供工程实践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K0固结 渗流耦合效应 邓肯-张模型 应力分析 有效应力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G_(max)附加衰减的场地地震响应离心机试验数值模拟 被引量:2
10
作者 黄博 李玲 +1 位作者 梁甜 凌道盛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2057-2063,共7页
在常规的场地地震响应有效应力分析法中,通常只考虑Gmax随有效应力和孔隙比的变化,而最新的试验研究表明,Gmax在大应变幅振动下存在附加衰减。收集了不同类型土体在大幅振动下的298组Gmax数据,拟合并给出了对应于两种Gmax附加衰减模式... 在常规的场地地震响应有效应力分析法中,通常只考虑Gmax随有效应力和孔隙比的变化,而最新的试验研究表明,Gmax在大应变幅振动下存在附加衰减。收集了不同类型土体在大幅振动下的298组Gmax数据,拟合并给出了对应于两种Gmax附加衰减模式的计算模型,通过编制可考虑Gmax附加衰减影响的一维场地地震响应有效应力分析程序,分别对典型场地和离心机振动台模型场地的地震响应进行分析对比。结果表明:Gmax附加衰减对场地加速度和剪应力响应均有较大影响,将加速场地液化进程和扩大场地最终液化范围;考虑Gmax附加衰减可较好地模拟动力离心模型试验场地动力响应;但在强震情况下,场地迅速液化,Gmax附加衰减对场地动力响应的影响反而减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应变剪切模量Gmax 附加衰减 场地地震响应 有效应力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铁地基液化变形的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2
11
作者 丰土根 钟小春 +1 位作者 李茂清 王海宁 《防灾减灾工程学报》 CSCD 2004年第3期264-267,共4页
研究了一些对地铁隧道抗震稳定有较大影响的因素。例如,地铁隧道的整体平均容重和地铁隧道的埋深,尽管它们对地基的孔隙水压力发展影响不大,但却对地铁隧道的震后残余变形影响相当显著。还有,砂性土中粘性土的含量多少对砂性土的动力行... 研究了一些对地铁隧道抗震稳定有较大影响的因素。例如,地铁隧道的整体平均容重和地铁隧道的埋深,尽管它们对地基的孔隙水压力发展影响不大,但却对地铁隧道的震后残余变形影响相当显著。还有,砂性土中粘性土的含量多少对砂性土的动力行为有直接而显著的影响。最后,从能量的角度分析了输入不同地震波的地铁地基土层动力反应的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铁地基 有效应力分析 地震液化 残余变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下RC结构物地震响应特征土工离心试验的模拟 被引量:4
12
作者 汪明武 Susumu Iai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150-155,共6页
地下结构物抗震稳定性的研究具有重要实际意义。基于动态土工离心试验,应用有效应力法分析了不同水平地震作用下土层和地下RC结构物的最大水平位移、不同埋深的土层加速度和超孔隙水压力变化规律,以及结构物的破坏发展特征,并进一步与... 地下结构物抗震稳定性的研究具有重要实际意义。基于动态土工离心试验,应用有效应力法分析了不同水平地震作用下土层和地下RC结构物的最大水平位移、不同埋深的土层加速度和超孔隙水压力变化规律,以及结构物的破坏发展特征,并进一步与试验结果进行了相互验证和对比,取得了较好效果,为重要地下结构物的抗震设计提供了依据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液化 地下结构 动态土工离心模型试验 有效应力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G_(max)附加衰减模式及其对场地地震响应影响
13
作者 黄博 李玲 +1 位作者 凌道盛 陈星耀 《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1170-1179,共10页
收集了各类土体受大振幅振动影响的Gmax试验数据,分析得到强结构性和弱结构性土的不同Gmax附加衰减模式.通过编制可以考虑Gmax附加衰减影响的一维场地地震响应有效应力分析程序,对典型场地地震响应进行分析对比,发现Gmax附加衰减对场地... 收集了各类土体受大振幅振动影响的Gmax试验数据,分析得到强结构性和弱结构性土的不同Gmax附加衰减模式.通过编制可以考虑Gmax附加衰减影响的一维场地地震响应有效应力分析程序,对典型场地地震响应进行分析对比,发现Gmax附加衰减对场地加速度和切应力响应均有较大的影响,且加速场地液化、扩大场地最终液化范围.考察了场地条件和输入波卓越周期的影响,发现Gmax附加衰减对场地地震响应的影响程度随地下水位的下降而增强,随场地土层厚度的增加无明显变化;强结构性土场地受到的影响比弱结构性土场地更大;不同卓越周期输入下均表现出由于Gmax附加衰减加快场地液化的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应变切变模量 附加衰减 场地地震响应 有效应力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震作用下桩竖向抗震承载力的退化效应 被引量:5
14
作者 黄雨 叶为民 +1 位作者 唐益群 陈竹昌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281-284,共4页
在地震荷载作用下,由于土体振动孔隙水压力的产生,桩的竖向承载力将发生退化。基于桩的竖向承载机理以及地震作用下土的有效应力状态变化,提出了桩竖向抗震承载力退化效应的有效应力动力分析方法,分别建立了地震作用下极限桩侧阻力... 在地震荷载作用下,由于土体振动孔隙水压力的产生,桩的竖向承载力将发生退化。基于桩的竖向承载机理以及地震作用下土的有效应力状态变化,提出了桩竖向抗震承载力退化效应的有效应力动力分析方法,分别建立了地震作用下极限桩侧阻力和极限桩端阻力的退化计算模型。最后应用该方法对液化砂土地基上的桩基进行了竖向抗震承载力退化计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 竖向抗震承载力 退化效应 有效应力 竖向承载机理 有效应力动力分析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辽西冻风积土动力测试与动损伤机理研究 被引量:1
15
作者 张向东 李军 +3 位作者 易富 孙琦 曲直 胡跃龙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370-377,共8页
风积土颗粒间包含的孔隙自由水在冬季负温作用下会发生冻结现象。为研究冻风积土在行车等动荷载作用下产生的动力损伤机理及其特征,利用GDS冻土三轴测试系统对不同条件下的冻风积土试样进行三轴加载,获得了不同条件下的动应力–应变曲线... 风积土颗粒间包含的孔隙自由水在冬季负温作用下会发生冻结现象。为研究冻风积土在行车等动荷载作用下产生的动力损伤机理及其特征,利用GDS冻土三轴测试系统对不同条件下的冻风积土试样进行三轴加载,获得了不同条件下的动应力–应变曲线,并利用有效应力分析法对损伤有效应力及累积塑性变形进行确定。将Helmholtz自由能作为塑性势函数建立了损伤演变率与损伤释放率之间的数学关系,并依照塑性势函数和累积塑性变形率间的线性假设建立损伤演化模型。利用本文所提出的有效应力分析法对建立的P模型参数进行拟合,结果表明P模型计算结果与相关文献动损伤模型计算结果比较吻合。对比由循环加载造成的疲劳损伤与塑性区发展造成的塑性损伤发展过程,得到了冻风积土初期动损伤以塑性损伤为主,后期以疲劳损伤为主的结论,并且确定各条件下塑性损伤的阈值,为冻风积土路基的动力灾害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冻风积土 塑性损伤模型 动力测试 有效应力分析 疲劳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桩基系统在地基液化和土体流动过程中的三维响应(英文)
16
作者 SATO T MATSUMARU T +2 位作者 MOON Y ZHANG F UZUOKA R 《西北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22-29,35,共9页
松散的饱和砂土在液化之前可作为固体看待,但当过量的孔隙水压达到初始侧应力时它成为液体,之后又恢复其强度。这个过程不能各自单独处理,而应视为一个从固态到液态,或从液态到固态的连续变化过程。因此,整个伴随着地基液化———土体... 松散的饱和砂土在液化之前可作为固体看待,但当过量的孔隙水压达到初始侧应力时它成为液体,之后又恢复其强度。这个过程不能各自单独处理,而应视为一个从固态到液态,或从液态到固态的连续变化过程。因此,整个伴随着地基液化———土体流动现象全过程应作为一个在固态和液态之间相变的系列过程。本文导出了一个简单的基本方程式,可以表达松散饱和砂土在液化和地基侧向滑移现象期间的固-液相转换。该基本方程式可用作桩基系统的动力分析,其适用性通过与弹塑性基本方程的比较得到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桩基 液化 土体流动现象 有效应力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ffective stress analysis method of seismic response for high tailings dam 被引量:3
17
作者 柳厚祥 李宁 +2 位作者 廖雪 吴从师 潘旭东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EI 2007年第1期129-134,共6页
Based on the analysis method for tailings dam in upstream raising method presently used in metallurgy and nonferrous metals tailings depository in the world, an effective stress analysis method of seismic response for... Based on the analysis method for tailings dam in upstream raising method presently used in metallurgy and nonferrous metals tailings depository in the world, an effective stress analysis method of seismic response for high tailings dam was developed according to the results of engineering geological exploration, static and dynamic test and stability analysis on Baizhishan tailing dam 113.5 m high. The law of generation, diffusion and dissipation of seismic pore water pressure during and after earthquake was investigated, and the results of tailings dam’s acceleration, seismic dynamic stress and pore water pressure were obtain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seismic stability and liquefaction resistance of high tailings dam are strengthened remarkably, and the scope and depth of liquefaction area at the top of dam are reduced greatly. The interior stress is compressive stress, the stress level of every element is less than 1.0 and the safety coefficient of every element is greater than 1.0. The safety coefficient against liquefaction of every element of tailing dam is greater than 1.5 according to the effective stress analysis of seismic response by finite element method. The calculated results prove that liquefaction is the main reason of seismic failure of high tailing dams, and the effect of seismic inertia forces on high tailing dams’ stability during earthquake is secondary reas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ailings dam seismic response effective stress nonlinear analysis against liquefaction upstream raising method
在线阅读 下载PDF
Optimal design of structural parameters for shield cutterhead based on fuzzy mathematics and multi-objective genetic algorithm 被引量:12
18
作者 夏毅敏 唐露 +2 位作者 暨智勇 程永亮 卞章括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15年第3期937-945,共9页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strength and stiffness of shield cutterhead, the method of fuzzy mathematics theory in combination with the finite element analysis is adopted. An optimal design model of structural parameters ...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strength and stiffness of shield cutterhead, the method of fuzzy mathematics theory in combination with the finite element analysis is adopted. An optimal design model of structural parameters for shield cutterhead is formulated,based on the complex engineering technical requirements. In the model, as the objective function of the model is a composite function of the strength and stiffness, the response surface method is applied to formulate the approximate function of objective function in order to reduce the solution scale of optimal problem. A multi-objective genetic algorithm is used to solve the cutterhead structure design problem and the change rule of the stress-strain with various structural parameters as well as their optimal values were researched under specific geological conditions. The results show that compared with original cutterhead structure scheme, the obtained optimal scheme of the cutterhead structure can greatly improve the strength and stiffness of the cutterhead, which can be seen from the reduction of its maximum equivalent stress by 21.2%, that of its maximum deformation by 0.75%, and that of its mass by 1.0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hield tunneling machine cutterhead structural parameters fuzzy mathematics finite element optimizat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oupled pile soil interaction analysis in undrained condition 被引量:1
19
作者 M.Y.Fattah F.A.Salman +1 位作者 Y.J.Al-Shakarchi A.M.Raheem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2013年第5期1376-1383,共8页
The effective stress method is developed to predict the axial capacity of piles in clay. The effective stress state changes due to the resulting pore pressure change and therefore, the strength and stiffness of the so... The effective stress method is developed to predict the axial capacity of piles in clay. The effective stress state changes due to the resulting pore pressure change and therefore, the strength and stiffness of the soil will change. In this work, the finite element method is utilized as a tool for the analysis of pile-soil systems in undrained condition. The computer program CRISP was developed to suit the problem requirements. CRISP uses the finite element technique and allows predictions to be made of ground deformation using critical state theories. Eight-node isoparametric element was added to the program in addition to the slip element. A pile loading problem was solved in which the pile-soil system is analyzed in undrained condition. The pile is modelled as elastic-plastic material, while the soil is assumed to follow the modified Cam clay model. During undrained loading condition, the settlement values increase by 22% when slip elements are used. The surface settlement increases by about three times when the load is doubled and the surface settlement at all points increases when using slip elements due to the mode of motion which allows smooth movement of the adjacent soil with respect to the pile. The vertical displacement increases as the distance decreases from the pile and negligible values are obtained beyond 10D (where D is the pile diameter) from the center of the pile and these values are slightly increased when slip elements are used. The vertical effective stress along a section at a distance D from the pile center is approximately the same for all load increments and lower values of effective vertical stress can be obtained when slip elements are us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ILE finite element coupled analysis undrained condit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